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集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3&A=4&rec=6&run=13

手工业 1953年起,逐步开展对私营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5年底,共
成立生产(供销) 合作社(组)33个,有社员1115人(占手工业者的28%)。1956年1月,
全区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共成立生产(供销)社(组)55个,有社员5210名。其中生产
社11个, 社员3140名; 供销社15个,社员1253名;生产小组29个,社员817名。
1957年调整为15个行业、51个社 (组) ,其中生产社23个,供销社13个,生产小组
15个。至1958年上半年,手工业呈现单位多、行业广、技术力量强、布局分散、产
品多样、小而活、适应性强的特点,生产处于兴旺时期。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
半年,先后经过数次合并、转产、上交、下放、调迁,较1957年减少21个厂(组)、
49种产品、 1102名社员。 1960年城市公社化,14个生产合作社转为社办直属厂。
1961年7月,全区有手工业直属厂19个,职工3480名(较1957年增加1012名) ,产品
149种(较1957年增加37种)。1962年8月,1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党政关系交市归口
管理。1963年9月,全区有手工业厂(社) 26个、3146人;其中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6
个、 1678人,公社厂10个单位、1 468人。1964年达37个厂(社)、4117人;其中公
社厂20个、2163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7个、1954人。同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交
市归口管理。
社会福利工业 50年代初建立区社会福利工业。1959年,全区有17个厂(组),
职工1700余人, 全年产值564.1万元。1960年7月有10个厂 (组) ,职工1279人。
1963年初交区工业局管理。1982年起重建社会福利工业。至1989年,全区共建起社
会福利厂19个(其中1988、1989年兴建社会福利厂9个) ,主要有振兴街街道办事处
八居金属机械厂、营市街街道办事处胶木制品厂、吴家堡镇建筑装饰材料厂、中大
槐树街道办事处塑料焊接厂、振兴街街道办事处五居殡葬服务站等。1989年,全区
福利厂共安置残疾人员322名,完成总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振兴街街
道办事处八居金属机械厂(1983年转为社会福利厂) 有流动资金120万元,固定资产
100余万元,职工104人(其中残疾人65名) ,全年产值500余万元,创利润50万元。
其产值、利润分别为1984年的7.58倍和4.17倍,居全区社会福利厂之首。该厂厂长、
部队离休干部、八居党支部书记宋翰庭,自1971年以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多次被
评为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的优秀厂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离休干部等,1989
年10月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街道工业 1954年,振兴街街道办事处组织30名军属成立镀锌组。1958年秋,
区政府在道德街街道办事处第四居委会组建红旗服务合作社,试办居办生产。同年,
各街道办事处组织社会闲散劳力,相继建起糊盒、纺线、砸石子、拆洗缝补、房屋
修缮等生产服务组织。1959年有街(居)办厂(组)41个,生产人员1716人,产品20种,
1~10月份完成产值173.84万元。 1960年成立区工业局,管理区直属工业企业。是
年有公社直属工业企业20个,职工3418名;分社厂24个,职工3778名。1962年起,
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陆续将比较成型
的厂交区工业局管理。是年,五金加工厂、锻压厂、机械厂、玛钢厂、化工厂、服
装厂等14个居办厂归区工业局管理。1963年调整区属工业,街办工厂交区工业局管
理,区直属厂主要从事服务性生产,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不组织生产。是年,将31
个分社工业企业调整为11个社办工业企业、 5个生产合作社。1964年投资89万元对
区直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相继开发出标准件、玛钢件、
铸管等产品。1965年,按照“家家搞生产,户户无闲人”的要求,成立区劳动服务
总站、区劳动服务大队,组织社会闲散劳力从事生产。1966年上半年,全区有生产
组77个,生产服务项目56种,参加人员4861人 (占全区应参加生产人数的80.2%) 。
“文革” 期间,区直工业波浪式前进。1968年,电子仪器厂、 无线电元件九厂、
晶体管厂、无线电修配厂交市电子局。1966~1976年,共向区直工业企业投资1892
万元,先后研制开发出锅炉、电焊机、高压电器、防爆电器、压力表等十几种产品,
填补市空白。1978年,区直企业达41个,有职工1274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9万元。
同年,40个区直企业分别交市机械局、燃化局、第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纺
织工业局、冶金工业局、电子工业局、第二商业局、建委等管理。80年代,在居办
生产厂(组)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参加横向联营、开展技术协
作、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措施,增强了区街工业企业实力。1985年,全区街、居
企业达122个(其中街办企业55个),全年产值71 50万元, 实现利润1171.77万元;
产值、利润比1980年分别增长154%和278%。1986年11月,将固定资金50万元、年
产值200万元、 年利润20万元以上的12个区街企业定为区重点企业。1988年11月,
将15个区街骨干企业列为区计划单列企业。1989年,街办企业达57个 (含计划单列
企业15个),固定资产8149万元, 职工7367人,全年产值1 1514.9万元,实现利润
1173.24万元。 有居办企业83个, 职工2429人, 全年产值3236万元, 实现利润
282.66万元。1987~1989年,共实现改造项目56个, 新建、扩建厂房7124平方米,
引进先进设备150台, 建成先进生产线21条,开发新产品29种,低压锅炉厂、化工
总厂、环境保护设备厂、起重设备厂先后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低压锅炉厂、环境
保护设备厂、汽车低温起动装置厂、起重设备厂、消烟锅炉厂、变压器一厂、人民
电器厂、建材厂、塑料制品厂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镇(村)工业 50年代初,西郊地区(现两镇地区)有少量手工业。其中郊四区西
吴家堡村的“陈氏木锉”,段家庄的条编;郊五区大高家庄的“川”牌镰刀,刘家
庄的蒲包,西王庄、宋家庄的抄纸等,历史悠久。1958年后,本着“就地取材、就
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工业服务、为城市
服务”的方针,建起一批农具制修和建材企业。1980年起,一批社办、村办企业脱
颖而出。 198 3~1986年,按照镇、村、户、联合体“四个轮子”一齐转的方针,
先后建起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1986年后,重点进行内涵挖潜,壮大企业规模,提
高产品质量。198 9年,镇直企业有峨嵋滑动水口厂(同年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
峨嵋机械制修厂、西郊铆焊厂、第十棉纺织厂、长城汽车维修总厂、西郊造纸厂、
齐鲁型钢厂等23个, 固定资产2450万元,职工3399人,全年产值6062万元,实现
利润496.2万元。有村办企业243个,全年产值14862万元。
中外合资工业 1988年,济南第十棉纺厂与香港中盈有限公司共投资45万美元
(其中港方投资9万美元) ,兴办“济南台通织带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棉线织带,
全年产值200万元(人民币) ,实现利税40万元(人民币)。同年,济南友谊食品厂与
香港存诚实业有限公司共投资11万美元(其中港方投资5.5万美元) ,兴办“济南诚
谊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