第一章 机构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515&run=13


    管理机构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县无科技管理机构。1959年8月,县科学
技术委员会 (简称科委)成立,与县科协两个机构,一套人员,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
主任、 副主任各1人。1962年6月,县科委撤销。翌年3月恢复,县委分管副书记兼主
任,设专职副主任2人,并建有9人组成的常委会,配专职干部2人。1966年,在"文化
大革命"冲击下,机构瘫痪。1971年3月,设科技组,隶属县革委生产指挥部。1976年,
改称为县革委科技办公室, 主任、副主任各1人,工作人员6人。1978年2月,复设县
科委。 1981年3月,恢复县科协。县科委、科协合署办公。1983年12月,科委、科协
分设。科委12人,主任1人,副主任3人;科协6人,主任、副主任各1人。1984年3月,
设立县科技开发服务公司, 定编5人。1985年1月,科委、科协合署办公,主任1人,
副主任3人。
    科研单位    1952年,在盘泉寺建立农场。1953年,在牛码头建立蔬菜试验场。
是年,在旧章丘城西北隅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4年,全县17个区有10个区建起农
业技术推广站。 1958至 1966年,县计量所、农校试验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机研
究所、科学技术情报网、各公社科普协会等专业科研机构相继建立。"文化大革命"期
间,科研机构普遍陷于瘫痪状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陆续恢复。至1985年底,
全县有科研单位9个,科研人员38人。
    科枝团体    1982至1985年,县科委、科协先后组建县科教电影协会、青年两户
一体协会、 县医学会、护理学会、中医学会、农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共有会员347
人。

    章丘县1985年县属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概况表
┏━━━━━━━━━━┯━━━━━━┯━━━━━━┯━━━━━━━┯━━━━━━━━━━━━━━━━━┓
┃       名  称       │  建立时间  │   人 数    │    隶  属    │             备   注              ┃
┠──────────┼──────┼──────┼───────┼─────────────────┨
┃      黄河农场      │   1949.3   │    174     │    农  委    │       土地2100亩,树4万株        ┃
┠──────────┼──────┼──────┼───────┼─────────────────┨
┃                    │            │            │              │1979年冬,由大葱良种场改称县良种  ┃
┃    盘泉寺良种场    │   1950.3   │     41     │              │场。土地238亩,场房占地40亩,耕地 ┃
┃                    │            │            │    农业局    │面积198亩。                       ┃
┠──────────┼──────┼──────┤              ├─────────────────┨
┃   农业技术推广站   │   1953.3   │     5      │              │                                  ┃
┠──────────┼──────┼──────┼───────┼─────────────────┨
┃       计量所       │   1959.8   │     7      │    经  委    │                                  ┃
┠──────────┼──────┼──────┼───────┼─────────────────┨
┃     畜牧兽医所     │   1953.3   │     64     │    畜牧局    │                                  ┃
┠──────────┼──────┼──────┼───────┼─────────────────┨
┃    科技服务公司    │   1984.3   │     5      │    科  委    │                                  ┃
┗━━━━━━━━━━┷━━━━━━┷━━━━━━┷━━━━━━━┷━━━━━━━━━━━━━━━━━┛

    章丘县1985年乡(镇)民办专业研究会概况表
┏━━━━━━━━━━━┯━━━━━━━━━━━┯━━━━━━━━━━━┯━━━━━━━━━━┓
┃      乡(镇)名称      │      研究会名称      │       成立时间       │       会员数       ┃
┠───────────┼───────────┼───────────┼──────────┨
┃        绣惠镇        │                      │         1981         │         7          ┃
┠───────────┤        养 鸡         ├───────────┼──────────┨
┃                      │                      │       1984.11        │         20         ┃
┃        党家乡        ├───────────┼───────────┼──────────┨
┃                      │        葡  萄        │       1985.10        │         35         ┃
┠───────────┼───────────┼───────────┼──────────┨
┃       宁家埠乡       │       章丘大葱       │        1985.5        │         78         ┃
┗━━━━━━━━━━━┷━━━━━━━━━━━┷━━━━━━━━━━━┷━━━━━━━━━━┛

    科枝队伍    专业科技队伍  解放前,县有工程、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很少。医
务人员多个体经营,因时代局限,队伍难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其来源:一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二是从工人农民中选拔;三是从外地
引进、调入。1949年,章丘县有个体卫生技术人员332人。1950年,成立县人民医院,
有全民卫生技术人员14人。至1952年,个体卫生从业人员发展到515人,其中中医386
人, 西医129人。1953年,始有蔬菜、农林、蚕业技术人员3人,兽医3人,工程技术
人员4人。1954年,从浙江、江苏调入农业技术人员2人。1955年,从福建省福州农中、
龙泉农中, 山东莱阳农校分配毕业生4人。1956年后,山东省培养的工、农、医技术
人员, 陆续分配到县。至1963年,全县有工程技术人员45人,农业技术人员135人,
卫生人员 86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不少科技人员调做其他工作,科技队伍削弱,
科研工作遭受很大损失。1977年后,科技队伍发生变化:一是发展速度快。工程技术
人员达206人,比1963年增加 161人;农业技术人员155人,比1963年增加20人;卫生
人员1223人, 比1963年增加361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队伍迅速壮大,
县、区、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二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科技人员归队50
余人,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够"农转非"条件者均办理"农转非"手续,
科技人员被提拔担任科、局级干部19人,有41人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在生活、
住房等方面也逐步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1979年,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职称套
改,晋升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59人,技师2人,技术员95人。三是知识结构变化显
著。至1985年底,全县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99人,为1963年的24.7倍;
中专学历者247人, 为1963年的82倍; 农业技术人员,有大专生117人,为1963年的
29.3倍;中专生230人,为1963年的38.3倍。全县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408人,比1978
年增加近1倍, 工程师123人、技术员103人、待授或待批工程师的10人。农业技术人
员增至391人,为1955年的32.5倍,其中晋升农艺师38人、助理农艺师161人、农业技
术人员191人。卫生技术人员达1519人,为建国初期卫生人员总数的3倍多,其中晋升
主治医师41人、医师281人、医士456人。

    章丘县几个主要年份科技干部队伍状况表
┏━━━━━┯━━━━━━━━━━━┯━━━━━━━━━┯━━━━━━━━━━━┯━━━━━━━━━━━┯━━━━━━━━━━┓
┃   项目   │     总  数           │     中  级       │       初  级         │      员  级          │     其 他          ┃
┃          ├──┬──┬──┬──┼──┬─┬─┬──┼──┬──┬──┬──┼──┬──┬──┬──┼──┬──┬─┬──┨
┃数字      │合  │工  │农  │ 卫 │ 合 │工│农│卫  │ 合 │工  │ 农 │ 卫 │合  │ 工 │农  │ 卫 │合  │工程│农│卫  ┃
┃时间      │    │程  │业  │ 生 │    │程│业│生  │    │程  │ 业 │ 生 │    │ 程 │业  │ 生 │    │人员│业│生  ┃
┃          │计  │人  │人  │ 人 │ 计 │人│人│人  │ 计 │人  │人员│ 人 │计  │人员│人  │ 人 │计  │    │人│人  ┃
┃          │    │员  │员  │ 员 │    │员│员│员  │    │员  │    │ 员 │    │    │员  │ 员 │    │    │员│员  ┃
┠─────┼──┼──┼──┼──┼──┼─┼─┼──┼──┼──┼──┼──┼──┼──┼──┼──┼──┼──┼─┼──┨
┃   1953   │525 │4   │6   │515 │    │  │  │    │    │    │    │    │525 │ 4  │6   │515 │    │    │  │    ┃
┠─────┼──┼──┼──┼──┼──┼─┼─┼──┼──┼──┼──┼──┼──┼──┼──┼──┼──┼──┼─┼──┨
┃   1963   │1042│45  │135 │862 │    │  │  │    │    │    │    │    │1042│ 45 │135 │862 │    │    │  │    ┃
┠─────┼──┼──┼──┼──┼──┼─┼─┼──┼──┼──┼──┼──┼──┼──┼──┼──┼──┼──┼─┼──┨
┃   1980   │1582│204 │155 │1223│ 7  │7 │  │    │ 59 │59  │    │    │95  │ 95 │    │    │43  │ 43 │  │    ┃
┠─────┼──┼──┼──┼──┼──┼─┼─┼──┼──┼──┼──┼──┼──┼──┼──┼──┼──┼──┼─┼──┨
┃   1985   │2286│408 │391 │1487│394 │34│38│322 │740 │123 │161 │456 │506 │103 │119 │284 │646 │148 │73│425 ┃
┗━━━━━┷━━┷━━┷━━┷━━┷━━┷━┷━┷━━┷━━┷━━┷━━┷━━┷━━┷━━┷━━┷━━┷━━┷━━┷━┷━━┛

    群众科技队伍    1958年上半年,绣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回村)建起全县第一
个农村科技实验队, 有土地40亩,房3间,61人。进行丰产、土壤改良、肥料施用、
良种培育推广、病虫测报等试验。1959年,县农校,绣惠、垛庄公社,明水公社吕家
庄,相继建起实验队(场),全县科学实验体系初步形成。1963年,全县16处公社均建
立农业技术指导委员会, 建立管区农业技术交流网90余个, 生产队技术小组1000余
个, 农民技术员达7000余人。 1965年,全县有81个农业生产大队建立科技队,队员
660人。1978年,农业生产大队科技队达608个,占农业生产大队总数的74%。生产队
成立科技小组2667个, 1.3万人。四级农科网基本建立健全。明水公社浅井大队科技
队长李加禄的香稻育种试验,培育出"辐香1号"新品种,亩产由300公斤增至750公斤,
1980年,被评为省优秀成果三等奖。绣惠公社回北大队科技队长李加伦,巧施磷肥见
成效,晋升技术员,提拔为公社农技站站长。刁镇公社旧军西村科技队技术员茅振奇,
搞小麦大葱试验,成绩显著,被提拔为章丘大葱研究所所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科学经
营的积极性, 大队科技队基本解体,科技户迅速发展。1983年,全县科技户达1万多
户,其中县重点科技带头户71户。1984年,通过对全县农民科技人员进行考核,晋升
农民技术员1050人,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1985年,全县农业科技户发展到2.78
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