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3&rec=917&run=13

200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7.4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5%,村级集体资产达到90.5亿
元,其中固定资产51.2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15.4%和104.8%;村级集体净资产53.6亿元,平均每村
56万元,每人650猿,比1995年增长75.7%。2000年全市有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5668个,占总村数
的59.4%,其中村级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737个,分别占全市总村数的41%、11%、8%,全市无经
营收入的村占村总树的40%。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1、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基础。一是从实际出发,采取乡村统一规划、规模治
理、集中会战的作法,对农村资源特别是山区和水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然后按人口承包到户,村集
体按合同规定收取一定数量的承包费。不少村还组织开发专业队集中开发荒山、荒坡、河滩、池塘等,
通过治理实现增值后,实行竞标拍卖、承包给个人。这种村集体统一组织的开发经营,既解决了一家
一户力量弱小、难以开发的问题,又使村集体得到了经济收益。蒙阴县野店镇苏家村,在山区开发中
实行规划、治理、品种、栽植"四统一",集体开发600亩苹果、1000亩板栗,承包到户,根据数龄大小
和土地类型,签定为期30年至50年的合同。同时,以当年乡果品收购站平均收购价为标准,村集体对
超出基价收益,按50%的比例提取,用于以丰补欠。近几年村集体近此一项年增加收入6万多元。二是
从自然、劳动等资源条件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了全市乡镇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
九五"期间全市乡镇集体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先后涌现出罗庄区沈泉庄、河东区刘团村、沂南县
朱家庄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2000年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2亿元,实现利
税2200万元,农民纯收入6000元,村集体积累突破1亿元。三是借助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市场、农业
的时机,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房地产开发、兴办各类站业批发市场和民营经济园区等形式,发
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临沭县郑山镇尤庄街适应市场需求,与镇建筑公司、城西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
开发临沭县金都住宅小区,现已开发二层别墅式住宅楼61座,单元式住宅楼3座,仅土地一项村集体
回收投资180万元。
2、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拓宽村级集体收入渠道。①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产、供、销有偿
服务。 全市由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合作经济组织9570个, 其他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协会等)6000多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民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联系客户,销售农副产品,既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又收取了少量的服务费,增加了村级集体收
入。莒南县大店镇为做好1.5万亩草莓的销售工作,镇村两级在建设批发市场的同时,成立草莓销售
公司,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保证了草莓产的出、卖的掉、效益高。②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农业科
技,集体获取收益。为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效农业,许多村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
看,领着农民干,促进了农、林、牧、渔各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村级组织也获得了经济效益。③
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高效规模开发。各地在培植主导产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中,根据农民的
意愿,对原承包土地实行反租倒包、转包、置换、租赁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高效规模开发。费县方
城镇地处文泗公路两侧,交通便利,该村几十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万亩西瓜高效农业开发区,村
民和集体都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益。④发展龙头带动作用,村金产业化发展。许多村在服务农户生产
的过程中,把农户产、供、销联系起来,形成了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经济
利益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临沭青云、白旄等乡镇发
挥镇村两级加工企业和购销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5万亩白柳生产基地、20多家加工企业及2万
多柳编加工农户为主体的白柳条产业化生产格局,柳编工艺品已有15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年创汇
达3000万美元,这些村年集体收入多数在20万元以上,有的村高大上百万元。
3、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高集体资产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一是盘货集体存量资产,提高事业效
益。对原集体所以的房产、工具、企业、设施、五荒、林带等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明确所有
权、搞活使用权,既收回了投入资金,又提高了管理事业效益。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展了以产权制度
改革为核心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乡村集体企业改制面
达95%。在搞活集体资源、资产管理上,全市拍卖荒山40万亩,占总面积的30%;小农水设施产权改革
4.6万处,占总数的80%,收回资金近3亿元。二是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各地大胆
改变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传统模式,实行多元投入、股份合作制,广泛吸收各方面投入,使企业资产
10增长6000倍,达到6.6亿元,2000年实现利税3200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7000多人。三是积极发展民
营经济,实现民富村强。河东区相公镇西沈杨村、太平镇陈庄子村都是五金加工专业村,个体私营经
济比较发达,村民比较富裕,二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级组织通过组织"一事一议"、致富大户捐
献等形式,新上了变压器,搞了修路、水利建设等一些生产公益事业,既解决了村里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启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强化集体经济管理, 确保村级经济资产保值增值。①对农村财务资产进行清理。去年以来,
全市按照"全面清理、重点查处、着眼今后、健全制度、重在落实、以制理财"的思路,对1990年以来
的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关系、财务组织工作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共清理村集体应收债券
7.9亿元,其中一般农户欠款3.6亿元,党员干部欠款5675万元。已收回债券4.1亿元,其中收回农户欠
款2.4亿元,党员干部欠款1.07亿元,收回9949万元,占94%,,其中农村党员干部欠款126.29万元,
区乡干部欠款25万元全部收回。②推进财务规范化管理。在农村普遍推行了财务"双代管"、"三监管"
制度以及民主理财的"四字一章"和会签制度,大力推行了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制
订了村级民主管理政务公开的工作意见和实施细则,规范了村级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组织。③加强对村
集体企业的管理,加强劳动人事、财务、分配和质量、营销等管理制度。
5、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一是抓住了选好带头人的这一
关键。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公职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目前全市共有8700个村
党支部书记实行了公职化管理,占总数的91%。二是抓住了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一基础。充
分利用各级干部教育阵地,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有效地提
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抓住了整治后进村这个重点。全市自1995年以来,连续开展"五位一
体"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使落后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四是抓住了全面推行会计职业化这个难点,
以农村会计培训、选拔、考核、聘用、易村任职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职业化制度建设在我嘶普遍开展,
目前有8228个行政村实行了会计职业化管理,占行政村总数的86%。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近年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一个层次,整
体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家庭经营, 多数村集体经济缺乏生机与活力。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份额过小。
200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96亿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7.4亿元,村级集体收入占农村经济
总收入的比例为8.5%,比1995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2000年全市农村当年无收益的村有1552个,占农
村总数的16.2%。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村集体经济难以发挥协调、管理、服务等"统"的功能。二是村
级集体经济亏损面较大。到2000年底,全市村级负债达36.9亿元,比1995年增加25.4亿元,增长221%,
平均每个村负债38.7万元。莒南县村级负债总额达4.1945亿元,其中银信贷款2.3284亿元,村均分别为
44.77万元和24.85万元。河东区46.74%的村负债,30%的村收不抵支。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渠道单
一。2000年底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仅有737个,有3898个村除"三提"、土地发包之外,
没有集体收入。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水平和档次不高,发展不够平衡。许多村的农副产品加工项
目只是初级、低水平的,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项目了了无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实力和发展后
劲。同时,不同乡村的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差别很大。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主观认识上主要是存有"三五"思想。(1)无关紧要的思想。有的乡村
干部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没有集体经济无所谓,因而忽视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无能为力的思想。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没有资金、人才、技术基
础,又缺乏政策措施的扶持,也找不到门路和销路,感到有心无力、畏难发愁。(3)无所作为的思
路。有些乡村干部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在改制,集体企业也在出售,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能守住原有集体经济的摊子就不错了;有的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工厂、上项目、找贷款、集体
管,按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路子、老方法办事。在客观条件上,主要存有三个方面的制约:(1)
负担过重的制约。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村集体盲目上项目、超出实际能力办公益事业,形成了历史性
负担,加自报刊征订、贷款上交"三提五统"等,致使债务负担逐年增加。同时,村集体的支出结构不
合理,非生产性支出比重过大。有的村支大于收,有的甚至靠举债维持运转。(2)体制、机制的制
约。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许多村连村办公室和大型农机具都一分了之,没有起码的发展条
件。与国有企业相比,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扶持措施,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普遍。调
查发现,多数村街各业承包合同不规范,漏洞较多,集体收取的承包费过低,有的甚至没有合同,集
体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已承包出去的集体资产没有作价、折旧以及增值、保值的措施。(3)
组织领导和管理上的制约。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规划、政策、责任考核和舆论
宣传等方面,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调查发,凡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号召
力和战斗力都不强,有些村干部的事业心、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有的村集
体经济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财务管理混乱,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动和后劲不足。
三、对策建议
首要,要树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引
导广大农村干部深刻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理解双层经营体制,真正在
思想上明确,集体经济是富民经济、兴农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放弃集体经济就是浪费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就是浪费农村经济的组织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并不
矛盾,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无论是村内还是村
外,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无论是作龙头还的当凤尾,无论是"唱主角""当配角"还是"跑龙套",只要
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有利于富民强村,就是毫不犹豫地支持、参与,
就应当大刀阔斧坚定不移地赶下去。
第二,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拓宽工作思路,
立足优势,面向市场,因村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
作。一方面,要统一组织好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盘货集体资产。要坚决抛弃过去那种由集体统包统
揽的大锅饭做法,提倡采取承包、租赁、参股和拍卖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农业资源特别是"五荒"
资源丰富的村或大宗农副产品产地,可以通过兴办集体林果场、畜牧场、渔场等"绿色车间"和集散市
场,增加集体收入。另一方面,要统一组织好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全市大多数村庄
的情况看,村集体应当围绕"三农"开展有偿服务;有的可直接进入农村一体化链条,并充当产业化的
龙头;城乡驻地和交通便利的村,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确实不具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条件的村,
要鼓励引导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一事一议"、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
有钱办事"的问题。
第三,制定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政策。一是对债务严重的村,可以通过清欠还债、核销减债、
停息挂帐、拍卖还债、划转债务等多种办法,使村集体卸下"历史包袱",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二是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上要给予重点倾斜。
可以考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投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集体经济投资农业的项目
给予优惠贷款;允许效益好的集体经济资纳股;加强农村信用社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强其资金吸纳能
力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三是实行税收扶持政策。鉴于村集体承担了本村的地方建设和社会性开
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国家挑了担子。因此,国家应制定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特殊税收政策,或
全部免除税收或件、缓税收。建议对从事流通的集体经济减半收取增殖税;还可以考虑对村里的个体
私营经济,采取"附加"或"退税"的办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四是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在土
地置换、使用权转让、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时,应当在数量、时限、手续、收费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
多样的办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措施。一是要把发展集体经济的状况与乡村干部的利益挂起钩
来,年终与其他工作一起进行考核,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和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目标而有无力
扭转局面的领导班子果断进行调整。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对集体经济的管理。积极推行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增加集体积累。具备条件的村,要适时完善各业
承包合同和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确保实现增值保值。三是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各
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为农服务活动,积极帮助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千方百计杜绝对乡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减轻村级负债和农民负担;要加快乡镇综合改革
步伐,大力分流乡村富余人员,精简干部职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经费支出。四是切实加强村级
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的带头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真正把热心集体事业而又有本事兴村富民的
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