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货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3&A=4&rec=71&run=13

工具 1953年,部分散车人员组成槐村街民工队和经七路民工队,共有地排车
140余辆。1958年,区搬运联合组有地排车924辆、三轮车608辆,共合514.2个吨位。
19 60年5月,区运输公司调入日本丰田3.5吨载重汽车2辆,为区属汽车运输之始。
1964年,革新改造地排车 (用自制的三轮自行车牵引地排车;用独轮与地排车配套,
组成三轮地排车)500辆。1965年起,先后制成175型和195型柴油机机动板车。1966
年始用拖拉机运输。此后,人力车与机动车并存,机动车不断增加,人力车逐步减
少。 197 0年, 以机动板车为主, 兼有拖拉机、汽车、人力车。1976年, 地排
车被淘汰。 1980年,拖拉机停运。是年,全区有营运汽车120辆。后各种载货汽车
迅速增加。1989年,全区货运汽车达220辆(合1629个吨位)。
货源 解放后至1958年,以粮、油、煤等生活必需品为主。50年代末至60年代
中期,货源十分充足,市交通局分配占80%,运输单位自行受托占20%。60年代后
期至7 0年代中期, 交通工具逐步更新,运力提高,货源趋于平缓。上级分配货源
占30%左右,营运单位承揽受托货源占70%。70年代后期,货源充裕,货运市场比
较稳定。 1 980年起,社会运力逐步增长,分配货源枯竭,各运输单位增加营业调
度人员,采取电话受托、登门受托、合同运输等形式扩大货源。1989年,全区共派
出营业调度人员60余名。是年,建材等传统货源仅占总运量的30%左右。
营运指标 1958年,区搬运联合组参加大炼钢铁运输,全年货运量39.95万吨,
货物周转量175.5万吨公里。1959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年货运量79.08万吨,
货物周转量340.35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97.95%和93.93%,创人力车历年货
运量、货物周转量最高额。1961~1962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货运量下降,
1962年仅完成39.74万吨。 1963年后逐步回升。“文革”期间,货运量显著下降。
1967~1969年,共实现利润4.1万元,为1966年利润(15.4万元) 的26.6%。1970年
后, 运输工具更新换代,运力逐步提高。1969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98.3万吨公里,
实现利润2.1万元; 1977年货物周转量增至1493.7万吨公里, 利润达153.6万元。
1978年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岗位责任、质量检查、考勤、经济核算、技术操作、车
辆维修、安全生产等管理制度,实行单车定额管理,创历史利润最高纪录。80年代,
各车队按五包 (产量、利润、节油、安全、计划生育) 、四定(成本、资金、劳动
生产率、效率) 独立经营,驾驶员实行四包(产量、利润、节油、安全) 、两保(好
车、质量) 制。1985~1987年,全区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利润居全市同行业领先
地位。 1988年,货运质量、效率、消耗、利税创全省先进水平。 同年,汽车一队
提前15个月完成3年承包利润指标,被省交通厅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