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滨河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16&run=13

临沂滨河景区是生态水城的核心区域,是临沂最大的城市客厅,是临沂的城市名片。“生态水城”
的开发建设对于改善临沂城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
市防洪规划,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营造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打造经济大市、
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成立滨河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水
利、城建、林业等部门,全面建设滨河景区。2005年9月,成立临沂市滨河景区管理处。2007年6月成
立临沂滨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滨河景区管理范围北起汶泗路汤头桥和北外环,南至刘家
道口水利枢纽,总面积70平方公里。滨河大道景观主要行使规划编制、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渔业
管理等13项职能。滨河景区是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评为
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2008年10月,滨河景区凤凰广场被山东省评为“十佳文化广场”。2009年创建
3A景区。

规划建设
临沂因濒临沂河而得名,有沂河、祊河、涑河、陷泥河、青龙河、柳青河、北涑河、李公河8条
河流穿城而过,水资源丰富,淡水资源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2年,临沂市委、市政府为充分利用好
沂河丰富的水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特色,邀请吴良镛、周干峙等全国著名专家,对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明确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北上东进、南优西连、组团发展”的空间发
展战略,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现代商贸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描绘了“滨水生态城”
建设的宏伟蓝图。
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沂河、祊河城区段为中心,投资20多亿元,全面建设“生态水城”
核心区域——滨河景区。滨河景区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具有防洪、交通、景观、
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生态景区、文化景区、旅游景区,主要包括防洪工程、景观工程
和桥梁工程三部分。
水利防洪工程建设 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编制了《临沂市城市防洪规划》。完成两河四岸堤坝
道路106公里,护岸60公里,穿堤涵洞62座。已建成的湖心岛分南北两岛,南岛面积28000平方米,北岛
面积15600平方米。主要防洪设施有小埠东、桃园、角沂、柳杭4座橡胶坝,以及小涑河闸共7坝8闸。
凤凰广场夜景小埠东橡胶坝工程于1997年6月建成蓄水,全长1247.4米,是世界最长的橡胶坝,被载入
世界吉尼斯纪录。 刘家道口水利枢纽2008年建成, 是全国最大的平原水闸。 在城区段形成回水长度
88.5公里、平均水深3米、最大宽幅1800米、面积达48.5平方公里、蓄水1.62亿立方米的水域。2008年以
来,总投资3500万元,实施了小埠东橡胶坝除险加固、引水闸改造、闸门喷锌和生态护岸等应急工程
建设,可确保1万立方米/秒的洪峰安全。
景观工程建设 沂河、祊河景区段由北京土人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主持开展了两岸绿地系统
景观规划。借鉴了澳大利亚、美国等20家国内外著名城市水景规划设计公司的17套规划设计方案,优
中选优,精益求精。规划共分为“五篇”、九大主题广场、18个生态园区、36处景点。滩内外绿地总
面积为1800万平方米,其中内滩绿化面积1200万平方米,外滩面积600万平方米。工程共分三期建设,
北起北外环,南至刘家道口水利枢纽,贯穿兰山区、北城新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及罗庄区。栽种
各类乔木45种、4.2万株;灌木37种、112万株;草本植物14种、18万株;水生植物5种、2万平方米;草
坪5种、13万平方米。打造水岸夜景,共安装路灯4883盏,各类景观灯19000多盏。沂河两岸建有蒙山沂
水实景演出、科普广场、沂河音乐喷泉、迎宾门、沂蒙广场大型雕塑群、百里健身长廊。
桥梁工程建设 滨河景区内规划建设桥梁共15座,已建成的有沂河路沂河南大桥、金雀山路沂河高
低大桥、解放路九曲大桥、青年路沂河北大桥、沂蒙路祊河大桥、通达路祊河大桥沂河音乐喷泉、蒙
山大道祊河三环桥等7座。
湿地生态修复建设 为打造生态良好、人水亲和的宜居环境,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编制滨河景区湿
地规划,规划湿地面积5万亩。与临沂大学联合建立水生态科研基地,成立课题组开展沂河水生态修
复研究,科学实施水生态修复。完成了一期生态护岸工程和湿地沙岛工程,有效保护二滩土地1万多
亩,新增沙岛滩地10处共1.6万平方米,成为鸟类繁衍生息的新乐园,进一步改善了临沂的气候条件。
联合公安、林业、渔业等部门通过了《关于加强滨河景区鸟类保护的通告》、《关于鸟类保护的宣传
提纲》,共发放宣传资料23000余份。为保持良好水质,会同环保、建设部门,加大污控排查力度,及
时清理水面漂浮物、生活垃圾,同时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素质,共建共享优美水景观,水体水质
安全度逐年提高。滨河景区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水体自净,可降低环境污染负荷10%~15%,提
高地下水水位1.59米,调节温度1~2摄氏度,相对湿度10%~15%,每天可制造氧气2400吨,吸收二氧化
碳3400吨、二氧化硫近300吨,被誉为“城市氧吧”。
亮化绿化提升改造建设 2007年以来,投资2亿多元,重点实施了凤凰广场、小埠东观坝广场、迎宾
广场三大广场的提升工程和湖心岛亮化工程,实施了水面船体亮化、桥体亮化、景观树亮化等亮化工
程,打造了优美夜景。同时实施全线提升改造,沿线实施了水岸垂柳栽植、沿路行道树栽植、护坡模
纹种植、滩地绿化、无障碍设施改造、亲水防腐木板改造、时令花卉种植等工程,共栽植法桐、柳树
等乔木10.1万棵,卵石铺装4000平方米,栽植灌木46万余株,模纹植物56.2万平方米,草坪地被142.8万
平方米。 新建15座厕所, 安装1600个果皮箱。根据季节变换,连续4年摆放时令鲜花,累计摆放鲜花
550万多盆,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植物种类,美化了环境。

资源开发利用
滨河景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良好景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水上运动之城、水上
娱乐之城、水上文化之城”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提升景观、优化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大众喜闻
乐见的水上娱乐项目、滩地休闲项目、健身项目、文化体验项目。2008年4月,为打造融资平台、盘活
固定资产,组建了临沂市滨河景区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设置综合部、广告策划与经营部等内设机构,
成立游船公司、水务水电公司和花卉培植基地,制定了开发目标和任务,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加快硬
件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书法苑、北湖心岛休闲文化中心、南湖心岛游艇俱乐部、凤凰阁观景台、世界
最长橡胶坝桥头堡改造、书法苑北方植物大观园、水上游船餐饮、河东游乐园等项目。为优化开发环
境,加大沙滩浴场、河道航运、渔船作业安全治理力度,彻底解决河道淤积和非法采砂造成的安全隐
患,实施了航道清淤疏浚工程,规划了河道航线13.5公里,新浮动码头6处和1处避风港。为完善旅游
服务功能,增设导游标志牌192个,导览牌56个,建立了游客中心、医务室等。
“书法苑”项目 临沂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故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
祖居地。市委、市政府自2003年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之际,连续举办六届书圣节,四次承办国家级书
法展, 使书圣故里名扬海外。 2008年, 临沂被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称号。书法苑于
2008年6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中国书法苑主体展区因地制宜,设计为中国版图造型,总面积96000平
方米。 通过建设叠石广场、 翰海墨印、百廉广场、梅兰竹菊文化墙等精品园区,展示古代和现当代
1080位书法家书法作品1300余幅,计10万字。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国际书法苑和书圣塔,是集书法展览、
研究、收藏、交易于一体的书法研究场所。规划从国际角度出发,打造国际书法苑区,集中展示海外
华人华侨书法家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书法家的作品,加强中外书法文化交流。序区
两侧部分为卧碑,演绎着从龙山文化陶文字型至清代6000余年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史,全长260米,共展
示作品400余幅。卧碑2000平方米,两侧各有10盏汉灯,刻有汉印和古文字。北侧3块立碑正面镌刻王
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贴》三大行书,背面选刻王献之的《洛神
赋》、智永的《千字文》、赵孟頫的《赤壁赋》书法作品。书法苑的标志性建筑王羲之石雕像位于广
场中心,雕像高9.9米,重40吨。中国书法苑使用青铜铸造工艺,铜铸作品2处,80平方米。中国书法
苑还充分利用河中自然形成的生态岛,设计状似台湾岛,达到“中国版图”在地理方位与表现形式上
的双重效果,为港澳台同胞提供了展示书法作品的专区。
沂河北湖心岛文化项目 北湖心岛总面积1.9公顷,以“帆”为主题造型,建设水上文化休闲中
心,同时将临沂独有的地方艺术以及全国各地较有名的特色艺术形式,将那些传承百年,甚至千年而
又濒临灭绝、人民耳熟能详的、操作又相对简单的民间艺术展现给世人,将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发扬
光大。主要包括《蒙山沂水》大型风情歌舞展演中心、沂蒙十大艺人精品展演中心、上岛休闲区、沂
河听涛苑(靠岛东侧)、杂技魔术表演区等,满足高档观光休闲需要。
大型水上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基础设施由滨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承建,演出由山高水长、地灵
人杰、热土情深和印象沂蒙四个部分组成,坚持“文化极品、城市名片和文化大餐” 的高点定位,
由总政歌舞团常务副团长李福祥主持创作,演出演员达千人左右。《蒙山沂水》借鉴《印象刘三姐》、
《禅宗少林》的表现手法,依托沂河两岸的现代城市景观和水的自然背景,巧借沂河中心岛,综合运
用声、光、电、水、景、人、服、泉等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全新演绎沂蒙印象,突出沂蒙特色,注
重沂蒙红色文化的演绎和诠释,兼容临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沂河南湖心岛游艇俱乐部项目 南湖心岛总面积2.8公顷,以船的造型为主,功能定位为水上体
育运动,打造江北最大的水上游艇俱乐部。北部主要以专业水上运动为主题;中部以运动休闲娱乐为
主题;南部以休闲度假为主题。总建筑面积为9800平方米,容积率为0.348,绿地率45%。
水电站、风能项目 为充分利用滨河景区丰富的风力和水能资源开发资源环保型、环境友好型新
能源。规划建设总装机3690KW的机组。投资300多万元,在小埠东橡胶坝水电站扩建2台机组,每年将
新增发电300万度,实现利润110多万元。充分利用广场、滩地、健身区等空间资源,采取合作、租赁、
承包、俱乐部等多种方式,凤凰广场实现了整体活动出租,举办了龙舟赛、帆船赛、儿童嘉年华、车
展等活动30多项,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滨河景区的建成,对调蓄区间径流量、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工农业用水的保证率、提高河
道防洪能力、防止地质灾害、改善临沂城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参
观考察团300多个、8000余人次,景区客流量年均80万人次。滨河景区已成为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品
牌。

水利防洪与安全
景区内小埠东橡胶坝是全国重点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同桃园橡胶坝、角沂橡胶坝、
柳杭橡胶坝、刘家道口平原水闸和城区内8座拦河闸坝共同承担着全市城市防汛、洪水调度、确保水
质和水量,调节城市环境湿度和温度等重要功能,防汛、调水任务十分繁重。按照防大汛、抢大险的
总体要求,落实队伍和物料储备,加大工程隐患排查力度,确保工程不带病运行;修订和完善防汛抢
险应急预案;桃园橡胶坝加强汛期值班,确保汛情、雨情、工情、灾情及时上传下达。加强春节、五
一等节假日安全生产,保证了节日景区的安定祥和;连年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认真排
查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圆满完成了安全生产和防汛任务。

历史文化名城
1992年临沂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十多年保护建设,临沂历史文
化名城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 临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的祖
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
多的文物古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文物众多。全市已发现各类文物古迹3000余处,其中有1000余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全市有馆藏文物4万余
件 (套) ,国家珍贵文物已达2792套2979件,一级文物62套110件,二级文物291套323件,三级文物2439套
2546件。
二、2500年历史的古城。临沂故城自春秋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在此筑启阳城始,汉为开阳
县治,东汉为琅邪国首府,后来一直是这一地域的政治中心,文物古迹丰富,地下文化层深厚,古城
至今仍然保持着依山傍水的古城特色。临沂城区周围,古代城址密集,现存轮廓清晰的古代城址尚有
8座,充分说明古代临沂一带经济、文化的发达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三、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先后在这里发现了
一批诸如银雀山汉墓竹简、洗砚池晋墓等重要文物古迹,引起巨大轰动。银雀山汉墓竹简被评为“中
国二十世纪百年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洗砚池晋墓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外,
临沂大范庄的蛋壳陶、费县防城龙山城址、苍山金山汉墓、临沂凤凰岭东周大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
古发现。
四、汉晋文化特色鲜明。汉晋时期,临沂一带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从考古调查和发掘可见,汉代
墓葬大多规模大,随葬品丰富,高规格的画像石墓、砖石墓多见。特别是城区和城郊的汉墓分布密集,
城区的金雀山、银雀山是两个大型汉墓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抢救清理了以汉墓为主的古代墓葬
近300座,出土了大批漆木器、陶器、青铜器、竹简等珍贵文物。城郊洪家店汉墓出土了全国唯一的
一套形制独特的金缕玉衣,城区曹王庄汉琅邪王夫妇合葬墓、洗砚池一、二号晋代大墓的发现,不仅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而且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汉晋琅邪国及王氏家族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还有
城郊的红埠寺、小皇山等地也有大量的汉墓分布。
五、汉画像石丰富,艺术价值非常高,影响大。画像石是临沂汉文化的一大特色,这里的汉画像
石产生早、数量多、雕刻成就高,是全国知名的画像石墓密集的地区之一。全市已发现画像石地点近
百处,出土画像石近千块。代表性墓葬有沂南北寨墓、城区白庄墓、费县刘家疃墓、苍山城前墓等。
六、古代建筑遗留较多。城北关孔庙、南关清真寺、大岭庙上村娘娘庙、郯城码头清真寺、平邑
蒙山万寿宫古建筑群、苍山庄坞牌坊等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古代建筑。另有一些已毁的寺庙
古迹也得到了恢复重建,如临沂罗庄宝泉寺、茶山天齐庙、南关清真寺、北关天主教堂、苍山沂堂郎
公寺、莒南城关卧佛寺、费县许家崖仙人洞、蒙阴蒙山雨王庙等,都已成为宗教活动与游览的胜地。
七、红色革命文化特色突出。临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革
命战争年代,这里是血与火的主战场,沂蒙人民曾用乳汁和车轮养育与支援了中国革命,临沂城被誉
为“华东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罗荣桓、谷牧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战斗过,并指挥了著名的白彦战斗、孙祖战斗、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
全市现有革命纪念地56处,馆藏革命文物千余件。仅临沂城即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中央华东局
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交际处旧址(市医院文史楼)、新四军军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山东新华
书店旧址、山东大学旧址等遗迹旧址七处。
八、名人辈出。临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孕育荟萃了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
家、书法家,许多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和荀子、东汉算圣刘洪、三国时期
的兵圣诸葛亮、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清代爱国将领左宝贵等,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
产生过重要影响,位于王羲之故居内的王右军祠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和美丽传说,如王羲之洗砚池与
晒书台、王祥卧冰处、诸葛城等。
九、民俗文化富有特色。由于临沂具有良好的文化延续性,使这里的民风古朴,保存了古老的文
化现象,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曲艺工艺等方面多有体现。如艺术活动主要有秧歌舞、脚打鼓、渔
鼓、花鼓调、高跷、龙灯及“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秀民歌;地方戏曲如柳琴戏、
弦子戏、皮影戏等。
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新的《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临沂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五纳入”,层层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认真遵循文
物工作的自身规律,依法行政,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加大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4·18国际古遗址日”和
“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结合文物抢救发掘工作,推出了历史文
化名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报道。近几年来,群众先后捐献文物200余件,公安部门移交文
物近300件。逐步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年以来,每年都组织文物安全大检查,强化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力度。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物保护新体制的要求,推广了蒙阴县四级文物保护网络的经验,在全市建立了县区、乡镇、村、土
地承包户等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制定实施了《临沂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在城乡基本建设中
加强文物勘探的通知》、《临沂市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使文物保护和管理走上依法管理
的轨道。市政府于2003年、2007年两次公布了8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了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按照“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的要求,
加强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完成了文保单位的“四有”工作。
加大投入与建设,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临沂市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
建设了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如临沂市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沂南北寨汉
墓博物馆、莒南八路军115师纪念馆、河东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沂水县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
馆、诸葛亮纪念馆、新华书店成立纪念馆、平邑自然博物馆等。并着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物保护与
展示设施。孙子兵法竹简大遗址保护工程,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为中心,扩展面积,打通沂州路
与沂蒙路的通道,建设中国兵学博物馆和兵学体验馆。2009年1月8日举办了兵学博物馆开工奠基仪式。
一期工程中,休闲区、4D影厅、古代兵学城等基础设施正在按照图纸积极施工。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
积28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7.3米,4层,总投资1.2亿元。工程于2009年3月20日
开工兴建。
围绕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成果显著。近年来遵照文物工作的方针和法律法规,配合基本建设,
积极做好文物勘探,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推出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其中,费县方城龙山城的考
古发掘,填补了鲁东南史前古城的空白;郯城古城大型汉代冶铁遗址,为研究西汉东海郡的经济发展
提供了重要事物资料;兰山临西七路东汉瑯邪王墓,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属罕见;平邑柏林高氏家族墓
地的发掘,历史研究价值极高,出土的陶墓志在全国少见;费县上冶镇西毕城村发掘的1660余座汉代
墓葬,出土各类文物近5000件。2003年在王羲之故居扩建工程中发现的两座大型晋代砖室墓葬,是临
沂继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该墓出土文物270余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
就有59件(套);两座墓葬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出土遗物之丰富在山东晋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全
国也属罕见,填补了山东乃至全国晋代考古的空白与缺环。这次考古发现震动全国,新华社、中央电
视台、 光明日报、 中国文物报以及省市的新闻媒体都作了连续报道,洗砚池晋墓及出土文物被评为
“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第三次文物普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保护工程。全市普查登记的古迹达2063处,其
中复查1588处,新发现475处,在全省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