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时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以前,清廷尚未颁行新的教育制度,济阳县仍然实行科举 制。无论私塾和公学,其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生员,使其为进一步科考打下基础。 求学的弟子,则皆以读书为进身之阶,以求取功名。 晚清时期,全县公学较少。一处是闻韶书院,院内设山长1人,总领书院事务。 另一处为县学,设在文庙(今一中东院内)。县学为县内生员、童生就学之所,由教谕 、训导管理。 县内大量存在的学校是私塾。私塾由私家自行设立,有的由一家出资延聘教师, 教授本家子弟或兼及亲友子弟;有的由数家联合举办,入塾学生分摊束(学费),共 聘教师。当时,多数村庄都有私塾,有的村还不止一处,全县约有五六百处,确数已 无可考。各私塾就读人数五六人至十数人不等。入塾者多为富豪及殷实人家的子弟, 贫家子弟很少。学生年龄差别很大,小的六七岁,大的十几岁。入塾学生几乎全为男 性,女性极为罕见。私塾、公学的教材除《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教材外,多 为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五经”等。私塾、公学的教育方式呆板而被动。学 生先是死背经书,待“开蒙”后,教师才开始讲解经书的内容和思想,此谓“开讲” 。清王朝颁行“新教育制度”(1902年)前后,济阳县县考限定每次小试考取县学生员 15名,府学生员1名,武生12名。 1902年,清王朝颁行“新教育制度”,提倡建学校以植人材。全县仅有县立高等 小学堂(原为县学)1处新式学校,虽经县署倡导,推行新教育制度并未取得突出效果 。至民国成立止,县内仍是学堂与私塾并存,其数量亦略同于“新教育制度”颁行以 前。 二民国前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特别是1928年以后,县内教育事业从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有 了较大的发展。是年,县内开始执行全国教育会议制定的新学制,废止读经科,增加 手工、音乐等课程,并准许男女同校。在开设课程及授课方面,也初步体现了适应民 生需要、增进教育效率、提高科学标准、谋个性之发展等新的精神。从量的方面看, 在新学制颁行后的三几年内,县立学校发展到了3处,区立学校发展到7处,乡村小学 发展到270多处,民众教育机构也开始建立起来。 济阳县立小学济阳县立小学位于当时县城西北角宪民街西首路北。1902年,济阳 县高等小学堂建立。民国初年,更名为济阳县高等小学校。1928年冬,改称为济阳县 立小学。至日军侵占县城时,该校已招收22级学生。是时全校有高级4班,学生160余 人;初级4班,学生160余人,规模之大,为全县之首。 济阳县立女子小学1917年,济阳县女子国民学校建立。1924年,更名为济阳县女 子初级小学校。1928年,更名为济阳县立女子初级小学。1931年,先后增招高级班、 幼稚班各1个,共招收学生127人。是年春,定名为“济阳县立女子小学”。1928年因 在此处建中山图书馆,该校暂租赁民房。县政府拨支2000余元,在宪民街东首路北修 建新校,1930年建成交付使用。 区乡小学民国初期,济阳县分8个行政区,教育也相应地分为8个学区。1920年以 后,除第七区(白桥一带)因受土匪影响尚未建立小学外,其余7个区都建了区立小学 ,初步形成了各区的教育中心。1921年,各区共建小学61处。至1932年,全县区乡小 学已达461处,共有学生13507人。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济阳县教育界,克服了经费紧张、设施简陋 、缺乏教材等困难,办起了多种形式的小学,使县内小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抗日两面学校在敌占区或游击区里,一些学校表面是日伪设的学校,墙上挂着孔 子像,贴着“中日提携”之类的标语。教师大部分是爱国人士,或中共地下工作人员 。课桌上摆着日伪课本,实际讲授的是抗日民主政府编印的抗日课本。上课时,学生 轮流站岗放哨,发现敌情便迅速藏好抗日课本,摆好日伪课本。这些学校,大部分是 中共地下联络点。以后,随着时局的好转,各抗日两面学校先后成为公开的抗日学校 。 抗日小学在抗日根据地,各村都组织少年儿童上了抗日小学。抗日小学的教师由 民主政府考查后派任。课本是民主政府编印的小册子。学校建有儿童团,经常参加抗 日活动。学生身背书包,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宣传减租减息等,促进 了抗日运动的深入开展。这样的学校,分布于县内垛石桥、新市、曲堤、二太平一带 ,约有200余处。 抗日高小(简称“抗高”)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办起了几处高级小学。 其主要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和需要,以培养抗日干部 为宗旨;二是参加政治活动多,如宣传抗日,防奸反特,站岗放哨,送信等;三是学 习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学制不定,随时可以参军参干,随时可以增补;四是组织形 式军事化,学习场所不固定,根据敌情而定地点。全县的抗高有西郎抗高、新市抗高 、梁家抗高、前赵抗高4处,共有学生500余名,教师30余人。 附:日伪教育 日伪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采取了一手培训师资,一手办学抓教育的手段。一方 面开办师范学校,招收知识界的亲日派和年龄较大的中小学毕业生,对其进行“大东 亚共荣”的奴化教育。毕业后由日伪政权直接分派各地任小学教师,在农村办日伪小 学。一方面在全县几处重镇或区公所驻地,办起了10余处高级小学和中心小学附设高 级班,在部分农村中办起了100余处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校长、训育主任、教师以 及初级小学的教师,由伪政权委派。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修身、历史、 地理、自然、美术、体育、唱游、日语等。修身课主要宣扬“神道精神”、“中日亲 善”、“和睦邻邦”、“大东亚共荣”之类的愚民内容,以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7年两年中,全县各类学校大部分停办,只有位于偏僻农村的100余处小 学还在坚持上课。县教育科只有科长1人,科员1人,也在乡下活动。1948年济南解放 后,特别是“青州会议”后,县政府采取积极的方针、稳妥的步骤,分期分批地发展 教育,县教育科也随民主政府由乡下迁回县城。是年,全县有小学186处,209个班, 学生8350人。1949年春,在垛石桥区洼子街建立了1所完全小学(后迁至垛石桥村)。 是年秋后,又在县城南关村和青宁区史家坞村各建立了1处完小(当时的孙耿完小属齐 河县,仁风完小、白桥完小属惠济县)。此时,全县有完小3处,初小193处,253个班 ,学生8820人。各小学所用的教材开始不统一,1948年“青州会议”后,全县通用省 编教材,教学秩序逐步正规化。 五建国后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济阳县全日制小学皆为六年制,按四、二分段,即 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文化大革命”中,县内小学曾改为五年一贯制。从1982年开始 ,又逐步恢复六年制,但已不再分高级和初级。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使小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进入8 0年代中期以后,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的目标成为使受教 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学校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县小学处数、入学人数、适龄 儿童入学率和教师人数均大有增加和提高。1990年,全县小学达到575处,在校学生 达到49948人,任职教师达到3117人,分别是1949年的2.9倍、5.7倍和12.4倍。 “文化大革命”前,县内小学分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其中初级小学占绝大多数 。1950年,全县有小学193处,而完小只有6处,仅占3%。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县 完小发展较快,至1954年,已增加到21处,学生增加到3100人,分别占全县小学处数 和小学生总数的4%和8%。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完小又有所发展,至1 966年已达到68处,学生8014人,分别占小学总处数、小学生总人数的9%和15%。 60年代后期,全县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 1949~1990年济阳县小学发展情况选年统计表 ┌──┬──┬───┬───┬────────────┐ │年份│学校│教学班│学生 │教师(人) │ │ │(处)│(个) │(人) ├──┬────┬────┤ │ │ │ │ │合计│公办教师│民办教师│ ├──┼──┼───┼───┼──┼────┼────┤ │1949│198 │253 │8820 │252 │252 │ │ ├──┼──┼───┼───┼──┼────┼────┤ │1953│503 │- │33355 │935 │935 │ │ ├──┼──┼───┼───┼──┼────┼────┤ │1957│445 │- │53944 │1021│1021 │ │ ├──┼──┼───┼───┼──┼────┼────┤ │1965│683 │- │57118 │1393│953 │440 │ ├──┼──┼───┼───┼──┼────┼────┤ │1976│799 │- │67488 │2620│625 │1995 │ ├──┼──┼───┼───┼──┼────┼────┤ │1980│747 │- │76540 │2956│603 │2353 │ ├──┼──┼───┼───┼──┼────┼────┤ │1985│733 │2350 │60153 │2910│1005 │1905 │ ├──┼──┼───┼───┼──┼────┼────┤ │1990│575 │2204 │49948 │3117│1313 │1804 │ └──┴──┴───┴───┴──┴────┴────┘ 2课程 自1952年起,小学课程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设置。初级设语文 、算术、体育、音乐、美工5门课程,高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共8门课程。各年 级均设朝会、周会,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二年级每周24课时,三、四年 级每周25~26课时,高年级每周29课时,每课时45分钟。1955年,高年级从算术课内 抽出一节作为珠算课。1956年,中、高年级语文课将阅读、作文、写字分别安排课时 授课。1958年,教育方针颁布后,高年级增设政治、劳动课。“文化大革命”期间, 各学校曾一度以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著作为主课,另外还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搞“ 大批判”等。以后,由于对教育秩序进行了整顿,小学逐步恢复开设语文、算术等课 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学课程的开设逐步规范化。 1990年济阳县小学教学计划表 单位:节 ┌──────┬──┬──┬──┬──┬──┬──┬──┬──┬──┬──┬──┬──┬──┬──┬───┐ │年级课时科目│语文│品德│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唱游│音乐│美术│劳动│周课时│ ├──────┼──┼──┼──┼──┼──┼──┼──┼──┼──┼──┼──┼──┼──┼──┼───┤ │一年级 │8 │1 │1 │ │1 │6 │ │ │ │2 │1 │2 │2 │ │24 │ ├──────┼──┼──┼──┼──┼──┼──┼──┼──┼──┼──┼──┼──┼──┼──┼───┤ │二年级 │8 │1 │1 │ │1 │6 │ │ │ │2 │1 │2 │2 │ │24 │ ├──────┼──┼──┼──┼──┼──┼──┼──┼──┼──┼──┼──┼──┼──┼──┼───┤ │三年级 │7 │1 │ │2 │1 │6 │2 │ │ │2 │ │2 │2 │ │25 │ ├──────┼──┼──┼──┼──┼──┼──┼──┼──┼──┼──┼──┼──┼──┼──┼───┤ │四年级 │6 │1 │ │2 │1 │6 │2 │ │ │2 │ │2 │2 │1 │25 │ ├──────┼──┼──┼──┼──┼──┼──┼──┼──┼──┼──┼──┼──┼──┼──┼───┤ │五年级 │6 │1 │ │2 │1 │6 │1 │2 │ │2 │ │2 │1 │1 │25 │ ├──────┼──┼──┼──┼──┼──┼──┼──┼──┼──┼──┼──┼──┼──┼──┼───┤ │六年级 │6 │1 │ │2 │1 │6 │ │ │2 │2 │ │2 │1 │1 │24 │ └──────┴──┴──┴──┴──┴──┴──┴──┴──┴──┴──┴──┴──┴──┴──┴───┘ 3教学 建国初期,济阳县的完全小学一般为单式班,而农村初级小学以复式班居多。复 式班一般有一个教师任教,授课往往采取一个年级听讲、其它年级练习的轮番授受方 式。1953年起,小学教学开始学习苏联经验,推广应用凯洛夫教育学,按着直观性、 巩固性、量力性、系统性、自觉性五项教学原则和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讲授新课、 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五个步骤进行教学。自习及课外学习指导多采用面对面的指导方 式。作业的批改和讲评一般采取教师课外批改、课堂集中评讲的办法。1957年,教育 部门在全县倡行“启发式”教学,要求废止“灌注式”教学,部分教师着手进行教学 改革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先是“停课闹革命”,复课后又学习毛主席语录、诗 词和著作,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被忽视。1969年以后,才逐步恢复了文化 课教学,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仍然不被重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学教学经不断改进,质量逐步提高。1978~1980年, 全县小学教师按照新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集体研讨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 ,充分利用寒暑假和闲暇时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备课活动,基本上解决了备课难的 问题。同时,明确、建立了各项教学常规,并基本解决了教学常规落实的问题。由于 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小学的课堂教学已基本上能够做到正常化、规范化。1980~1983 年,各小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重点, 进行了改进教学的多种探索。其中直观化、形象化教学方面的探索最有成效。至198 2年,全县各小学自制教具2500件,购买教具1200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此时 期内,有的小学还在高年级教学中学习运用了“四步程式”课堂教学经验,以教为主 导,学为主体,按照自学、答疑解惑、精讲、练习四个步聚进行教学。自1984、198 5年起,全县各小学普遍进行了教学改革,从改革课堂结构,实行“启发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入手,着力解决了“教得死,学得苦”,“双基不实,能力 不高”的问题和课堂教学容量小、节奏慢、效率低的问题。各小学还开展了组织第二 课堂活动,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成立课外活动小组等活动,丰富了学习内容,使学生 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自我积累、智力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