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26&run=13

农业和农村经济综述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64.45万公顷,农户264万户,乡村人口866万人,面积和人口各
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 2008年,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35.9亿元, 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
6.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83元,比1978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14.8%。2009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
增加值250.46亿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1979~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
行分田到户,奠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1985~1992年,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取消
了粮票,农业农村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1993~2003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深入推
进,农业农村经济高速发展。2003~2008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
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自2004年起,中央、省、市连续五年颁布关
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步入了以提高质量、夯实基础、增进效益为
主要任务的发展机遇期,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传统优
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油料、瓜菜、果品、茶叶、中药材、黄烟、桑蚕、杞柳、林
木、花卉十大特色种植产业。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0.9万公顷,总产432.4万吨,是1978年总产量
的1.9倍,列全省第五位,被评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油料总产79.4万吨,水果总产178.8万吨,
蔬菜总产592.9万吨,烤烟总产4.6万吨。在发展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奶牛、
肉牛、羊、兔和狐、貂、貉子等特种畜牧养殖。2008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34.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
的比重达到31.1%;肉蛋奶产量达到158.4万吨。在水产养殖上,重点发展了翘嘴鳜、史氏鲟等十大类
名优水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水产品11.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4
倍和38.7倍。加强林业开发建设,相继组织实施了荒山绿化、速生丰产林基地、绿色通道、环城林建
设、水库河道绿化和绿色村镇等重点生态林业工程,2008年全市有林地面积3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达到28.2%。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占全省的35%,建大型沼气
工程72处,秸秆气化站12处,秸秆生物反应堆150余处,年消耗秸秆600余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
以上。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市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7.1万公
顷、秸秆青贮106万吨、秸秆气化266.7万立方米。扶持专业村、特色镇发展,全市专业村达到3940个,
占55%;专业乡镇85个,占47%。苍山县的蔬菜、郯城县的银杏、平邑县的金银花,临沭县、郯城县、
河东区的杞柳,莒南县、临沭县的茶叶闻名全国。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全市粮经比例由87.512.5
调整为5545,种植业与农业其它各业的比重由83.716.3调整为59.740.3。
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1990年,2000年全面展开,“十一五”进入规范、创新、提高阶段。
2004年以来, 临沂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四次命名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建立起
“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提升了农业的
市场竞争力。至2008年底,全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7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
33家,市级280家。金锣肉食、青援食品、正航食品、鲁洲食品、大林食品、绿润甘栗、玉芽茶叶等成
为全国的著名品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肉制品、蔬菜、干鲜果、茶叶、草柳编、乳制
品、食品七大加工产业集群。至2008年底,建成600万亩商品粮生产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00
万亩高效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2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
5000万只肉鸡生产基地,1500万只兔生产基地,1万亩淡水鱼生产基地,以及一大批规模不等的名优土
特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和“绿卡行动计划”,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至2008年底,全市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5处,认证“三品”379个,其
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1个,绿色食品认证181个,有机食品认证37个。建设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23.3
万公顷,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达到828件,苍山大蒜被列为世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平邑金银花被
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按照膨胀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档次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产品市场建
设。至2008年底,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60处,年交易额123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13个。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搭建增收致富平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工
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46万人,年劳务收入160亿
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7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
流通等项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2008年全市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3027.8元,占人均纯收
入的56.3%。落实各级减负政策和各种支农补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76.2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5.1%。
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三农”资金145.2亿元,其中省以上投入80.9亿元;信贷支农99.70亿
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万余处,其中大中型拦河闸坝131座,一次性蓄水2.7亿
立方米,年均调节蓄水量5亿立方米,发展万亩以上灌区81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6处,有效灌
溉面积540.6万亩,除涝面积319.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15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71.7%,基本
形成了具有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争取和完成各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
发项目222个,投资11.7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1万公顷,治理小流域5.3万公顷。 “十五”以来,全
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757项,投入经费14573万
元,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720余项,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300余项,推广先进苍山县农业综合开发2
万亩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技术50余项,引进推广粮油作物新品种150多个,培训农民63万人次。全市主要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经济林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家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
贡献率达到53%。2008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771.9万千瓦,是1978年的12.8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调动涉农
单位、社会能人、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龙头企业领办、供销社领办、涉农部门站所领办、
专业大户领办、村干部领办和市场带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
程度。致力于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九县农
信联社一级法人改革,引导农村信用社及时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将信贷资金向“三农”倾斜,并在全
省率先开展农户房产确权发证、抵押贷款试点和沂蒙惠农“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行联户担保、龙头
企业和合作组织担保等贷款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邮政储蓄开展的质押贷款业务
和小额贷款试点在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充分发挥供销和邮政物流优势,
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1997年和2003年分
别启动了小农水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开发农业的积极性。2002年,
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取消了屠宰税、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全面推行涉农税收、 价格和收费公示制, 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
“限额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及附加。严格按照规
定设置乡镇机构和领导职数,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实名制;实行“乡财乡用县管”、 “村
财村用乡管”,加强县乡财政管理,增强基层自我保障和发展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出现了“家家备料,村村盖屋”
的建房热。1986年底,全市乡镇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全部完成,所有村镇都具备了“五图一书”(现状
图、规划图、道路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电信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1994年,先后有73个乡镇
成立了建设、土地、环保三位一体的建设委员会,56个乡镇聘请有关专业部门对原来粗线条的村镇规
划进行了修改完善。房屋建设向二层以上楼房发展,有些乡镇开始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之路。2000
年以来,各地按照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2008年底,全市城
市规划区外的160个乡镇、街道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完成71%;97.8%的村通了硬化路,99.6%
的村通了客车,75%的村通了自来水,98%的村通了有线广播电视;1316个村庄完成旧村改造,新建农
村社区236个,社区面积7753万平方米,居住人口42.84万人。

农业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1988年,国家开始立项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临沂地区被首批列入黄淮海平
原农业综合开发地区。当时开发范围仅局限于临沂、郯城、苍山、莒南、临沭五县市,后12个县区全
部被列入国家开发序列县。省以上财政投资从每年500万元左右增加到8000万元以上。1988~2008年,
苍山县会宝山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全市共完成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08个,累计投入资
金12.6亿元, 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资6.05亿元, 市、县(区)财政配套投入1.15亿元,银行专项贷款
1.3亿元,企业、乡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4.1亿元。
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实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开发、规模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88~2008年,累计改造中低产
田17.3万公顷,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公顷、除涝面积2.5万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水保林和经济
林7866.7公顷,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0.7万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666.7公顷。新增粮食综合生产
能力9000万公斤,油料生产能力1560万公斤,蔬菜、果品生产能力1.8亿公斤。
坚持走产业开发之路,把区域性资源开发与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
设与加工流通企业建设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名牌产品,努力提高开发效益。莒南县坪上镇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工程截至2008
年底,建设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7万公顷,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个,项目带动农户25万
户。沂水、沂南等项目区的黄烟,临沭、河东项目区的优质杞柳,平邑土豆,苍山大蒜,沂水、莒南
有机花生,郯城、河东有机水稻和创汇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都形成一定的规模。
针对“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这一普遍
存在的难题,蒙阴县常路镇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农业生
产企业化的发展思路。即在坚持现有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土地经营权
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流转集中,使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转化为规模经营。第一种做法
是项目开发与企业基地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基地发展需要规划开发项目。2008年,全市落实土地治
理与基地结合面积4333公顷。莒南县道口镇高标准农田兰山区金锣集团8000亩茶山海棠基地建设项目、
河东区同德有机农业合作社5000亩有机农业基地项目,均为国家确定的山东省首批试点项目。第二种
做法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在已建成的项目区建立基地。苍山县代村在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吸引12家公司进驻,完成投资6500万元。罗庄区引进龙头企业在项目区
建立50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沂水县万德食品有限公司在项目区建立2万亩有机花生基地。第三种做法
是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全市
在项目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临沂市推广实施农业生产企业化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
很大反响,《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等报刊均对此进行
了宣传报道。

扶贫开发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通知》,全
国开始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临沂市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
对落后,当时全市有2896个村、288万人收入在温饱线以下,分别占总村数、总人口的30%;有4434个村
不通车,3910个村不通电,2007个村、183万人吃水困难;沂水、沂南、蒙阴、费县、苍山、临沭等7个
县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临沂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社费县芍药山扶贫开发红旗乡镇会
发展水平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从“班子、路子、引子、
法子、样子”(即加强贫困单位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帮助他们开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以一
定的资金物资扶持为“引子”增强其“造血”功能,引导他们探索创造脱贫致富的措施与办法,树立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脱贫致富的典型)五个方面入手,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至1995年底,临沂市在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7个贫困县当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170亿元,比1984年增长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元,比1984年增长4.2倍。实现了沂蒙
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丰衣足食的愿望,完成了一项历史性战略任务。
虽然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全市仍有50多万人(其中比
较集中连片的有155个村、9.4万人)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已解决温饱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经
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温饱水平层次底、不稳定。对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攻坚、巩固、发展、
提高”的方针,继续抓好扶贫工作,推进扶贫工作深入发展。到2000年,全市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进
一步解决,与全国同步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进入新世纪后,临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扶贫
开发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强化统筹规划,实施产业开发。临沂市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统筹考虑。
按照“村为基础,整乡推进,统一规划,产业开发”的工作思路,制定了10年扶贫开发规划,在全市
确定了54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分期分批实施(每期3年,扶持18个乡镇)。各重点乡镇采取主导产业
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引入企业化机制,进行基地化、专业化和标
准化开发。截至2008年底,全面完成了36个重点扶持乡镇的扶贫开发任务,累计投入资金8.6亿元,其
中省以上无偿扶持资金7618万元,扶贫贴息贷款1.22亿元。新上各类水利项目9458处,开发治理小流域
32个,治理土地面积2.6万公顷,培育发展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36个,扶持龙头加工企业21家,各重点
扶持乡镇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带动76.5万人发展生产, 年增加收入15亿元, 使
50.5万农村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
社会力量扶贫。实施以“强化村级班子、选准发展路子、强村富民并举、建立长效机制”为主要
内容的“千村帮扶”工作。2003~2008年,市县乡三级组织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共帮扶贫困后进村2300
个,投入无偿资金3.2 亿元,帮助新上村级增收项目7300多个。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从科学
规划、推介致富项目,多方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解决农户增收的问
题。 2004~2008年,市级累计投入贴息资金6000多万元,发放贴息贷款59.5亿元,扶持农户146.5万户,
发展致富项目75.2万个。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引子作用,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各县采取捆绑部门投
入、 引导群众投入和财政贴息吸贷等方法,整合扶贫投入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扶贫投入合力。2002~
2008年,省以上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76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2亿元。
平邑扶贫开发天宝小流域治理以人为本,强化对特困村、户的扶持力度。进入新世纪后,全市尚
有47个山顶村和库区村,因地处偏远之隅、环境恶劣、资源贫瘠,立足当地无法致富。为此,临沂市
实施了特困村整体搬迁工作, 共投入资金6954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987万元,县乡(镇)财政补助
993.5万元,搬迁1987户、7150人。同时,帮助搬迁村进行旧村复垦造地,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门
路,使搬迁村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依托劳动保障部门的培训基地和就业渠道,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
培训转移,全市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70万人次。并开展国家扶贫“雨露”培训试点工作,共投入扶贫
资金158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5270人,转移5000人,使劳动力培训转移户当年实现脱贫。
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农业生产企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坚持现有土地政策长久不变和
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
业集中,农业生产实现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控制、统一协调,由分散经营转化为规模经营。截
至2008年底,已发展企业自控基地1133公顷、合同种植基地1800公顷。
2007年,开展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将国家扶贫资金通过对绝对贫困户增股、低收
入农户配股和吸收相对贫困户参股的方式建立资金互助协会,为贫困群众提供生产本金,解决贫困群
众资金困难的问题。截至2008年底,在全市155个村(其中市级试点村100个)建立了94个互助组织,入
会农户达到23211户,入会率65 %,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569.3万元。截至2009年5月底,互助组织会员累
计借款2204.44万元,获益336.8万元,户均收益 1892元,回报率39%;到期还款率100%。

种植业
1979年,全区开始实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2006年11月24日,临沂市果品产业发展
成果展评暨新闻发布会现场到1982年底,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生产队有72757个,占总生产队数的99.5%。
1994年底,地委、行署批转了《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报告》,全区顺利完成土地
第二轮承包工作,解决了第一轮承包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
群众的积极性。 1998年参与土地流转农户3513户,流转面积649.7公顷,分别占农户总数和承包面积的
1.7%和1.2%。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
包法, 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年底, 全市开展土地流转的村3753个,流转耕地面积
2.14万公顷。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8万公顷,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6.2
%。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全区种植业片面强调抓粮食
生产,经济作物发展非常缓慢。1979年,临沂市开始调整农作物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利
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当扩大了花生、黄烟、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经济
林。全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1990年国家统计局排定的全国100个油料生产
大县中,临沂有6个县榜上有名。1994年,临沂成为全国重要的花生生产和出口基地,棉花种植面积、
产量在全省分别名列第二、三位,全市蔬菜面积达8.13万公顷,总产347万吨,苍山县以艾曲村为中心
的蔬菜种植基地全国闻名,市场拓展到北京、上海、2007年10月12日,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展区一角南京等大城市和全国各地。2003年,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由1978年的89.2%下降到63.5%,经济作物面积所占比重由9.6%上升到32.9%。全市基本形成了南部粮菜、
东部油料、西北果品的整体格局。此后,按照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以国家商品粮、
油为重点的基地建设,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大力推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
产区聚集,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雏形。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九大种植产业
带和产业群体:以临郯苍和沂沭河两岸平原区为重点的优质粮食产业带;以全国油料百强县莒南、临
沭、沂南、沂水、费县、平邑为重点的优质花生产业带;以苍山、沂南、郯城、河东、费县、平邑为
重点的优质瓜菜、食用菌产业带;以莒南和西、北部山区县为重点的优质果品产业带;以莒南、临沭
为重点的茶叶产业带;以莒南、沂南、沂水、蒙阴、费县、平邑为重点的优质黄烟产业带;以郯城、
临沭、莒南、沂水为重点的桑蚕产业带;以平邑、蒙阴、费县、沂南、沂水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
以山地和丘陵地区为重点的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区。全市专业村达到3940个,专业乡镇85个,分别占
全市村、镇的55%和47%,许多特色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临沂塘米以它独特的品质,深受
消费者的青睐。此外还有郯城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郯城、河东的杞柳,市农业质量检测中
心莒南、费县的板栗等。郯城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苍山县
被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莒南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草莓之
乡”,平邑县被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费县被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
临沭县被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沂南县的“华王”牌宝山酥梨、平邑“蒙阳红”石榴、蒙阴“蒙
园”牌苹果、莒南“明星”牌草莓和“锈针河”绿茶,沂南“田园”牌蔬菜、费县“忘梅”牌和“双
冠”牌西瓜,分获国家和省名优产品称号。2008年,临沂市粮食播种面积70.88万公顷,粮食总产432.5
万吨,油料总产79.4万吨,水果产量178.8万吨,棉花总产1.25万吨,蔬菜总产592.9万吨,茶叶总产1263
吨。桃作为临沂的特色水果,其面积、产量分别达3.75公顷、109.1万吨,规模居国内市地之首。
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服务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
企业,形成了以费县中谷等企业为龙头的植物油生产加工产业链,以鲁南制药等企业为龙头的中成药
产业链,以河东大林、荣庆物流、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沂
水鲁洲、莒南阜丰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以莒南、临沭为主的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以莒南、蒙阴、平邑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以临沭、郯城、莒南、河东为主的草柳编制
品生产加工出口产业集群。截至2008年,临沂市纳入省农业产业化统计调查数据库中各类产业化组织
共1001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进行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服务现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80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04家,1亿元以上129家,10亿元以上9家,100亿元以上1家;在民政、工商或农
业部门登记注册的中介组织265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2家;共实现销售收入(交易
额)92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纳入国家“一村一品”统计调查数据库中专业村449个,经济总收
入63.5亿元;专业乡镇30个,经济总收入204.9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列全省前三位。
引进国际先进的品种、技术、资金和人才,发展新兴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积极参与国际认证,
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提高了农业的外向度。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8亿多美元,其中蔬菜食品
出口13988万美元,花生及制品出口10774万美元。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推广了一些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
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通过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参加农业广播学校、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示范
户等方法,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79~1989年,改革耕作制度,推广
实用技术,开展农技开发试验。1990年后,各级农业部门以“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沃土计
划”和各项科技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8年底,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
%,比“八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林业
1978以来,临沂市不断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为扭转当时砍多种少的林业生产
状况,国家相继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林业“三定改革”,明确责、权、利,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
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
见》,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集体
林权制塔山森林公园度改革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根据省林业局部署,临沂市确定费县、蒙阴为集体林
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市林业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
变,由“恢复性发展”阶段进入了“优化结构、整体提升”的新阶段。
重点工程建设始终坚持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积极做好造林绿化工作。1991年8月,地委、行署作出
了《关于五年消灭荒山秃岭,十年绿化临沂大地的决定》,并制定发布了《临沂地区“八五”绿化标
准和验收奖惩办法》。 “八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9.82万公顷,育苗1.87万公顷,绿
化荒山8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9.07万公顷。进入新世纪以来,临沂市相继组织实施了荒山绿化工程、
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环城林建设工程、水库河道绿化工程和绿色村镇示范
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实行市级领导班子包县区绿化
市直部门单位包荒山绿化责任制的通知》。2008年, 136个市直部门单位累计投入荒山绿化资金357万
元,绿化荒山1200公顷,带动全市完成荒山造林1933.33公顷。围绕建设生态大市的目标,城镇绿化、
村庄绿化、河渠绿化、绿色通道等多层次绿化全方位推进,取得显著成绩。2008年,全市共完成新造
林1.93万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18万公顷,荒山造林0.97万公顷,义务植树2100万株。全市林地面
积由1978年的14.8万公顷增加到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7.1%增长到28.6%。
杨树丰产林杨树丰产林建设上世纪70年代初,临沂市开始初步尝试发展杨树丰产林,在国营林场
的示范带动下,杨树丰产林建设工作在全区逐步铺开。1981年,地委、行署明确提出把发展杨树丰产
林作为全区林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当成振兴全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来抓。1983年建成丰产林1万公顷,
1984年全区丰产林面积达到2.8万公顷,1990年,杨树丰产林面积由1978年的344公顷发展到3.9万公顷。
由于受到眼前经济利益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度出现经济林过热的现象,生态防护林遭到极大
破坏。“八五”至“九五”期间,沂蒙造林绿化工程,世行贷款营造丰产林项目,平原绿化工程及封
山育林工程等一大批林业工程项目相继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树丰产林建设作为林业六大重点工
程之一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杨树丰产林面积达到6.7万公顷。
基地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过去以林木培育和种植、传统经济林产品为主,向林木培育和种植、传统经济林产品以及种苗、花
卉、野生动植物繁殖、林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注重对名特优新经济林新品种的引进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新发展的经济林中,市场畅销的桃、
银杏、 板栗、杞柳、核桃、柿子、枣等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截至2008年底,全市经济林产品总量达到
24.7亿公斤,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46.7亿元。木本粮油经济林栽培面积达到10.48万公顷,年产量2.
9亿公斤。有经济林产品贮郯城万亩杞柳园藏加工企业200多家,年销售收入额约4亿元。花卉面积达到
3333.33公顷,鲜切花年产量8亿枝,年产值10亿元,新育苗3066.67公顷,容器育苗3亿株。杞柳加工企
业达200多家,并在郯城县建成全国首个杞柳基因库,收集种质基因113个。人造板生产企业达1162家,
旋皮等配套企业4600余家,年产板材近1000万立方米,占全省人造板材产量的1/3以上,销售收入达200
余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兰山区华东板材批发市场拥有交易大棚7万平方米,
年成交额45亿元,产品交易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2008年,举办了临沂市首届国兰展暨国兰文化馆开
馆仪式和全市首届花卉博览会。在“2008中国(北京)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展览会”及“中国地理标志
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展览会上,“临沂柳编”地理标志产品荣获“中国区域特色名优产奖”。
在第五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沂水县蒙山云雾茶、河东区沂州海棠盆景均获金奖。“古桩桂花栽培
技术研究”、“刺槐基因库建设及利用”科研项目荣获省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利建设
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万余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901座(大型7座、中型30座、
小型864座),总库容34.1亿立方米,塘坝7000余座,大中型拦河闸坝131座,有“千库万塘”之称;万
亩以上灌区81处,占全市灌溉面积的51%;建国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23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
积的72%;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638万人,普及率达到75%。基本形成了具有防洪、除涝、灌溉、
供水等综合效能的工程体系。
临沂大水城建设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要求,以现状水系
为骨架,按照水系整治与水生态保护并举,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蓄水后的刘家道口枢
纽水经济建设并重,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原则,先后对沂河、祊河、涑河、青龙河、柳
青河、陷泥河、李公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并建设了引祊入涑分洪道工程。至2008年底,在沂河、
祊河河岸上建成滨河路283公里;在上述河道上建成小埠东、花园、桃园、角沂、柳杭、三和、葛庄7
座橡胶坝和刘家道口、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引祊入涑节制闸与防洪闸,涑河一、二、三号闸,
形成水面长度88.5公里、面积48.5平方公里、蓄水1.62亿立方米的大水体,拥有绿地18平方公里。沿河
规划建设了9个广场、18个特色园区和36处景点,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风光带。
临沂大水城建设,使沂河、祊河临沂城区段融防洪、交通和景观为一体,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增强
了临沂的影响力。沂河小埠东橡胶坝创造了世界吉尼斯最长橡胶坝纪录,滨河景区被水利部首批评为
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国家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临沂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
例奖”。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自国家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以来,全市7座大型和30座中型水库全部被
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1986年12月~1997年8月,完成岸堤、许家崖、陡山3座大型水库
的除险加固任务。1998年以来,完成了跋山、会宝岭2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沙沟、唐村2座大型
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757万元。2001年以来,先后开工1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其中, 蒙阴张庄、 临沭凌山头、莒南相邸3座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3.18亿元。
2002年, 临沂市颁布《加快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意见》,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步伐。截至
2008年底,已完成29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累计完成投资3.89亿元。小Ⅰ型水库防洪标准由原来
的平均不到3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以上, 小Ⅱ型水库防洪标准由原来的平均不到20年一遇提高到
200年一遇以上。
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是国家治淮重点骨干工程之一,其山东部分全部在临沂
市境内。一期工程自1971年开始建设,至2002年全部完成,沂河汤河口、蒙阴县黄仁水库除险加固现
场沭河大官庄以下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实现了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减轻了下游地区洪水
压力。二期工程包括刘家道口枢纽、分沂入沭扩大、新沭河治理、沂河沭河邳苍分洪道治理4个单项
工程,总投资18.5亿元。其中刘家道口枢纽工程2005年12月6日正式开工,分沂入沭扩大工程2007年12月
30日正式开工。截至2008年底,刘家道口枢纽山东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285.21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1234
万元,占总投资的98%,基本完成建设项目。刘家道口枢纽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沂河洪水,减
轻鲁南苏北的洪水压力,同时形成长度19公里,12平方公里的水面,一次蓄水达3500万立方米,可回
灌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为沿岸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工程全部完成后,防洪标准
将达到50年一遇,彻底改变郯城县“洪水走廊”的历史。
岸堤水库鸟瞰民生水利建设1996年5月~1997年2月,完成了临沂城引水工程,工程总投资7600万元,
日供水9.4万立方米,供水人口达50万人(包括河东区)。水源地在岸堤水库,取水口位于沂南县张庄
镇北黄埠村西东汶河黄埠拦河闸上游60米处,途经沂南县张庄镇、砖埠镇,兰山区李官镇、白沙埠镇、
南坊街道办事处近20个村庄,穿越蒙河、柳青河、祊河三条主要河道。经沂南县丹山拦河闸62.5公里,
采用河道输水;从黄埠拦河闸至临沂二水厂(现为临沂市实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段46公里,采用管
道输水,利用黄埠拦河闸与临沂城的自然水头差形成压力流输水。
2002年,临沂市两期国债投资641万元,解决了267个村庄、19.2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5年国债
投资200万元,解决了34个村庄、3.66万人的饮水问题。2006年国债投资810万元,解决了11.9万人的饮
水不安全问题。2004~2005年,实施千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争取省补助资金6500万元、市配套6000万
元,解决了1300多个村,11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费县小流域治理2005~2007年,全面开展村村通自
来水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建成饮水工程1810处,新增受益人口330.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
及率达到70%以上。2008年,继续加大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力度,全市累计开工工程156处,涉及407
个村庄、45.5万人,完成各类工程147处,受益392个村、42.2万人,累计完成投资13365万元。
灌区建设自1998年起,抓住国家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列入投资计划的重大机遇,加快
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建设步伐。截至2008年底,累计完成灌区改造投资27007.7万元,其
中中央投资11240万元。衬砌渠道150公里,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30万亩,改造后干渠的水利用率达到95%
以上。2008年底,全市有万亩以上灌区81处,崔家峪小流域梯田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6处,分别为葛沟、
陡山、跋山、小埠东、龙窝、会宝岭灌区。
水土保持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临沂市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1984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
高达10335平方公里,占山丘区面积的70%以上。临沂市按照“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维护,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生态治水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23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2%。先后有3个县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有11条小流域被命名为示范流域。以
上做法得到水利部的充分肯定,临沂市先后4次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发言介绍了经验。
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
变,水利建设和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致使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长年得
不到维修,老化、退化严重,有的甚至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形成了集体管不了、管不好,农民想管
又无权管的局面。1995年,全市小型水利工程有20%失去功能,有近60%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1997年,
临沂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临沂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型
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采取“放开建设权、搞活管理权、拍卖使用权”的办法,大寨沟跌水坝
对原来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评估、审核定价后,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一次性推向市场,直接拍卖到群众手中,将收回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工程,走建设、拍卖、再建设、
再拍卖的路子,实现滚动发展;实行“民建、民营、民有”的政策,鼓励农民群众按照统一规划,自
己投资、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使用。截至2002年底,全市有民营水利工程6.7万处,其中,由国
家或集体工程改制为民营的3.5万处,回收资金1.56亿元;新建各类民营水利工程3.2万处,投资达2.8
亿元。2002年9月,水利部在临沂市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对临沂市的做法进行了推广。
临沂市在完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的基础上,把水利工程推向市场,鼓励
群众采取合作治水、股份治水以及个体独资等多种方式建设、经营水利设施。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
设中,按照投资来源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工程经营管理权,对政府投入较多、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
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办法,把供水设施移交专业供水公司运营;联村供水工程以水源所在地
为主,与用水户共同组成供水管理站或成立供水公司;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委托水源管理单位管理;小
型饮水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由业主自主经营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政府投入为引导,群众投资为主体”的新机制。在小型水库管理中,对每座加固水库都规划设计了
管护房和水文设施,市财政对每座小Ⅰ型水库每年补助管护经费1000元,县乡财政每年也拿出一定的
补助经费,有效地解决了小型水库加固后的管护问题。
水利信息化建设及宣传工作临沂市地下水水位遥测系统、临沂城引水工程管道压力和流量监测系
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临沂市水利门户网站——沂河网,为社会各界认识临沂水利提供了便利。建
成防汛抗旱信息平台沭河遥测系统、防汛会商系统、电子地图等系统。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新闻
记者开展了“走沂河品文化说变迁”探源采访活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以治水和历史文化为
主题的七集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临沂》,并于2005年7月25日~31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面向海
内外播出。

畜牧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畜牧业取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快了向现代畜
牧业发展的步伐。200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2004年和2007年,分
阶段实施了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以5万头优质奶牛、35万头优质肉牛、350万只优质肉羊、500万头优质
三元猪、3000万只本地草鸡、2000万只优质家兔、600万只优质特种经济动物等七个项目为重点,对养
殖户给予贷款、贴息、奖励等扶持政策。2008年,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广环保养猪新模式的
意见》和《关于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实行出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意见》。市政府还颁布
了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在土地、税收与财政支持、收费、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系
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畜牧业已成为振兴全市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
要支柱产业。
2008年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13万吨,禽蛋产量30.5万吨,奶类总产量15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
9.7倍、8.9倍和38.5倍。生猪、牛、羊、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411.6万、46.45万、228.6万、8292万头(只),
分别比1981年增长7.6倍、 0.6倍、3.4倍、3.7倍。生猪出栏717万头,比1978年增长7.6倍,平均每年递增
7.2%,生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37%提高到174%,家禽出栏率由1985年的37.6%提高到373%。2008年全市畜
牧业产值实现134.62亿元,比1978年翻了三番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12.2%升至31.1%,农民
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1800元,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努力提高猪鸡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
的总体要求,不断调整畜禽养殖结构。蛋鸡生产向生态化围栏饲养“本地草鸡”方向发展;肉鸭、肉
羊、兔等也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貂、狐、貉子等特种动物2008年底发展到450万只。
经过三十年的筛选、引进、培育、改良,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截至2008年
底,全市共有各类种畜禽场106家。其中,2007年莒南县投资270万元建设起存栏种公猪150头、沂南县
养鸭大棚部分技术世界领先的生猪良种推广中心,在18处乡镇兽医站和92个重点村建立了猪人工授精
站、点,并通过建立生猪人工授精合作社,整合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系紧密的猪人工授精服务体
系,年人工授精母猪达到14多万头次,覆盖面达到全县60%以上。全市生猪良种率已达到95%以上,其
中优质三元猪达到70%以上; 鸡、鸭、鹅、牛、羊、兔等其它畜禽的良种化水平分别达到95%、90%、
70%、85%、70%、90%。形成以沂蒙巨型长毛兔、沂蒙黑山羊、沂蒙黑猪、蒙山牛为代表的著名地方优
良畜种;有63个畜禽及其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认证。“沂蒙黑山羊”、“沂蒙巨型长毛兔”、
“沂蒙黑猪”等优良地方品牌闻名全国,屠宰加工车间沂南县、蒙阴县、莒南县分别被誉为“全国鸭
业第一县”、“中国长毛兔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市已有80家企业成为进京(28家)入
沪(52家)的鲁南优质畜产品基地。其中,市生猪产销协会注册的“蒙山沂水”、“蒙康”牌环保养
殖型生猪已进入上海高端市场。全市畜产品出口企业已发展到7家。2008年,全市出口猪肉1100吨,货
值320万美元;兔肉526吨,货值221万美元;猪肉灌肠429吨,货值94万美元;肠衣34.5吨,货值89万美
元。
产业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实现由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跨越。
2006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的意见》,高产奶牛厂一角全市畜牧部门按照市
政府提出的“五化”(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防疫规范化、结构合理化)要求,对
标准化养殖小区从规划建设到品种、饲养、销售等环节开展全方位服务。在政策鼓励、技术指导、舆
论引导及示范带动下,截至2008年12月,全市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1989个,被市政府公布命名的
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达到321个。其中,2008年出栏万头以上养猪场有23家,年出栏5万羽
以上的肉禽场有145家。
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
龙头企业,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崛起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如金锣、江泉、万香斋等畜牧龙头企业,文友、国雁等国内有名的合作社。以上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
组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蒙阴长毛兔养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以市场为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将资金和劳力进行有效整合,推进了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同时也提
高了散户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2008年底,全市各类畜牧合作社、协会已发展到 2300多个,
社员、会员10万多户,其中58个畜牧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全省优秀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沂水县畜牧养殖协会还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市基本形成了以
“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为主要模式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格局,提升了畜产品质量
和水平。
针对近几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频繁、造成养殖效益降低的现状,市畜牧局在抓好优质生猪产业基
地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生猪产销协议活动、依靠龙头企业的优势抓好与国内外市场的产销对接、
重点开拓江南大中城市市场、积极培植中介组织等措施,千方百计开拓生猪市场。2008年全市出栏的
生猪中,有180万头调往南方大中城市,多增效益1.44亿元。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级政府均成立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工作。并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库,成立应急预备队,提高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
力。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监测、扑杀、补助等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液
相色谱仪防控长效机制。
从1998年开始,在12个县区投资1703万元分期分批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构筑了动物
疫病控制、动物防疫监管、动物疫情监测和动物防疫屏障四大体系,市、县、乡三级分别建设起动物
疫病监测实验室,增强了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同时选聘7242名的村级防疫员队伍,初
步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队伍;原子吸收光谱仪还在全市候鸟栖息地设立82处候鸟疫情
监测点,其中费县疫情测报站成为国家级疫情测报站,提高了疫情预警预报能力。
根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推行程序化防疫,实现免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市
应免畜禽免疫率达到100%。实施防疫、检疫区域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建立了严格的防控责任制
和责任追究制。气质联动仪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加强产地、屠宰、流通、路查站
四个环节的检疫监督,保证了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2003年以来,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疫情形势,临沂市先后经受住了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考验,全市已连续多年保持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其它各类
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均得到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发病数明显减少。
畜牧业发展基础建设饲料工业。临沂市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中期。2000
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4年以后,进入整合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新
阶段。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123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资格,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
料、单一饲料生产企业72家,预混料生产企业21家,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5家,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
26家,全年饲料总产量达到236.3万吨。
兽药产业。全市有兽药生产企业9家,其中有7家于2005年底通过农业部GMP检查验收;营销网络
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兽药经营企业587家,年销售额为2.6亿元。从2008年开始通过在全市推
行兽药经营GSP管理,兽药经营秩序逐步规范。
科技创新和推广2006年,引进具有节能、环保、高产优质高效等优点的生物环保养猪技术,并结
合临沂实际对该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其中研究创新的育肥猪舍、生态猪舍、母猪产房三种建造方法
同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受理,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沂特色的生物环保养猪之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生物环保养猪一角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对沂水县生物环保
养猪做法作出重要批示,农业部和省畜牧兽医局领导也多次专程到临沂市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现场
会议进行推广。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推广环保型养猪新模式的意见》,制订了三年发展规
划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截至2008年底,全市发展生物环保养猪场户629处,发酵床面积达到48.8
万平方米,存栏生猪35.8万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积极引进畜牧科技项目和国家扶持资金。2003年以来共引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重大动物
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等畜牧科技推广项目32个,主持了10项畜牧科技推广应用课题,有8个项目课
题获得了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2000年以来,市畜牧部门、盛能乳业集团等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肉羊、奶牛的胚胎移植工作,共移植出波尔山羊300多只,
无角陶赛特、杜泊、萨福克绵羊100多只,高产奶牛和种公牛1300多头,移植受胎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