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农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224&run=13


    建国前,农村建设杂乱无章,地主富农选择近水源、土地肥沃的地方建造院落。贫苦
农民则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修建简陋房屋或搭窝棚而居,山区农民多在岭坡和山坳里安家。
    新农村建设  建国后至60年代,乡村建设始有规划,农民建房由生产大队统一安排指
定宅基。70年代,农村社队正式规划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逐步建设新型农
村。1985年农房普查统计:1949年全县农民有4.6万户,共有房屋18.3万间,计220万平方
米,  人均7.8平方米。  1949~1958年农村新建住房3.68万间,44.16万平方米。1959~
1968年农村新建住房1.9万间,22.8万平方米。1969~1978年农村新建住房9.6万间,53.4
万平方米。 1979~1985年,新建农房11.2万间,151.2万平方米。截止1985年,全县农村
房屋拥有量47.36万间, 总建筑面积805.1万平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房屋15.7平方米, 比
1980年人均增加2.4平方米。 在房屋质量方面,砖瓦房占78.2%,土草房下降为21.8%。
36年来农村建房(包括集体和个人)累计投资2.42亿元。
    1972~1983年,在沿黄低洼地区建设避水房台工程三期,共完成土方量1094万立方米,
筑村台71个,解决了10130户47442人避水居住问题。共投资32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7
万元,群众自筹投资120万元。
    民房结构及形式  建国前,农村住户多是土坯墙、茅草房,单门独户,少数富户修建
砖瓦房四合院。建国后至60年代,山区的归德翟庄、孝里、双泉等地农民多修建石头到顶
的平顶房,房顶可晒粮食,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平原丘陵地区,大部分修建土坯墙,砖
包角红瓦顶房屋。70年代以后,逐步改建砖木结构玻璃门窗住房,部分富裕户修建楼房居
住。1981年全国第二次农房建设会议以后,为加强农房建设管理,县成立了村镇建设领导
小组下设办公室, 对全县610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进行审核测定。坚持以旧村改造为主,
建新村不占好地,迁村后旧村址退耕还田的原则。1982年县政府规定了城郊宅基用地指标,
每户为0.25~0.35亩,  山区每户最多不超过0.4亩。1985年5月制定《关于公共建筑和其
他建筑物用地统一收费标准办法》,统一发放宅居证书,使乡村建设沿着节约用地、合理
布局、统筹资金的方向发展,加快了村镇建设步伐。
    新村简介  城关镇后三村:  坐落在县城南6公里、 220国道公路西侧,全村190户,
749人,劳动力328人,粮田740亩,1984年粮食亩产676.5公斤。1978年以来,实行农工商
综合经营,发展商品生产,新建了玻璃钢厂、医药化工厂等,年利润50万元。按统一规划
建设新村, 6年间新建房屋800余间,其中:二层楼房10栋,三层楼房5栋,村办小学、卫
生室各1处。 已有百户村民住进新楼房,有的户居住面积人均20平方米。楼房水电设备配
套、设计新颖大方,每个单元三室一厅,有的两室一厅,都有阳台。家家户户栽花种草,
具有城市风格。
    归德镇归德南村: 坐落在县城南12公里长清至广里公路东侧,全村407户,1746人。
从1977年起统一规划建设新村。 至1981年建成有玻璃门窗的红砖瓦房1864间。 其中民房
1820间,学校、商店、厂房44间,17米宽25米长的鱼塘2处。住宅设计合理,全村有5条12
米宽的街道,民房24排,每排5栋,每栋12间,有310户迁入新居,占总户数的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