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57&run=13

政区状况
位置面积 郯城县位于临沂市南部,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
南部临近陇海铁路,郯国故城遗址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
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总面积1312.6平方
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84%。
建置沿革 郯城建置,始于郯国。夏、商时期,少皞后裔一支以鸟为图腾的炎族,聚居于此,称
炎地。少皞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后称郯子)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
而炎国演化为郯国。据此,郯国建置当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属以姓氏得名。秦行郡县制。境地先属薛
郡后为东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汉间有一短暂时期亦称郯郡。汉承秦制。郯为县、郡和徐州刺史
部治所。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经过历
代演变,1948年11月8日,郯城县全境解放,隶属临沂专员公署。
行政区划 1978年以来,全县共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区划变更。2000年12月,将22个乡镇调整为17个
乡镇(11镇、6乡),即归义乡、十里乡并入郯城镇,清泉乡并入泉源乡,大尚庄乡并入红花乡,小
马头乡并入马头镇。2005年3月,将871个行政村调整为674个。
人口状况 2008年,郯城县有100.03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22.16‰下降到2008年的10.4‰,
死亡率由1978年的7.19‰下降到2008年的5.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4.85 ‰下降到2008年的
4.9‰,计划生育率由1983年的78.35 %提高到2008年的92.8 %。
民族概况 共有回、满、蒙、壮等2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6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
其中以回族居多,有 5100余人,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的11个村街,在马头镇驻地、沙墩镇沟上村、泉
源乡小王庄村共有3坊清真寺,3名阿訇,1名海里凡。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郯城县地处沂蒙山南麓,沂沭河断裂带南延部分。断裂带东侧两条断裂:昌邑——大
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
裂,则隐伏于第四系复盖层下,并向西南撒开延伸。这四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通过县境,构成大型北
北东向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晚期新构造活动中又被北西西向断裂所切错,致使区域地质更趋复杂。由
于该断裂带影响,县境之地形地貌亦为之所控制。本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临郯苍平原腹心地
带,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郯城断裂带平均比降为1/2500,海拔26~58米,山区面积183.3平方公里,占全
县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于东部马陵山一带,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残孤山丘。平原系沂蒙山区冲积
湖沼平原,为鲁南临郯苍平原之一部,地处该平原腹心地带。自然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缓低下,中间
较低,大致形成一不规则槽状,面积1123.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4.7%,其中洼地514.84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39.4%,占平原面积46.5%。
土地 1990年末,全县土地面积为131233.8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94523.05公顷,耕地面积83387.23
公顷。2008年,全县农业用地92839.2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462.93公顷,交通用地6806.06公顷,
水域用地面积11405.48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871.25公顷。
气候 郯城县历年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7.6℃;年极端最
高气温39.3℃;年极端最低气温-23.4℃。年平均降水量839.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07.1毫米,年最小
降水量450.3毫米。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59.1%集中于6、7、8三个月,为496.2毫米,
易形成涝灾;9~11月份降水为146.4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7.4%;12~2月降水仅为46.1毫米,占全年总
量的5.5%;3~5月降水151.1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8.0%。冬、春及晚秋易发生干旱。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年降水量比较充沛集中。汛期易发生短期
洪涝,春秋常出现干旱天气。河川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过境水的利用量较小。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富集程度很不均匀。全县河川年平均径流深237毫米,地表径流总量3.1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
补给量2.5亿立方米,除去地表蒸发和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5.48亿立方米,总计可利用量是3.06亿立
方米。
生物 郯城县昆虫类有135种,鸟类有20种,病毒、菌类3种,1999年普查未发现新种。主要害虫
天敌昆虫类有捕食类螳螂、步甲虫、赤眼蜂、花蝽、瓢虫、草蛉虫等;寄生类有姬蜂、小茧蜂、肿腿
蜂、青蜂、小蜂、麻蝇等;鸟类有啄木鸟、灰喜鹊、大山鹊、杜鹃等;病毒、菌类有白僵菌、松毛虫
杆菌和白僵病毒等。
矿产 已探明有煤、铁、金刚石、重晶石、建筑黄沙、石灰岩、页岩、白云岩等。矿产规模以小
型为主,主要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黄山、褚墩、李庄、沙墩、泉源、庙山等地。北部
地区主要分布建筑用石材矿,局部煤炭等矿产;中部蕴藏部分冶金、化工建材、非金属矿及铁矿;南
部及西部矿产较少。

经济建设
农业及农村经济综述 郯城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土地总面积131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万公顷,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8万。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小
麦、水稻、玉米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被誉为“鲁南粮仓”。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南粮菜、北瓜柳、
西银菜、东桑牧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格局,全县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3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
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8.6万吨,其中小麦高产田创建项目单产721.7公斤,创全市最高水平;由农
业科技专家独立选育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阳光200”先后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其高产开发项
目被列入2008年度国家星火计划。2008年底,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28家,其中年销售
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5家,年交易额过500万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7处,带动基地180万亩、
农民20万户。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
1978年底,全县农机总值0.3亿元,农机总动力7.8万千瓦,拖拉机586 台,机引田间机具1200台套。
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实施,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2000年,小麦生产过程
的耕、耙、播、脱、灌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2008年,全县农作物耕、种、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
基本由机械作业完成,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林牧渔业等机械化作业逐步实施,农业机械化进入由中
级向高级跨越的阶段。全县农机总值达到3.67亿元,农机总动力67.78万千瓦,拖拉机19776台,机引田
间机具38931台套,分别比1978年增长12倍、8.7倍、33.7倍和32.4倍。
种植业银杏、杞柳、粮食、蔬菜、板栗、畜牧是郯城县六大支柱产业,郯西建立了5万亩出口蔬
菜基地和15万亩银杏生产基地;郯南建立了10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和20万亩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郯北
建立了10万亩杞柳生产基地;郯东建立了200万只畜禽生产基地。建立了90万亩小麦、30万亩玉米、40
万亩水稻等商品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20万亩常规蔬菜、5万亩创汇蔬菜生产基地,
全县特色经济作物近15万亩。近年来,郯城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品牌农业这一发展战略。
全县农产品品牌发展到21个,其中5个品牌6种产品(姜湖贡米,通宝大葱,大红花牌甘蓝、番茄,沂
武牌桃,郯香牌草莓)获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另有红花乡甘蓝、番茄,李庄镇桃,港上镇
草莓,胜利乡大葱,归昌乡稻米五处基地被命名为“临沂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8万余亩;
重坊(莴苣、土豆)、李庄(西葫芦、番茄)、高峰头香葱三处基地被命名为“郯城县农业标准化生
产基地”,面积达5万亩,全县建成粮菜、林果、特种、特养等各类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0处,面积
达到48万亩。
林业 2008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6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90%,林木覆盖率31.5
%,实现林业产值10亿元。以银杏、杞柳、板栗等特色经济林为主,建成了五大林果基地。先后完成
京沪高速公路、胶新铁路、205和301国道等主要道路的绿色通道建设,绿色通道总长度已达到400余公
里,栽植树木近300万株,在境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走廊。全县适宜栽植农田林网面积99万亩,林
网化面积95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90%以上。完成以马陵山区为主的荒山绿化8.5亩。
畜牧业 2008年,全县生猪存栏46.5万头、牛存栏4.3万头、羊存栏13.59万头、家禽存养500万只、
兔存养89.52万只, 分别比1978年增长198.46%、 100.93%、 843.75%、 458.66%和760.77%。肉蛋奶总产量
10.61万吨,比1978年增长941.01%。畜牧业产值13.03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由8.02%增长到32.6%。全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178个,养殖大户发展到7500户,畜牧合作
经济组织发展到27个,畜禽规模化饲养占总饲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全县配合饲料使用率达到85
%以上;生猪出栏率150%以上,平均瘦肉率58%,料重比3.21;牛出栏率48.5%;羊出栏率115.6%;
蛋鸡料蛋比2.61;肉鸡料重比2.11。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畜禽疫病死亡率大大
降低。全县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
工业经济 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67.36亿元,工业企业业务收入242.2亿元,利税总额29.3
亿元,利润总额18.8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共106个,其中山东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伊
甸工艺品(集团)有限公司利税过亿元。
对外贸易 1978年实现出口额2890万元,进口4630万元。改革开放后,进出口快速发展。1996年,
县外贸总公司成为全县首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县绿源银杏有限公司自营出口254万美元。2002年,出口
首次超过1000万美元。2005年,郯城县率先在全市办理首笔异地加工贸易出口。2007年进出口总额首次
突破1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13996万美元,进口7972万美元,出口6024万美元。全县外商投资企
业达36家,合同利用外资44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45万美元,美国、德国、法国、韩国、匈牙利
以及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县内投资。
国内贸易 1990年后,私营经济发展迅猛。1990年和1992年国内纯购进分别达8308万元、8684万元,
国内纯销售分别为11270万元、12197万元。1995年至1997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活资料供应、农副
产品购销等业务数量大、效益高,1997年国内纯购进达18363万元,国内纯销售达26102万元,实现综合
效益617万元,上缴国家各项税费355万元。1999年,农资销售额仍大幅度增长,商办工业发展旺盛,
产值效益逐步增长。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7.6亿元;
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4.2亿元。
财政税务 200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7.61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70倍以上;财政支出9.92亿
元, 与1978年相比,增长110倍以上。全县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6家,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3亿元。
2000年完成各类税收收入9500万元。2005年,累计完成各类税收收入2438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5984万元。2007年,共组织各类税收收入32719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302万元。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
严重影响下实现了税收收入28888万元,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6635万元。全县地税收入由1994年的2335万
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2万元, 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77800万元。2008年50个重点税源企业全年共入库税收
20589万元。30个工程项目共入库税收4601万元,占建筑业、房地产业入库税收总额的58%。
民营经济 2008年,全县中小企业达到2217户,是1978年的15倍,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9%;民营经
济实现增加值106亿元,比1978年增长801倍,占全县GDP的76%以上。基本形成了化工、造纸、服装、
食品、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857人,是1978年的16倍,
年均递增6%。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60%,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县75
%以上的城镇就业,70%的农民工在中小企业务工,成为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全县出口生产的
中小企业达到140家,完成出口货值4.7亿元,占全县出口交货值的95%以上。
金融保险 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89482万元,比年初增加118639万元;截至12月
末,辖内四家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5645万元,农信社实现利润324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88149万元,
比年初增加16532万元。全县中小企业贷款增加1293万元,同比多增8875万元;农业贷款增加38088万元,
同比多增13012万元。人寿保险公司全年共实现总保费收入1.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4%。人民保
险公司实收保费3141.1万元,同比增长13.61%,支付赔款1669.1万元,简单赔付率51.81%,现金净流量
146.7万元。

交通城建
交通综述 郯城县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全面提高交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了交通工作与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至2008年底,全县拥有高速公路45.5公里,国省干线
公路126公里,县道345.4公里,乡道320.2公里,村道1531.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48.9公里,初步
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依托、乡村道路为辐射、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
公路交通网络。各种营运车辆达到12300余辆,维修企业70余家,运输公司11个,年客运量达到165万人
次,旅客周转量达到9350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85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3.06亿吨公里,形成了集客
运、货运、出租、信息配载、维修、驾驶员培训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交通运输市场。
郯城县不断深化农村公路改造和省界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完成投资4亿余元,改造农村公
路370公里,配套建设桥梁19座950延米,新建沂河大通道工程57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路网络。
其中,2005年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改造银杏“一节一会”旅游线路及县乡公路54.5公里,通村公路46
公里,建设配套桥梁3座147延米;2006年完成投资3400余万元,改造县乡公路26.1公里,通村公路69.5
公里,配套建设桥梁12座568延米;2007年完成投资3700余万元,改造县乡公路21.5公里,通村公路95.9
公里,建设配套桥梁4座235延米。2008年完成沂河大通道郯城段整体工程。
公路 2008年底,郯城县管养干线公路总里程为119.61公里,其中205国道60.2公里、310国道25.55
公里、汤郯线24.73公里、郯薛线4.79公里、郯城连接线4.34公里。
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郯城段始建于1997年,2000年竣工通车,路面宽为24米,双向4车道。
铁路胶新铁路郯城站于2002年5月开工建设,2003年12月20日开通。2008年共发送旅客65000人,实现
收入280万元。
城市建设 1981年,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的原则,开始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
经多次修编,2003年3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2007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
体规划修编,2008年底基本完成规划成果。
1981年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划范围东起窑上干渠,西至白马河岸,长3.4千米,北起郯
国故城遗址,南至农业局南端,宽2.9千米,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至2000年县城总用地控制在6平方
千米内。2008年底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划范围东起沭河景观带,西至马头镇边界,北起北
大外环,南至南外环,总面积约59.4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8.2平方公里,城镇化
率达到39.1%,自来水供水能力6万吨/日,供热面积95万平方米,用气人口15.14万人,城区道路总长
度93.32公里、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地375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8%,城市污水处
理率80%,规划区面积59.4平方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达98%。

社会事业
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县农村中小学有黑屋危房4729间,占校舍总数的41.5%,60%的教室
没有课桌凳。至2008年11月,共消除危房面积84600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26800平方米,D级危房57800平
方米,新建面积126750平方米,总投入6956万元。2008年,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
共涉及221所学校,总投入255万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3821.5万元,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杂费340万元, 受益学生10.8万人;资助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学生1080人,占住宿学生总数的
8.8%,发放寄宿生补助资金81万元;为2087名职业学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 156.5万元,为1298名普通
高中贫困学生发放救助金6.49万元。2008年底,共有省级示范园4所,市级十佳幼儿园1所,市级一类
园20所,市级二类园7所,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率为82%,3~6周岁幼儿入园率89.8%,学前一年入
园率99.8%。郯城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县、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县、
全省农村学前教育先进县、全省实验教学普及县。
科技 郯城县紧紧围绕化工、轻工、机械、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采取政策倾斜、强化服务等
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县形成了以仁和制药、绿园银杏为主导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以恒
通化工、鲁南纸业为主的新材料制造基地,以新亚轻机、兆光生物为主的机电一体化基地。截至2008
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0.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产值的比例达到28.14 %。近年来,全县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55项,安排县级科技发
展计划276项。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231项。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阳光200”水稻
新品种,全县推广面积已达到38万亩,占全县水稻面积的80%,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达到500万亩。1985
~2008年,全县共申报各类专利664项,授权专利273项,创产值1.5亿元。
文化 改革开放前,郯城县文化事业百废待兴,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少,活动
单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郯城县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2001~2008年,获得市级以上荣誉82项,其中国家级荣誉12项。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被市委、市政府
评为临沂市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
县”。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站;674个行政村有665个建成了文化大院,其中
高标准文化大院38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所有村街都建起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其中达到
规范化标准的乡镇占81%,规范化村街占67%。县图书馆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图书藏量21.3万册,全
部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完善了阅读设施,成立了青少年读书俱乐部、老年读书俱乐部。2005年12月,
被文化部评估定级为国家二级图书馆。2007年,县财政投资164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共享工程演播室、
主控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于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郯城境内已发现各类遗址、遗迹
13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2007年,《郯马五大调》、徐
氏始祖陵——豹公墩木镟玩具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 挂门笺、双旱船、
《孝妇的传说》等8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郯马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体育工作已经形成了组织网络化、设施标准化、竞赛
制度化的格局。2008年底,全县累计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44人,其中一级63,二级 263人,三级238人,
社会体育指导站7个。全县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以上。机关、厂矿、学校百人以上的单
位50%以上成立了运动队。运动员参加市以上比赛,获取世界第一名2人次;世界第七名1人次,亚洲
第二名1人次,亚洲第三名1人次,亚洲第四名1人次;全国冠军19人次,亚军5人次;省冠军43人次,
亚军31人次,季军29人次;市冠军800多人次,亚军490多人次,季军310多人次。
医疗卫生 2008年12月,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45处,其中县级医院3处,县级卫生保健机构4
处,乡(镇)卫生院21处。民营医院17处。比1978年增加乡镇卫生院4处,县级中医院1处,厂矿、学
校卫生室14处。有农村卫生室394处,乡村医生1820人。全县县、乡、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
员达2447人,是1978年的2.4倍。卫生人员中执业医师583人,执业助理医师171人,注册护士459人。全
县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19408.3万元,开放病床2320张,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
旅游事业 郯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纵贯南北的马陵山和三千多年绵延不断的“郯国”郯文化历
史,形成了以“东马陵”、“中古郯”和“西银杏”为代表的众多景点。2008年3月底,荣获“中国旅
游品牌魅力名县”称号。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800万元。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截至2008年底,全县实现城镇累计就业40万人,全县持《再就业优惠证》
的下岗失业人员已从原来的3000人下降到2000人,实现稳定就业的已达到20万人以上。自2006年开始至
2008年底,共发放社保补贴373万元。全县共培训各类人员30万人次,共有12万人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
格证书 。1992年12月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19690人,累计收缴保险
费5.7亿元,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5亿元;2008年收缴保险费9824万元,比建立之初增长了近57倍。
企业养老保险自建立以来至2008年底,共收缴保险费2.8亿元,参保职工3.2万人,发放养老金2亿元。2008
年收缴保险费数额比1986年建立之初增长近40倍,参保人员增长35倍。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自1995年
7月启动实施,当年共有参保职工11026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185 万元,当年兑付医疗费145万元。2008
年,全县参保职工4.4万 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6200 万元,兑付医疗费3860 万元,参保人数、收缴基
金、兑付医疗费分别比启动之初增长了4倍、33.5倍、26.6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于2008年9月启动
参保登记工作,当年登记参保居民25533人,收缴基金110万元。郯城县的失业保险政策施行于1987年,
当初的参保人数为12115人,收缴保险费192万元,发放失业金8万元。2008年,参保人数已达到3.5万人,
收缴保险费1058万元,发放失业金836万元,比建立之初分别增长了2.9倍、5.5倍和104.5倍。
人民生活 1978年,郯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元,到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7元,增
长近100倍,年均增长16.5%。2008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2221元,比三十年前增长35倍,年均增
长12.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17865万元,人均617.8元,增长95倍。197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63.0%, 到2008年下降为40.6%, 下降了22.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由1978年的71.3%下降到
2008年的40.75%,下降了30.5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1.2平方米,增长6.24倍。城镇居民人均住
房面积由三十年前不足4平方米发展到35.8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独用自来水
户占100%,有浴室卫生间户占80%以上,85%以上的城镇居民对住房拥有产权。
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及研讨会1992年9月郯城县举办“中国郯城银杏节”。1993年举办“中国
郯城国际银杏节”。1994年承办第三届“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以银杏为媒,广泛邀请海内外经贸
界人士,专家学者来郯城考察银杏生产,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了郯城银杏的知名度。
2005年9月5日,第三届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暨第十四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在郯城新区广场
开幕。应邀参加的有上级领导、中外客商、全国银杏研究会会员、新闻单位来宾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社会各界代表及群众一万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市政府副
市长刘彦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晔,中国银杏研究会会长陈鹏教授分别讲话。中国经济林协会
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原林业部副部长刘广运宣布第三届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暨第十四次全国银
杏学术研讨会开幕。9月6日,第三届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暨第十四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圆满结
束。银杏“一节一会”的胜利召开,弘扬了银杏文化,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郯城形象,取得了丰
硕成果。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有88名中外客商参加会议,完成签约项目40个,签约总金额达到25.8亿
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7个。第十四次全国银杏学术研讨会共交流论文86篇,有12位专家在会上作了报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