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岁时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1&rec=441&run=13


    一、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元旦,俗称过年,是隆重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张贴对联,从腊月最后一天开始,是日晚称“除夕”,家中供祭天地祖先,全家守岁,夜半燃放鞭炮。初一早餐吃水饺。邻里间互相拜年。建国后,祭祖拜神之俗渐废,仍盛行张灯结彩,衣着更新,全家欢聚,走亲访友的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叫“灯节”。入夜,家家悬灯,燃放鞭炮和花筒,较大村镇举办灯会,杂耍、龙灯、高跷等,也有的村镇演戏、演电影等。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相传是日龙开始活动。这天农家用大豆加糖炒之,名为“蝎豆”,全家分食。用草木灰在室内、院中撒成囤样,名为“打囤”,院内囤中放一撮杂粮,取五谷丰登之意,室内囤中放硬币,意为钱龙引进。60年代“打囤”渐废,炒“蝎豆”渐少。
    清明节  是扫墓祭祖之日,建国后也为拜谒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功绩的日期。
    端阳节  俗称“端午”,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天习惯吃鸡蛋、粽子、粟米糕等。早晨门旁插艾,用艾泡水洗脸,身带香荷包,意为驱除灾害、邪恶或不祥之兆。
    六月六  农家多于此日晒衣服、书籍。据说这天曝晒后不生虫。当地还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此节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是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少女们多在此日夜间烧香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日祭祖上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日人们食月饼、瓜果,赏月来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旧时文人墨客,官绅富商登高野游,宴饮赏菊。城郊人民多去登千佛山。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上坟祭祖之日。建国后渐少。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这天各家用米、豆、枣等煮粥,称“腊八粥”,食之期望避灾去病,建国后此俗渐废。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晚,称“小年”。旧时将厨房灶王神像取下烧之,意为送灶王神上天报民间善恶,来年带回吉祥。现此俗废。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各家在大门外燃柴“照庭”,放鞭炮,全家聚食水饺,老年人通夜不睡,名曰“守岁”。
    二、新节日
    新年  公历元旦,俗称阳历年,是日家庭团聚会餐。
    “三八”国际妇女节  妇女集会或举行纪念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  机关、工厂张灯结彩,隆重集会,举办文体活动。
    “五四”青年节  团委和青联举办联欢活动和体育运动会。
    “六一”国际儿童节  学校少先队多举办运动会或野游活动。
    “七一”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党的各级组织举行纪念活动。
    “八一”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是日举行军民联欢、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
    “十一”  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日,全县举办庆祝活动。
    第四节  陋  习
    缠足  建国前县人,女孩长到六七岁时,即用棉布条裹足。至十四五岁足型即成又小又尖的形状,名曰“金莲”。女子不缠足,要受舆论的讥讽,甚至影响本人婚姻。辛亥革命后提倡放足。民国时期放足者日增。建国后,缠足根绝。
    赌博  建国前,赌博较为普遍,县城、集镇尤多。形式有押宝、骰子、推牌九、打麻将等。有人赌博酿成倾家荡产,流为匪盗,甚至斗殴杀人。建国后人民政府从教育入手,辅之行政手段,赌风恶习渐绝。
    童养媳  建国前穷苦人家因养不起女儿,娶不起媳妇,将十岁左右的女儿送到男家作童养媳。成年后完婚。实际是一种买卖婚姻,建国后废除。
    守节  建国前妇女死了丈夫不准再嫁,称之守节。寡妇改嫁被视为大逆不道,要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各方面刁难,甚至遭凌辱和打骂。建国后此风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