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曹范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6&run=13


一、建置
明清时期,属西锦乡。1958年9月,为铁山人民公社。1985年9月,为县辖乡,由埠村区
的南曹范乡、北曹范乡和垛庄区的横河乡、赵庄乡合并而成。1995年10月,撤乡设镇。
1986年,辖47个行政村、3.91万人。2005年,辖47个行政村、3.55万人。镇驻地北曹范
村。
二、境域
位于市西南部,东与埠村街道办事处毗连,西与历城区分界,南与垛庄镇隔山相望,北
与圣井街道办事处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属山丘地带,总面积120.11平方公里。境内最
高山峰“双凤山” 海拔795.2米。境内矿藏丰富,有煤炭、矿泉水、石灰石、粘土、大
理石、花岗石等。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境内多山,水源奇缺,多属旱田,以农作物种植、林果、畜牧为主。种植小麦、
玉米、地瓜、谷子、高粱、大豆等。1986年,耕地面积2736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428
千瓦,粮食总产量1.18万吨,农业总产值1155万元。先后治理南曹范、黑峪、孟张、清
泉4条流域, 规划实施农业开发项目11项,兴建清泉水库和尧舜湾调水工程及解决人畜
用水的清泉、大北头两线联村供水工程。2005年,耕地面积2552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
6.14万千瓦,粮食总产量1.78万吨,农业总产值1.39亿元。建有果园402个、416公顷,
果品产量2710吨。存栏大牲畜1.45万头,生猪2.74万头,羊(波尔山羊)3.07万只;牛、
羊奶产量106.6吨,肉类总产量4399吨。家禽29.9万只,蛋总产量2953吨。
 工业  1986年,乡、村、户办企业279家,从业人员4540人,工业总产值1527万元。形
成煤炭、 水泥、银粉浆、滑动水口、矿泉水、轧钢、制鞋7大主导产业,其产品均为济
南“双凤” 系列。1996年后,经企业改制,矿泉水厂、轧钢厂、水泥厂等9处企业依法
破产、 拍卖,盘活资金1.2亿元。1998~2005年,先后有济南雅博色彩(美国)有限公
司、 章丘裕卓水泥有限公司等9家外资外地企业落户曹范,其中济南雅博色彩(美国)
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银粉浆,专为航空、航天器材喷涂专用,属尖端产品。2005年末,
镇、村、户办企业918家,从业人员1.1万人,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利税6500万元。
交通  邮电  1986年,境内只有乡驻地通往明水的一条公路,乡村交通为生产路连接,
均为土路。 后以发展交通为重点,新修、拓宽、改造公路5条、新辟维修生产路35条,
沥青硬化道路48.10公里。1991年8月,成立邮电支局,至1995年,邮电业务总量15万元,
电信业务总量20万元。 1995年末,境内建有潘王、潘大、曹横、曹赵、曹玉等5条主要
交通干线, 并有4条实现硬化,以镇驻地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是年,全镇共有
交通运输车辆378辆(台),完成货运量250万吨,客运量75万人次。至2005年末,完成
村村通公路工程。 全镇交通运输车辆1236辆(台),完成货运量2560万吨,客运量156
万人次。完成邮电业务量56.8万元,市话总量达7035门,移动电话6873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有乡、村、户办商业56家,集贸市场4处,交易额100万元。2005
年, 有商业264家,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6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过1亿元,财政收入
3018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由于新建乡镇,基础建设不完善,农村住房多为土坯草房;乡镇机
关在南曹范、北曹范两个小乡的原址,部分机关部门住农户房屋办工。1987年,政府驻
地迁至北曹范,机关各站所相继建成。1995年,村镇建设初具规模,镇驻地完成外环路、
城建路、青旗山路的新修、改造和三条道路的沥青、水泥硬化,形成“三纵四横”交通
网络,初具小城镇建设框架。至2005年,先后完成了马庄村、高家埠村、孟张村等23个
村的街道拓宽硬化,南曹范、宋家埠等11个村的新村规划和井泉、向阳村新村搬迁等17
项建设工程,98%的农民住房已建成砖瓦房或水泥预制平房。镇驻地建有农民公寓楼、
卫生院病房楼、教师宿舍楼、电力大厦等。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48处,专任教师298人,在校生5950人。教育环境落
后, 校舍陈旧,多为黑房子、土台子。至1995年,教育环境逐步改善,新建校舍8处,
改造4处,建房286间。2005年,有中学1处,小学16处,专任教师243人,在校生3119人,
学前班23个, 入园幼儿419人,初中毕业升学率33.8%。20年间,科技事业发展较快。
境内建有薄壳核桃嫁接技术推广中心,地瓜栽培新技术样板点,水果枣推广开发基地、
金太阳杏开发示范基地、薄壳核桃示范园等。举办林果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2672
人次。“曹范”牌薄壳核桃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所产的薄壳核桃、小米、绿豆等已经
过国家商标局“曹范”牌商标注册,成为境内创汇主导产业。镇办工业组织开发科研项
目6项,其中滑动水口厂自行研制生产的C60型水口被列为国家“星火”项目,获国家专
利。银粉浆厂研制生产的“银亚”牌系列银粉浆产品被评为省、济南市乡镇企业优质产
品。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 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农村以广播喇叭为主,当
时乡未设卫生院,群众就医到村卫生室就诊,计划生育率87.7%,人口自然增长率10.7
‰。1988年,新建卫生院。1995年,有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3处,各类图书室26
个, 藏书4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34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
动日趋活跃。是年,北横河、东横河、南横河三村合并试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
成功;12月,在完善镇(卫生院)村一体化管理的同时,曹范镇率先在章丘推行合作医
疗制度。 年末人口计划生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4.5‰。1998年8月,投资150万元
新建2300平方米的曹范医院门诊大楼交付使用;10月,山东省体育学校落户曹范,培养
各地体育人才1200多名; 年底, 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设中心卫生所8处、卫生室6处。
2001年,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新架线杆68公里,光缆信号入户率达86%。卫生事业长
足发展。2005年,投资320万元新建卫生院病房楼、宿舍楼。年末,全镇计划生育率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0.8‰。20年间,共举行大型运动会(春、秋)27次。
人民生活  1986年, 人均收入445元,群众居住多为土坯草房,砖瓦房占19%,每百户
居民有自行车71辆、 钟表121只、 居民储蓄余额1100万元。 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4610元,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87辆、家庭影院88套、电话91
门、 手机126部、彩电94台、家庭轿车(面包车)1.8辆。有线电视、互联网入户率100
%、 7%。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7万人、1293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
数297人。自来水、生活用燃气普及率100%、95%。敬老院1处。


2005年曹范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6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   北曹范   │据唐开成年间(836~840年)曹姓遗碑、明代│ 1358 │  4857  │  4920  │5060  ┃
┃            │牟姓墓碑和《蔡氏家谱》载:"唐代曹、范两 │      │        │        │      ┃
┃            │姓在此居住,村名曹范。"后迁来程、曾、牟 │      │        │        │      ┃
┃            │三姓。明初,又从枣强迁来蔡、潘两姓。户数│      │        │        │      ┃
┃            │增多,乃分为南、北二村,以流经村中小河为│      │        │        │      ┃
┃            │界,此村在北,故名北曹范。              │      │        │        │      ┃
┠──────┼────────────────────┼───┼────┼────┼───┨
┃   马  庄   │该村原分东、西二村,名东马庄、西马庄,均│ 460  │  1499  │  1605  │ 4914 ┃
┃            │建村于明代,也都是从枣强迁来的马姓所建,│      │        │        │      ┃
┃            │以姓氏方位命名。随着人口繁衍,两村已联成│      │        │        │      ┃
┃            │一片,乃合二为一,统名马庄。            │      │        │        │      ┃
┠──────┼────────────────────┼───┼────┼────┼───┨
┃   大  有   │清初,由黄、杨二姓由枣强迁来,在三面环山│ 322  │  1013  │  1275  │ 4906 ┃
┃            │的山峪里建村,定村名大峪庄。后因"峪"字不│      │        │        │      ┃
┃            │响亮,乃取五谷丰登之义(古代五谷丰登之年│      │        │        │      ┃
┃            │称为"大有年"),改村名为大有庄。        │      │        │        │      ┃
┠──────┼────────────────────┼───┼────┼────┼───┨
┃   富  家   │据村西北500米处古碑载:"一富商于明洪武二│  74  │  237   │  525   │ 4395 ┃
┃            │年(1369年)由枣强迁发来此定居。"村名由 │      │        │        │      ┃
┃            │此被称作"富家"。另据说:清初,该村只有几│      │        │        │      ┃
┃            │户人家,没有村名,但非常富裕,有3000牛  │      │        │        │      ┃
┃            │羊,32个长工。一天吕家湾里淹死了一个人。│      │        │        │      ┃
┃            │县官来查,吕家不承认,说湾是这个小庄的,│      │        │        │      ┃
┃            │县官问此庄何名?回答:没有名。县官说:我│      │        │        │      ┃
┃            │看这个小庄挺富嘛,叫富家村吧。从此得名,│      │        │        │      ┃
┃            │沿用至今。                              │      │        │        │      ┃
┠──────┼────────────────────┼───┼────┼────┼───┨
┃   龙  埠   │清初,该村只有几户人家,尚未定村名。后人│  72  │  234   │  420   │ 4387 ┃
┃            │口繁衍,户数增多,就地势建屋,高下错落,│      │        │        │      ┃
┃            │蜿蜒如龙,村西有两口水井,恰如龙的双眼。│      │        │        │      ┃
┃            │村址又在高埠之上,基于有土方能生根之义,│      │        │        │      ┃
┃            │乃于阜旁加土成埠,取村名为龙埠。        │      │        │        │      ┃
┠──────┼────────────────────┼───┼────┼────┼───┨
┃   吕  家   │"明代,吕姓由枣强迁此建村。"清初,张姓又│ 436  │  1402  │  2250  │ 4952 ┃
┃            │迁来定居,遂名吕张庄。后来吕姓打了一口水│      │        │        │      ┃
┃            │势很旺的甜水井,名吕家井。后村名也演变成│      │        │        │      ┃
┃            │吕家庄。                                │      │        │        │      ┃
┠──────┼────────────────────┼───┼────┼────┼───┨
┃   大驼沟   │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53  │  490   │  630   │ 4944 ┃
┃            │年),赵福祯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大槐树旁,村│      │        │        │      ┃
┃            │名大槐树。"村东有一骆驼形大沟,较有名   │      │        │        │      ┃
┃            │气,又改村名驼沟。赵福祯次子克盛分居后,│      │        │        │      ┃
┃            │在村东北另建新村,袭用驼沟原村名。按建村│      │        │        │      ┃
┃            │先后大小,该村为大驼沟。                │      │        │        │      ┃
┠──────┼────────────────────┼───┼────┼────┼───┨
┃   小驼沟   │村名沿革含义见大驼沟条。                │ 235  │  781   │  735   │ 4932 ┃
┠──────┼────────────────────┼───┼────┼────┼───┨
┃   潘家埠   │明代,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于高阜。命名含│ 299  │  917   │  900   │ 4996 ┃
┃            │义与宋家埠同。                          │      │        │        │      ┃
┠──────┼────────────────────┼───┼────┼────┼───┨
┃   于家埠   │明代,于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于高阜。命名含│ 222  │  714   │  645   │ 5061 ┃
┃            │义与宋家埠同。                          │      │        │        │      ┃
┠──────┼────────────────────┼───┼────┼────┼───┨
┃   宋家埠   │明代,宋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于高阜,取"见 │ 240  │  830   │  975   │ 5061 ┃
┃            │土生根"之义,于阜旁加土字,命村名宋家   │      │        │        │      ┃
┃            │埠。                                    │      │        │        │      ┃
┠──────┼────────────────────┼───┼────┼────┼───┨
┃   高家埠   │明代,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于高阜。      │ 178  │  540   │  405   │ 5022 ┃
┠──────┼────────────────────┼───┼────┼────┼───┨
┃   叶亭山   │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修《叶氏族谱》│ 198  │  628   │  870   │ 4879 ┃
┃            │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隋随其舅父由 │      │        │        │      ┃
┃            │枣强迁居章邑城南乡明五里立村。当世随舅父│      │        │        │      ┃
┃            │姓李,二世后复本姓叶。以姓氏和古城亭山,│      │        │        │      ┃
┃            │定村名叶亭山。"隋朝曾在此设卫国县。开皇 │      │        │        │      ┃
┃            │十六年(596年),改为亭山县。           │      │        │        │      ┃
┠──────┼────────────────────┼───┼────┼────┼───┨
┃   邢亭山   │明初,邢姓由枣强迁来章丘西邢家庄居住。二│ 320  │  1005  │  1065  │ 4996 ┃
┃            │世南迁危山之阳后曷(一作过)沟庄居住。五│      │        │        │      ┃
┃            │世更筑室于亭山之右,故名。              │      │        │        │      ┃
┠──────┼────────────────────┼───┼────┼────┼───┨
┃   郝亭山   │明初,郝姓从枣强迁居亭山古城旁建村,以姓│  49  │  167   │  210   │ 4750 ┃
┃            │冠古城之前,名郝亭山。                  │      │        │        │      ┃
┠──────┼────────────────────┼───┼────┼────┼───┨
┃   南曹范   │据《于氏族谱》载:"明代,村名史家庄。明 │ 1225 │  4070  │  3705  │ 4854 ┃
┃            │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姓从枣强迁来│      │        │        │      ┃
┃            │定居,因在北曹范之南,遂改名南曹范。"   │      │        │        │      ┃
┠──────┼────────────────────┼───┼────┼────┼───┨
┃   寨山后   │据《于氏家谱》《孟氏祖茔碑》记载:"本村 │ 506  │  1605  │  2400  │ 4776 ┃
┃            │原名萧家村(先遗址残迹可寻),以明初萧姓│      │        │        │      ┃
┃            │最先迁来立村得名。明末,孟、于等姓先后迁│      │        │        │      ┃
┃            │村于寨山之阴,萧家村也随之迁此。故改村名│      │        │        │      ┃
┃            │寨山后。"                               │      │        │        │      ┃
┠──┬───┼────────────────────┼───┼────┼────┼───┨
┃邓家│北  邓│明代,邓氏兄弟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301  │  932   │  675   │ 4258 ┃
┃庄  ├───┤名。按方位,居小河之北,故名北邓家庄。  ├───┼────┼────┼───┨
┃    │南  邓│                                        │  79  │  284   │  255   │ 4129 ┃
┠──┼───┼────────────────────┼───┼────┼────┼───┨
┃核桃│东  峪│明代,王、李二姓从冀州迁来,在一长满野核│  92  │  304   │  345   │ 4129 ┃
┃峪  ├───┤桃的山峪中立村,即以自然特征命名核桃峪。├───┼────┼────┼───┨
┃    │西  峪│有东西二村。                            │ 100  │  347   │  150   │ 4258 ┃
┠──┴───┼────────────────────┼───┼────┼────┼───┨
┃   宋家庙   │据庙碑载:"明代,宋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并 │  78  │  247   │   75   │ 4258 ┃
┃            │修一座庙,名宋家庙。"后因山高道陡,又位 │      │        │        │      ┃
┃            │于西陡道村东,曾名东陡道。因上陡道、下陡│      │        │        │      ┃
┃            │道联成一村,更名为东陡道,该村恢复原名宋│      │        │        │      ┃
┃            │家庙。                                  │      │        │        │      ┃
┠──────┼────────────────────┼───┼────┼────┼───┨
┃   东陡道   │据《李氏祖茔碑》载:"明万历年间,李、   │ 220  │  694   │  495   │ 4258 ┃
┃            │刘、石三姓先后从枣强迁来立村。"李姓立村 │      │        │        │      ┃
┃            │山脚下,名下陡道;刘、石二姓立村最上端,│      │        │        │      ┃
┃            │山高道陡,名上陡道。现上、下陡道已联成一│      │        │        │      ┃
┃            │片,成为一个行政村,又位于西陡道之东,统│      │        │        │      ┃
┃            │名东陡道。原上陡道、下陡道两自然村名同时│      │        │        │      ┃
┃            │注销。                                  │      │        │        │      ┃
┠──────┼────────────────────┼───┼────┼────┼───┨
┃   西陡道   │据《宋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1736~   │  63  │  208   │  195   │ 4129 ┃
┃            │1795年),宋姓由下陡道西移至半山腰,故名│      │        │        │      ┃
┃            │西陡道。"                               │      │        │        │      ┃
┠──────┼────────────────────┼───┼────┼────┼───┨
┃   卢  张   │据《卢氏族谱》载:"明代,卢、张二姓从枣 │ 535  │  1689  │  1290  │ 4544 ┃
┃            │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黑  峪   │明代,安、胡二姓从山西迁来,立村于三面环│ 450  │  1390  │  1665  │ 4544 ┃
┃            │山的背坡,日照时间短,故名黑峪庄。      │      │        │        │      ┃
┠──────┼────────────────────┼───┼────┼────┼───┨
┃   井  泉   │明代,张、包、姜三姓迁来立村。因村中有一│ 148  │  400   │  450   │ 4413 ┃
┃            │小泉,经修砌成井,故命村名井泉庄。现"井 │      │        │        │      ┃
┃            │泉"仍在。                               │      │        │        │      ┃
┠──┬───┼────────────────────┼───┼────┼────┼───┨
┃赵家│赵家庄│清乾隆年间,赵姓由该镇小驼沟迁该镇黑峪,│ 114  │  379   │  330   │ 3805 ┃
┃庄  │      │又由黑峪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        │        │      ┃
┃    │大盘峪│清乾隆年间,王姓从南曹范迁来在峪外口河床│      │        │        │      ┃
┃    │      │岸一盘形平台上建村,以地形得名大盘峪。  │      │        │        │      ┃
┠──┴───┼────────────────────┼───┼────┼────┼───┨
┃   庙  岭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李姓从历城辛│  96  │  264   │  450   │ 3805 ┃
┃            │庄迁来一牌(清制,每牌20户)人,在南山岭│      │        │        │      ┃
┃            │上建村,取村名辛庄南牌子(又名南山牌)。│      │        │        │      ┃
┃            │后在岭上修一土地庙,改村名庙岭。        │      │        │        │      ┃
┠──────┼────────────────────┼───┼────┼────┼───┨
┃   太  平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蔡姓来此建  │ 172  │  528   │  690   │ 3805 ┃
┃            │村,名蔡家峪。"蔡""菜"同音,恰邻村又名朱│      │        │        │      ┃
┃            │家峪,形成谐音"猪吃菜",乃改名太平庄。  │      │        │        │      ┃
┠──────┼────────────────────┼───┼────┼────┼───┨
┃   青港泉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蔡姓由山下的│ 260  │  775   │  540   │ 3831 ┃
┃            │蔡家峪(今太平庄)迁来建村。因当时此处山│      │        │        │      ┃
┃            │泉很多,青杨参天,取村名青杨泉,后沿革成│      │        │        │      ┃
┃            │青港泉。                                │      │        │        │      ┃
┠──────┼────────────────────┼───┼────┼────┼───┨
┃   聘贤峪   │清雍正年间,牛姓来此建村。因村址偏僻,山│  93  │  301   │  285   │ 3741 ┃
┃            │势陡峭,地形狭窄,取村名"僻狭峪"。至乾隆│      │        │        │      ┃
┃            │年间,人们嫌庄名不响亮,又意味着不出人  │      │        │        │      ┃
┃            │才,乃取其谐音改为聘贤峪。              │      │        │        │      ┃
┠──────┼────────────────────┼───┼────┼────┼───┨
┃   赵家岭   │清初,赵姓(养蚕户)住此山顶,故名赵家  │  53  │  121   │  300   │ 3741 ┃
┃            │岭。后他徙。清末,孟姓由埠村镇翟家庄迁来│      │        │        │      ┃
┃            │定居,沿用原村名至今。                  │      │        │        │      ┃
┠─┬────┼────────────────────┼───┼────┼────┼───┨
┃小│ 大  泉 │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姓从历城柿子园迁│  36  │   76   │  210   │ 3741 ┃
┃  │        │来山泉旁建村,故名。                    │      │        │        │      ┃
┃  ├────┼────────────────────┤      │        │        │      ┃
┃泉│ 羊栏顶 │清末,卢姓从卢张庄迁来建村,因山顶似羊  │      │        │        │      ┃
┃  │        │栏,故名。                              │      │        │        │      ┃
┃  ├────┼────────────────────┤      │        │        │      ┃
┃  │ 小  泉 │清末,王、李二姓先后从该镇陡道、东核桃峪│      │        │        │      ┃
┃  │        │迁来建村。因村旁石罅中有一汩汩冒水的小  │      │        │        │      ┃
┃  │        │泉,故村名小泉。                        │      │        │        │      ┃
┃  ├────┼────────────────────┤      │        │        │      ┃
┃  │ 东  崖 │清末,王姓从东核桃峪迁来,在东山崖上建  │      │        │        │      ┃
┃  │        │村,故名。                              │      │        │        │      ┃
┠─┼────┼────────────────────┼───┼────┼────┼───┨
┃凹│ 小凹峪 │清初,杨姓由该镇南曹范迁来,在小山凹中建│  68  │  176   │  645   │ 3741 ┃
┃  │        │村,故名。                              │      │        │        │      ┃
┃峪├────┼────────────────────┤      │        │        │      ┃
┃  │ 大凹峪 │清初,张姓迁来在大山凹中建村,故名。    │      │        │        │      ┃
┠─┼────┼────────────────────┼───┼────┼────┼───┨
┃布│ 布袋站 │宋末,两个山大王为争夺山头,互相攻战,相│  35  │  105   │  315   │ 3741 ┃
┃袋│        │持不下。后因此处缺水,各自退兵不再战。约│      │        │        │      ┃
┃站│        │在200年前。李、安二姓分别从西核桃峪、南 │      │        │        │      ┃
┃  │        │曹范迁来立村,取名"不再战",后谐音转成布│      │        │        │      ┃
┃  │        │袋站。                                  │      │        │        │      ┃
┃  ├────┼────────────────────┤      │        │        │      ┃
┃  │石楼子峪│清末,耿姓从宋家埠迁来定居。因村上边有一│      │        │        │      ┃
┃  │        │小石山,高而方正,宛如楼形,故名。      │      │        │        │      ┃
┠─┴────┼────────────────────┼───┼────┼────┼───┨
┃   没  口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王、孙二姓迁│ 178  │  623   │  675   │ 3805 ┃
┃            │来,在群山环抱没有进出口的山凹中建村,故│      │        │        │      ┃
┃            │名没口村。另说:村西、村北有两座小山屹立│      │        │        │      ┃
┃            │村口,形如门框,为此取名门口庄,后以讹传│      │        │        │      ┃
┃            │讹,叫成没口庄。                        │      │        │        │      ┃
┠──────┼────────────────────┼───┼────┼────┼───┨
┃   孟  张   │据《孟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   │ 430  │  1440  │  1305  │ 4521 ┃
┃            │1424年),孟闻安兄弟二人,由圣井镇孟家坞│      │        │        │      ┃
┃            │迁来立村。"故名孟张庄。该村原系二自然   │      │        │        │      ┃
┃            │村,后潘张庄(明初潘姓夫妻从北曹范迁来立│      │        │        │      ┃
┃            │村,因其妻张姓,故名潘张庄)并入。      │      │        │        │      ┃
┠──────┼────────────────────┼───┼────┼────┼───┨
┃   东横河   │明代,陈姓迁此建村于北横河村东,故名。  │ 204  │  675   │  690   │ 3909 ┃
┠──────┼────────────────────┼───┼────┼────┼───┨
┃   南横河   │明末,许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位于东横河以  │ 109  │  340   │  330   │ 3919 ┃
┃            │西、北横河以南,取名西横河。1953年,横河│      │        │        │      ┃
┃            │乡政府驻北横河,该村改为南横河。        │      │        │        │      ┃
┠──────┼────────────────────┼───┼────┼────┼───┨
┃   北横河   │明初,邢姓迁来建村河北岸。当时河窄,一步│ 130  │  378   │  420   │ 3877 ┃
┃            │即迈过,称"迈河",村名也叫迈河。后河床涮│      │        │        │      ┃
┃            │宽,迈河已名不副实。迈河(属西巴漏河支  │      │        │        │      ┃
┃            │流)在此是由西向东流,俗称横河。该村位于│      │        │        │      ┃
┃            │河北岸,故名。                          │      │        │        │      ┃
┠──────┼────────────────────┼───┼────┼────┼───┨
┃   黄石梁   │据土地庙残碑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 │  95  │  280   │  360   │ 3865 ┃
┃            │李姓从本镇南曹范迁来,在一块大黄石板(土│      │        │        │      ┃
┃            │名石梁)下立村,命村名黄石梁。"         │      │        │        │      ┃
┠──────┼────────────────────┼───┼────┼────┼───┨
┃   瓦口岭   │据《李氏族谱》载:"明初,李姓由绣惠镇茂 │ 197  │  550   │  600   │ 3829 ┃
┃            │李庄迁来立村。"村北圈门岭上建有闻凤阁, │      │        │        │      ┃
┃            │附近有烧瓦窑,故得村名瓦口阁庄。后因圈门│      │        │        │      ┃
┃            │岭为出入通道,而且是行人歇脚的好地方,村│      │        │        │      ┃
┃            │名也因而演变成瓦口岭。                  │      │        │        │      ┃
┠──────┼────────────────────┼───┼────┼────┼───┨
┃   小北头   │清雍正年间,殷浩祖由埠村镇南凤庄迁来立  │  63  │  191   │  135   │ 3845 ┃
┃            │村。因该村在大北头之南。村小,故名。    │      │        │        │      ┃
┠──────┼────────────────────┼───┼────┼────┼───┨
┃   大北头   │明代,李姓从潘家埠迁没口,再由没口迁此立│ 102  │  261   │  300   │ 3878 ┃
┃            │村。因村址在三王峪最北边,村大人多,故  │      │        │        │      ┃
┃            │名。                                    │      │        │        │      ┃
┠──────┼────────────────────┼───┼────┼────┼───┨
┃   钟楼子   │本村古名蔡家庄。清嘉庆廿年(1815年)村中│  96  │  294   │  315   │ 3832 ┃
┃            │建一庙,附钟楼一座,故改村名钟楼子。    │      │        │        │      ┃
┠──┬───┼────────────────────┼───┼────┼────┼───┨
┃公益│河  南│清乾隆年间,徐姓一家从明水镇鲍庄迁来立  │  83  │  240   │  255   │ 3837 ┃
┃牌  │      │村。因位于小河南岸,故名。              │      │        │        │      ┃
┃    ├───┼────────────────────┤      │        │        │      ┃
┃    │蔡家窝│清乾隆年间,蔡姓从北曹范迁来立村。该村只│      │        │        │      ┃
┃    │      │蔡姓一族,故名。                        │      │        │        │      ┃
┃    ├───┼────────────────────┤      │        │        │      ┃
┃    │安  庄│清乾隆年间,安姓一家从南曹范迁来立村,以│      │        │        │      ┃
┃    │      │姓氏命名。因该村紧靠山根,故又有北崖的别│      │        │        │      ┃
┃    │      │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