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经济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3&rec=18&run=13


    区内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烟叶、麻类、药材、瓜类、蔬菜
类等。1919年菏泽等8县共种棉花77.7万亩,单产籽棉33.15公斤;花生38.9万亩,单
产花生果115.65公斤;芝麻17.8万亩,单产39公斤;红白萝卜4万亩,单产2000公斤
;大白菜0.6万亩,单产1000公斤;烟叶2.4万亩,单产120公斤。
    棉花  区内历有植棉习惯,19世纪初期已成为山东省主要产棉区之一。品种大体分
为中棉、洋棉两大类。农民称中棉为小棉,称洋棉为大花。中棉种类主要有柴棉、紫
棉、小白棉、大白棉、长绒棉、长丝棉、大毛棉等。纤维长度15-20厘米,白色,粗
细中等,衣指3.5-4克,出绒率35%左右。洋棉为美国棉,有金氏棉、脱子棉两种。
纤维细长,一般23-26厘米,色泽绡光润白,衣指4-5.9克,出绒率32%左右,洋棉产
量较高,一般每亩高于中棉5-15公斤(籽棉),亩产籽棉50公斤左右,最高达90公斤。
    据史料记载,菏泽、曹县、单县、成武、定陶、巨野、郓城、鄄城8县,1914年
共种棉花753738亩,单产籽棉38公斤,总产2871.89万公斤,折皮棉822.41万公斤,
出绒率为28.6%。1930年风调雨顺,棉花大丰收,上述8县共种棉花60多万亩,单产
皮棉17公斤,超过当时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一年全省棉花总产(皮棉)超过10万担的县
共16个,其中就有曹县、菏泽、单县、成武。曹县棉花总产名列全省之首。1933年黄
河决口,棉田大部分被淹,收成大减。这一年全区8县棉花50多万亩,实收面积不足
12万亩,单产比常年减少40%以上。
    棉花除少量自用外,大部分运销外地。曹县、菏泽、巨野、单县、成武等县的棉
花,多于济宁、兖州或陇海铁路运往郑州并转运武汉、天津等地;鄄城、郓城等县多
销往济南。
    建国后,棉花生产得到发展。1949年植棉80.22万亩,单产10.2公斤,总产819.
5万公斤。1958年发展到103.5万亩,比1949年增加23.3万亩,增长29.05%,单产14
.1公斤,提高3.9公斤,增长38.24%,总产1458万公斤,增加638.5万公斤,增长77
.91%。1961-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区棉花生产跌入底谷,3年总产均低于500万公
斤,平均单产5.7公斤,最低的1962年,棉花单产仅4.1公斤,总产254万公斤。1964
年经济调整后,才逐步恢复和发展,1968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67.5万亩,单产上升
到23.6公斤,总产增至3953万公斤。从1969-1979年,全区棉花生产又开始滑坡,尤
其1973年以后,逐年下滑。1973年全区植棉162.4万亩,单产26.5公斤,总产4287万
公斤。1979年全区植棉仅152.76万亩,比1973年减少9.64万亩,减少5.9%,单产14
.5公斤,比1973年减10.5公斤,减少39.62%,总产2415.5公斤,比1973年减少2096
.5万公斤,减少48.9%。1980-1985年,全区棉花生产空前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以及国家对棉花生产实行了优惠鼓
励政策,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棉花生产科学技术的改进及优质高产棉种
“鲁棉一号”的推广普及,全区一度出现了棉花热。棉农中普遍流传着“要发家,种
棉花”的俗语。1984年棉花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全区种植棉花587.21万亩,单产5
6.5公斤,总产33045万公斤。之后,由于调整了棉花生产政策,1985年全区棉花种植
降为346.6万亩,比1984年减少240.61万亩,总产降为18240万公斤,比1984年减少1
4805万公斤,减44.80%。
    引进推广新品种:50年代以本地小柴棉为主,以后引进、推广了斯字棉、岱字棉
,逐步取代了本地小柴棉。1977年以后,普遍推广了鲁棉1号,使棉花单产大幅度提
高。除此之外,还引进了鄂光棉、鲁棉2号、鲁棉3号、鲁棉4号、鲁棉6号、中棉10号
、徐州142、冀棉8号、晋棉4号、徐州514、中49、无毒棉等。
    耕作制度及种植方式:70年代以前的棉花主要是春棉,一年一作,土地利用率低
,棉花单产也不高;进入80年代以后,逐步试验、推广了麦棉间作套种,实行一麦一
棉两作制。即:麦田套种棉花,棉花收获后种晚茬麦。棉花的种植方式,50年代初期
多采用撒播的方式,50年代中期以后改为条播、穴播,多为70厘米等行距种植。60年
代以后开始推广了大小行种植,大行80厘米,小行50厘米。80年代以后,以夏棉中棉
10号为主,于5月中旬直接套种在小麦行间,行距60-70厘米。1984年学习河南省扶沟
麦棉间作套种经验,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种植方式:
    “3、2”式:3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4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
,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47-53厘米,麦棉间隔23-27厘米,此法适合以棉花为主的中
上等地力条件采用。
    “4、2”式:4行小麦2行棉花,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60厘米,留100厘米空档
,套种2行棉花,其行距53厘米,麦棉间隔27厘米。此法适合麦、棉并重的中上等地
力条件采用。此外还有“6、2”式和“3、1”式。

      菏泽地区1949-1985年棉花生产情况统计表

┌──┬────┬───┬────┬──┬────┬───┬────┐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
│    │(万亩)  │(公斤)│(万公斤)│    │(万亩)  │(公斤)│(万公斤)│
├──┼────┼───┼────┼──┼────┼───┼────┤
│1949│80.2    │10.2  │819.5   │1968│167.5   │23.6  │3953    │
├──┼────┼───┼────┼──┼────┼───┼────┤
│1950│92.7    │11.15 │1032.5  │1969│163.6   │20.85 │3410    │
├──┼────┼───┼────┼──┼────┼───┼────┤
│1951│127.2   │11.45 │1456    │1970│175.8   │20.1  │3530.5  │
├──┼────┼───┼────┼──┼────┼───┼────┤
│1952│106.8   │13.1  │1399.5  │1971│156.4   │18    │2804    │
├──┼────┼───┼────┼──┼────┼───┼────┤
│1953│89.3    │8.0   │715     │1972│140.6   │26    │3212.5  │
├──┼────┼───┼────┼──┼────┼───┼────┤
│1954│93.8    │12.7  │1193    │1973│162.4   │26.5  │4287    │
├──┼────┼───┼────┼──┼────┼───┼────┤
│1955│115.1   │15.25 │1757    │1974│165.1   │19.0  │3121    │
├──┼────┼───┼────┼──┼────┼───┼────┤
│1956│144.2   │15.7  │2263.5  │1975│146.8   │27.0  │3930    │
├──┼────┼───┼────┼──┼────┼───┼────┤
│1957│130.3   │8.55  │1115.9  │1976│157.61  │17.0  │2659    │
├──┼────┼───┼────┼──┼────┼───┼────┤
│1958│103.5   │14.1  │1458    │1977│160.27  │15.5  │2451.4  │
├──┼────┼───┼────┼──┼────┼───┼────┤
│1959│97.5    │10.95 │1067    │1978│165.69  │14.5  │2395    │
├──┼────┼───┼────┼──┼────┼───┼────┤
│1960│81.2    │6.35  │514.5   │1979│152.76  │14.5  │2190.5  │
├──┼────┼───┼────┼──┼────┼───┼────┤
│1961│49.3    │6.14  │425.2   │1980│210.28  │50.0  │10482.5 │
├──┼────┼───┼────┼──┼────┼───┼────┤
│1962│62.3    │4.1   │254     │1981│258.83  │47.0  │12154.5 │
├──┼────┼───┼────┼──┼────┼───┼────┤
│1963│92.8    │4.4   │408.6   │1982│345.29  │51.5  │17794   │
├──┼────┼───┼────┼──┼────┼───┼────┤
│1964│102.3   │14.2  │1452.0  │1983│470.07  │52.5  │24759   │
├──┼────┼───┼────┼──┼────┼───┼────┤
│1965│121.4   │15.3  │1858    │1984│587.21  │56.5  │33045   │
├──┼────┼───┼────┼──┼────┼───┼────┤
│1966│127.5   │25.15 │3206.5  │1985│346.60  │52.5  │18240   │
├──┼────┼───┼────┼──┼────┼───┼────┤
│1967│177.5   │20.85 │3701    │    │        │      │        │
└──┴────┴───┴────┴──┴────┴───┴────┘

适时播种:全区棉花种植,一般是4月下旬进行播种。农谚说:“枣芽发,种棉花”
,50-60年代全区种植的棉花品种为岱字15号,生长期较长。为了延长其生长时间,
要求4月10日前后完成播种,结果由于温度低,早播不早出,而且苗期病害严重,影
响了生长。70年代中期,总结了以前的教训,提出了适时播种,把播种期推迟到4月
20日前后,盐碱地25日播完,一播全苗,而且苗齐苗壮。
    合理密植:50年代全区多数地方棉花密度过稀,一般每亩1500-2000棵。农业合
作化以后,棉花密度有所增加,一般每亩2000-2500棵。60年代推广岱字15号,每亩
3000-3500棵。70年代推广了小棵密植早打顶,每亩高达7000-10000棵,更换鲁棉1号
棉种以后,每亩留苗5000-6000棵。进入80年代以后,因地力提高,棉花密度下降到
每亩4000-4500棵,肥沃地每亩只有3000棵。
    整枝摘心:在棉花管理中,历来就有整枝打顶的习惯。农业合作化以后,一般棉
田整枝2-3次。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对棉花的管理更加细致,一般整枝打杈3-4次。
在立秋前打顶心,有的还坚持打边心,这对棉花早熟、增加霜前花,提高产量和质量
起了重要作用。
    科学施肥:棉花需肥较多,50年代由于生产水平低,种棉只施一次肥,一般每亩
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根据棉花的生长特点,在普施底肥
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追肥,多在初花期追施,一般每亩追施标准化肥10-15公斤。70
年代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追肥数量逐渐增加,一般每亩追施标准化肥15-20公斤。
80年代以后,肥料的投入量大大增加,并注意了氮、磷的配合使用。一般亩施有机肥
2500-3000公斤,化肥30-40公斤。同时在棉花生产上,又推广了根外喷微量元素硼等
,三十烷醇、助长素等激素也开始使用。
    花生  花生在区内又叫花生果、落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种植。
    1933年区内菏泽等8县共种花生46.15万亩,单产75.5公斤,总产3484万公斤,其
外销量达2109.58万公斤。50年代花生产量迅速提高,1956年种植花生46.6万亩。单
产103.65公斤。60年代花生面积下降,产量也很低,一般每年只种10万亩左右,单产
50多公斤。70年代花生种植面积更小,一般年份全区仅种4-8万亩,单产50-60公斤。
进入80年代以后,花生面积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特别是1985年全区花生种植面积达
110万亩,单产达162公斤。
    50年代,全区花生品种以本地品种为主。1960年以后开始引进推广一些新品种,
如珍珠豆型中粒花生,有伏花生、狮头企、白沙1016、伏系1号;普通型直粒花生临
花1号、花11、开农8号;普通型半蔓花生有姜格庄半蔓、系选7号;普通型爬蔓花生
有莱芜大爬蔓等。1985年又引进推广了徐州68-4、花17、花28、花39、海花1号、莱
农10号、P12等。
    50-70年代,多数农民种植花生只施少量有机肥(每亩500-1000公斤)作基肥,一
般不追化肥。80年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不仅增施了底肥(每亩施有机肥2500公
斤左右),并做到了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两者互相配合,花生产量增长很快
。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自50年代起,花生产量一直不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播种不适时,密度太稀。1984年以后,由于提高了水利条件,无雨能造墒,保证了适
时播种;同时也适当提高了密度,做到合理密植,提高了产量。
    清棵蹲苗,中耕灭草:多年来,农民种植花生,多是“种子下地,全靠天意”。
1980年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责任心加强,花生下种后,不仅能及时查苗补
苗,而且能及时进行清棵蹲苗,锄草松土,遇旱灌溉,遇涝排水,促进了花生大幅度
增产。
    改革耕作栽培制度:过去长时期内,区内花生种植基本上是以春花生为主。一年
一收,经济效益很低。1980年以后,总结推广了轮作套种的经验,搞小麦花生一年两
作,即麦田套种花生(小满前后播种),花生收获后再种小麦,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另外还注意了花生与其他作物轮作,做到养地与用地相结合,不断提高地力,减轻病
虫及杂草的危害,对促进粮食,油料双丰收起了积极作用。

      菏泽地区1949-1985年花生生产情况统计表

┌──┬────┬───┬────┬──┬────┬───┬────┐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
│    │(万亩)  │(公斤)│(万公斤)│    │(万亩)  │(公斤)│(万公斤)│
├──┼────┼───┼────┼──┼────┼───┼────┤
│1949│18.0    │52.65 │948     │1968│14.7    │50.75 │746     │
├──┼────┼───┼────┼──┼────┼───┼────┤
│1950│12.7    │64.4  │818     │1969│12.5    │34.1  │426     │
├──┼────┼───┼────┼──┼────┼───┼────┤
│1951│18.3    │66.85 │1223.5  │1970│6.5     │60.15 │391     │
├──┼────┼───┼────┼──┼────┼───┼────┤
│1952│19.7    │73.85 │1450    │1971│8.1     │59.0  │477.5   │
├──┼────┼───┼────┼──┼────┼───┼────┤
│1953│19.4    │55.55 │1077.5  │1972│8.8     │51.5  │454.5   │
├──┼────┼───┼────┼──┼────┼───┼────┤
│1954│24.9    │99.2  │2470    │1973│7.2     │60    │430.5   │
├──┼────┼───┼────┼──┼────┼───┼────┤
│1955│29.0    │89.75 │2602    │1974│6.6     │68.0  │447     │
├──┼────┼───┼────┼──┼────┼───┼────┤
│1956│46.6    │103.65│4829.5  │1975│6.4     │61.0  │421.5   │
├──┼────┼───┼────┼──┼────┼───┼────┤
│1957│49.7    │47.45 │2358.5  │1976│5.75    │41.0  │235     │
├──┼────┼───┼────┼──┼────┼───┼────┤
│1958│39.5    │64.25 │2537.5  │1977│4.06    │64    │260.8   │
├──┼────┼───┼────┼──┼────┼───┼────┤
│1959│24.3    │52.6  │1278.5  │1978│6.12    │62.5  │381.5   │
├──┼────┼───┼────┼──┼────┼───┼────┤
│1960│8.7     │22.3  │194     │1979│11.56   │65.5  │756.5   │
├──┼────┼───┼────┼──┼────┼───┼────┤
│1961│7.6     │52.55 │399.5   │1980│16.09   │91    │1520    │
├──┼────┼───┼────┼──┼────┼───┼────┤
│1962│12.6    │28.6  │360     │1981│14.50   │54.5  │789     │
├──┼────┼───┼────┼──┼────┼───┼────┤
│1963│8.0     │32.2  │257.5   │1982│9.30    │58    │539.5   │
├──┼────┼───┼────┼──┼────┼───┼────┤
│1964│17.9    │17.3  │309.5   │1983│5.56    │88.5  │492.1   │
├──┼────┼───┼────┼──┼────┼───┼────┤
│1965│13.7    │57.0  │781     │1984│8.31    │148.5 │1234    │
├──┼────┼───┼────┼──┼────┼───┼────┤
│1966│25.4    │60.7  │1542    │1985│109.74  │162   │17782   │
├──┼────┼───┼────┼──┼────┼───┼────┤
│1967│20.0    │48.85 │976.5   │    │        │      │        │
└──┴────┴───┴────┴──┴────┴───┴────┘

    芝麻  芝麻是全区传统的油料作物,区内历史上约在6世纪开始种植。1959年以前,全
区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万亩以上,但产量较低,一般亩产25公斤左右。1959年以后产
量有所提高,但面积有所减少。
    全区种植的芝麻品种主要是单杆农家品种,如“霸王鞭”等。从粒色上分有三种
,即白芝麻、褐芝麻、黑芝麻,其中以前两种为主,后者较少。
    耕作制度:50年代全区大多种植纯作春芝麻。60年代春芝麻面积减少,夏芝麻和
间作套种面积逐步扩大。70年代大多是纯作夏芝麻或间作套种芝麻。进入80年代以后
,大部分是间作套种芝麻。
    轮作换茬:芝麻不易连作,长期连作易发生枯萎病,引起植株大量死亡。区内农
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已形成了对芝麻轮作换茬的习惯,一般轮作间隔时间为2-3年。
    整地播种:芝麻种子小,播种要浅,前期发根缓慢,后期主根入土较深。因此,
对土壤要求表层疏松、细平,耕层深厚,土壤含水量18-20%。春芝麻在5月中旬开始
播种,5厘米地温稳定在15°C以上。夏芝麻的播种越早越好。纯作芝麻多为条播,每
亩播种量0.4公斤左右,播深3厘米。出苗后尽早间苗,3-4对真叶时定苗,一般每亩
留苗1万株左右。

      菏泽地区1949-1985年芝麻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
│    │(万亩)  │(公斤)│(万公斤)│    │(万亩)  │(公斤)│(万公斤)│
├──┼────┼───┼────┼──┼────┼───┼────┤
│1949│21.9    │25.0  │526     │1968│7.1     │26.35 │187     │
├──┼────┼───┼────┼──┼────┼───┼────┤
│1950│17.6    │25.35 │446     │1969│5.7     │30.6  │174.5   │
├──┼────┼───┼────┼──┼────┼───┼────┤
│1951│17.8    │23.2  │410     │1970│7.5     │24.15 │181     │
├──┼────┼───┼────┼──┼────┼───┼────┤
│1952│13.9    │27.75 │385.5   │1971│6.7     │30.5  │203.5   │
├──┼────┼───┼────┼──┼────┼───┼────┤
│1953│11.0    │25.2  │277     │1972│5.5     │25    │138     │
├──┼────┼───┼────┼──┼────┼───┼────┤
│1954│15.6    │28.8  │449.5   │1973│4.2     │26    │110     │
├──┼────┼───┼────┼──┼────┼───┼────┤
│1955│20.3    │30.2  │613     │1974│6.7     │36    │239     │
├──┼────┼───┼────┼──┼────┼───┼────┤
│1956│19.2    │29.9  │574     │1975│10.5    │35    │368.5   │
├──┼────┼───┼────┼──┼────┼───┼────┤
│1957│18.8    │8.3   │156.4   │1976│9.40    │24.5  │229     │
├──┼────┼───┼────┼──┼────┼───┼────┤
│1958│10.2    │23.25 │237     │1977│8.12    │32    │261.7   │
├──┼────┼───┼────┼──┼────┼───┼────┤
│1959│16.9    │27.95 │472.5   │1978│9.71    │31.5  │307.5   │
├──┼────┼───┼────┼──┼────┼───┼────┤
│1960│8.1     │10.8  │87.5    │1979│10.61   │30    │317.5   │
├──┼────┼───┼────┼──┼────┼───┼────┤
│1961│8.3     │10.3  │85.5    │1980│9.57    │35.5  │337.5   │
├──┼────┼───┼────┼──┼────┼───┼────┤
│1962│8.7     │12.35 │107.5   │1981│9.08    │39.5  │359.5   │
├──┼────┼───┼────┼──┼────┼───┼────┤
│1963│9.1     │8.1   │73.5    │1982│8.33    │29.5  │246.5   │
├──┼────┼───┼────┼──┼────┼───┼────┤
│1964│9.4     │20.5  │192.5   │1983│5.59    │39    │218.5   │
├──┼────┼───┼────┼──┼────┼───┼────┤
│1965│6.5     │18.3  │119     │1984│7.54    │35    │262     │
├──┼────┼───┼────┼──┼────┼───┼────┤
│1966│6.0     │30.1  │180.5   │1985│8.24    │43.5  │356.5   │
├──┼────┼───┼────┼──┼────┼───┼────┤
│1967│6.8     │29.7  │202     │    │        │      │        │
└──┴────┴───┴────┴──┴────┴───┴────┘

    油菜  油菜是全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50年代全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大。1952年种植面积
16.5万亩。60年代种植面积很小。7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又大大增加,1967-1978年每
年播种面积在16-19万亩之间,产量很低,单产均在25公斤以下。1985年全区种植仅
2.55万亩,单产达118公斤。
    品种主要有两种:一是跃进油菜,属甘兰型晚熟品种,70年代开始种植。二是胜
利油菜。
    油菜种植,前茬地一般为瓜类、玉米、高粱等早秋作物,播种时间多在白露前后
,大约比小麦要早15-20天,收获在小满前后。
    瓜类  西瓜:境内久有西瓜种植,据国民政府统计局统计,1933年山东省种西瓜最
多的是巨野县,菏泽次之,曹县列第四位。全区8个县共种西瓜7.56万亩,其中巨野
县21100亩,菏泽县20400亩,曹县15000亩。全区平均亩产1445公斤,其中菏泽、巨
野、单县、郓城平均亩产1500公斤,1980年以后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增长很快。
    全区西瓜地方品种有:早熟品种十八天糙,菏泽西南部和曹县西北部有少量种植
;中熟品种手巾条、核桃纹、黑油皮、花狸虎、桃尖等,全区各地均有种植;晚熟品
种三白、柳条青等,东明、菏泽、鄄城3县(市)种植较多。在引进品种中,早熟的有
伊选、佳丽、早花、开发1号、端阳1号、端阳2号、洛菲林、金钟冠龙、兴红宝等,
自1985年开始引进,各地均有种植;中熟的有中育6号、郑州2号、郑州3号、丰收1号
、丰收2号、乐优1号、乐优2号、开发2号、蜜宝、琼酥等,1984年开始引进,各地均
有种植;晚熟的有泰国西瓜,1985年引进,菏泽、定陶有少量种植。
    整地施肥。50-70年代,种植西瓜的土地,一般耕翻5寸多深,施土杂肥2500公斤
左右,很少施用化肥,条件好的施饼肥。进入80年代以后,瓜地深耕9寸以上,而且
不少农民还要挖丰产沟,沟深40厘米、沟宽50-80厘米,结合耕地施有机肥4000公斤
左右,同时,在丰产沟内还要施入粗肥1000公斤和适量细肥。
    适时下种。50-70年代种植的西瓜大部分是春西瓜,而且是露地栽培,于4月中旬
(谷雨前后)下种。80年代推广大棚和双膜覆盖栽培法,分别于2月初和2月中旬下种,
也有的采用育苗移栽,于3月中旬前后移栽定苗。种植夏茬西瓜的也不少,农民在种
麦时就留出空行,于麦收前套种。
    甜瓜:全区农民历史上喜种甜瓜。1933年,全区种植2.54万亩,平均亩产2297公
斤。其中曹县12000亩,单县6000亩,菏泽县4000亩,其数量之多分别占山东省的第
1、第2和第5位。
    甜瓜的品种很多,全区农家品种均为薄皮瓜,如芝麻粒、羊角蜜、老头乐(绵香
瓜)、红刨边等。1983年全区开始引进厚皮甜瓜黄蛋子,珍珠瓜、郁金、醉仙、芙蓉
等。
    中药材  区内药材资源丰富,据有关部门普查,发现有中药材302种,分属111科,
其中植物药材265种,分属81科。
    区内农作物中的栽培药材,有些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品种,有些是从外地引进的品
种。典型的地方药材有:牡丹、地黄、白芍、半夏、枸杞、麦冬、山药、红花、天花
粉、牛蒡子及桔梗、丹参、山茱萸、白术、白芷、怀牛膝等。
    丹皮:牡丹为芍药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以根皮入药,谓之“丹皮”,有清
热、凉血、和血、清淤的功能。主治热入血分、发斑、惊痫、吐血、衄血、骨蒸痨热
、妇女闭经等症。
    白芍:芍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名为芍药,药材名为白芍。根入药,有镇痛
解痉、养血调经、舒肝敛阳等作用,治血虚、眩晕、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自汗盗汗
、脘腹肋痛、四肢挛急等症。植株高40-80厘米,根肥大,呈圆柱状或纺锤形,外皮
红褐色。茎直立,上部略分枝。叶互生,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两面光滑无毛,草
质,有长柄,近枝端的叶常为单叶,长卵形至披针形。花大而美丽,顶生,苞片4-5
枚,萼片4个,叶状,花瓣10片以上,红色或白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6枚
,分离,骨朵果3-6个,先端呈钩状向外弯,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
份,果期6-7月份。
    区内栽培芍药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记载。50年代以前,栽培面积不
多,主要分布在菏泽县。50年代以后白芍生产发展较快。当时区内芍药品种是复瓣花
,栽培方法大致与牡丹相同,采取分根繁殖,发展较慢。自1960年起引进亳县芍药,
用芽头和种子繁殖,发展较快。1968年全区计划种植2800亩,实际种植5000亩,196
9年计划种植1670亩,实种9000亩。中共菏泽地委于1970年下达了《防止盲目性种植
白芍的指示》,但由于农民自发种植芍药的积极性高涨,芍药种植面积没有压下来。
1975年全区白芍收购量达421万公斤,致使白芍大量积压。
    芍药一般在3年后于“秋分”时收刨,把生根洗净加水在锅中煮,然后刮皮晒干
即可药用。
    地黄: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根茎入药,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止血。治
口渴咽干、阴虚发热、月经过多、衄血、吐血等症。熟地能滋阴补血、治贫血、萎黄
、女子崩中漏下、遗精、盗汗、消渴等。株高15-30厘米,根茎块状,外面枯黄色。
茎直立、花集中于茎端,花萼种状,花冠红紫色,筒状,雄蕊4枚、2强,雌蕊1枚。
种子多数、卵形、淡棕色,花期5-6月份,果期6-7月份。
    1958年前,区内的地黄多为野生。1958年从河南温县怀庆引进了优良品种怀庆地
黄,根茎较肥大。第一年试种亩产250公斤,第二年亩产150公斤,产量明显下降,主
要原因是品种退化、混杂,而又没有“二级育苗”技术。1960年又引种一批,结果如
前。1962年从河南省请了地黄种植技术员,从此区内有了地黄优良品种。1966年全区
种植地黄4000亩,收购80多万公斤,出现了商品积压。1970-1974年地黄种植出现低
潮,每年收购量1-2万公斤。1975年地黄生产又开始回升,全区种植500多亩。70年代
末期,又出现了地黄生产第二个高潮。种植面积4000-5000亩,年收购量25万公斤左
右。80年代,区内地黄生产又进入低潮,种植量一直不多。
    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加工泡制干燥后入药。味辛、温、
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效用,主治痰饮咳喘、胸脘痞胀、恶心呕吐、痰厥不语
,风痰眩晕等症。生半夏可用来消痈肿。
    根据叶形、植株大小、块茎形状,区内所产半夏可分为三种类型:大桃叶形,一
般高24-30厘米,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似桃叶状,须根粗壮,老母块肥大,产量高
,一般亩产鲜货750-1000公斤。小桃叶形,株型小,高12-16厘米,呈小桃叶状,叶
片小,须根细短,老母块不肥大,亩产400公斤。柳叶形,植株较高,一般在20-27厘
米,叶柄长,叶片为披针形至长披针形,形如柳叶,须根粗长,老母块肥大,球形,
亩产600-1000公斤。
    历史上“郓半夏”曾名扬省内外,但后来绝收。建国后至70年代,区内先后从湖
北、河南邓县、江苏丰县及省内枣庄、栖霞、莒县、昌潍等地引种过半夏,但因产量
低,种植面积极少,有的已绝种。1968年全区种植102亩,1972年种植135亩,收购2
500公斤。1976年种植1187亩,收购14000多公斤。80年代以后,半夏的栽培面积很小
,1984年全区只有25亩。
    枸杞:枸杞为前科多年生蔓生灌木,区内多为野生,种植者很少。株高1-2米,
根粗长、分枝,外皮土黄色。成熟之果实干燥后入药,有滋补肝胃、益精明目等效用
,治腰膝酸软、目昏、眩晕、耳鸣、糖尿病等症。根皮称“地骨皮”,也入药,有清
虚泻热、凉血等效用,治阴虚、湿热、盗汗、心烦、口渴、咳嗽、咯血等症。
    1965年区内从外地引进宁夏枸杞,试种成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全区种
植444亩,1967年种植980亩,1978年扩大到1600多亩,收购10万多公斤。80年代后种
植面积有所减少。1984年全区种植425亩,收购1500多公斤。
    麦冬: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块根入药。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等效用。
主治口渴、咽干、肺热、燥咳、肺结核、咯血等症。株高15-40厘米,地下匍匐,茎
细长,须根细长,花期6-7月份,果期7-8月份。一般栽种后一年收获,先将全株刨出
,拣净落入土中的块根,晒干搓去须毛入药。
    区内原来所用麦冬全靠外地进货。1959年起先后从甘肃省岷县、四川省绵阳等地
引种,由于缺乏栽培经验和管理技术,结果成活率不高,产量低。1974年又从湖北襄
樊引种;1975年从河南南阳引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掌握了麦冬的生长特性,试种成
功。1979年全区麦冬种植面积300多亩,年产量20000多公斤,成为全省麦冬主要产区
,向省内提供大量麦冬商品。1981年麦冬生产过剩,价格降低,1982年出现低潮,全
区仅种几十亩。1983年麦冬市场行情回升,栽培面积又扩大到300亩以上。
    山药: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藤木。块茎入药,能健脾胃、补肺肾,治消化
不良、食欲不振、遗精、盗汗、耳鸣、健忘、泄泻、糖尿病及病后虚弱等症。块茎可
食用或制淀粉。地下部分有肉质肥大的块茎,呈圆柱形,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花
单性,雌雄异株,极小,黄绿色,花期7-8月份,果期9-10月份。
    区内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主要有明豆子、大鹅脖、铁山药、大稀毛等
10多个品种。过去农民种植以食用为主,入药甚少。1970年从河南温县引进“肿脖温
”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79年全区种植1500亩以上,总产鲜山药250万公
斤,折合干货50万公斤。
    红花:红花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以花入药,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
痛等作用,可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种子也可入药,中药称白平子。
株高1米左右,茎直立、无毛、上部分枝、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红花从开花2-3天后就进入盛花期,一般可逐日采摘。红花小花在晚上开始伸展
,到早晨6时已充分展开,8时后花开渐止。因此,在早晨6时左右,趁露水未干采花
较好。这时不仅苞片刺软,容易采摘,而且花色鲜艳,所采花不会结块,加工质量好
。
    区内红花于1958年引进试种成功以后,发展很快。1969年,年产红花12万公斤,
出现了积压,红花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市场红花供应出现紧张,种植面积又扩大
。1979年全区产红花32万公斤,又一次出现了红花积压,以后面积又降下来。
    天花粉: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干燥根呈不规则圆柱状,质坚而重,粉质不易折
断。果实、果皮、种子及块根均可入药。天花粉(块根)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治热
病口渴、肺热咳嗽、乳痈痒漏、疮肿等症。果实名瓜篓,能润肺止咳、化痰、消痈肿
、治咳嗽、痰喘、心胸闷痛、乳痈疮毒等。瓜萎皮能宽胸利气、行水,治胸腔痞满、
浮肿、尿少等。瓜篓仁能祛痰、润燥、滑肠,治大便秘结等。
    天花粉在秋季采挖,洗净刮皮晒干入药。区内所产天花粉色洁白,粉性足,每年
收购5万公斤以上。过去所产多为野生,1976年开始进行人工栽植,并得出增产经验
:一是一次性施足底肥;二是合理密植;三是前期浇水保墒;四是扎架,通风透光。
二年收刨。单产一般400-600公斤,80年代全区每年种植200亩以上。
    牛蒡子: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果实入药,能散风热、清咽喉、解毒疹、治
痘疮、麻疹出而未透、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咽喉肿痛、疥癣、疮疡、肿毒等症。
    区内1981年从惠民地区引种成功,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最多时全区曾种400
多亩。收购量达5万多公斤。80年代每年种植200-300亩,年收购量2万公斤左右。
    全区除以上药材品种之外,还有许多野生药材品种,不仅分布广,而且蕴藏量大
,有开发利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
    香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入药,有理气止痛,解郁调经之功效,东
明、鄄城、菏泽、曹县等县、市均有分布。
    槐米:为国槐的花蕾,有清热凉血止血等作用。全区各地都有分布。
    草决明: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入药,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能。各
县均有分布。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安神、化痰的要药,梁山县较多。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有散风热、宜肺、安神之功效。鄄城等沿
黄各县、市分布较多。
    另外还有一些中药材,在区内蕴藏量大,但未被开发利用,如旋复花、楮实子、
早莲草、山川柳、葶苈子、杜仲、黄柏等。
    烟叶区内栽培烟草的历史较早,但种植面积不大。50-60年代仅菏泽、单县、巨
野、成武等县有少量种植,而且多在县城郊区。70年代以后,各县均有少量种植。1
976-1979年,烟草种植面积较大,全区每年种植烟草近4万亩,单产100-150公斤。
    烟草在移栽前要灌透水,以便挖苗。移栽前多以土杂肥为主作基肥,一般每亩4
000公斤左右。另外,区内农民习惯于用饼肥(豆饼、棉饼为主,芝麻饼、菜子饼、花
生饼也有,但用量较少)。80年代化肥施用量也逐渐增多。除了用于基肥外,主要是
作追肥用。
    春烟的移栽,区内多在4月下旬-5月上旬。夏烟移栽期,主要以前茬作物的收获
期而定,但要力争早移栽。烟草的种植密度要合理,过稀或过密都会造成减产。一般
每亩2000株左右。烟草的栽植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等行距和大小行两种。在密
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等行距栽植,光照营养条件比较均匀,在密度较大的情况下,
可采用大小行,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麻类  50年代以前,区内主要种植苘麻,也种植线麻,大面积种植不多,主要是利
用低涝土地、村头、沟壕废地种植。60年代以后开始引种红麻,群众称“洋麻”。红
麻适应性强,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等特性。区内不少地方利用盐碱地种植红麻,
亩产熟麻75公斤以上。在其它瘠薄的地方种植,采取培土施肥措施后,一般亩产熟麻
100公斤左右。种植红麻多在4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多采用大小行:大行40厘米,小
行27厘米,株距10厘米。幼苗生长发育较慢,要及时中耕除草,同时又可提高地温。
苗期还应巧施追肥。
    一般红麻梢部出现披针叶时适宜收割,一般在白露前后。收后及时削皮沤制,把
生麻皮沤成熟麻才能应用。

      菏泽地区1949-1985年麻类面积和产量统计表

┌──┬────┬───┬────┬──┬────┬───┬────┐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
│    │(万亩)  │(公斤)│(万公斤)│    │(万亩)  │(公斤)│(万公斤)│
├──┼────┼───┼────┼──┼────┼───┼────┤
│1949│3.8     │31.86 │130.5   │1968│15.6    │24.85 │382.5   │
├──┼────┼───┼────┼──┼────┼───┼────┤
│1950│3.9     │32.9  │134     │1969│12.6    │22.6  │285     │
├──┼────┼───┼────┼──┼────┼───┼────┤
│1951│4.2     │33.45 │143.5   │1970│10.6    │24.0  │254.5   │
├──┼────┼───┼────┼──┼────┼───┼────┤
│1952│4.4     │44.75 │198     │1971│8.7     │28.5  │296     │
├──┼────┼───┼────┼──┼────┼───┼────┤
│1953│5.7     │39.05 │217     │1972│8.6     │28    │138     │
├──┼────┼───┼────┼──┼────┼───┼────┤
│1954│5.3     │44.2  │232     │1973│10.8    │26.5  │287     │
├──┼────┼───┼────┼──┼────┼───┼────┤
│1955│7.2     │51.85 │355.5   │1974│11.9    │25    │295     │
├──┼────┼───┼────┼──┼────┼───┼────┤
│1956│11.0    │34.95 │384     │1975│14.8    │27.5  │408     │
├──┼────┼───┼────┼──┼────┼───┼────┤
│1957│11.8    │25.3  │298     │1976│18.42   │35    │648.5   │
├──┼────┼───┼────┼──┼────┼───┼────┤
│1958│6.4     │40.05 │250.5   │1977│24.42   │41    │995.5   │
├──┼────┼───┼────┼──┼────┼───┼────┤
│1959│8.3     │32.95 │275     │1978│16.62   │39    │649     │
└──┴────┴───┴────┴──┴────┴───┴────┘

      续表
┌──┬────┬───┬────┬──┬────┬───┬────┐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年份│播种面积│单产  │总产    │
│    │(万亩)  │(公斤)│(万公斤)│    │(万亩)  │(公斤)│(万公斤)│
├──┼────┼───┼────┼──┼────┼───┼────┤
│1960│4.4     │19.55 │86      │1979│21.32   │63    │1338    │
├──┼────┼───┼────┼──┼────┼───┼────┤
│1961│6.6     │18.6  │123     │1980│16.99   │85.5  │1454.5  │
├──┼────┼───┼────┼──┼────┼───┼────┤
│1962│8.2     │16.6  │136     │1981│7.56    │52.5  │397.5   │
├──┼────┼───┼────┼──┼────┼───┼────┤
│1963│9.9     │16.75 │149.5   │1982│4.98    │58    │288     │
├──┼────┼───┼────┼──┼────┼───┼────┤
│1964│10.1    │14.4  │20.9    │1983│3.42    │71    │243.5   │
├──┼────┼───┼────┼──┼────┼───┼────┤
│1965│9.7     │15.15 │146     │1984│2.23    │62.5  │139     │
├──┼────┼───┼────┼──┼────┼───┼────┤
│1966│8.6     │18.1  │159.5   │1985│36.82   │188   │6929    │
├──┼────┼───┼────┼──┼────┼───┼────┤
│1967│12.3    │24.0  │295.5   │    │        │      │        │
└──┴────┴───┴────┴──┴────┴───┴────┘

    蔬菜  区内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蔬菜品
种,栽培的蔬菜约有40多种,地方品种有500多个。
    白菜类: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甘兰等。区内种植大白菜很普遍。1933年区内
8个县共种大白菜15400亩,单产1400公斤。60年代前区内不种甘兰,1964年开始从济
宁引进了黑叶小平头、黄苗、金早生等甘兰品种。起初因为区内群众没有吃甘兰的习
惯,所以发展不快。1975年又引进了京丰、报春等优良品种,80年代后发展较快。
    大白菜品种有大包头、大青节、狮子头、青杂中丰、山东三号、山东四号、山东
五号、鲁白一号、菏泽二号等。其中以菏泽大包头、大青节、狮子头为佳。尤其菏泽
大包头,叶球大、品质好,产量高、耐贮存,深受群众欢迎。
    根菜类:主要有白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等。农民历来有种萝卜的习惯。193
3年区内8个县共种萝卜10740亩,单产945公斤,总产1014.9万公斤。50年代以后,面
积扩大,单产提高,主要品种有:春萝卜、寒萝卜、四英子、夏萝卜、火车头、秋萝
卜、大红袍、象牙白、绊倒驴、心里美等。其中象牙白萝卜,质脆而甜,风味浓,产
量高,亩产5000公斤以上。1975年从济南引进了春萝卜和夏萝卜,1982年又从北京引
进了心里美生熟兼用品种。区内农民培育的优良品种鞭杆胡萝卜,抗旱能力强,产量
高,一般亩产可达5000公斤左右,小堰顶萝卜,肉质细嫩,含糖分高。
    根用芥菜,又名腊菜疙瘩,主要用来腌渍加工五香菜,全区各县均有种植。
    绿叶菜类:主要包括菠菜、芹菜、莴苣、茴香等。
    区内菠菜种植主要以越冬菠菜为主,也有春菠菜和秋菠菜。播种期不十分严格,
可以排开播种,分期上市。区内人民选育出的刺粒菠菜具有早熟、耐寒、速生、叶厚
等优点。选育出的圆叶菠菜则叶子肥大,耐热不易抽苔,适宜春秋栽培。
    芹菜有本芹和西芹两种。本芹叶柄细长、香味浓,适于密植;洋芹叶柄肥厚,香
味淡。全区栽培的多是本芹。以春秋季为主,特别是秋季生长最好,产量也高。品种
有青秆芹菜,开封玻璃脆。1975年从济南引进黄苗芹菜,1978年又引进美国西芹。
    莴苣也叫藕笋,区内春、秋、冬季均有栽培,其中春种较多。冬季保护地栽培始
于1975年。
    茴香即小茴香,又叫茴香苗,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适应性强,生长期短,3-9
月随时都能播种。
    葱蒜类:主要包括韭菜、大葱、大蒜、洋葱等。
    韭菜以食叶为主,韭苔、韭花也为佳菜。全区种植的韭菜有宽叶、窄叶两种。前
者色绿、质嫩、产量高,但味较淡。后者叶窄,色深绿,纤维较多,产量低,但香辣
味浓。80年代以前大都是露地栽培,1980年以后保护地栽培面积越来越多,逐步达到
全年供应。
    大蒜主要有红皮、白皮两种。红皮蒜瓣大、味辛,但不易贮存;白皮蒜瓣小皮厚
,其味较差、耐贮存。全区种植的白皮蒜较多,长势强,株形高大,产量高,抗病力
强,晚熟。另外还有一种狗牙蒜,瓣多而小,质量差,适于春种,生产蒜苗。1975年
从济南引进苏联红皮蒜,种植量较大。
    大葱,有春播、夏播、秋播三种,分别于5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上、
中旬播,可以育苗移栽。全区的地方良种是粘鱼头葱,植株较矮,辛辣味浓,品质好
,病害少,但产量低。1964年引进了章丘大葱,1978年从北京引进了日本大葱。
    洋葱在50年代就有种植,一般于白露前后4-5天播种,黄皮品种晚播几天,红皮
品种早播几天。
    瓜果类:区内主要有黄瓜、南瓜、荀瓜、冬瓜、瓠瓜等。
    黄瓜,全区栽培很普遍,有春黄瓜、夏黄瓜和秋黄瓜。品种有线黄瓜、短黄瓜和
刺黄瓜。
    南瓜,区内有砘子南瓜,牛腿南瓜和长南瓜三种,一般4月上旬播种。
    荀瓜,区内所种荀瓜个体小,皮为金黄色,杂以翠绿或黄白色条纹或灰白色略带
绿色,早熟瓜重2-4公斤。
    西葫芦,区内种植的大部分是1975年引进的。有济南站秧、胶东白皮和阿尔及利
亚品种3种。
    冬瓜,区内种植的多为白皮冬瓜,适应性强,产量高,耐贮运。
    瓠瓜,又名瓠子,其嫩瓜肉质柔嫩,区内种植历史不长。
    茄果类:主要有蕃茄、茄子、辣椒等。
    蕃茄,又名西红柿。区内种植的西红柿为无限生长型和普通类型。50年代末,引
进卡德大红、科利斯粉红、黄金塔等品种。1975年引进济南大红、弗济雷德、强力米
寿、农大23等优良品种。进入8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菏泽地区1949-1985年蔬菜面积统计表

┌──┬─────┬──┬──────┐
│年份│面积(万亩)│年份│面积(万亩)  │
├──┼─────┼──┼──────┤
│1949│12.5      │1968│54.6        │
├──┼─────┼──┼──────┤
│1950│11.1      │1969│51.6        │
├──┼─────┼──┼──────┤
│1951│11.5      │1970│43.8        │
├──┼─────┼──┼──────┤
│1952│11.7      │1971│22.4        │
├──┼─────┼──┼──────┤
│1953│8.9       │1972│35.1        │
├──┼─────┼──┼──────┤
│1954│11.3      │1973│47.1        │
├──┼─────┼──┼──────┤
│1955│22.7      │1974│46.3        │
├──┼─────┼──┼──────┤
│1956│26.9      │1975│45.5        │
├──┼─────┼──┼──────┤
│1957│48.8      │1976│50.24       │
├──┼─────┼──┼──────┤
│1958│57.2      │1977│50.52       │
├──┼─────┼──┼──────┤
│1959│79.5      │1978│49.73       │
├──┼─────┼──┼──────┤
│1960│108.3     │1979│44.81       │
├──┼─────┼──┼──────┤
│1961│90.1      │1980│40.2        │
├──┼─────┼──┼──────┤
│1962│78.2      │1981│37.95       │
├──┼─────┼──┼──────┤
│1963│58.2      │1982│34.4        │
├──┼─────┼──┼──────┤
│1964│70.5      │1983│30.45       │
├──┼─────┼──┼──────┤
│1965│66.9      │1984│28.69       │
├──┼─────┼──┼──────┤
│1966│57.0      │1985│32.05       │
├──┼─────┤    ├──┬───┤
│1967│62.2      │    │露地│保护地│
│    │          │    ├──┼───┤
│    │          │    │28.3│3.75  │
└──┴─────┴──┴──┴───┘

茄子,全区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主要有圆浆茄、长白茄、大青茄等,尤其是菏
泽大青茄、植株长势强,果实卵圆形,皮淡绿色,品质好,单果重0.6公斤左右。
    辣椒,全区很早就有栽培,品种有小铃铛皮、大铃铛皮、狮子头和线辣椒。尤其
是线辣椒,虽然产量低,但辣味较浓。1975年引进茄门甜椒和上海甜椒,试种成功,
面积逐年扩大。
    豆角类:全区豆角类蔬菜较多,其中最多的是豆角、芸豆。
    豆角在全区广大农村多年来都有种植。但多为零星种植,大面积栽培不多。主要
品种有5月白、红豆角、叶里藏等。还有引进的十八粒豆角和线青有架豆角。
    芸豆又称菜豆、四季豆。全区栽培的芸豆品种为类性型和矮生型两种,引进品种
有青岛架芸豆、丰收一号、天津黑粒芸豆、老来少架芸豆、法国黑法兰芸豆、法国地
芸豆等。
    水生类:全区水生类蔬菜有莲藕、荸荠、菱角等,其中主要是莲藕,其他很少。
    区内莲藕品种有红莲藕、白莲藕和早熟浅水藕,以白莲藕分布为广。进入80年代
,旱藕大量发展,多为浅水藕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