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6&rec=109&run=13

2004年,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
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矛盾,解放
思想,抓住机遇,用心用力,干事创业,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十五”计
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基本完成。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1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
长7.9%、19.6%、17.3%;实现了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两个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例
调整为14.5∶52.5∶33。财政总收入达到69.2亿元,增长3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增长34.7
%;国税和地税收入分别达到30.1亿元和21.3亿元,增长25%和24.7%。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工商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03.8亿元,增长40.3%;全市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到168个,比上年增加48个;民间投资完成381.1亿元,
占全社会投资的75.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84.1亿元、600.1亿元,比年初增加
116.1亿元和82.8亿元。
农村经济呈现新的活力。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产达到363公斤,总产达到345.5万吨。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达到267.8亿元,增长8.3%,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比重分别达到43.6%和31.9%。支农力度加大,
千村帮扶和“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初见成效,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达10亿元,增长58%;
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64.7亿元,增加36.6亿元;通过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
特产税,为农民减负4.26亿元,农民人均负担降至43元。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助粮农资金6302万元。
有组织输出劳务18万人,全市在市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1万人。累计投资25.4亿元,完成农村硬
化道路1万多公里,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千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投资1.8亿元,解决了900
多个村、70多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积极实施了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续建工程,农业基
础设施得到改善。
工业发展速度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37.4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272.2亿元,增长31.6%;实现利税76.3亿元、利润44.5亿元,分别增长32.7%和33.4%。支柱
产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工业7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7%;销售收入过亿元
的企业达到123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山东金锣集团成为临沂市第一家过百亿元的企业。利
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0家,过亿元的14家;实交税金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1家,临沂矿务局、鲁
南制药公司、山东华盛集团、郯化集团、临沂供电公司、临沂发电公司等6家企业实交税金过亿元。
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技改投入161.8亿元,增长34.8%;中化肥业、费县电厂、临工机械
等一批新建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全市已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40个,中国名牌
3个,全国驰名商标1个。园区建设得到加强,临沂经济开发区入园在建项目51个,完成投资17.8亿元;
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达7.3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有新的突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9.9亿元,增长15.5%;城乡商品交易
市场成交额616.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成交额达到380亿元,增长16.1%。鲁信、香江、澳龙、华药等
大型物流项目进展顺利。以县为重点的供销社营销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日益繁荣。交通运输
业保持较快增长,旅客周转量35.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7.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55.6%和57.7%。房地
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完成投资26.1亿元,增长15.8%;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89.1万
平方米和99.6万平方米。旅游业迈上新台阶,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
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典当、中介服务、信息咨询、
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个亮点”的培植取得新成效。对外经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8亿美元,
增长38.7%,其中出口11.3亿美元,增长44%。出口退税10.4亿元,是上年的2.3倍。全年实际利用市外
资金150亿元,增长35.8%;其中外资4.9亿美元,实现了第三个翻番。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
个体工商户达到18.1万户,私营企业1.8万家;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23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6%,利税占比71.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双过百”的目标。省级以上高
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9%。
各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市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
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国有资产比重进一步降低。上市企业达到9家,其中
境外上市5家,共融资28.4亿元。财政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
会计集中核算和市区财政体制等改革进展顺利。实施了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性单位改制,管道燃气、污
水处理、供水工程等项目实现了与内外商的合资合作,融资达20多亿元。推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
革,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产资源开采权全面实行招拍挂,实现政府纯收益20亿元。政府机构、投
资、金融、粮食购销、户籍制度等多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中开展了食品、药品、农资等专项整治活
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强化了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进入评审阶段,新
一轮县城和中心镇、重点镇规划修编工作陆续开展。蒙山、茶山等重点景区规划,以及水城、路桥、
绿地等专项规划也相继展开。全面启动了南坊新区建设和沂、祊河道桥建设,大力实施了“畅通、绿
化、光亮、蓝天”四大工程,进一步改造完善了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2平方
米,自来水普及率99%,集中供热率49%,燃气普及率88.3%,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7%,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11.7平方米。城区空气污染指数良好率达到63.9%。深入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占道经营、违
法建筑等现象得到治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2%。全面开展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
依法管理城市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深入开展了科技攻关活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进一步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普通高考录取达到47940人,居全省第二位。
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全市18个项目已有14个完成了主体工程。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书圣
文化节和全市第三届运动会,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认真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土地开发整
理入库10.6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5.83‰,生态市建设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全面铺开。
加大了宣传舆论工作力度,主要新闻单位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列全省前茅。充分发挥了审计部门监督
审查、物价部门价格监管、统计部门经济调查分析的作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8%。民兵
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富有成效,“双拥”共建更加深入,军民团结更加紧密,民族
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规范扎实,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防灾减灾和档案、史志等工
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8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8079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5平方米和26.2平方米。城乡居民本外币储
蓄余额504.2亿元,比年初增加64.4亿元。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下岗失
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
老保险人数达到53.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救灾救济覆盖面
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贫困村搬迁取得新进展,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补偿、被拆迁户补
偿安置以及拖欠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得到全面及时解决。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推进。广泛开展了“一创六建”等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
乡整体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了“四五”普法宣传教育,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拓展了“平安
临沂”创建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依法妥善处置了各类群体性事件,强化了安全生产各项措施,高度重
视并及时解决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保持了社会安宁和政治稳定。以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
完善了行政审批制度,试行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了法制政府、阳光政
府建设。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如期、全
部办结了480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