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59&run=13

政区状况
位置面积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东经118°33′23“~119°11′40”,北纬35°00
′26“~35°23′43”。东与日照市岚山区相邻,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搭界,西南连临沭县,
西与河东区相邻,西北依沂南县,北与日照市莒县相接。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莒南县历史悠久。莒南西周时属向国,东周时属莒国,秦、隋时随莒国划入琅琊郡莒
县。莒文化传承于龙山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为山东三大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
了杨妙真、王璟、孙镗、庄瑶、庄陔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境内至今仍留有王璟石刻造像群、孙镗纪
念馆、孙膑著书修身处——孙膑洞等历史人文遗存。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莒南地域的
大部属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西南部仍属临沂县第五区。1940年5月,设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莒南行署,在
莒南地域代行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职权。同年9月,莒南行署撤销,改设莒南视导处。1941年1月1日,莒
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因析莒县南部建制而得名,辖新划分的汀水、大店、路镇、洙边、扁山、坪
上、壮岗等7个区,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1941年莒南县隶属滨海专署。1945年9月,莒临县、沭水县、
卢山县撤销,原3县所属的7个区和1943年底划属日照县的薛庆、址坊两个区同时划归莒南县,构成莒
南县现辖区域范围。1950年4月,隶属沂水行政督察专署。1953年8月,隶属临沂专署。1968年3月,隶
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12月起,隶属临沂市。十字路镇
为县政府所在地。
行政区划 2008年,莒南县辖十字路、大店、坪上、板泉、壮岗、文疃、朱芦、坊前、相邸、洙
边、汀水、团林、筵宾、岭泉、石莲子、涝坡16个镇和道口、相沟2个乡,共有723个行政村(社区、
居) 。 全县家庭总户数353380户, 总人口997781人,比1978年增长167323万人;人口出生率8.79‰,比
1978年下降8.39‰;死亡率6.77‰,自然增长率2.02‰, 比1978年下降9.8‰。
全县共有汉族、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彝族、白族、
傈僳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傣族、瑶族、哈尼族、黎族、佤族、土族、达斡尔族等二十多个民族。
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81%; 回族1098人, 占总人口的0.11%; 其他少数民族共有798人,占总人口的
0.08%。
区位优势 莒南地处青岛港、岚山港、日照港、连云港四大港口腹地,距岚山港仅10公里,距日
照港、连云港50公里。莒新公路、莒阿公路纵穿南北,毗邻206国道,兖石铁路、岚济公路、枣临岚高
速横穿东西,日东高速、同三高速、京沪高速、长深高速辐射南北,把莒南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
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连为一体。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莒南县跨胶南地体和沂沭断裂带。亚洲东部著名的郯(城)庐(江)巨型断裂带呈北北东
向通过县境西部。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分支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将县境地分为两部分:断裂带以东
为“胶南地体”,它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带,地体的基底结晶岩系为元古界胶南群;断裂以
西为“沂沭断裂带”。
莒南县属鲁东南丘陵区,为胶南隆起的一部分。马鬐山地势总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是北高南低,
并向东南和西南呈脊背状倾斜。 全县平均海拔高度200米, 最高点是县境北部的马鬐山, 海拔高度
662.2米;最低点在团林镇埃沟二村东,海拔高度16.4米。县境地貌以大店、十字路至相沟为界,分为
东西两部分:东部低山丘陵区,西部平原区。大致分为低山丘陵区、剥蚀丘陵区、岭下平地和洪积—
—冲积平原区四种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其它地貌类型分布面积较小。
境内山脉系崂山——五莲山脉余脉,由莒县长城岭岭脉和万松山脉延伸而来。分为六条山脉,按
大小排列,依次为山扁山山脉、黄山山脉、望海楼山脉、五龙山脉、甲子山脉、石杭山脉,共有大小
山头517座。
莒南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23条,总长度1708公里,其中流程10公里以上的有31
条。分属流向西南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和流向东南入黄海的滨海水系。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
小(一)型水库32座,小(二)型水库150座,塘坝2354座。陡山水库是全县唯一的大型水库,位于县
城北部17公里处,以防洪、灌溉、发电、养鱼等为主。总库容2.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3千公顷,
水库电站总装机4台/32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00万度。
自然资源全县总面积17.5万公顷,其中耕地占总面积的55.9%;园地占总面积的8.3%;林地占总面
积的7.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10.1%;交通用地占总面积的2.9%;水域占总面积的6.9%。全
县人均土地面积2.74亩;农业人均耕地1.61亩,以山地丘陵区乡镇较多,平原区乡镇较少。丘陵、山
地盛产花生、地瓜,是林、果、茶、烟的主要产区;沭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得水之利,
是小麦、玉米、蔬菜和杞柳生产基地。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31亿立方米,多年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536立方米。全县山丘区为多水
带,沭河平原区为过渡带。全县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5.87亿立方米,其中入陡山水库客水1.07亿立方
米。全县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总量1.2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0.88亿立方米。
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43种。金属类有金、银、铜、铁、铬、钛;非金属类有重晶石、明矾石、萤
石、沸石、蛇纹石、磷矿、石英、石灰岩、钾长石、滑石、石棉、蛭石、白云石;能源类有煤、草炭,
建材类有瓷石、河沙、型砂、花岗岩、粗安岩、粘土、高岭土、页岩、膨润土、陶土、红砂岩、石英
砂岩、石英岩、辉绿岩、石墨;工艺美术材料类有水晶与玛瑙、砚石与木化石、莒南玉、石榴子石、
大理岩;水资源类有矿泉水、地下水。其中,重晶石储量居全省之冠,沸石、明矾石储量居全省县级
首位,石墨为省内稀有,优质紫砂岩储量1亿多立方米,花岗石储量达10亿多立方米,且品位高,易
开采。
主要动物类资源100余种,珍奇动物有缺齿鼹(俗称翻巴掌),生活在沭河岸边细沙中;马鬐山顶水
潭有高山蛙,俗称“赵蝈”,黄背、红腹,离开高山之水即死。
植物资源有木本植物49科,146种。草本植物有白茅、蟋蟀草、画眉草、三棱草、山红草、黄背草、
结楼草、狗尾草、苦菜、荠菜、铁扫帚、蒿子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荻、莲、菱角、荸荠、浮萍、
茨实、黑藻、菹草、凤眼莲、水花生等。
珍奇树木及古树。石莲子镇西早丰河村的一株厚壳树(俗称红叶树),是明朝成化年间李氏所栽,
距今500多年,胸径约1米。道口乡张家介脉头村南的一株唐槐,距今1000多年。此外,境内还有11棵
古槐,分别在彭家仕沟、小古庄、大草岭后、范家柳峪、孙家柳峪、南官庄、卢范大庄、高家柳沟、
李家鸡山、王家沟等村。另有55年生的流苏、130年生的茅杨、150年生的酸枣及300余年生的银杏和侧
柏。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莒南县围绕“争先临沂、争先全省第二方阵”的目标,重点突破招商引资、现
代农业、旅游经济和城镇建设,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全县工业从几家“五小工业”发展
到总产值134亿元,门类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从落后的传统生产开始向优质高效农业占较大比
重的现代农业转变。莒南县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及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县域旅游品牌十
强县。
1978年前,莒南县是经济结构单一的农业县。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对调节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
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全县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第一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二、三
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885.36.7调整为2008年的17.941.8
40.3。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位置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中解放出来,
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攀升,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2.47亿元, 茶叶生产基地按可比价计算, 是1978年的28倍。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
5.84亿元,比1978年增加5.72亿元,是197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70%。2008年,国、地税收入合计5.09亿
元,是1978年的65倍。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80亿元,比1978年增加92.68亿元。
农业 改革开放后,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莒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
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以全国“花生之乡”、“柳编之乡”、“板栗之乡”、“茶叶之乡”、
“石雕艺术之乡”享誉海内外。重点建设花生、茶叶、黄烟、柳条、桑蚕、板栗、瓜菜、草莓、果品、
畜禽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花生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莒南县被列入全国“花生高产创建示范县”,
沂蒙山电子花生交易市场于2007年底正式成立。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
级36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23万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达32万余亩,20万亩花生标准化生
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被命名为“全市标准化
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实施了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沿海防
护林重点生态工程、沼气国债项目、沭河培堤、陡山灌区东干渠项目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累
计完成水利工程7000多处,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8万亩,建设户用沼气池5.1万个。
2008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4.37倍。其中,种植业
22.49亿元,林业3.23亿元,牧业22.40亿元,渔业1.7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40亿元。粮食生产由过去
自供不足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1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2.67万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41.10万吨,比1978年增长61%;花生种植面积2.98万公顷,产量15.67万吨,比1978年增
长295%;果园面积3486.67公顷,水果产量8.58万吨,是1978年的6.7倍。全县建成各类经济林示范区20
处,林地总面积5.27万公顷,木材蓄积量66 .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35%,比199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全年肉类总产量9.71万吨,比1978年增长2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3.2%
提高至37.80%;年末水产养殖面积3260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9873吨,是1988年的6.47倍;总灌溉面积
达到4.86万公顷,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95座,塘坝2348座,机电井2189眼,机电灌站516处;全县农业机
械总动力76.l万千瓦,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5.20万台,比1978年增长40倍;全年农村用电量3.25亿千瓦
时,是1978年的88倍;化肥使用量17.92万吨,比1978年增长423%。
工业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有124家,总产值仅为356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7%。改革
开放以后,确立“重工强农”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以扶持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突
出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已逐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
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艺品制造六大主导行业。至2008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64.2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4.05亿元。全县有23家企业产值
过亿元,其中过5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企业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2.09亿元,
实现利税7.95亿元。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23.1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
积202.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6.6万平方米。有10家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7个省
名牌产品,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免检产品。
依托近海临港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
部署,实施县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双区联动”,强力打造临港经济主体功能区。规划27平方公
里的莒南经济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组团推进,联动开发,形成了
“一核”、“一脉”、“三心”、“四线”、“六区”的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328平方公里的临港
产业区,规划通过铁路支线、疏港大道、物流货运中心、产业配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物
流、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打造临港物流、半岛制造业转移、重化工业加工配套重要
基地。
强化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鑫海科技、总投资5亿元的阜丰生物科
技、投资4.1亿元的鸿泰化工氨基乙酸、投资3.2亿元的碧海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生产线、投资3.2亿元的
义信重机数控立车等一批大项目,打造了阜丰、鑫海科技、绿润、三方、义信、碧海等一批科技型、
骨干型企业,培育了生物发酵、钛铁合金、机械、食品、化工等主导产业。阜丰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
板成功上市,生物发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是全球第一大谷氨酸生产商和亚洲第二大黄原
胶生产商。绿润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板栗产品加工总量、品种和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花生、板栗、肉类、磨料磨具、草柳编、石雕石刻六大出口产业,
出口产品达3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多家企业在美国、
香港、新加坡成功上市。其中,磨料磨具年产15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2%,出口量占全国的43%,
大店镇成为全国磨料磨具第一镇。花生出口分别占全国、全省的33%和41%,实现了花生总产量全省第
一,单产、加工能力、出口创汇三个全国第一。“中国花生年会暨2007中国花生博览会”在莒南召开。
商业贸易 1978年后,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逐步建立起多渠道、 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
1984年,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各商业企业推行用工放开、分配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逐步建立
起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莒南是现代物流名县。“拆除三尺柜台,立起自选货架”,
积极实施“十百千”工程,形成了“以连锁配送经营为纽带,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店”的农村现
代流通网络。莒南县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经验做法,被省委领导和全国供销总社称赞为“莒南模式、
临沂经验、山东现象、全国推广”,全国“供销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暨莒南经验高层论坛”在莒南县
举办。2008年,以超市、专卖店、“农家店”为主的商品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县城乡交易市场已
发展到101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0亿元,是1978年的78倍,年均增长260%。从地区看,县级
零售额28.38亿元,县以下零售额32.72亿元。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城区房屋多为土墙茅顶,结构简单,房体低矮,布局混乱,少数富户、
商号建有砖瓦结构的房屋。70年代起,公用楼房增多。1978年,对十泉路、隆山路和民主路西段、新
建路中段、眉山路铺设沥青路面。1982年,修建天桥路。1984年修建天桥立交桥。1988年,城区内房屋
建筑面积达120.1万平方米,其中宿舍楼36幢,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至1993年,城区内房屋建筑面积
达160.4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39座,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县城城区内街道总长31824米,沥青水泥
路面面积321825平方米,城区主要街道15条,桥涵10座,人行道路铺装面积10万平方米。1993年起,县
城建设以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先后投资2600万元,对天桥路、
隆山路、淮海路、南环路、西环路等路段实施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96万平方米,新辟街头绿地12
处。建成了占地2000多亩的天然风景卧佛寺——全国最大面积的县级公园、莒南县文化广场公园、新
华步行街小公园、粮食局小广场公园等绿地工程。2003年7月至2007年底,共完成原县饼干厂、棉麻公
司家属院、富源商贸城、西一路、外贸公司办公区等8个拆迁项目近13.7万平方米的拆迁面积。
2008年,实施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双城同创”,有力地促进了县城文明程度的提高和
人居环境的改善。县城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温泉小区、阳光小区、富泉小区38座还建楼主体工程已基
本完工。按照“八纵九横”的道路框架,对城区主干道路进行改造升级。实施鸡龙河城区段改造,初
步形成了“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新的城市景观带。在县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的基础上,建成启用了
6万吨新区污水处理厂, 开工建设6万吨垃圾处理场,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 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
20.3平方公里,是八十年代初期的5倍,人口18.01万人,是八十年代初期的9倍。自来水供水能力6.5万
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3.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88%,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年末人均城
市道路面积16.57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42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 建成区绿地率
31.8%。莒南县被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市级文明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先进县区”荣
誉称号。
镇村建设新中国建立后,集镇建设不断发展。1991年,多数集镇建有文化中心、敬老院及商业楼、
集贸市场、厂房等设施。1993年,全县24处乡(镇)驻地(不含县城驻地十字路),建筑面积126.98万平方米,
楼房45幢,建筑面积40500平方米。乡 (镇) 自来水年供水量达111.74万吨,其中镇驻地自来水普及率达
56.3%,乡驻地普及率6.4%。乡(镇)街道总长度278公里,排水道长88公里。乡(镇)驻地都通了电,共安
装路灯720盏,绿化覆盖面积253公顷。至2008年,莒南18个乡镇均实施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共拆迁
旧房30万平方米,新修拓宽道路40条,新建楼房、新房面积69万平方米,硬化铺装路面400万平方米,
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用户1万户,新修排水管道3.6万米。大店镇集中供水设施,大店
镇绿地广场、筵宾镇街头绿化、团林镇街头绿地雕塑等一批公益设施先后建成使用。至2008年,全县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远程教育网络、通沼气。

社会事业
科技1993年,莒南县正式确立了“科教兴县”战略。至2008年底,全县各类科技人员达到18782人,
厂办、民办科技机构发展到59家。全县累计实施国家、省、市、县各类科技计划331项,投入无偿科技
经费2268万元,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6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3项;专利累计申请量712项,授
权量396项,专利明星企业发展到5家。先后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市级茶叶科技示范园2处,
县级高标准科技示范园12处,科技示范基地18处,示范面积达到3666.67公顷。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
盖率、农业先进技术应用覆盖率皆达到96%以上,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1996年3月,莒南县
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2003、2005、2007年先后三次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教育 1978年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世纪90
年代,全县投入上亿元,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1989年,基本完成了25个乡镇中心初中的改建、
扩建、新建任务。1990年开始改造中小学(含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校舍,至1993年12月,基本完成
了城镇学校校舍改造。1992~1993年,先后在乡(镇)和县管中小学校进行校长招聘负责制、教师定编聘
任制、教育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简称“三制”改革),同时对农村初级中学和
小学的学点布局进行调整。1995年1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验收,成为临沂市率先实现“两基”
的先进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1996年,
巩固提高了“两基”成果,落实了“两个全部”(适龄儿童全部入小学,小学毕业全部升入初中)。
1998年,莒南普通高中教育高考成绩、增长率万人比、绝对数均列全市第一位。2007年,中考成绩在
全市实现“八连冠”,高考成绩一榜进线3600人。至2008年,全县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4.98万人;
小学校147所,在校学生6.74万人;中小学校专任教师73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共有7524名毕
业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中本科录取3084人,专科录取4440人。
文化体育 1990年后,境内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1994年,县文化馆楼竣工投入使用。至2008年,
全县所有乡镇都成立了乡镇文化中心,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农村文化大院。群众体育开展活跃,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有专人、有场地、有经费的体育指导点40个,参加活动人
数1500人;有场地、有专人指导的体育活动站点20个,参加活动人数19780人。体育健身路径8处,机关、
企事业单位投入的体育经费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先后投资兴建体育中心、卧佛寺公园、文化广场
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在多个乡镇和村街社区建成文体健身活动广场和文化体育大院,配置健身
设施。广播电视从无到有,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3%,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9万户。群众文化体育
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两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每年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举办各种主题演出20余场次。
全县共有影剧院1处,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各l处,文化站18处,图书馆藏书36万册。
医疗卫生 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
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8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3处,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540张。各类卫生
技术人员1605人,其中医生708人,注册护士410人。全县共有村级卫生室61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
合率98.3%,人均补助水平增至80元,全年报销医药费5750万元。
旅游 莒南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资源众多。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山东省政府旧址
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山东省政府诞生地、厉家寨展览馆两大旅游区是著名的人文景区。此外,还有
卧佛寺、红袄军古军寨遗址、甘露寺旧址、茗香苑、沂蒙乡村风情园、王璟石刻造像群、孙镗纪念馆、
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孙膑洞、山东省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
部诞生地、山东省政委会旧址、王家坊前、高家柳沟展览馆等景点。
莒南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积极融入全省红色旅游线、黄金海岸线,围绕“齐鲁红
都、古镇庄园、天佛圣地、山水莒南”的品牌定位,着力开发精品旅游产品。总投资3.9亿元、一期
投资1.5亿元的天马岛旅游开发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4.6亿元的省政府旧址二期工程和大店古镇
庄园开发已开工建设。全县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2个、“AA”级景区1个,
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被列入全省十佳休闲旅游度假区、马鬐山
天湖全省红色旅游重点线路和全省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全县有旅行社5家,星级酒店4家,其中三星
级1家。2008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86亿元。
人民生活 2008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万人和10.3万人,
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18671户、25486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1852元,是1978年的2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295元,是1978年的59.5倍。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
面积分别达到27.9平方米和34.4平方米。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群众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由贫困型消费结构向温饱型消费结
构的转变,并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结构发展。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38元,农民人
均消费支出3613元。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衣着、文化娱乐、教育支出的比重上升。
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以汽车、通讯、高档电子产品为主的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