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9&A=11&rec=72&run=13


    医疗单位县立医院1928年(民国17年)县内建民众医院,有3名工作人员,1937年
停办。
    1949年9月12日,商河县人民政府筹建人民医院,有工作人员4名,房屋3间和简
单的医疗器械。1950年增至8人,房屋13间。1952年改称商河县人民卫生院。1953年
分设医疗、防疫两股,设简易病床15张。1957年移址于北关西侧,更名商河县人民医
院,病床24张。1958年分配了第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生。分设内科、外科,建立了化验
、手术、供应室。1979年被省定为首批建设的三分之一试点县医院,医护人员、医疗
设备不断增加。1990年县医院有职工357人,其中高级医师8名,中级医师48名,病床
224张,设有急诊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特检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小
儿科、中医科、五官科、老干部科、供应科、手术室、总务科、政工科、信息科、膳
食科、地段保健科、家庭病房科等25个科室。配备了较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建有门诊
楼、制剂楼各一座,病房楼两座,建筑面积达8840平方米。
    乡镇医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医诊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乡镇联合诊所,一
般由2~3人组成。1950年县内12处联合诊所先后与分散在乡间的中医药铺合并,组成
中西医联合诊所。每所有中西医生5~6人,备有中西药品。成为50年代农村的主要医
疗机构。1958年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全县10个公社均在联合诊所的基础
上建起了卫生院。1965年公社区划调整,公社卫生院增为22处,其中殷巷、怀仁、胡
集、玉皇庙、郑路、龙桑寺等6处公社卫生院,于1966年迁址扩建,称为地段医院,
负责3~4个公社的预防和医疗工作,其规模和设备均高于公社卫生院。1970年又改名
县人民医院分院。1990年共有职工228人,房594间,病床228张。均备有X光机、心电
图机等设备。其他16处乡镇医院的房舍、医疗器械也不断扩建和添置,专业技术人员
逐渐增加,医疗水平也有较大提高。1990年春,奎台乡划归乐陵县后,尚有15处乡镇
医院,共有医护人员225人,病床181张。
    中药铺与卫生室商河县中医中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曾出现过“精刀圭针灸
之术”、“善治温疫伤寒”、“善岐黄术”的名医刘檠、王运、刘之芬等23人。并多
有著述留传后世。行医者多用中草药和针灸治病。1911年(清宣统元年)荣德堂、广生
堂药铺在县城开业,规模较大,占用资本万余元,年销药材近万斤。至1930年(民国
19年)全县共开设中药铺137家,其中一元堂、德庆堂、同和堂等买卖较为兴隆。时为
商河县中医药鼎盛时期。以后由于连年战乱。至1949年全县中药铺仅存69家。
    1927年白桥乡徐李村徐希三开设第一个西医诊所,1932~1933年县城又有和声、
林济两家西药店开业,均在解放前停业。1945年商河县全境解放,西药得到迅速发展
,1949年西药店49家。50年代初期,各基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配卫生员或保健员,
建卫生室,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不脱离生产的乡间医生。各级医院不断地举办
培训班,提高其理论和医疗水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行医、经营药
品者增多,赤脚医生亦随着形势的变化,改为自负盈亏的个体卫生室,县、乡卫生部
门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考核发证,加强管理,严格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深受群众欢迎。
    1990年全县计有农村卫生室1203家,不脱产医生1232人。机关、学校、工厂有卫
生室89家,保健医生94人。
    医疗队伍专业队伍解放前,县内医务人员较少,1949年全县共有医务人员285名
,其中西医59名。1950年冬,县卫生科分别组建了12个西医诊所,共38人。随即又组
织农村的部分中医组建乡镇联合诊所,共有216人。同时为了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
县卫生科于1951年成立卫生人员协会,全县共有会员568人。1954年又成立了中医学
术研讨会,专门研究中医知识和临床技术。1957年实行中医带徒制,20名中医带徒2
4名。同年7月,德州地区卫生局组织商河、济阳、临邑、乐陵四县联合举办中医进修
班,商河选送学员68名,结业后回县工作。1958年商、乐合县后,地区卫生局在乐陵
镇又举办中医进修班,学员243名,学习半年,为农村医疗队伍培养了技术力量。同
时每年还分配部分医科大学毕业生来县工作,西医队伍逐步壮大。1978年县卫生局举
办“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两期。1979年在八里庄农中举办中医理论辅导班,学员1
03人,其中5名学员被省医疗单位录用,其余均在县内工作。1980年以后曾多次聘请
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德州地区医院和惠民中心医院的专家来县传授技术和经验。举
办各类学习讲座94次,示范手术43例。同时县卫生局选派99人前往省、地医校进修。
1990年全县中西医专业技术人员已增加到900多人,其中已获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中
医111人,西医485人。
    农村医生解放前分散在农村的中医468人。50年代各村始置保健员,小村1人,较
大村庄2~3人。全县共有保健员1212人。70年代农村赤脚医生达2021人。1980年卫生
局给1176名赤脚医生建立了技术档案,1983年经地区统一考试,获得合格证书的有6
45人。

    商河县1990年卫生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情况表

┌────┬────────┬──────────────┬─────┐
│单位    │职工总数        │卫生技术人员                │行政及未  │
│        ├──┬──┬──┼──┬──┬──┬─────┤定职称人员│
│        │合计│男  │女  │高级│中级│初级│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西医│中医│          │
├────┼──┼──┼──┼──┼──┼──┼──┼──┼─────┤
│卫生局  │34  │29  │5   │1   │3   │10  │7   │7   │20        │
├────┼──┼──┼──┼──┼──┼──┼──┼──┼─────┤
│县医院  │364 │120 │244 │7   │39  │198 │229 │15  │120       │
├────┼──┼──┼──┼──┼──┼──┼──┼──┼─────┤
│防疫站  │62  │42  │20  │    │7   │28  │34  │1   │27        │
├────┼──┼──┼──┼──┼──┼──┼──┼──┼─────┤
│保健站  │24  │2   │22  │    │2   │14  │16  │    │8         │
├────┼──┼──┼──┼──┼──┼──┼──┼──┼─────┤
│药检所  │10  │7   │3   │1   │2   │2   │5   │    │5         │
├────┼──┼──┼──┼──┼──┼──┼──┼──┼─────┤
│卫校    │26  │14  │12  │    │2   │4   │3   │3   │20        │
├────┼──┼──┼──┼──┼──┼──┼──┼──┼─────┤
│玉皇庙镇│43  │27  │16  │    │2   │17  │16  │3   │24        │
├────┼──┼──┼──┼──┼──┼──┼──┼──┼─────┤
│胡集乡  │23  │15  │8   │    │2   │12  │11  │3   │9         │
├────┼──┼──┼──┼──┼──┼──┼──┼──┼─────┤
│殷巷镇  │31  │19  │12  │    │2   │17  │19  │    │12        │
├────┼──┼──┼──┼──┼──┼──┼──┼──┼─────┤
│怀仁镇  │30  │17  │13  │    │1   │13  │10  │4   │16        │
├────┼──┼──┼──┼──┼──┼──┼──┼──┼─────┤
│龙桑寺镇│37  │17  │20  │    │3   │15  │6   │2   │19        │
├────┼──┼──┼──┼──┼──┼──┼──┼──┼─────┤
│郑路镇  │45  │23  │22  │    │4   │21  │19  │6   │20        │
├────┼──┼──┼──┼──┼──┼──┼──┼──┼─────┤
│张坊乡  │16  │13  │3   │    │1   │10  │5   │6   │5         │
├────┼──┼──┼──┼──┼──┼──┼──┼──┼─────┤
│牛铺乡  │8   │7   │1   │    │1   │4   │2   │3   │3         │
├────┼──┼──┼──┼──┼──┼──┼──┼──┼─────┤
│贾庄乡  │18  │9   │9   │    │2   │13  │7   │8   │3         │
├────┼──┼──┼──┼──┼──┼──┼──┼──┼─────┤
│常庄乡  │18  │16  │2   │1   │1   │9   │7   │4   │7         │
├────┼──┼──┼──┼──┼──┼──┼──┼──┼─────┤
│展家乡  │15  │12  │3   │    │4   │5   │9   │    │6         │
├────┼──┼──┼──┼──┼──┼──┼──┼──┼─────┤
│燕家乡  │16  │9   │7   │    │1   │6   │7   │    │9         │
├────┼──┼──┼──┼──┼──┼──┼──┼──┼─────┤
│商河镇  │51  │24  │27  │1   │2   │25  │15  │13  │23        │
├────┼──┼──┼──┼──┼──┼──┼──┼──┼─────┤
│韩庙乡  │24  │20  │4   │    │2   │14  │11  │5   │8         │
├────┼──┼──┼──┼──┼──┼──┼──┼──┼─────┤
│沙河乡  │12  │10  │2   │    │1   │5   │2   │4   │6         │
├────┼──┼──┼──┼──┼──┼──┼──┼──┼─────┤
│钱铺乡  │14  │12  │2   │    │    │5   │2   │3   │9         │
├────┼──┼──┼──┼──┼──┼──┼──┼──┼─────┤
│孙集乡  │14  │11  │3   │1   │2   │11  │8   │6   │          │
├────┼──┼──┼──┼──┼──┼──┼──┼──┼─────┤
│白桥乡  │11  │8   │3   │    │    │7   │5   │2   │4         │
├────┼──┼──┼──┼──┼──┼──┼──┼──┼─────┤
│赵魁元乡│19  │13  │6   │    │    │14  │9   │5   │5         │
├────┼──┼──┼──┼──┼──┼──┼──┼──┼─────┤
│岳桥乡  │15  │9   │6   │    │1   │6   │6   │1   │8         │
├────┼──┼──┼──┼──┼──┼──┼──┼──┼─────┤
│杨庄铺乡│20  │14  │6   │    │2   │10  │6   │6   │8         │
├────┼──┼──┼──┼──┼──┼──┼──┼──┼─────┤
│合计    │1000│519 │481 │12  │89  │496 │485 │111 │403       │
└────┴──┴──┴──┴──┴──┴──┴──┴──┴─────┘

    医疗技术1945年前,群众医病主要靠中医,遵照医嘱处方煎药。1949年以后,西
药得到广泛应用,疗效也有较大提高。1955年乡镇中西医联合诊所医疗技术进一步得
到发展,同年县医院开始实施组织疗法和封闭疗法,添置了腹部手术刀包,开展了门
诊普通手术。次年成功地做了阑尾炎切除和肠梗阻切除吻合术。1958年县医院设立了
内科、外科、化验室和手术室以后,开始实施剖腹与截肢手术。从70年代末期,医疗
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90年县医院的医疗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普外能进行甲状腺
癌、颈部淋巴切扫,直肠癌切除,门脉高压分流术;胸外能实施食道中下段癌切除;
骨外能实施股骨干骨钢板加压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复位、
婴儿瘫后遗症手术矫形;泌尿系统能进行肾切除、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眼科有角膜
移植,斜视矫正、鼻泪管吻合,耳、鼻、喉乳突根治;妇科有尿瘘修补、子宫广泛切
除、腹膜外剖腹产;口腔科有牙龈切除及针刺埋藏;放射科开展了脑血管造影、胆囊
造影、静脉及逆行肾盂造影等。
    医疗设施清末民初,县内的中药铺仅有药橱和制药的简单设备,后又增加了听诊
器、血压计、刀、剪、注射器之类的器械。县人民医院成立后,增加了部分医疗设施
,1950年分设了门诊室、药房。1952年设简易病床15张,1955年添置了立式高压消毒
器、显微镜和腹部手术刀包。1958年购进了万能手术台和无影灯。到1979年设有病床
426张,并陆续增添了大型医疗器械,有500毫安X光机、心电图和脑电图机、中型柜
式高压消毒器、心脑监护仪、万分之一分析天平、血库冰箱、超低温冰箱、自动旋光
仪、裂隙灯、空调机、心向量仪、纤维窥镜等。1990年病床增加到448张,又购置激
光仪1台、胃镜1台、尿液分析仪1台、大液体生产流水作业线一套、净化设备1套、霉
菌培养箱1具。乡镇医院亦配齐了X光机、电冰箱、万能手术床、无影灯、心电图机等
。
    医疗制度公费医疗1952年全县国家干部、全民所有制职工实行公费医疗。1953年
县组成公费医疗预防实施管理委员会。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县卫生科统一掌握
使用。个人凭单据报销药费。1955年7月改为就医人员一律持《公费医疗证》前往指
定的医疗单位就诊,有危难病症者可遵照转诊手续到其他医院治疗。公费医疗的实施
,保证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但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医疗费超支现象。于1964年
开始实行新的管理方法,即将每人每月1.30元的定额划为两部分,0.80元作为门诊就
医用,0.50元作为住院医疗费用,年终结余调剂使用。凡需住院者,须先由医生提出
意见,卫生局介绍。其住院费由卫生局直接与医院结算。但药费超支问题仍未得到解
决。1978年每人年药费额由原来的19.20元提高到30元。进入80年代,不少机关逐步
改为限额报销或将部分药费随工资发给职工本人。住院费仍由卫生局统一管理。
    合作医疗1969年初,张坊公社首先实行了社办合作医疗制度。即社员每人每年交
款1.10元,由公社统一按季拨给卫生院。群众到医院就医,交0.05元的挂号费即可看
病取药。本院不能医治的危重病人,经医院介绍,可转其他医院诊治。所用医药费,
本社医院可酌情给予全部或部分报销。随后胡集公社实行了社、队两级联办合作医疗
制度,经费由生产大队出70%,公社负担30%。县内的其他公社也都推行了以队办为
主的合作医疗制度。8月份,村村建立了医疗站,郑路公社的牯李、陈家、营子、
武集等大队办得最好。11月份,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在牯李召开了合作医疗和计
划生育现场会议。但由于生产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措困难,再加管理不善,多数
村队无力坚持。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卫生室取代了合作医疗站,
合作医疗随之结束。但农民仍享受着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和流行性传染病免费预防和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