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王氏故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8&run=13

南京系三国吴、东晋和南朝时宋、齐、梁、陈的国都,历史悠久。秦时称秣陵。东汉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改称建业。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由武昌迁都于此,改“业”为“邺”。西晋建兴
元年(公元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又改名为建康。永嘉之乱(公元311~313年)后,中原地区百族
南迁,以王导(琅邪王氏族长)为代表的琅邪王氏,自故土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举家迁至建康城。
初时,阖家皆居于乌衣巷一带。
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其大致范围是:东起今白鹭洲公园,西至内秦淮河,近邻夫
子庙。三国吴时,于此置乌衣营,因驻此士兵身着乌衣而得名。《世说新语·雅量》中“吾角巾迳还
乌衣”一句注引《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琅邪
诸王”,即南迁江左的琅邪王氏一族,而非其中的某个小家庭。琅邪王氏一族之所以将乌衣巷作为其
族居地,有如下原因:一是此处环境颇佳。乌衣巷紧傍秦淮河,此处交通便捷,商贾云集,风光秀丽,
人文繁华。当时,秦淮河上建有二十四航(桥),其中位于乌衣巷旁者称朱雀航,桥长90步,阔30步,
系当时秦淮二十四航中最大的一航。航的一端,正对乌衣巷口。此桥在吴时即有,称南津桥。东晋建
元后,因该桥位于建康南城门朱雀门外,故改称朱雀桥。朱雀桥两端是秦淮河最为繁华的河段,当时,
秦淮两岸,店铺林立,商贸兴隆;夫子庙前,文人汇萃,论古谈今。如此佳境,自然成为琅邪王氏在
建康城内首选的族居之地。二是此处历为高官居住之所。早在东吴时期,乌衣巷一带便是高府豪门集
中之地。吴国宰辅孙休、孙峻、陆凯等先后在巷内建造府第入住。待东晋初立时,这块前代高官曾经
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东晋权贵们争相入住的吉利“福地”。在东晋时,居于乌衣巷的北方侨迁世族
中,有两大家族最为朝野上下所尊崇景仰,这便是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王谢二家皆为朝中重臣,又
同住乌衣巷为邻作伴,后又多次联姻,“王谢”一词遂成为东晋及南朝时期高门望族的代称,乌衣巷
作为这一时期公侯居所的代表性地名标志而家喻户晓。后因王氏一族人丁繁多,这一家族中的各个房
支便逐渐分而居之,不少人先后从乌衣巷迁出另居别处。如王导的六世孙王志,从乌衣巷迁出后住在
禁中默里马蕃巷,这支王氏族人兴旺发达,时人便称其为“马蕃王氏”。
乌衣巷作为王谢古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趋衰败,至唐代,这片当年楼阁鳞次栉比的公侯府宅
已是面目全非。当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站在秦淮河畔、朱雀桥头,目览夕照中的王谢古居冷落景象时,
不由发出了抚今吊古的沧桑感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
百姓家。”毛泽东主席对这首构思新巧、意蕴深刻的诗作十分欣赏,曾于百忙中挥毫手书了这首《乌
衣巷》诗(此墨宝经扩大后,现嵌于修复后的乌衣巷大门左边醒目处)。1974年夏,当著名神经病学和
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赴毛主席住处为其诊病时,毛泽东便询问其
姓名和籍贯,当王新德回答“姓王”后,毛泽东便说道:“姓王蛮好!是不是琅邪王的王?”王新德点
头说“是”。上述两件事,既体现了一代开国伟人对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关注与思考,又说明
了毛泽东曾对琅邪王氏这一著名望族的兴衰史作过十分深入的研究。
1997年,当地政府从保护人文遗迹、弘扬民族文化这一目的考虑,在投巨资对秦淮河进行治理开
发的同时,对乌衣巷这一著名文化遗产亦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乌衣巷王谢古居,粉墙黛瓦,房舍错
落。其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有王、谢家族文化陈列室、六朝历史文化陈列室和淝水之战画
景室等,已成为人们探寻和研究金陵六朝文化遗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