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63&run=13

政区状况
位置面积 费县位于山东省南部,蒙山之阳,抱犊崮之阴。地理坐标为北纬35°01~35°33′,
东经117°36′~118°18′。总面积1893.75平方公里。东部与兰山区接壤,西部与平邑县毗连,南临苍
山县,北靠蒙阴县,东北与沂南县交界,西南与枣庄市为邻。县城东西最大跨径64.25公里,南北最大
间距58.75公里。
县城距临沂批发城和临沂飞机场仅40公里。兖石铁路横贯县境东西,京沪高速公路与日东高速公
路在此交汇;327国道等四条交通干线纵横穿越县境。至2005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形成了纵
横交错的大交通框架。
建制沿革 费县历史悠久,境内现存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等150余处,
出土的石器具等文物4000余件。远古时期,费地属东夷部落,后曾为黄帝之子少皞的近畿之地。至夏
商时期曾一度为东方古国,治所在古城村、西鄪城、宁国庄一带。西周初年为姬姓伯国,国君称费伯。
此时正值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进犯鲁国,刚就任国君的鲁侯伯禽率诸侯讨伐,在费地誓师,训诫
军队,因此尚书有《鄪誓》。春秋时期费国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至战国中期,季
氏后裔势力逐渐强盛,不甘心做鲁国臣子,遂据费自为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费地属薛郡。
西汉政权建立后设置费县,隶属东海郡,县城同为郡都尉治所。武帝元封五年,全国设十三部州
刺史,费县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王莽新朝建立后,费县改为顺从县。东汉立国之后恢复原名,不久
改县为城。建武六年费城为侯国,隶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三国魏时属徐州琅邪郡。西晋时属徐州琅
邪国。十六国时,战争频仍,时局动荡,费县归属不定。北朝时属北魏徐州琅邪郡。北魏廿年治所迁
至祊城(今县城南部),后又迁到阳口山。北周时属沂州琅邪郡。隋开皇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费县属沂州;此时县城由阳口山迁今址。大业间改州为郡,费县属琅邪郡。隋末天下大乱,费县先后
被潘当、徐圆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据,费县遂废。至唐武德四年,复置费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
属京东东路沂州。金时属山东东路沂州。元朝属腹里山东益都路沂州。明朝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
府沂州,后改属兖州府沂州。清代属山东省沂州府。民国初年属济宁道,后改属琅邪道。1928年直属
山东省,1936年属山东第三行政区。
1940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抗日斗争需要,将滋临公路以北、汶河以西地区划为费北县,属鲁
中行政区。将滋临公路以南的西半部地区划为费南县,属鲁南行政区,将费县东北部及临沂县、沂南
县边联地区划为临费沂边联县,1941年1月又将边联县原费县部分划出改为费东行署。1942年底又改为
费东县,隶鲁中行政区。1942年7月在费县、滕县边联地区建费滕边县;1942年10月,在天宝山一带成
立费西办事处;在新庄、石井及临沂县西南部成立临费办事处,均隶属鲁南行政区,1943年7月又同时
撤销, 以上原费县部分于1944年1月成立温河县, 隶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同时费南县改称费县,
1946年4月又改为平邑县。1946年1月,费北县、费东县合并建立蒙山县。4月温河县改称费县,1948年1
月划归鲁南行政区第三专区。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五专区(台枣专区)。1950年属临沂专区。
1952年3月撤销蒙山县,将上冶、白埠、薛庄、诸满、汪沟五区划归费县。1956年春朱田区由平邑县划
入费县,境域始成现状。
行政区划 改革开放前全县共设有18处人民公社。1984年5月设区建乡,全县划为15个区,下辖5
镇52乡,1052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1985年9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7镇18个乡。2001年将7个3万人以
下的小乡撤销整体并入大镇,全县辖7镇11乡。2003年7月将汪沟镇东部7个村划归兰山区。2004年12月,
将全县行政村合并为563个。至2008年全县共辖有费城、上冶、薛庄、方城、汪沟、探沂、朱田、梁邱、
新庄、马庄、新桥、刘庄、胡阳、石井14个镇,城北、大田庄、南张庄、芍药山4个乡。全县民族构
成中汉族人口占99%以上。共25个少数民族,3486人。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梁邱、
刘庄、马庄、费城4个乡镇。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费县属低山丘陵区,北部为蒙山山脉,南部为尼山山脉。境内有大小山头1400余个,
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个,500米以上的山峰有73个。地层自蒙山前向西南渐次由新变老,除蒙山前倾斜
平原被第四系松散层履盖外,其余大都基岩裸露,岩层走向北西南东,岩层倾向北东,倾角5°~10
°,出露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碳系、奥陶系、寒武系、前震旦系。
北部蒙山和西部老虎山区系变质岩与火成岩,地表风化剥蚀严重,经水搬运深切,山势陡峻,岩
石裸露,山峰林立。南部山区多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页岩、炭岩相间摆列,断层纵横交错,山坡
陡峭,山顶平整,具有岩溶地貌特征。中部为冲积、洪积而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表为亚沙土和亚粘
土,地势平缓。因此,费县地势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次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
势。地貌特征是低山地,丘陵地和倾斜的山前平原。全县山丘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
费县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温凉河、浚河、祊河、涑河4大干流流贯全境。有大支流59条,
小支流765条。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87座,拦河闸1处,橡胶坝1处,塘坝380多
处。以上河流除涑河外,大多源于县境外,而汇集于祊河,以祊河为主轴呈扇形分布。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约18.9万公顷。其中耕地6.2万公顷,林业用地7.5万公顷,荒滩草场3
万公顷,水域1.5万顷。农作物以种植粮食为主,主粮有小麦、玉米、地瓜、高梁、大豆、谷子、水
稻等;经济作物以种植花生、黄烟、金银花为主。其它如棉花、芝麻,麻类有零星种植。
林业发展多年来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基本形成了“砂石山松、青石山柏、滩地栽杨柳、四
旁乡土树、山脚建果园”的种植习惯。至2008年,防护林、用材林达到4.8万公顷,经济林2.75万公顷。
费县有中国板栗之乡、核桃之乡、黄梨之乡、山楂王国之美誉。
水资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径流量6.9亿立方米,拦蓄量2.8亿立方米,地下水平均总储量6.6亿立方
米,可开采量为2.1亿立方米。费县淡水人均占有量高出全省人均占有量6倍。至2008年建各类水利基
础设施1500余处,有“百库万塘”之称。
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石、大理石、石灰岩、铁矿、煤矿、燕子石、金星石、天景石、上水石、重
晶石、水晶石、焦宝石、玛瑙石、石膏石、磁土、硬质粘土等。园林石是一种经酸性水长期腐蚀而成
的石灰岩,集瘦、漏、透、皱于一身,造型奇特,妙趣横生,是装点园林、庭院、广场及公共娱乐场
所的上品。
动植物资源。树木分隶74科,142属,有356种或变种。中药材有白芍、地黄、丹参、百合等160余
种。动物资源有兽、畜、鸟、禽、昆虫、鱼虾及两栖类动物600余种。另有棵藻、螺旋颗粒直链硅藻、
绿棵藻、小球藻、栅列藻等微生物资源。
旅游资源。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坐落在境内。塔山森林公园有100多年的人工造林历史,为全国
之最。城北园林石被专家誉为“在世纪之交中国发现的最伟大的自然奇迹”。重达100吨的指动石天
然形成,一指即动,奇绝天下。新时代药业公司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旅游接待点
发展到近百家。沂蒙石林景区通过了国家3A级验收。
气候 费县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受大陆气团和海洋性气团交替影响,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条件呈现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旱少雨等特点,年平均日照在2500小时
以上,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每年无霜期在200天以上。

经济建设
费县围绕“打造鲁南经济制造业强县和山水奇石、休闲宜居的新费县”的目标,走大项目支撑带
动和全民创业相结合的富民强县道路,在结构、质量、后劲、效益、速度相结合中增强了县域综合实
力,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1978年农业产值占全县总
产值的70%以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构成发生显著变化。许多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
产中解脱出来, 投入到二、三产业中来。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分别从1978年的68.319.312.4;到
1998年的36.740.722.6;至2008年则变为14.352.733。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设施日趋完
善。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8.2亿元, 比1978年增长了126倍。 财政总收入1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
11.7倍。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62.1亿元。
农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农村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
了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进一步
优化, 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科技知识开始推广普及,农业生产向着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
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8.3亿元,是1980年的44倍。粮食总产38.3万吨,是1980年的1.7倍。
棉花总产1250千吨;油料总产10.8万吨;蔬菜总产62.1万吨;水果总产23.1万吨。生猪存栏29.38万头;
大牲畜3.22万头,其中奶牛2251头,羊27.81万只。肉类总产5.34万吨,禽蛋总产3.46万吨,奶类总产0.9
万吨,水产品总产1.4万吨。200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9.4万千瓦。
工业 改革开放之前,费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工业企业仅有26家,且规模较小,生产工艺
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中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工业生产得到重视,至1985年初步形
成了纺织、机械、建材、食品、化学、工艺品生产企业六大体系,工业总产值首次过亿元。之后本着
工业强县的目标,对工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至1995年总产值已过10亿元,基本与农业总产值持平。进入21世纪后,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新
趋势,对工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工业生产效益、速度稳步提高。
围绕“打造鲁南经济带制造业强县”的目标,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实施大
项目支撑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已形成了能源建材、医药化工、木业
家具三大支柱产业。投资50亿元的国电费县电厂一期工程有序运转;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
25亿元,投资5亿元的续建工程即将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年产500万吨的费县沂州水泥项目一期工程
建成投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银光化工集团投资1亿元的活塞式导爆管雷管项目投产达效。投资2亿
元的乳化炸药项目开始启动。以创建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为目标,对木业家具中小企业实施解困
提升工程,全县木业家具企业达到1万家,年产值180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温和集团、华沂集团、
沂龙水泥、大陆阀门、沂春机械、光华纸业、中艺抽纱等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0家,实现总产值249.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1.5亿元,实
现利税24亿元,利润15.7亿元。全县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个。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仅2008年就研制开发新产品120项,获得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
贸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5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0余倍。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6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24亿元。
社会供求量的增长,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贸业的繁荣与交通运输、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同
时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连锁经营与现代物流业随之兴起。2008年
超市营业面积达到15.6万平方米,各类连锁经营店300多家,各类经营网点1000余个。通过实施“万村
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基础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县农资超市达到548家,便民超市1300多家,
实现了村村有便民超市。
2000年后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2008年实际利
用外资2160万美元, 比2000年的213万元提高了10倍多; 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 比2000年的
4500万美元提高了5倍多,其中出口总产值2.1亿美元。全县正常运营的外资企业45家,总投资额1.5亿
美元。主要投资方向仍以第二产业尤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也有递增趋势。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外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贸易中,纺织产品、木业板材及制成品、
塑料产品占出口总量的80%,而且内资企业拉动出口的增幅比较明显,企业个数与出口总量均达到70%
以上。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费县城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至建国前城墙及四门城楼尚存,城
域面积仅0.554平方公里。城内建筑仅天主教堂和南北当铺为二层楼房,官署、祠庙及商贾富户为瓦房,
其它多为木石结构的草房。建国后,县政府对县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
原则,先后对县城建设进行了十多次规划设计。2008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居民13万人。
按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城乡协调、突出特色等原则要求,县城总体规划包括“规划的基础、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四部分。将国电费县电厂、经济技术开发区、探
沂工业园、日东高速路连接线纳入县城规划,范围扩大到费城、探沂、城北3个乡镇及胡阳镇的部分
村庄。规划面积达到406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深入开展了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城市变化日
新月异。
2000年以来,县城道路建设总投资近亿元,对站前路、沿河路等44条道路进行了改造和建设,道
路硬化面积120万平方米。完成了文化路、建设路、和平路、工业大街外环路等16条道路的排水管网建
设,对14条主要道路进行了重点维护,修补路面8万平方米,铺设彩砖81.2万平方米、荷兰砖4.3万平
方米。在公园、广场、路旁安放奇石千余块。
城市绿化亮化指标显著提高。县城绿化面积达到350公顷,绿化覆盖率26.4%,城市绿地率12.7%,
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 2006年对建设路东西出口及马兴庄、 影桥、颜真卿像等15处绿地进行绿化;
2007年重点开展了城区8处休闲广场绿地绿化,站前路、沂蒙路等6条道路绿化带绿化;2008年对县城
东南、西南出口等8处道路节点及绿地进行精致建设绿化。城区中心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照明灯,休闲
广场实施了景点、树体亮化工程。至2008年底,城区32条道路安装路灯1700余棵,5400多盏,广场、公
园、绿地安装照明灯2000余盏。
费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2006年起,开展“两河一沟
一渠”卫生专项治理活动,有效净化了河道及两岸环境。投资2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通过
综合验收, 并完成污水管网建设。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仅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
1080万元,使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6.5%,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96%,农村两指标均达到100%。2008
年温凉河橡胶坝建成蓄水,县城形象和环境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
县城建有水厂两座,日供水能力达到3.5万吨。1992年6月城西高家楼液化气供应站竣工投产,从
此液化气使用逐渐普及。到2008年,已有10个小区完成燃气管道铺设。2004年底,以正义热电厂为热
源,对县城实施集中供热,铺设管道11公里。到2006年,县城锅炉供热面积34.7万平方米,集中供热
面积16万平方米。
村镇建设 20世纪80年代之前,村镇面貌破旧不堪,房屋低矮杂乱,街道弯曲狭窄,交通通讯落
后,村镇建设处于无序状态。1984年县政府制订了《关于村镇建设规划意见》,从村镇实际出发,确
定适宜的建设标准和分期实施计划,不断加大村镇建设的投资力度。经过30年的发展,村镇面貌已发
生质的变化。费城镇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予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并实施动态管理;
上冶、梁邱、方城三处中心镇及薛庄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均已完成,正在实施之中。其他14个乡
镇总体规划也已完成。还完成村庄规划修订739个,公建项目选址1275处。至2007年,全县村镇建设总
投资11.6亿元,其中小城镇驻地建设7.6亿元。新建沿街商住楼810栋,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新建工
业厂房6万平方米;架设路灯2669盏,栽植绿化苗木236万棵;完成给排水工程项目2.6万米。积极推进
“村村通”工程建设,新建、改造、扩建村镇道路1782公里。2008年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车、
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至2005年,全县村镇公共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村民住房面积1735万
平方米。新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柴埠庄、王富、核桃峪、大由吾、宁家沟、武家汇、五圣堂等67个村
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示范村(文明、小康、科普、综治、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等)。农村居住
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社会事业
科技 费县科技工作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作为重
点。2008年全县2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企业63家,有自主研
发力量和自主创新措施的占62%。其中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级1家、市级8家。在12家高新技术
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家,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家,国内先进水平的6家。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8%。
2004年,费县被列为全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试点县后,以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瓜菜、
良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7个重点产业为实施重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78个,推广新技术110项,引
进新品种120个,建立技术入股实体63个,创业服务型实体28个,提供致富信息500多条,培训农民技
术员1万余名,创造经济效益3亿元。全县建成林荫下仿野生栽培黑木耳、棚栽天麻、瓶栽虫草和反季
节栽培平菇等优质食用菌示范基地26处,其中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3处,省级食用菌菌种厂1处,
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村12个,6500余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2006年5月,市政府在费县成功召开了“百
万农户致富工程食用菌工作现场会”。费县林地间作黑木耳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已逐步向全省乃至全
国推广。
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自2003年以来,申报各类科技
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级5项、市级32项,争取无偿补助项目经费310万元。以上
项目的实施, 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增加产值13多亿元。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4%。到
2008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4项。专利申请量284件,授权专利206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
教育 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3~2004年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发放补助专项资金和提供教科
书专项资金124万元。2005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资金100万元。2006年对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
除杂费,补助资金1226万元。2007年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补助资金3510万元。小学适龄
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99.08%;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6.16%。2007年费
县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双基” 达标验收。农村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全县农村中小学由2007年前的
273处,合并调整到179处。自2003年以来,投资1.1亿元,对全县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改造面积10.2万
平方米。
高中教育以扩大总量,适应要求,适度超前发展作为办学思路,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2003年
以来,全县各高中筹资1.6亿元,建楼房50余座,增加校舍面积20多平方米。至2008年全县高中招生能
力达到6500人,在校生14700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68.2%。2001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过千
人,2007年增加到2362人。
2008年全县有幼儿园265处,入园儿童16409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6.3%。职业教育2006年起实行
春夏两季招生办法,招生规模稳定在1200人以上。县职业中专被评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示范学校。县
特殊教育学校,在2007年底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实行全免费教育,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达到98.9%。
文化县图书馆经过整修、扩建、充实,已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标准,藏书量22万余册。自建、捐建
农家书屋108处。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了“费县文化网”网站,各乡镇设立了
基层中心,行政村成立了基层服务点。到2008年,全县设有文化馆1处,影剧演出场所2处,乡镇文化
站18处,乡村文化大院482处,三级文化网络覆盖全县。至2008年,出版的文艺著作有30多部,有2100
多件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其中有8件摄影、剪纸、美术作品获全国大奖。摄制了《在唱响沂蒙山
小调的地方》《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等专题片400余部,有260余件电视新闻、专题作品在中央、省、
市作品评选中获奖。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稿件在“中央新闻联播”“山东新闻联播”播出。2003~2007
年共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上稿4416条。提高了费县在外界的影响力。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市级3项,并公布县级21项。
深入挖掘宣传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忠”文化,以闵子骞为代表的“孝”文化,以王雅亮为代表的“廉”
文化,以沂蒙山小调、大青山突围为代表的“红”文化。对各种民间工艺制作程序进行整理,合理保
护。
2005年全县实施“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工程,至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6391万元,架设杆路2398
公里,铺设光缆2860公里,使563个行政村及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自然村已开
通1613个,同时开展了数字电视试点工作,用户500余户。
卫生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78处,其中综合医院2处,专业防治站4处,乡镇卫生院18处,机关企
事业单位卫生所72处,农村一体化卫生所577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处,社会办医疗机构3处,卫生学
校1处。拥有床位2010张,每千人口有医院床位2.1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76人,每千人口占有1.69名,
其中执业医师708人,注册护士570人;另外乡镇执业注册医生1475人。全县卫生总资产2.04亿元。
人民生活 2008年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8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在岗职工年
均工资2.05万元,是1978年的40倍;人均消费支出8119元,比1978年的不足百元增长了80多倍;消费品
中高档豪华商品的比例越来越高,轿车已进入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3.02%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比1978年的66元提高了80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3元。
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低矮潮湿的草房已被宽敞明亮的瓦房、平房取代,部分农户还建起了楼房。
2008年全县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万人、6.9万人、3.2万
人、3.9万人、3.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达到3.3万人;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民达到78万人, 参合率达到99.91%。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8991人,其中城镇低保
4248人,农村低保24743人。全县有敬老院19个,收养孤寡老人719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5%。
石林梨花节石林梨花节创办于1998年,每年3月20日~4月20日,在费县石林梨乡旅游区由石林梨
乡旅游区管理处主办。
石林梨乡旅游区位于费城镇南部山区,北入口距县城仅4公里。园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这里山
水秀丽、风景旖旎,以奇松异石、梨园春色及佛教文化著称。2004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全
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该地是山东黄梨重点产区,黄梨栽培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梨树超过百万
株,树龄百年以上的千余株。每年梨花节期间,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满山遍野银装素裹,十分壮观,
前来观赏梨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可游览沂蒙石林、八卦连环洞、仙人洞、
天景湖、采摘园、茶花园、南天门、饮虎泉、丛柏庵、梨树王、仙人岛、龟山庵、齐眉崮等多处人文
和自然景观。
旅游区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内容的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让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形成了一处魅力独具,特色鲜明的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