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3&A=4&rec=2&run=13

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政府向德国银行借款,在济南城西大槐树庄兴建津浦
铁路局济南机器厂。此后,制革、地毯编织、家庭织布等作坊业及建材业相继出现。
1 925年后, 机器、榨油等民族工业先后发展起来。30年代,火柴工业突起。1932
年, 经七路建立鲁西火柴厂。1937年,辖区有洪泰、东源等4家火柴厂,共有资金
13.5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6部,全年产火柴2340大箱,约占全市火柴产量的50%。
另有日商火柴厂2家。同期,设于北大槐树庄的振华化学染料厂,有独资50万元(银
元) ,工人56人,每年产硫化青膏7000箱,为济南市三大化学染料厂之一。日军侵
占济南后,东源、洪泰两家火柴厂及致敬洋灰厂、东裕隆卷烟厂等先后被日商吞并,
民族工业衰退。40年代,机器铁工业、化学染料业、砖瓦石灰业、织布业等迅速发
展起来。在此期间,私营工业、手工业户增加到79家。其中10人以上的企业多集中
于翻砂铸造、机器铁工业,10人以下的企业分散于染料、造胰、卷烟、藤竹绳经、
制服、针织、石灰、汽车修理等业。规模较大的有大章铁工厂、益华火柴厂、中东
造胰厂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火柴业、卷烟业一度得到发展。 1948年,辖区有火
柴厂7家, 占全市火柴业的58%。是年,大部分厂家因生产萎缩、产品滞销而陷于
绝境。
解放初,官僚资本企业收归国有,主要有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济南机厂 (现济
南机车工厂) 、济南工业局二厂(现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面粉厂等。在人民政府
的扶持下,私营工业、手工业得到恢复发展。辖区成为济南市中小型工业企业及小
手工业较集中的地区之一。1956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
起一批公私合营企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时,驻区省、市属国营工业企业党的
组织关系归区管辖。1958年后发展起街办工业。至1964年,区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党政关系及驻区省、市属国营工业企业党的组织关系先后交省、市归口管理。1965
年, 辖区驻有中央和省、市属工业企业127个,其中机械工业企业占67%。区属工
业处于生产能力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品种少的状况。“文革”期间,
生产波浪式发展。 1 978年,区直40个工业企业交市归口管理。同年,区街工业产
品首次对外出口。1979年起,在居办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街办工业。1987年,段店
镇、吴家堡镇25个镇直企业、190个村办企业 (其中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25个)
归区管理。1989年,辖区共有工业企业501个,其中区属企业406个,驻区企业95个
(国营42个,集体53个) 。区属工业全年总产值40175万元,实现利润2443万元;出
口交货值649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提高166%。辖区以济南机车工厂、济南第
二机床厂、济南试验机厂等大中型企业及济南槐荫化工总厂、济南槐荫低压锅炉厂、
济南剪切设备厂等小型企业为核心,构成济南市西南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