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巨变看党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3&rec=914&run=13

山东省临沂市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贫困山区。80年代中期,全区13个县中还有7个被国务
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村抓占30%。其中没有的只有几十元。许多
农村不通电、不通汽车、不通广播,吃水困难。有些农户"地瓜干是主粮,老母鸡当银行",连温饱问
题也没有解决。许多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80%。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
到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6亿元,是
1985年的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60元,是1985年的7.04倍。摆脱贫困的农民喜气洋洋,万千农
村一片兴旺景象。"下细粮、住新房,有了钱、存银行,小花朵、上学堂"。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话、
通广播……一个著名的贫困山区,十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广大群众异口同声地称赞"共产党
领导的好","邓小平理论好","党的政策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
咬定基层不放松
"说一千道一万,抓好基层是关键"。临沂市各级党组织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改变农村贫困面
貌,促进县乡全面发展,必须强根固本抓基层,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好。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反复,一
抓再抓,数年如一,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重点抓后进,集中力量抓整顿。这是临沂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先哲特点。自1986年
以来,市(地)委每年制定一个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坚持"抓两头,
促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着力整顿后进。1994年中央提出按照"五个好"标准加强农
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后,他们每年对村级班子状况进行了一次分析排队,对后进村建档立卡,选
派大批市、县、乡机关干部驻村,集中进行整顿。经过三年工作,全市有1000多个瘫痪和软弱涣散的
村级班子得到有效整顿,农村班子后进面逐年缩小。三年集中整顿结束后,他们又针对农村汇总出现
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一些"老大难"村领导班子屡整屡瘫、面貌长期不变的原因,把加强班子
建设与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农村政策、转变干部作风、加强社会治安和信访等工作捆在一
起,实行"五位一体"综合治理,集中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998年以来,又连续四年下派3
万多名机关关部进驻3055个村集中整顿,使80%的村发生了明显变化。
为了切实有效的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临沂市委坚持实行市、县、乡三级负责制,强调主要领导干
部亲自抓。特别是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包扶
经济欠发达乡镇和贫困后进村,12名县区委书记自带被褥,到本县区困难最多、难度最大的村蹲点,
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市18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作为"直接负责人",坚持常
年到贫穷后进村蹲点,帮助村党支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局面,
使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农村党支部已有
5360个,占50%以上,中间状态的领导班子也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农村要脱贫,必须选好带头人"。"支援钱、支援物,更要建个
好支部","不怕乱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临沂市在村级班子建设中,始终把建设好党支部、选准
选好支部书记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选拔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心为群众服务,公道
正派,清正廉洁,扎实肯干,有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人进班子、挑大梁。对那些素质低、能力茶的人,
坚决调整。为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临沂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一是"内举"。让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
特别是从复退军人、回乡知青、科技带头户中推荐。二是"回请"。把本村在外地或在乡镇企业、乡镇
部门工作而适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员,回请本村任职。三是公开选拔。对内举、回请无合适人选
的,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界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几年来,采用这些做法选出了一批素质较好的
党支部书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现在全市
9571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4%,
其中公开选拔的1778人中,平均年龄34.9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5%。
临沂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注重提高干部素质,每年都利用市、县、乡党校,对乡镇和农村干部进行
系统性、正规化培训,1994年以来,共培训50多万人次,其中党支部书记达7万多人次。此外,还通
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让模范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等形式,着力提高农村几干部的组织领
导能力,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处理新时期农村复
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为给农村的长远发展积蓄后秀,各县区还注意了村级后备关部队伍建设。每村
确定1至2名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临沭县1993年建成了一所比较正规的农村干部学校,从高中毕业
生、复退军人、致富能手中招收学员,学制2年。目前已毕业7届、506名学员,新进村班子的成员基
本上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近几年,临沂市还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放在党的力量薄弱、班子后继乏人的村,党员队伍年龄
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5年沂南县20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有200多个,占20%以上,
10年没有发展党员的村占50%以上。现在全县已没有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1994年以来,全市新
发展的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占6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为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他们实行了发展党员"五制管理"(即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实行党员和群众代表"无记名投票推荐制"、
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新党员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领导干部亲属入党实行"提前申报审批制"、支部
大会通过的预备党员实行"张榜公示制"、组织员谈话实行"考谈结合制"),较好地解决了不按标准发
展、不按程序发展和近亲发展等问题。
"三个代表"领航程
在实践中,临沂市上下形成了个共识:"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
变带头人"。全市各级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分层施教的原则,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
党章,学习政策法规,学习科学技术和时常经济知识。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来临沂视察工作,号召"
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经济",使全市人民受到巨大鼓舞。各级党组织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弘扬沂
蒙精神、发展沂蒙经济紧密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说,沂蒙精神是"传家宝",千年万载不能丢。过去打
鬼子、打老蒋是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现在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
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代表群众的根本
利益,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群众才高兴、才拥护。沂南县仁义庄村原来连续几年选不出群众
满意的支部书记,支部班子换了一茬有一茬,村里面貌依旧,1995年这个人均收入只有110元。群众
说,这样的支部是"妹妹穿上姐姐的鞋--一个样","指望他们致富,得太阳从西边出"。后来年富力强
的鲍庆忠担任了支部书记,他率领支部一班人铺下身子干工作,带领群众打井修路修渠道,引水浇地,
扩种水稻300亩,发展早春弓棚西瓜300亩,还办起了石灰窑厂、砖厂,建了变电站,去年村公共积累
已达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380元,是1984年的23倍。全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75%的户用上了沼气,
60%的户安装了电话,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电话,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是生产生活。群
众说:"现在的村干部位大家办了正事"。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全市紧紧围绕"农民是怎样
富起来的,富了以后怎么办"总结经验教训,找差距、定措施,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
强调树立勤奋好学、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廉洁勤政、爱民为民的风气,促进全市再上新水平。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全市县直部门和乡镇干部有20万人参加。他们一致认为,临沂
市的巨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体、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这也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只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帅、指导党的建设工作,才能抓住根本、抓住关键、抓出成效。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要强调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上下功夫,防止浅尝辄止。引导大家切实
弄清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先进生产力,怎样代表先进生产力。大家联系我党8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深深感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要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要
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前进方向,要把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建立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等
等。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特点,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教育,远学孔繁森、吴金印,近学王廷江,刘加坤,
收到了良好效果。罗庄区沈泉庄村党委书记王廷江,将自己辛苦挣来的600多万元资产献给集体,带
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泽民总书记称赞他是"好样的,不简单,了不起!"平邑县九间棚村原是
一个上山无路走、旱天无水吃、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和九名党员带领全村群
众苦干3年,引水上山,修路架电,五业并举,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被誉为"九柱擎天"。宋平同
志曾作出批示,予以鼓励大家从学习中认识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要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
济,摆脱贫困,从富裕走向发发展;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要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同邪恶势力、封建迷信做斗争;代表群众根本利益,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临沂市各级领导干部
紧密联系实际,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整改。特别是抓住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带头,联系了
18个点,7986名县乡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2万多件,征求群众意见和
建议3万多条。"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上下比较满意。
观念一变天地宽
临沂市山区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历史上就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
货不入"之说。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前些年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的观念,有的认为"
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办工厂怕倒闭,做买卖怕赔本",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丰富的资源优势
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临沂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
过现场参观学习、典型示范等方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尽快从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克
服因循守旧、畏难发愁、自给自足等狭隘观念,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加快发展、
脱贫致富的紧迫感。各县乡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种、养、加、经商、办企业、劳务
输出等多业并举的路子,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平邑县广种金银花,形成了影响南北的大市场,并且
加工为饮料、药材、化妆品系列。费县结合农田水利建设,集中奇形怪石建设石林市场(公园)。莒
南县培育"玉芽"绿茶,形成了一定规模。临沭县大种杞柳,发展柳编业。很多地方广种干鲜果品,遍
地桃、梨、山楂、核桃、板栗,景色迷人,人们形容"春天是花园、夏天是绿园、秋天是果园、冬天
是菜园,一年四季是乐园"。塑料大棚蔬菜、西瓜、美国凯特杏、油桃、红提葡萄、黑提葡萄、乌克
兰大樱桃等,也在沂蒙山扎根。有些地方远远望去一片白色海洋、蔚为壮观。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原来的贫困落后村相继摘掉了贫困帽子,一批先富起来的村跟脚富裕。临
沭县前新庄村原来的领导班子思想保守,畏难发愁,对发展经济束手无策,"养鸡怕鸡瘟,养猪怕猪
死,养兔怕兔毛卖不出去",多年过着穷日子。通过调整班子,更新观念,干部领路,党员带头,全
村发展起20多个养鸡专业户,养鸡1.5万只、鸽子1万只,生猪存栏量户均4头,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
200多元增加到2320元,增加10倍多。沂水县尧崖头村以创"五好"为目标,大力加强支部建设,深化各
项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先后办起了水泥,石料、石灰粉等企业,年总收入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
3200元, 建起了居民公寓楼,实现了水、电、暖、气、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七通",特别是投资
40万元建起了"秸秆汽化站","一处烧火,全村做饭",深受群众欢迎。罗庄区沈泉庄村党委书记王廷
江,积极代理群众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办起24家企业,成立了山东华盛集团总公司,并成为
山东第一个有两支股票分别在国内外上市的村;2000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利税2.2亿元,人
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河东区刘团村在党支部书记邵长学的带领下,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从一家
资产仅为8000元的翻砂厂起家,不断积累、滚动发展,先后建起了工程机械厂、重型铸造厂等5处企
业,200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户户住上了高标准的二层
楼房,家家安装了直拨电话和有线电视,做饭告别了煤、柴、气、全电炊具,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电气
化村。目前,全市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过亿元的村已有50多个。
观念一变,海阔天空。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市场的兴起,充分反映了沂蒙老区干部群众商品经济观
念、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搞活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地处临沂市西南部的苍山县是大蒜之乡。
1987年全县种了9万亩大蒜,因流通不畅,蒜薹滞销,群众砸了县政府,酿成闻名全国的"蒜薹事件",
干部群众"谈蒜色变"。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大生产观念,增强商品经济意识,既因
势利导,又"反弹琵琶"。如今全县宗大蒜近20万亩,其它蔬菜60多万亩,成为"山东南菜园"。农民也
不断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由"不找市场找县长",变为"不找县长找市场"。全县目前有十万菜农搞运销,
万台车辆跑运输,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都有"苍山蔬菜一条街"。该县生产的蔬菜"今天
在苍山的菜园里,明天进上海的菜盘里"。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流通大军,80万亩蔬菜始终畅销不衰。
仅此一项,菜农人均收入20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占总收入的一半。临沂批发城的发展,
更能看出沂蒙老区人民观念的更新和市场经济意思的增强。这个批发城是在一个小百货市场的基础上,
由临沂城郊西关居委出地资建设摊位、招商出租逐步发展形成的。如今已发展成占地4.2平方公里、
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设有28个批发交易区、拥有6万多个摊位、上市商品3万多种、日客流量20
多万人、购销活动辐射26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000年实现成交额232亿元,列
全国第3位。该市场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围绕批发城从事餐饮、运输、旅馆等服务业的本地从业
人员高达10多万人,有三四劝名城镇下岗职工在批发城和有关服务业实现了再就业。批发城党组织健
全,党员实行挂牌服务,并建立了党员"五包"(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包维护时常秩序、包监督商品质
量、包传递市场信息、包按时缴纳税费)责任区,在批发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短短几年,
临沂市从过去的封闭山区一跃而发展成为辐射华北、华东甚至东北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在全国统
一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已达992处,年成交额393亿元,大批产品已进入
国内市场。
临沂发展变化的经验证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比贫穷更可怕。只要观念更
新了,劣势就会变为优势,"包袱"就会变为财富,发展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步伐就会不断
加快。农村要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
艰苦奋斗是根本
"山区要想变,必须靠苦干"。这是临沂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种共同感受。沂蒙山区发展变化的过
程,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过程。十几年前,沂
蒙山区的许多地方"山是荒山,岭是秃岭,河是废河",生产条件很差,许多基层干部存在畏难发愁情
绪,看山山穷,看水水恶,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市委和各级党委向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
的教育,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支前的革命精神教育干部,用由穷变富的先进典型鼓励
干部,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治穷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首先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干起,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整治荒山和小流域,坚持常年干与农闲季节搞
会战相结合,集中会战、联片开发与村自为战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一治只座山,一治一面坡,
一治一条河。1995年以来,临沂市开发荒山200万亩,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2万处,治理3万平方公里以
上的小流域269太哦,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费县芍药山乡纯属青石山区,青石连片,
寸草不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凿坑栽树,炸石造田,苦战几个春秋,硬是在青石
板上栽植核桃200多万元棵。后经嫁接改良,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沂南县
鲁家庄乡有105个自然村,80%是山地,常年缺水,万亩荒山难以开发,国外粮援项目专家来这里考察
时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98年4月新一届党委、政府上任后,11名领导成员发誓:
"再苦矮难,就是用头拱也要为群众拱出条致富路来。"他们带领乡干部两个月走访3000多名群众,走
遍420个山头,选出250多条可进行拦蓄的沟峪。兴修水利时,乡干部自始至终和群众一起战斗在工地
上,早上六点到工地,晚上七八点才回家,渴了喝点河底水,困了就地而卧,许多干部都累倒了。就
这样苦干两年, 先后建起高标准蓄水池、 水窖714个, 拦水坝、大小桥涵223座,水渠31条,砌河道
7141米,农田灌溉率达到77%。全乡呈现出"山顶乔灌绿,山腰林果长,山脚高产田,山沟节节闸"的
喜人景象。沂水县几年来整修河道60多条,全长285公里,不仅灌溉了农田,而且出现了"水库连水库,
瀑布连瀑布"的亮丽风景线。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制约临沂发展的瓶颈。这些年临沂市下大力气抓了道路、通讯登记厂设施
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
纵贯临沂南北的沂蒙公路,长160多公里,穿越大小山头420座、深沟河流530条。当时修这条路,施
工难度大、资金少,沿线3个县27个乡镇76个行政村的群众自觉投工投劳,开山劈岭,苦战三年,终
于打通了这条南北大通道。人民把这条路誉为"立起来的一座艰苦奋斗的丰碑,铺展开是一幅无私奉
献的画卷"。公里建成后,沿途群众生产的果品每斤可多卖2角钱,过去"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状况
已彻底改变。目前,全市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户户通电。
临沂市的经验说明,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等不来,靠不赖,必须由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苦
干实干,艰苦创业。这既是沂蒙精神的精髓,也是沂蒙老区发展变化的重要经验。
科技插上"金翅膀"
近年来,临沂市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脱贫致富学科技"活动,县、乡、村都创办了实用技
术培训学校,并有上千名机关干部带头到农村去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一些科普单位经常不断邀
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授课,还有2000余名贫困后进村干部参加农村广播学校、农函大
学。市、县、乡、村四级建起了党员电教网,运用形象直观的电化教育,实施"富脑工程"和"党员电
教科技工程"。1995年以来,全市各级先后投资5800多万元,购买党员电教设备2万多台(件),建立
党员电教中心、电教站、播放点9100多个,对576个特困村无偿配备了电教设备,免费送片6000余盒,
使村级党员电教网络覆盖面达到85%以上。组织部门电教机构先后引进科教片120部,同时根据当地群
众在致富实践中创造的技术和经验,摄制了72集科技信息片《条条道路通小康》,无偿下发到党支部,
组织党员群众收看学习,大力推广名、优、稀、特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不少党员群众就是通过
电化教育找到了致富门路,学到了致富技术。通过办班培训、电化教育、现场学习、示范引导等多种
形式,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市9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掌握了一
至两门实用技术。为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全市12个县区、181个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县长和科技副乡
镇长,9571个村有95%的配上了科技村委副主任,形成了重视科技、运用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5%,超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
科技知识的广泛普及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
效益成倍增长。"少龙缺虎没有狼,一群兔子称霸王"。这本来是形容该地缺少骨干企业的比喻,而今
恰恰养兔也成了一个大产业。蒙阴县八大峪村培育出"沂蒙巨兔",每只每年剪毛2禁多,收入170多元,
每只仔兔可卖四五十元。全村一般每户养几十只,有的养几百只、上千只,每年收入几千元、几万元、
几十万元。群众编成顺口溜:"十只兔,不愁零花油盐醋;百只兔,盖新房娶媳妇;几百只兔,几十
万元户。"他们还把养兔与种树结合,有是兔舍之间宗上乐陵小枣,夏天用枣树为兔遮荫,又用兔粪
为枣树施肥, 或者一片兔舍一片果园, 形成富上加富的良性循环。目前,该县的长毛兔饲养量已达
350万只,年产兔毛2200余吨,成为"全国长毛兔第一夏"。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费县薛庄镇是远近闻名的
板栗之乡,全镇板栗面积达4万多亩。他们搞低产园改造后,产量增加了三成,自行选育的"蒙山魁栗"
获1997年中国青岛国际农业科技博览会金奖,目前费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县、乡、村三级建
起了600多人的板栗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普及板栗栽培嫁接新技术,板栗产量年年增长。
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
了农民收入,使临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稳定粮食吃饱饭,调整结构把钱赚",
这已成为人民的共识。各县区都从本地资源出发,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突出特色产品,发展产
业化经营。在这方面,他们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促使乡镇干部、技术人员领头创办基地,大力发展农
产品专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引导,带动周围群众发展蔬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逐步形成了以
基地为中心的连片开发、规模生产。费县方城镇创办了10个科技示范基地,有一半镇机关关部参与,
做给农民看,带着百姓干。示范基地先后推广瓜菜新品种40余个,反季节瓜菜面积达2万多亩,户均2
个大棚,仅瓜菜一项,全镇人均收入2000元。目前,全市形成了花生、大蒜、金银花、果品、生猪、
肉鸡、银杏、草柳编、烟草、蚕茧等十大规模化、产业化射干农村基地,有8个县分别成为全国粮、
油、果、菜、肉百强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他们还注意拉长产业链,
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多个环节都能多赚些钱,是农业后继利益得到有效开发,进一步
实现了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农民要致富,必须靠技术","群众奔小康,全靠党员帮"。农村党员干部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
技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各级党组子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知
识培训,使每个党员学会一技之长,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风转变民心顺
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事关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党群干群关系
和农村的发展稳定。干部作风正,群众就心齐气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就强,事业发展就快,
社会就稳定;干部办事不公、帐目不清、作风不民主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就反映强烈。为从
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临沂市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宗旨教育,深入讨论入党为什么,现在应当做什
么,今后应当留什么,并且推广罗庄区册山镇的经验,在农村普遍实行了"四大民主"(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两项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了"三支队伍"(党员议
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制定了一个章程(村规民约)。他们称之为"四、三、二、
一"工程。实施这个系统工程主要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规范村务公开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每个
乡镇都有统一的公开日。凡涉及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安排等群众关系的内容,一律实行公开。公
开日这天,乡镇干部到村监督,对公开不细致、不全面、不真实的,及时进行纠正。对群众有疑问的,
督促村干部现场解释清楚,群众比较满意。二是民主选举好"三支队伍"。按照民主程序每村选举产生
了30-40人组成的"三支队伍"。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村庄规划、"三提五统"财务收支、干部待遇、计
划生育等重大事项,都先由村"两委"那拿出初步决定实施,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管,
大家的事大家办"真正把知事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监督权赋予群众,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了村内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顺利实施。三是按照"精要管理"和"于
法周严,于事简便"原则,建立和完善了上符合国家规定,下符合村情民意,既约官又约民的村规民
约,提高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从执行情况看,上述措施收效明显,对解决目前农村存在
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村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除民主公开做得不够外,乡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少,言路不
畅;行政命令多,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少;向农民要求和索取的多,给予和服务的少等,也有很
大关系。一些群众的意见得不到及时反映,误解得不到及时消除,情绪得不到及时理顺,反映的困难
得不到及时解决,有时小问题酿成大矛盾,甚至出现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临沂
市开展了"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并在全市总结推广了临沭县青云乡记"民情日记"、费县是冶
镇开展"民情答疑"活动的经验。青云乡以"听民声、知民情、解民难、聚民心、帮民富"为主旨,在乡
村干部中记"民情日记"及时把握村情民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增强了乡村工作的针对性。上冶镇以
疏通言路、化解矛盾、密切关系为重点,开展"民情答疑",群众反映的问题,小事有人问,大事有人
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群众非常满意。自去年10月市委组织部向各县区推广这两个单位的经
验后,全市181个乡镇全部开展了机关干部记民情日记和民情答疑活动;乡镇直部门普遍开展了服务
承诺和服务下乡活动,1万名乡镇干部与1万多个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
困难。 费县朱田镇在开展活动中,结合本镇实际,建立了民情恳谈制度,选出了130名民情联络员和
520名民意代表,每个镇机关干部联系一个责任区,坚持常年驻村,走访群众,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思
想、促膝谈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不能立即解决的,记好民
情日记,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深受群众欢迎。方城镇提出:"思路围着发展转,工作围
着百姓转,服务围着市场转",要求镇干部向农民送政策,当好宣传员;总科技,当好技术员;送信
息,当好传播员;送温暖,当好民情联络员。副乡级以上干部每人确定一个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帮
扶一个贫困户。通过包村帮户,了解实情,为民办事,架起连心桥,使全镇上下干部群众的思想都凝
聚到快发展、奔富路上,4.6万人口的大镇无一名练"法轮功"的。乡村干部的作风转变了,"该公开的
公开了,该民主的民主了,群众想说的话说了,不满意的事改了,心里的气顺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和稳定。
临沂市农村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他们清醒地看到,农村党建工作任务是长期的、艰
巨的,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热点、难点问题较多,有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支部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搞好农村党的建设,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