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60&run=13

政区状况
位置面积 沂水县位于临沂市北部,属鲁中南地区。地处沂山之南,居沂、沭河上游。东与诸城、
莒县为邻,西与沂源、蒙阴两县交界,南与沂南县毗连,北与安丘、临朐两县接壤。地跨北纬35°36
′~36°13′, 东经118°13′~119°03′。 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67.5公里。 总面积
2434.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居省内各县(市)第二位、临沂市各县区之首。东红、沂
博、兖石、泰薛、沂邳、韩莱6条省道贯穿全境,与济青、日东、京沪、同三高速公路和胶济、兖石
铁路相连,胶(州)新(沂)铁路经过沂水并设立县级站,青莱、天汕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县城距
日照港100公里,距临沂机场90公里。
建制沿革 沂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原始社会遗址有旧石器晚期的南洼洞,出土了打制石
器和鹿角化石;在属于新石器晚期的干洞顶遗址发现了细石器;姑子顶、凤台等地出土了属于“大汶
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夏朝,其北、东境入青州,南境属徐州。商朝行
政区划2008年,沂水县辖沂水、高桥、马站、杨庄、诸葛、黄山铺、崔家峪、夏蔚、高庄、姚店子、
许家湖、四十里堡、沙沟13个镇和道托、富官庄、圈里、泉庄、院东头、龙家圈6个乡。共有1063个行
政村(居委会),1548个自然村。
人口 总人口111.85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21万多人。汉族人口占99%以上。另有回、满、哈尼、
彝、瑶、蒙古、壮、布依、白、黎、傈僳、佤、高山、水、苗、朝鲜、藏、侗、土家、傣、畲、拉祜
族等32个少数民族,共6449人,其中回族5801人。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沂水县全境处于沂沭断裂带中段,沂水—汤头、鄌郚—葛沟两条大断裂带纵贯全境。
地质体较为古老,地层有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第四系4类。
沂水县为低山丘陵区,西部、西北部为低山区;东部、东北部为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最高
点为县境北部的沂山南侧的泰薄顶,海拔916.1米。最低点为县境东北部的富官庄乡朱双村东南处,海
拔101.1米。 全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面积1.34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5%,平均海拔高度
4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为200~400米之间,多为古生代石灰岩、页岩所构成。丘陵面积13.88万公顷,占
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海拔高度在2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多为太古代变质岩构成的
砂石岭。平原面积9.1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7.5%,多位于沂、沭河两侧,海拔高度在115~200
米之间, 相对高度小于50米。 全县有大小山、岭头3794个,其中海拔高度大于400米的有840个,200~
400米的有2523个。全境山脉按其主要特征基本分为泰薄顶、狼炕子、高板场和长虹岭四大山脉。有大
小河溪622条,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和浯河。沂河为山东省第一大河,也是县内过境的最大河流,
境内河段长56公里,河床最宽处1200米,平均宽670米,流域面积1437.7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4.35万公顷,其中耕地7.54万公顷,林地8.72万公顷。丘陵、山地盛产
黄烟、花生、地瓜、玉米等,是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沂沭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是粮食和蔬菜主要产区。
水资源丰富,素有“百库千塘”之称,全县有水资源8.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742立方米,是全
省人均占有量的1.12倍。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跋山水库为山东省第三大水
库,总库容5.085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主要有金、铜、铁、水晶、钾长石、钠长石、石英、蛭石、玄武岩等43种,分布集中,
质地优良,易于开采。其中玄武岩储量近百亿吨,居华东地区首位;蛭石、钾长石、钠长石储量均居
全省首位。
主要动物类资源150余种;植物资源,主要的乔、灌木类分属于60科、276种。

经济建设
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沂水县全力实施 “农工结合,工业带动”、“三大亮点”和“城镇化”
发展三大战略,使沂水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县工业由
最初的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皮革、食品等14个门类发展到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
业从落后的传统生产开始向优质高效农业占较大比重的现代农业转变。 2008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194.2亿元,比1978年增加192.34亿元,是1978年的104倍。全县财政收入10.79亿元,是1978年的54.6倍;
其中,税收总收入10.3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6亿元,是1978年的27.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达91.95亿元,比1978年增加91.83亿元。
1978年前,农业产值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占68.3%。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对调节产业结构和优化
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 全县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
68.3︰18.8︰12.9调整为2008年的12.4︰51.2︰36.4。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到
二、三产业中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县城乡交易市场已发展到143个。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7亿元, 是1978年的101.8倍,年均增长16.7%;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0.7亿元,是
1978年的294.5倍, 年均增长20.9%。 全县消费品零售额中,城镇零售额31.34亿元,县以下农村零售额
33.13亿元。
农业 改革开放后, 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工业1978年, 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总产值仅为
3500万元。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立足县内资源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努力增加生产能
力,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发展迅速。自上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全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围绕培植工业主导产业,坚持“抓重点、搞突
破、抓技改、上水平、抓管理、增效益”,对纺织、建材、食品、机械、轻工等骨干行业实施重点改
造。进入21世纪,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植骨干企业群体,大力实施重点项目,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全县形成了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矿产建材、轻
工、电子、包装印刷七大主导行业及烟草、化工、木材加工、工艺美术、制革、鞋业、农副产品深加
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33.37亿元,是1978年的265倍,年均增长20.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0.18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0.01亿元,是1978年的284倍,年均
增长40.7%。2008年,全县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3家、市
级7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到4个,山东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9个,数量居全市首位。沂水县食品、
制鞋、机械“三城”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明显,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食品城”、“中
国布鞋城”、“中国油顶城”,板材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沂水县的重要经济支柱。
食品工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沂水县食品工业开始兴起。当时的发展得益于青岛对口支援沂水
的有利形势,特别是在青援食品厂、南关糖果厂等一批食品企业建成投产后,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
率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地政府针对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 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及时提出了建设
“食品城”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发展食品工业的政策措施,食品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到“八五”末,
全县食品工业达到鼎盛时期,食品生产厂家多达300家,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达18000多人。1996年,由于
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全县食品
工业生产萎缩, 效益下滑, 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状态。1998年,沂水县提出加快
“三城”建设的步伐,以食品工业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规范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
策措施,全县食品工业有了恢复性的发展。此后,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
益好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除青援食品公司外,鲁洲食品集团、大地玉米制品有限公司、正航食品等
企业相继开始兴起,并逐步成为全县食品工业中的骨干企业。2008年,食品企业已发展到326家(规模
以上食品企业56户, 完成工业产值125.5亿元、利税6.0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利税的
48%和30.6%),固定资产达到32亿元,从业人员6万人,年加工各类食品330多万吨(饼干产量达40万吨,
在全国饼干行业中位列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22.2%;淀粉糖产量达200万吨,在全国淀粉糖行业中位
列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33.3%),产品达十大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30多个国
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县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贡献最多、潜力最大
的产业。沂水县自2001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饼干加工示范
基地、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11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山
东名牌产品,1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制鞋工业。沂水县制鞋工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后期兴起,90年代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沂水县鞋业以个体工商户形式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较低。由于布鞋业投资少、工艺简单,逐渐成为个体业主
投资生产的热门,沂水布鞋产品加之产品成本低、利润大、产品大众化,制鞋业得到迅速发展。当地
政府不断加大对布鞋业的政策扶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无偿为企
业提供服务。为避免企业间的相互压价竞争销售,于1999年成立了鞋业协会,进行协调制定产品销售
价格,定期进行质量监督,严厉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提高了沂水县制鞋业的信誉。2003年3月,
沂水县被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会冠名为“中国布鞋城”。2007年,县政府印发《沂水县布鞋产业提
升工作实施方案》,巩固提升了沂水“中国布鞋城”的品牌效应,推动布鞋产业实现二次创业。2008
年,全县制鞋企业已发展到282家,附属制鞋户3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主要产品有普通布鞋、
注塑鞋、硫化布鞋、布毡鞋、皮鞋五大类40多个花色品种,拥有制鞋生产线近300条,年生产能力达7
亿双,产品畅销东北三省、河南、河北、湖南、内蒙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机械工业。沂水县油顶业起步于1985年,阳西街农机修造厂第一家上了油顶项目后,一些个体机
械维修厂及个人也纷纷开始生产油顶。1994~1995年是全县油顶企业发展的高峰,油顶产量达90万台
(套),占据了全国农机液压器械大部分市场份额。1999年以后,全国油顶市场疲软,低价竞争和无
序竞争加剧,沂水县以油顶生产整体规模大、技术实力强等综合优势,占据全国农机液压机械市场80
%的市场份额。至2008年,全县共有油顶生产企业160家,沂水油顶产品产品种类发展到液压油缸、机
床、连杆、销轴、轴套、农用车汽车配件、汽车放大架、花键轴等,实现了由“油顶城”向“中国机
动车配件制造业基地”的转变。2008年,全县机械产业实现收入7.06亿元,利税4905万元。
板材工业。沂水县板材产业起步于高桥镇。1999年,高桥镇仅有3家木材加工企业,有胶合板生产
线1条和旋皮生产线2条, 产值880万元, 利税78万元,从业人员60人。2007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
《关于加快全县板材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板材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求全县各级围绕加快
板材产业发展积极搞好服务,并落实好各项扶持措施。5月30日,在高桥镇召开全县板材产业发展现
场会议,掀起了全县发展板材产业的热潮。截至2008年12月,全县发展旋皮企业2163家,生产线2587条,
胶合板企业136家,生产线238条,家具企业18家,年加工木材220万立方米、板材80万立方米以上,其
中规模以上板材企业14家、家具企业4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15家。2008年,板材业实现产值18亿元,
利税1.6亿元,实现出口1500万美元。主要产品有板皮、家具板、胶合板、包装板、建筑模板、装饰板、
实木门等,恒盛木业、天合木业、誉源木业、天成木业、绿洲木业、泓泰木业等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招商引资 1999年,沂水县大力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招商引资战略,全县的招商
引资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年,引进项目25个,实际到位资金4700万元。2001年,相继制
定《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意见》、《关于对招商引资工作实行考核奖励的办法》,确定
了招商引资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每年从县财政中列支专项资金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重大招商项目引
资人进行奖励。此后,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列为经济工作“三大亮点”之首来抓,要求各乡镇和
经济主管部门设立招商办公室,选配骨干力量作为招商引资专业人员。并由县领导带队,先后赴青岛、
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家开展小分队招商,参加国内外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与青岛韩商
协会、上海台商协会等中介机构建立起了紧密联系。2008年,引进县外资金项目580个,实际利用县外
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296个,过5000万元项目60个,过亿元项目45
个。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前,沂水县城仅有中心街、健康路、正阳路、沂河路等主要街道,城区道路
最宽的不过五六米,路面多为沙土,少数为石条,坑洼不平。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
砖瓦平房,县城仅有两三座2~3层楼房。改革开放以后,沂水县加大道路、绿化、环卫、供电、医
疗、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投入,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
是2007年以来,按照“以河为轴,两翼并举,南拓北进,同步提升”的思路,组织实施了城北、河西、
滨河、庐山4沂水城区鸟瞰个项目集中区路网建设工程,修建区域路网19.5公里;实施了东环路改造及
南延、兖石路改线、沂河大道防洪堤等路网工程,跨沂河新建南、北2座大桥;对东环路、长安路、
中心街、沂蒙山路、鑫华路等城区主干道进行高标准改造,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优化了城区路网
交通环境。2008年,城区主次街道150余条,主路23条,新增道路面积6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面积
达10.53平方米,道路硬化率97%,安装路灯1万余盏,道路亮灯率98%。
旧城改造开发和住宅建设。先后实施了小沂河南岸片区、军休所片区、东皋公园片区、老酒厂片
区等14个片区的旧城改造,约200余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了雅圣苑、沂河明珠、沂河大道天使花苑、东
方明珠、阳光新城、丽景苑等30余个居民小区,开发建设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可容纳城市人口8万余
人。充分利用大小沂河、双龙河等多条河流流经县城的特点,先后铺装3座橡皮坝,对大沂河东岸、
小沂河南岸进行改造、美化,建成了交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大道。
城市绿化。以创建园林县城和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先后建成体育广场、县府前街广场等绿地广
场和街头游园23处,总面积达19.9公顷;在县城中心区建设了占地33公顷的东皋公园,园内树种达140
余种,绿化面积占地块总面积的80%以上;濒临沂河建设了长5.4公里的沂河公园,形成水面156公顷、
绿化面积42.5公顷;依托东部山脉建设了占地350公顷的雪山公园;对城区主次干道绿化进行了大规模、
上档次、人性化的改造;新建了东皋公园文峰塔及东、西大门等10处标志性、游乐性景点。至2008年
底,全县有市级以上“花园式单位”40个、“花园式小区”10个,街头绿地游园广场24个,综合性公
园2个,行道树1.5万余株,人均公共绿地15.15平方米,绿地率29.8%,绿地覆盖率达到35.02%。
城市功能配套。先后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和城北、河西、庐山、四十里5个项目区;建设了3处
万吨水厂和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规划建设了
占地12.2公顷,设计处理规模为300吨/日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对东源市场、裕丰市场、胶新铁路沂
水站沂水大集进行了搬迁改造;建成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老干部乐园、老年公寓、文化广场、
府前广场、沂河山庄等城市功能配套工程;开通了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引进华森燃气和奥德燃气公
司,铺设供气主管道21.3千米;成立了沂水县热电公司,在城区实施集中、联片供热,共铺设管网35
千米,供热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87.9%,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5标台,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
米,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城市载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8年底,沂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1.35%。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优秀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齐鲁杯优秀县城”、“全省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优秀城市”等称号,并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城市化试点县”、“全省无障碍设施建设试点县”。
镇村改造改革开放前,沂水县镇村面貌十分落后。农村的房舍多是低矮的土坯房,很少砖瓦平房,
狭窄的小巷遍布生活污水和牲畜粪便。农村大多不通电。村与村之间基本不通机动车辆。公社驻地通
县城的路多为土路。改革开放后,各级加大对镇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截至2008年,村镇建设投资40余
亿元,小城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达到2197.8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44.62公顷,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4.8
%。 修建道路327.5公里,道路面积251.99万平方米,安装改造路灯5551盏,修建桥梁91座,修建防洪提
67.73公里,村镇范围内住宅面积达到2595.6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13.27万平方米,生产建筑194.26
万平方米。农村建成小康楼示范村21个,小康楼630余套,镇驻地公寓楼9座,有17个镇驻地的小城镇
建设初具规模。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全县已有1个国家级重点镇、4个省
级中心镇、1个市级重点镇。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四通工程”,
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社会事业
科技 30年来,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57人发展到2784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75人,
中级10183人。先后从日本、法国、德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引进专家100多人次,
解决技术难题120余项,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先后实施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5个,
争取上级科技经费3017万元。各级各类科技成果由1985年前的77项,增长到2008年的742项,474项成果
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9项 。全县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
展到1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县50%以上规模企业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其中国家
级1家,省级3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2家。恒泰纺织有限公司的“锦纶滚刷绒”项目被
列为2007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鲁洲集团的“营养型啤酒专用糖浆”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
划;“传统发酵食品(淀粉糖、酵母)制造业关键技术与应用”被列入国家“十一 五”重大科技支
撑项目;“玉米精深加工研究实验室建设”列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沂水县被
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沂水功能性生物糖特色产业基地, 连续6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
进县”称号。
教育 1978年以前,沂水县教育教学条件简陋。为改善办学条件,自1979年始,对全县中、小学校
舍进行了全面调查规划。1985年动员全社会力量,从4月至12月集中进行农村校舍改造,总投资1800万
元,使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了“六配套”(即教室、桌凳、院墙、大门、厕所、操场配套)
标准。1988年,实行教育系统内部改革,各乡镇分别建立中心校,到1989年12月各乡镇都分别新建了
中、小学中心校舍,同时配备了全新的课桌凳,仅初中中心校建设,全县累计投资达到2000万元。全
国各地先后有云南、广西、湖北、辽宁、河南等十几个省市5000余人次来沂水参观考察学校建设工作。
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资4.3亿元进行了危房改造、新校舍建设、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以及“中小学
实施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的实施。1996年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
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标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324万元、书本费407万元,支出公用经费341万元,补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城
市低保家庭学生8852名,资金130.7万元。2008年,启动农村中小学“211工程(两热一暖一改)”,逐
步实现农村中小学师生用热水,吃热饭,取暖过冬以及旱厕改造治污,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师生
生活,学习条件,优化了校园环境。2008年,沂水县有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2823人;有中等职业、技
工学校2所,在校生3748人,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达100%。全县中小学由1978年的1414所调整到245所,形
成了“布点均衡、结构合理、比例适当、主体多元”的教育结构体系。30年来,全县累计为国家输送
大中专学生8万余名。
文化体育 先后投资兴建和改造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电影院等一批
重点文化设施。2008年,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公共图书馆4次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乡镇农
村建有16处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和560处文化大院, 建有12个文化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达
100%。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每年组织举办节日庆典演出30余场,文化娱乐比赛20余次,举办各类
展览10余次,开展送戏下乡13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2000余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传统体
育赛事已形成规模,体育后备人才充足,竞技体育佳绩不断。2001年5月,卜范芳参加在日本大阪举办
的东亚运动会,她首先勇夺女子400米金牌,又与队友一起夺取4×400米金牌,这是沂水县运动员首次
在洲际比赛中获得金牌。
医疗卫生 1978年以前,沂水县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下,仅能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开展
一般外科小手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内部规范化管理、医疗
保障制度改革、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等方面跨入全市先进行列。200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
卫生机构479处,其中市级医院1处,县级医院2处,乡镇卫生院20处,村级一体化卫生室452处;卫生
系统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33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42人,注册护士805人;县乡综合医疗
机构设有病床2855张。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93.8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7.7%,报销兑付
新农合基金7412.15万元,受益农民148.3万人次,占参合农民的158.1%。
旅游事业 沂水县把旅游业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重点培育,确立了“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市场运作、集群发展”的旅游业发展策略,实现了全县旅游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天上
王城景区成功塑造了“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游”旅游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沂水旅游现象”,被誉为山
东旅游的一匹“黑马”。
沂水旅游确立了“地质奇观、山水风光、沂蒙风情、红色之旅”四大板块,构筑了“一大地域景
区品牌”、“地质奇观、生态休闲度假、地域文化三大产品体系”的旅游发展框架。2008年共实施新
建、续建旅游项目8个,完成投资1.6亿元,天上王城景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蒙山乡自驾车休闲
度假村等景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截至2008年底,全县建成地下大峡谷、雪山彩虹谷、天然地下画廊、
地下萤光湖AAAA级景区4处、天上王城AAA级景区1处,灵泉山AA级景区1处。2008年,共接待游客3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
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沂水县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山东县域
旅游品牌十强县”,沂水灵泉山在中国首届旅游营销年会上,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人民生活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0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068元,是1978年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2.2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是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9倍。
人均住房面积,城镇27.51平方米,农村24.3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消费结构、生活质量都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2008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3068元。居民的消费结构从基本生活型向现代生活型转变,
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的比重大幅下降,而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汽
车、通信、旅游休闲消费大幅上升。人均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交通通信发展迅速,耐用消费品不断
升级。居民用于文化艺术、健身保健、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旅游消费也占家庭支出很高
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