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63&run=13

近代以来,琅邪王氏后人除继续从政、从文外,有的则审时度势,另辟蹊径,兴办实业,运营商
贸,为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苏州东山王氏之裔的王宪臣,是近代海上著名的买办巨贾,其家族系当时洞庭商帮的主要力量之
一。王颂蔚是王鏊长子王延吉吉的后人,系进士出身,官户部郎中,军机处领班章京。他不仅具有扎
实的国学基础,而且崇尚实学,希望士子学习西方科技,并“咨商制造”。受其熏陶,其子孙中有多
人在实业界展示身手。王颂蔚次子王季同,于1910年在英国发表了关于四元函数微分法的学术论文,
被誉为“王氏代数”。6年后,又发明转动式变压器。早年,王季同曾协助蔡元培制造炸弹。王颂蔚
三子王季点,190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回国后,任农工商部主事、北平工业
实验所技正兼代所长,是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热心于实业救国,曾在北京、天津、丹东
等地创办火柴公司、北京玉泉酿酒公司,任董事长。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他担任交通银行私方监
察。王守竞,系王季同长子。他于1924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26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研究所,
他与周培源、吴大猷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物理学博士。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中央政府资源委员会下辖
的最大国营厂——中央机器厂厂长,为前方抗战生产武器弹药。其堂弟王守泰(系王颂蔚长子王季烈
第三子),此期亦在中央机器厂任分厂厂长,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批国产水轮机。王守竞二弟王守融,
亦供职于中央机器厂,任工程师兼第七分厂厂长。1945年到加拿大,在帝国机器厂任工程师。1948年
回国后,任上海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居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
的部分琅邪王氏后裔(主要是开闽王氏和三槐王氏两大支派),在其先辈出海谋生,靠“三刀”(菜刀司
厨、剪刀裁缝、剃刀理发)起家的基础上,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亦包括道家、佛教等)作为
立身之本,将以重视教育、勤劳节俭、团结互助、自强不息、诚信仁义为内涵的家教、家风作为处世
之则,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以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令
西方人刮目相看的中华儒商文化。依靠这一文化理念,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拼搏,
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工商界巨子和精英,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便是其中最为杰
出的代表。
王永庆系开闽王氏之裔。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南唐李璟乘“三王”子孙为争夺帝位内讧之
际,发兵破建州,使由王氏创建的闽国消亡。闽亡之后,开闽三王的子孙们为保全性命,多循入深山
荒野隐居,有的则被迫改姓埋名。泉州安溪,山高谷深,地势偏辟,王氏子孙中来此避难者不乏其人。
流落民间之后,多数人便以耕耘为生计,以种茶为己业。清道光年间,居于安溪县金田乡还二里(今
属安溪县长坑乡)的许雪娘,携子王天来横渡台湾海峡,至台湾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安家,仍以种茶
为业。逾四代,至王永庆(王天来曾孙)时,家境仍然清贫。王永庆生于1917年1月18日。1931年,王永
庆小学毕业后,经叔父介绍,到嘉义一家米店做工。他一面勤于劳务,一面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
诀窍。翌年,其父王长庚四处借款为本,使王永庆得以办起一处小型米店,二弟王永在亦来店帮忙,
兄弟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办店之初,王永庆通过捡清米中杂物以确保大米质量、主动送货上
门、注意在用户每月发薪后再收货款等人性化环节,使米店业务量迅速攀升。一年后,又购买设备,
将米店扩办成碾米厂,由于实行产销结合,致使利润倍增。1941年,因占领台湾的日本人实行“共精
共贩”的供应方式,王永庆所营米厂被迫关闭。
翌年,王永庆利用十年辛苦所赚的钱,在家乡新店附近的广兴购买了部分山林地和水田,继而经
营砖厂。当时,由于战争导致粮食奇缺,素有饲养鹅、鸭之习的农民遂将鹅、鸭放于野外自行觅食,
由于不得饱食,致使鹅、鸭极瘦。王永庆见状,遂广购鹅、鸭,到“共精共贩”的统一碾米厂贱购碎
米头和稻壳,与从田里捡回的菜根、剩叶合制成饲料,用于饲禽。两月后,原本仅重两市斤的瘦鹅,
竟增重至七、八斤,王永庆因此而获利。善于思考的王永庆,从中总结出了对自己日后事业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的两点启示:其一,人处困境时,应像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
一旦时机到来,就会如瘦鹅一般,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其二,鹅之瘦弱,不在鹅自身,而是因养鹅
之人饲养方法不当所致。企业经营亦是如此,一个企业经营不善的根本原因不在员工,而是因老板管
理方法不当所造成。
嘉义是台湾木材的主要集散地。1943年,王永庆开始由米业、制砖业转而经营木材业。1945年10
月,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占领,经济开始恢复与振兴。受建筑业蓬勃发展所需,王永庆经营的木材
业十分红火。
1953年,台湾拟定玻璃、纺织、化纤、塑料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并统筹运用工业美援资金。
为了发展塑料原料工业,台湾当局找到王永庆,希望其参与经营塑料原料工业。翌年3月,原本对塑
料完全外行的王永庆,凭着一股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登记创办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
公司。初创时,公司自有资金约50万美元,利用美援67万美元。3年后,台塑经过紧张筹建正式投产,
月产PVC(聚氯乙烯)塑料粉100吨。由于这是台湾首次自行生产的PVC塑料粉,加工业者对产品质量心
存疑虑,很多人在风闻当局要管制进口后,便一次性进口了够数月之需的外产塑料粉,致使台塑所生
产的PVC塑料粉没有销路。处于困境中的王永庆经请教专家后认识到,台湾地域狭窄,市场太小,只
有开拓外销市场,方能绝处逢生。为此,王永庆先后于1958年和1960年两次扩厂,月产量由100吨增至
1200吨,成本大降。与此同时,他还于1958年成立南亚塑料公司,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生产胶布与
胶皮。还相继设立三次加工厂,生产吹气产品、雨衣、浴室帘布等塑料制品。此举既打开了PVC粉的
销路,又促成了PVC塑料加工业的蓬勃发展。1963年,王永庆投资1.5亿新台币,在台北县泰山乡创
办私立明志工业专科学校,培养台塑发展所急需的技术人才。1975年1月,59岁的王永庆以其骄人的
业绩获得美国圣若望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王永庆敏锐地观察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全球PVC原料缺乏,而美国原料充足,
且价格比台湾便宜。于是,他毅然决定到美国建厂。工厂于1983年正式投产后,所产PVC原料源源不
断地从美国运回台湾,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台塑原料缺乏的问题。自此,台塑成为跨国集团公司。1981
年,他又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和德拉瓦州分别买下一家氯乙烯厂和一家PVC厂。翌年,又买下美国JM
塑料管公司的8家PVC下游工厂,接手后,又增建了3家新厂。至此,王永庆在美国已拥有3家石化原料
厂和11家下游工厂。1983年,台塑PVC粉产量达94万吨,超过了PVC的霸主固力奇公司(该公司年产量
为85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VC粉制造厂商和全球规模最大的PVC塑料二次加工厂商。
1984年,王永庆开始实施多业并举的企业发展战略,投资8亿元新台币,兴建了东南亚地区第一
座全自动化的印刷电路板厂。在此基础上,他又从1993年7月起,动工兴建第六轻油裂解厂的宏大工
程项目。该工业包括兴建两套炼油厂、两套轻油裂解厂及49座石化工厂。到2000年,总投资达3324.5
亿新台币。“六轻”的投产,使台塑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
1990年,王永庆将企业发展的目光投向祖国大陆。是年,他首次返回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并与邓
小平会面。经过考察,他计划将台湾的石化工业上、中、下游企业均集中到厦门的海沧,创建石化专
区,按计划规模,每年可炼油1400万吨(与“六轻相同”),首期裂解产能90万吨,三次加工产品全部
外销。可惜的是,这一被称之为“海沧计划”的建设项目,因为台湾当局的干涉而未能实施。近年来,
为了限制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台湾当局推行了“戒急用忍”的政策,为了不与这一政策直接抵牾,王
永庆改变策略,相继在广东、福建、安徽、四川、重庆、山东、江苏等地投资建立生产PVC管、PVC
门窗、PVC地砖、PVC纸张等下游产品的企业12家。待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限制稍
有松动后,王永庆于2001年又决定台塑在浙江省宁波投资50亿美元,将梅山岛开发成一个石化专区。
翌年,又着手谋划福建漳浦六螯半岛的年产700万吨特钢厂的投资案,以期使台塑走向一个更加宏大、
广阔的运营格局。
王永庆因创造了企业经营的奇迹而被誉为“经营之神”。他在论述“什么是中国企业管理之魂”
这个问题时曾指出: 只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文化。 具体说,就是要靠中华民族的“勤劳朴实”、
“止于至善”的精神来办好企业,这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只要以这个民族精神为“根”,经过不断
实践和思考,企业没有办不好的。“什么时候,企业经营偏离了民族信仰和文化,什么时候我们在竞
争对手面前就彻底忘记了自己是谁。”
王永庆在管理上非常强调一点:追求“合理化原则”,一切遵守“止于至善”的严细要求。实现
“合理化原则”与“止于至善”的要求在于认真负责、实事求是。
曾有人笑言:“台塑的绩效是吃出来的”。原因就是王永庆“止于至善”的“午餐汇报制度”。
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先听他们
的报告,然后会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问他们。
王永庆认为:沟通制度决定着执行的结果和质量。只要领导或部属发现有“异常现象”,领导就
要在午外会上追根问底,问几个“为什么”,一直到提出有效解决办法为止。
王永庆认为:对员工只讲“仁慈”,不讲“竞争”与“奉献”,那是虚伪表现。企业领导人要以
自己的言行引导员工不把注意力放在当前一两年的薪资待遇上,要引导员工为更长远利益去努力,这
才是对自己、对企业都是有利的正确的员工薪资观。
王永庆成为当代著名实业家后,秉承中华民族讲仁重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联系其父王长庚
当年因家境贫寒而得不到良好医治照顾的经历,遂于1976年起,相继在台湾创办了5家不以营利为目
的“长庚纪念医院”。1983年,在明德基金会的资助之下,成立了生活素质研究中心,以推动台湾地
区有关生活素质的各项专题研究的开展。1995年初,王永庆与二弟王永在合捐1亿元新台币给当地政
府机构,创下了台湾地区私人捐款的最高纪录。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
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王永庆闻讯后,立即捐出1亿元人民币,支援灾区。与此
同时,王永庆还在台塑企业总管理处下成立一辅导小组,把台塑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经理传授给台湾地
区的千余家中小企业,使之从中受益匪浅。
被誉为“电脑大王”的王安,则因创办高科技企业而蜚声海外。王安系三槐王氏之裔。1920年2
月7日生于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6岁时,王安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想把鸟儿抱
回家中喂养。至家门口时,又怕父母责怪,遂把小鸟先放在门前台阶处,尔后进屋征询父母的意见。
待征得父母支持再返回门口时,鸟儿已不见踪影。他为此颇为伤心遗憾,亦由此悟出了一个对其事业
发展终生有益的教训与启示,即:凡事认准之后应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不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否则,就会坐失良机,追悔莫及。
1940年,王安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翌年夏,与同学赴桂林,在中央无线电公司设计
制造抗战所需的电报机和收音机,以告慰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遇难的双亲。1944年,王安以
第二名的成绩,被中国政府选拔派往美国学习培训。翌年,入哈佛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47年,
又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在哈佛大学计算实验室任研究员,致力于电脑资讯存储问题的研究,发明了一套磁芯存
储系统,并获得专利,为电脑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王安辞去哈佛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工作,在波士顿南区哥伦比亚大街租房成立了王安实
验研究公司。初创时,公司只有王安与妻子邱文蔼和1名只能用部分时间来此工作的助手,第一年的
营业额仅有15万美元。为渡过难关,王安开始与其他公司联盟,以解决公司初创时期资金不足的困
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安公司推出了名为“洛其”的对数计算器,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收
入颇佳,公司员工发展到百人以上。不久,公司又设计制造了300型计算器,销售额随之大增。1967
年,当王氏实验公司发售股票时,证券市场为此曾掀起一阵抢购狂潮。
为使公司有更大的发展,王安将目光瞄准了更为先进的产品和电脑。1968年6月,王安以745万美
元的价格购买了菲利普·汉金斯股份有限公司,弥补了自己在软件技术方面的不足。是年,王安公司
研制出了3300BSIC和700型两种电脑。1972年又推出了2200型迷你电脑。王安审时度势,根据市场需求,
适时开发了文字处理机等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王安还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他人的先进成果,使自己企
业生产的产品在美国计算机领域中处于主导和领先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安公司的电脑产品
行销世界。1980年,王安公司在10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营业额达30亿美元,王安个人财富
达16亿美元,在美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被选为美国最杰出的12位外来移民之一。1986年7月3
日,王安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89年又荣获“美国发明家勋章”,获得了华人在美国的最高
荣誉。
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业之路,王安认为,利用知识、辛勤努力和适应潮流,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的三大要素。有睿哲之士指出,王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诀窍在于他的双手:因为他的左手
握有一张“中国牌”,上面刻着“刻苦耐劳,知人善任”;而他的右手握有一张“美国牌”,上面写
着“冒险进取,着眼未来”。此话形象地道出了王安企业经营的内函,即将传统中华文化与西方科学
管理理念相融合,是海外华人事业有成的基石,这就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儒商文化”。
1990年3月24日,王安在美国病逝。其子王菲德继承了先父的事业,人称“小王安”。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事业,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古琅邪本土上,有两位琅邪王
氏之裔,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成为声名远播的商界骄子,此二人一位是王廷江,另一位是王景连。
王廷江,1951年10月生于临沂市罗庄区沈泉庄村。因家庭贫寒,少年时便已务农,后拉地排车从
事陶瓷运输。1980年,王廷江承包了村里的代销店,与他人一起经销日用陶瓷产品。1982年,小有积
蓄的他又借款买了1辆旧汽车,从事推销瓷器的长途运输业。到1986年底,他已积攒下30万元家产,
汽车亦由1辆发展到5辆。翌年2月,他用积蓄加上贷款,在172天内建起了自己的白瓷厂,由于经营管
理有方,到1989年,白瓷厂已形成年产日用瓷千万件,每天盈利近万元的生产规模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面对日益增加的财富,王廷江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自己之所以在几年间便
成为百万富翁,主要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后所实行的富民政策,人在致富之后应当懂得感恩
和回报社会。经过反复思考,他于1989年9月29日,毅然决定将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价值420万元的白
瓷厂和180万元流动资金共计600万元家产,无偿献给了村集体。
1990年1月,王廷江被选为村委主任。是年,他带领群众用110天的时间,相继建起了瓷釉厂、氧
化锌厂、第二白瓷厂3个企业,当年即创产值4300万元,实现利润485万元。年底,中共党员预备期满
的王廷江,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之后,王廷江用5年的时间,又连续兴建了13个企业,创造了“沈泉
庄速度”。到1992年底,王廷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竞选村委主任时所作的承诺:全部实现工业产
值1.6亿元,利税17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由300元增至4500元;村里建起了农场,买了45台农机具、
20台自动喷灌机,种植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和良种化。由村里每户补贴1万元兴建的300座别
墅式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沈泉庄因此成为闻名全省的城市化村庄。
1996年8月14日,王廷江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他将用汗水换来的600万元家产无偿献给集体、
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感人事迹,一时传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在与华西村、韩河村等全
国先进村庄带头人的接触、交谈中,王廷江看到了沈泉庄与这些全国名村间的差距。回来后,他立足
沈泉庄的实际,确定了增加科技含量、实行多业共举、搞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营发
展战略。
在科技兴企方面,王廷江算过一笔账,沈泉20多家企业中,引进九十年代建陶设备的合资企业虽
仅有3家,但其生产总量和所创造的利润却占了全村经济的一半份额。实践使王廷江深刻体会到,邓
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最实在的真理。为此,他相继投入亿元资金,引进了
一批世界最新生产设备和技术,并不惜日薪300美元聘请了意大利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对所有企业进
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其日用陶瓷、建筑陶瓷产品先后取得了国际质量体
系认证书,不仅深受国内沿海一些大中城市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大量出口到澳大利亚、南美洲等国家
和地区,出口率分别由以前的8%和6%提高到90%和40%。
陶瓷工业是王廷江和沈泉庄赖以起步和致富的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王廷江
审时度势,实施了立足优势,多业共举的发展战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临沂城西的327国道沿线木
材加工企业发展到上千家,年加工木材300多万立方米,形成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善于思考的
王廷江看到了商机,在继续搞好陶瓷工业的同时,迅速引进木制品加工生产线,新上了胶合板项目,
生产普通胶合板和高档装饰贴面板。在开发木材加工业的实践中,王廷江发现,由于国家限制林木采
伐,市内不少木材加工企业常为缺少原料所困挠,他认为,快速发展的生产规模和有限的木材资源之
间的矛盾,既是制约本市板材业发展的瓶颈,亦为木材供应与运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抓住稍
纵即逝的商机,王廷江通过一位在非洲经营木材的马来西亚朋友的牵头,一年之内三次只身闯非洲,
运用租用小型直升飞机和吉普车等交通工具,在茫茫林海中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了加蓬和赤道几内亚
两国政府有关官员的信任和敬佩,与两国签订了5万公顷森林的伐木权。从此,沈泉庄从非洲大陆经
海运到中国山东港口的木材,年经销量达到60万多立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非洲原木进口商,既保证
了自己集团的制板企业所需,又填补了全市木材加工业所需原料的不足,从而促进了临沂板材工业基
地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木材进口业务的开拓与发展,派生了远洋运输业。2007年6月,王廷江投资6000万元,在岚山港
成立了江泉国际海运有限公司,订购的首批两艘5000吨位船只已于2008年5月下水到位,投入运营。
海运公司在满足集团自身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还开展对外海运业务,填补了临沂市没有自主海洋运输
业务的空白。加上前几年启动的地方铁路运营业务,王廷江领导的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火车和
轮船两种运输工具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集团。据初步估算,江泉海运公司年营业规模可达两亿元,两
年内即可收回投资。王廷江计划再上6万吨巨轮,打通美国大豆、非洲木材及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等国家铁矿石和中国水泥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瓶颈。
经过10年的发展,江泉集团已形成热电、电铝、钢铁、焦化、油脂化工、肉类制品、建筑陶瓷、
日用陶瓷、木材经销与加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水泥生产、铁路与远洋运输等十
几类产业。2002年8月,这个当年的村办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免冠行政区划的国家级集团——
华盛江泉集团,跨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
目光开阔的王廷江深深懂得,发展循环经济,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减耗、增加效益的根
本举措,是确保社区和集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农村社区的基础。在实现种植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之后,王廷江领导的公司先后投资2.5
亿元,建起养殖场、饲料厂、肉联厂和火腿肠厂,形成年出栏生猪1.5万头,生产各类饲料1.5万吨、
屠宰生猪200万头和火腿肠加工8万吨的生产能力。肉联厂和火腿肠厂先后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
证,养殖场被省畜牧局定位为一级原种猪培育基地,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质量管理达标企业”,
所生产的“江泉”牌火腿肠已成为全国食品行业第四大知名品牌。公司先后在市内外、省内外建起了
若干个跨区域屠宰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基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公司还在园区建起沼气站,采
用UASB、EGSB、三相硫化床、BAF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将养殖场每天排出的400立方米猪粪、尿及污
水通过厌氧、好氧、消毒、污泥浓缩有机肥生产等工序进行综合治理,日产沼气2800立方米,然后通
过铺设的1.2万米输气管道,将沼气送入居民家中,可满足2万人的生活用气。厌氧过的沼液用来发
展无公害蔬菜,同时可日均回收颗粒污泥(属优质生物有机肥) 0.5吨、生物堆肥10吨,年创经济效益
100万元以上。为此,沼气站被定为“农业部能源、环境示范工程”。
链条工业工程是王廷江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睿智之作。2001年以来,王廷江领导的江泉工业园先
后投资40余亿元,相继建成了热电、电解铝、钢铁、焦化、油脂化工等工业项目,使企业内形成了煤
—电—铝,煤—电—铁,煤—焦—气,煤—电—瓷砖,电—热—木等5条高附加值的新生产业链,各
产业之间互为能源,互为原料。热电厂生产的电可向集团各生产项目提供价格低于电网供应的电能,
使各项目运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如钢铁厂年用电3.2亿度,由于使用的是集团自家热电厂供应的电,
比上网用电节省开支在4500万元以上;热电厂产生的热气输送到木业厂,用来热压胶合板,每年可提
高效益1000万元以上; 热电厂产生的热气和电输送到油脂化工厂, 用于大豆加工,每年可降低成本
1300万元。生化厂、火腿肠生产所需的热气亦来自热电厂;钢铁厂高炉产生的煤气与焦化厂产生的焦
炉煤气经混合后,输送到墙地瓷砖生产线,替代了原先使用的20万吨优质煤,可提高经济效益1.2亿
元;钢铁厂和焦化厂产生的废气又可送往热电厂的燃气锅炉,用于再次燃烧发电;电厂产生的炉灰、
炉渣和钢铁厂产生的钢渣,成为集团水泥厂生产水泥和新型建材的重要原料。2007年,集团计回收炼
钢炉、焦化炉煤气14.5万立方、热电厂蒸气130万吨、电厂粉煤灰和炉渣40万吨、铁厂水渣47万吨,
处理污水730万方,共节约资金4.2亿元,提高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
目前,江泉工业园已拥有36家工业企业,总资产82.6亿元,员工2.2万人,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
5家合资企业。2008年,王廷江领导的沈泉庄社区将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成为涉及十三大主导产业
的“民营经济航母”。
出身贫寒的王廷江靠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成名之后仍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虽平时节俭,
但却乐于助人。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王廷江慷慨解囊,捐出260万元人民币支援灾区,
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王景连,生于1962年10月。1980年9月,在临沂县南坊供销合作社参加工作。1985年3月,任临沂
市再生资源公司经营部经理。凭借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工作经验,6年后,他到原物资局下属的金属
回收公司担任经理。通过两年的努力,公司资产即达到3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以南坊镇为中心周边
乡镇上万人从事废旧有色金属的回收,使这一区域形成了一处废旧有色金属重要集散地。随着废旧有
色金属资源优势的形成,南坊镇于1993年适时成立了铜材厂,王景连被镇里任命为厂长。在当时人才、
技术、资金等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常领职工通过艰苦创业,建成了年产5000吨电解铜车间和年
产2000吨无氧钢杆生产线,迈出了再生铜由单纯的回收、冶炼向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步。1998
年铜材厂改制,王景连担任了在原铜材厂基础上成立的山东金升有色金属工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
经理,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当家人。
自1999年以来,王景连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体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他相继投资4亿多元,先后新上了光亮圆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和高纯
阴极铜生产线,兴建了占地40公顷的华东有色金属城等重点项目,光亮圆铜杆和高阴极铜的年生产能
力均达到10万吨,其工艺技术分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投资1.3亿元兴建的华东有
色金属城将长期分散无序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市场规范归并到统一的市场中,2005年建成后,当年即
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800余户,废旧金属日成交量达3000余吨,其中废杂铜约1000吨。金属城的建
成运营,不仅为王景连自己的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同时也为国内有色金属
加工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原料来源,走出了一条国内再生铜回收加工企业工贸结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华东金属城现已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集散地,带动回收、拆解、餐饮、物流以及生
产加工各业的共同发展,各业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王景连领导的金升集团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
强,由原来单一经营的铜材厂,发展成为拥有再生铜回收加工、泡沫塑料、房地产开发、金融担保、
物流货运等10个分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国江北最大的再生铜生产加工企业,王景连被誉为“江北
铜王”。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2005年,王景连组织实施了“电解液的提取及再生利用”科技创新
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年净化电解液1.5万立方米,年产电解铜750吨、硫酸镍407吨,节约硫酸450吨,
新增产值4500万元,利税540万元,同时实现了废液无排放,达到环保和再生循环利用的目的,能源
消耗、水资源利用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集团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
术企业,高纯软态低氧电工用铜线坯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沂蒙”牌商
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被省政府批准列为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
经济型园区,金升集团公司被国家批准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64.83亿元,销售收入63.42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
王景连还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扶贫济困和奉献爱心活动,以回报社会。近年来,他累计为文化、
教育、体育、地方建设、敬老院等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捐款捐物达550余万元。“5·12”四川汶川特
大地震发生后,王景连又向灾区捐款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