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传6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4&run=13

盛儒修(1902~1986)字卜筠,苍山县西柞村人。1916年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1919年转入济南省
立一中学习。1923年转南京高师附中补习,8月考入北京民国大学法律系。1926年参加李大钊组织发
动的天安门国民大会,游行请愿。段祺瑞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三一八惨案”,盛儒修参加救护和善
后处理工作。盛儒修大学毕业后,到泰安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当职员。1928年1月加入国民
党,6月到临沂任五中教员和临沂县小学教员训练班教务主任。1932年8月调济南国民党省党部任干事。
1933年掩护了参加苍山暴动的杨贯吾和刘伯誉。抗日战争爆发后,盛儒修耳闻目睹国民党的不战而逃
的行径,遂愤然辞职,烧掉国民党证,声明脱离关系,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回到家乡参加抗
日救亡活动。1938年8月鲁南民众总动委会成立,盛儒修被推选为委员。1939年为临郯费峄四县边区
动委会常务委员、苍山抗日协会书记。在家乡成立抗协自卫队,后编入区中队。1941年3月为临郯费
峄四县边区县参议长兼政府委员。1942年1月调任临沂县参议长兼政府委员。1945年改任赵镈县参议
长。其间,他还被推举为省和鲁南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县机关缩编,他告
别7年的参议长工作,回到苍山县第三区,随同区乡干部坚持游击战。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他为苍山
县随军粮站站长,带着民工,冒着炮火硝烟出色地完成战勤任务,荣获支前三等功臣称号。新中国成
立后,历任科员、小学校长、师范教师、教导主任等职,被选为费县县人委委员、费县政协第一届委
员、山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曹成镒(1921~1986) 莒南县壮岗前村人。1938年在莒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万毅部做
党的地下工作。万毅率部举义后,曹成镒任中共莒县仁里区委书记。1945~1947年,先后任中共胶县
县委书记、胶东行署专员等职。后随军南下大别山区搞土改。上海解放后,先后任上海第八办事处处
长、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供销总社主任等职。
耿启明(1904~1987.1) 沂水县耿家王峪村人。出身中农。1919年在东里店(今属沂源县)酱园店当
学徒。1927年在本村组织农民协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党支部书记。1933年葛庄中心
支部成立,他任宣传委员。1937年10月后,参加组建沂水县抗日游击队,并任中队指导员。1938年9月,
被省委派往蒙阴县任县委组织部长。翌年再回沂水,先后任三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40
年后,历任蒙阴县委农救会长、沂南县委农救会长、沂北县委委员兼抗联主任、鲁中区党委农救会长
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浙江,历任嘉兴地委委员、民运部长兼农委书记,浙江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农
林口党委书记,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农业大学革委会副主任、顾问等职。
王明俊(1921~1987.1) 又名王铭俊。蒙阴县褚里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8年8月,他投身于抗
日工作。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乡支部书记、区委宣传委员、代理区委书记,同年
转入山东抗敌自卫军,历任参谋、特务连指导员。后调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任连长。之后被派往
滨海区日照县对敌工作站,历任站员、小站长、总站长,代理日照县敌工部长。有一次,他在敌占区
执行任务时,因叛徒告密,在日照大曲河村被150多名日伪军包围,王明俊在屋内选择有利位置进行
抵抗,连续打死五六个冲入屋内的敌兵。敌人无奈,便放火烧屋,并向屋里投掷手榴弹。幸得八路军
赶来营救,得以脱险。这时,他的大腿、肋骨被炸断,全身多处受伤,眉毛和头发也被火烧净,成为
残废军人。他在日照一带的对敌斗争事迹曾广为流传,滨海区的部队曾编演了话剧《钢铁战士》对他
的事迹进行宣传。此后,他相继担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科长、渤海军区俘管处教育处长、华东军区教导
总团行政处长、总团第三副团长。
1949年4月他随军南下,先后任南京市军管会处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
人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1965年1月,调对外贸易部,先后任副局长、局
长。1973年10月调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经理。他决定在美国、西欧、澳大利亚、香港以及中东
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倡导并组织起纺织系统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新疆天山毛纺织厂。1982年2
月,他调任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他针对国内丝绸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情况,提出“振兴丝绸”
的口号,组织力量,筹集资金,利用3年多的时间,全行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2个,使缫丝和绸缎印
花技术及后处理工艺明显提高。1986年底,丝绸行业开始形成以出口为主的生产流通体系。同时,又
组织力量对丝绸产地和销售进行调查研究,使产品适销对路,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
厉月举(1904~1987.1) 莒南县厉家寨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2年,在本村组织开荒队,开荒80
余亩。1944年出席日照县劳动模范会议。1947年,任村农会主席,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头组
织13户农民成立了厉家寨村第一个变工互助组,任变工组长。1951年,厉月举深翻整地0.4亩作试验,
翌年,在互助组内推广。结果深翻地比未深翻的土地亩增花生米30公斤。1953年,厉月举在互助组的
基础上又发展20户农民成立了“心爱” 农业合作社。 他带领社员创造出“熟土在上,生土在下”和
“两生夹一熟”的深翻整地方法,把全社可耕地普遍深翻一遍,又打水井25眼,挖引水沟1道,建上
连环井,把水引上岭顶,使可浇地达到500亩。同时,创造了在整地的梯田内侧的地堰下分段挖水坑
整沟洫梯田经验,这种水坑涝天可截蓄山水,旱天可用以浇地。1953年1月,厉月举出席了山东省农
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冬,厉家寨乡的13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并成为一处高级农业社,厉月举被推选为社主任,同时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和群众一起奋战一
冬春,凿通3道岭,使5条河改道,削平11个岭头,修起11座小型水库,闸山沟2000余条,砌石井79眼,
把1000多块零星小地整成118块大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此后,积极倡导合理密植,普及良种,改
进耕作制度,购置新式农具。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全社粮食亩产仍达276.4公斤,提前
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1957年2月,他出席了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全国农业劳
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莒南县委关于《山
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合作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翌年4月19日,国务院委托莒南县人民委员会授予大山农业社一面书有“英雄
社战胜了穷山恶水”的锦旗。此后,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陆续组织参观团到厉家寨学习农田基
本建设经验,其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贵两次来此“拜师”。1958年8月,厉月举任大山人民公社
副主任兼厉家寨生产大队大队长。9月底,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再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回来后,继续带领群众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将厉家寨6500亩耕地逐步整成高标准“三
合一”梯田(梯田每块一般三至五亩;土层加厚到50厘米以上,达到底平顶平,即活土层下的硬底平,
地面平,田间修建排灌渠道;地堰栽植棉槐或红草;建有机耕路)。1963年,厉月举任厉家寨人民公
社主任。2月,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年底,当选为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厉月举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为他恢复了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职务。1983年退
休。1987年1月病逝。
李鲁生(1918~1987.2) 曾用名李曰升。平邑县地方镇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沂水县
依汶区委书记。1939年3月至1943年冬,历任费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费北县委委员、代理县委书
记,莒沂县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昌乐县委书记、昌潍专署建设科科长、省农业厅副处长。
1957年4月调任日照县委书记。 带领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全民造林活动。建成面积
1.3万亩的滨海大沙洼林场,取得了“南茶北引”的培植经验。他十分重视环境卫生工作,改善了城
乡卫生面貌。1959年,国务院授予日照爱国卫生先进县称号。1963年11月,任菏泽专署副专员。1973
年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10月离休。1987年2月病逝。
朱兆运(1923~1987.4) 沂南县朱家里庄人。出身贫农。1938年夏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毕业后回乡做民运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0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
历任二支队八大队青年队队长、特务二团政治处民运干事。1944年12月,调任山东鲁南军区三团十一
连政治指导员。1945年8月,朱兆运在山东军区第八师任连指导员。1947年,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
队八师二十三团政治处保卫股长。次年9月,改任八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在淮海战役中,先后立
二等功2次。自1954年3月,历任二十二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二十六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炮兵第
一二九团和步兵第二二六团政委。1964年4月,调入守备第二十五师,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政委。1967年兼任威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1月,改任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1976年8月,开
始从事军事教育,相继在济南军区任军政干部学校训练部政委、济南步兵学校训练部政委、济南陆军
学校训练部政委等职。
杨梅兰(1930~1987.6) 河南省郑州市人。女。幼年时因家贫被父母卖掉,几经转手落至一杨姓人
家,遂改姓杨。在杨家受到非人虐待,几次被逼寻死,后毅然逃走。1948年投奔“西安玉生豫剧团”,
拜黄少林为师。她刻苦练唱、练功,两个月后即上台演戏。首次演出《七月七》获得成功,受到观众
好评。担任的角色主要是青衣、花旦。1950年加入“香玉豫剧团”。常香玉手把手地教她学会《花木
兰》、《白蛇传》、《红娘》等剧目。她还随剧团到广州、武汉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52年春她到安阳,参加了“崔兰田豫剧团”,向崔兰田学习了《桃花庵》、《抱琵琶》等剧目。
1953年底应聘到“菏泽人民豫剧团”。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剧会演,主演《万紫千红》、《花
木兰》,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菏泽人民豫剧团改为“山东省梆子剧团”,杨梅兰随团调往济南改唱
山东梆子。1959年在济南交际处为中央领导人演出,受到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62年随团到北京
演出40多天,并灌制了唱片《玉虎坠》。196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后因嗓音不适宜再唱梆子,仍
改唱豫剧。1963年5月调到临沂专区豫剧团。先后主演《花木兰》、《桃花庵》、《红娘》等传统剧
目和现代戏《丰收之后》等。她演唱的《玉虎坠》、《铡美案》、《墙头记》、《红色种子》、《葡
萄姑娘》 等唱段, 曾灌成唱片,或录音后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78年到临沂艺术学校任教。
1980年被选为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任教期间,她每周给学生上20节课,既教戏剧理论,又教学生
练腔、练功。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朱寿年(1904~1987.6) 名献长,字寿年。沂南县朱家里庄人。出身于富农家庭。1923年春考入济
宁道甲种工业学校。1926年结业后回乡。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聘任沂水县实业局事务员。
同年秋,加入大刀会,通过大刀会发动和组织贫苦农民。1928年底,中共沂水县委成立,被推选为书
记。领导县委一班人,积极发展党和群众组织。至1929年5月,全县党员发展到250余人,建立了3个
区委和1个特别支部,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5万余人。当时春荒严重,他领导沂水县党组织发动群众向
大户“借”粮度荒。并亲自率400余名农协会员,收缴了拒绝“借”粮的刘家城子顽固地主刘维周的
枪支。朱寿年等的上述行动,触怒了国民党沂水县当局,于5月12日中午,派军警将朱寿年等7人逮捕,
解往济南高等法院审理。朱寿年被判处徒刑11个月,剥夺公民权5年。1933年3月释放回原籍。先后在
沂水县五区、诸城县六区任助理员。1935年辞职回家,先开设油坊,后任小学教员。1938年2月日本
侵略军占领沂水城后,与杨荫田以及国民党光复军二路总指挥王德林的秘书刘焕然在崖子崮成立了二
三十人的抗日队伍,不久组建光复军卫队营,发展至近200人,100余支枪。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
省委机关迁驻岸堤。朱寿年以“八路军四支队二团独立营”的名义,在本村组成70余人的队伍,并担
任营长, 不久, 编为四支队二团特务连。 此后,他奉命在家乡再次成立起200余人的武装队伍,于
1940年春编入山东纵队特务二团二营,朱寿年任营长。8月,奉命去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适值
日军“扫荡”,与抗大一分校失去联系。此后相继去山东纵队供给部和隋家店农场工作,1945年春,
到鲁中三军分区后勤处任上士文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患腿痛回家医疗。1950年春,到本溪煤矿当
工人。1958年病退回家。“文化大革命”中,因党籍不明受到冲击。1981年8月15日,沂南县委决定恢
复其党籍,党龄从1927年算起,并享受老红军生活待遇。
刘子廉(1916~1987.8) 名士叶,字子廉。沂水县大崮后村人。出身贫农。早年在家乡小学教书。
1938年参加村青年救国联合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沂水县委宣传部干事。1941年赴
延安,在中央军委兵工局所属工厂负责炸药生产,试制成功硝化棉发射药和氯酸钾等产品,被评为厂
劳动模范和兵工局劳动模范。1945年底调冀热辽军区后勤部,先后任科长、酒精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工矿管理局化学厂厂长、赤峰办事处主任等职。1949年,刘子廉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业管理,毕业
后任辽宁锦西化工厂厂长。1954年担任中国化学工业最早的施工单位大连工程公司经理。1955年任重
工业部吉林化工建设总公司副经理和冶金化学机械安装总公司经理。1956年先后担任化工部建筑局副
局长、基建司副司长、基建总局副局长。自1971年,历任燃料化学工业部基建组长、大型进口项目总
指挥部指挥,石油化学工业部基建局局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石油化工
指挥部主任。他紧紧依靠干部群众,胜利完成国家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和3套大型乙烯装置的安
装建设任务,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支现代化的化学工业队伍。
虢洪仁(1917~1987.8) 莒县杨家崮西村人。出身中农。1937年12月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5
月参加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六大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民
众工作队队长。部队改为山东纵队二支队后,他任三连副连长。自1939年3月,历任五地委警卫连指
导员、山东纵队二旅四团九连政治指导员、滨海军区独立三团特派员。1945年10月,随军挺进东北,
相继归东北民主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历任第一纵队一师三团保卫股长、东北野战军三十八军
一一二师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湘西剿匪等战役战斗,立大功1次,小功3次,
师政治部授予他模范工作者奖章1枚、艰苦奋斗奖章两枚。新中国建立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
一兵团五十二军二一五师,先后任组织科长、干部部副部长、后勤处政治委员、六四三团政治委员。
1958年到山东,相继任民警总队三支队政委、公安总队副政委、军区独立二师副政委、菏泽军分区政
委。
牛瑞符(1905~1987.8) 化名王均。沂南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莒县县委组织部
长,沂水县第一区区长,莒沂临独立营副营长兼党总支书记。1943年调至济南,任山东军区情报处济
南情报委员会(即济张泰情报委员会)主任兼书记,分管济南、张店、泰安和津浦、胶济铁路两线的情
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济南市委情报部副部长、山东省公安厅政保处副处长等职。建国后,
历任华东公安部政保处科长,华东公安局劳改处处长,公安部十八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调任中共哈
尔滨市监委副书记、市房地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市委视察研究室正局级视察研究员。
王翰卿(1908~1987.8) 原名王贵林。沂水县西坡庄村人。1932年考入沂水师范讲习所。同年10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沂水县上峪、南柳泉、小南峪等村任小学教员。1937年10月,任中共沂水
临时县委成员。翌年3月,参与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先后任特务中队和
第五中队指导员。6月转地方工作。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39年10月任县委书记。
1940年3月兼任沂水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0年12月,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翌年8月结业后复任
沂水县委书记。1944年10月,任中共鲁中四地委(后改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9年1月任鲁中
南三地委组织部长,6月任泰安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1954年11月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1959年2月起,任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兼莱芜县委第一书记,聊城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等职。1964
年5月复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1977年11月任山东省民政厅顾问。1982年2月离休。任职期
间,清正廉洁,工作积极,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对子女亲属要求严格。其长子王永乐1944年参军,
1958年全家转业到青海,他要求儿子安心在青海工作,不要回内地。还有两个儿子,都在家务农。
刘英(1914~1987.8) 莒县刘家址坊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长、
村党支部书记,初级农业社社长、联村社社长、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公社党委委员等职。1952年春,
联系14户农民成立了互助组。同年9月,又联合39户农民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社员科学种田,
粮食亩产平均208公斤。1955年又组织全村劳力在荒滩地边大搞植树造林,累计造林面积达4000余亩。
是年,他们的农业社率先使用“康拜因”收割小麦,产生较大影响。为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他率领
社员,开挖渠道,引沭河水灌溉农田,全村90%的土地成为水浇田。1956年任联村社社长后,又带领
全社干部群众修建引河水渠道1条,增加抽水机1部,水斗200个,扩大水浇面积6950亩,使全社水浇
地面积占耕地的88%,全社粮食平均亩产118公斤,比邻社亩增产25公斤。先后被评为莒县劳动模范,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8年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陈建竹(1916~1987) 原籍沂水县葛庄,1968年迁居沂南县东风村。出身贫农。1938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群众参加互助组,在全村率先办起农业初级社。接着办起了松山高级社,
并担任社长。1958年,陈建竹在公社养猪场任场长。1960年秋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同年,国家兴建跋
山水库,葛庄需搬迁,他带领村民搬上了松山山腰。全村700口人,剩下的耕地不足100亩,他带领群
众,从3里以外的山上运来石头垒地堰,在荒山坡上造起50亩土地,每年多打粮食1.5万公斤。1965年
春,他们又建起了二级扬水站,把山后的水抽上了山顶,村民们家家都吃上了自来水。1968年春,为
保证跋山水库建设,带领村民迁到沂南县苏村镇的东风新村。按国家规定,库区移民3年不向国家交
售公粮,陈建竹却领导村民边安排生活边生产,当年就向国家交售粮食1.5万公斤,建起了50亩苹果
园。1963年,陈建竹被评为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县人大代表。1983
年2月被选为省第六届人大代表。
刘健(1916~1987.10) 原名刘维璇。日照市东马陵前村人。1939年初参加八路军,3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先后任八路军二支队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1943年9月后,曾任滨北地委组织干事、日北县
委组织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藏马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建国后,历任胶州、莱阳地委副书
记,烟台地委副书记和专署专员。在烟台任职期间,他和其他领导一起,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兴建了产芝、门楼、朱山等大型水库。大力倡导科学种田,重视抓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到60
年代初,烟台地区粮食平均亩产由50年代的二三百斤提高到四五百斤。他注重调查研究,三年经济困
难期间,为反映真实情况,他深入农村逐户调查,察看地里庄稼秸棵粗细,询问小孩吃什么饭,到农
厕里观察粪便的颜色,准确地分析判断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真实生活水平,用事实驳斥了浮夸风。他在
患严重胃病期间,每月都把国家照顾的3斤猪肉分给身边工作的同志共同改善生活。他严格要求子女
要自强自立,正直为人,凭真本事立足社会。
王同昌(1896~1987.11) 莒南县王家坊前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民救
国会会长。他约集部分农户成立变工组,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花生亩产皮果170公
斤。翌年1月,出席滨海区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53年,他以自己的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取名为“新建”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冬,转
为高级农业合作社,他担任副主任。到1954年秋,入社农民增至33户,需增加700多元资金才能使第
二年的生产正常进行。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王同昌率先投资100元,带动其他社员纷纷投资,
使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1955年,毛泽东主席把有关该社的报告拟题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
难》,收入中共中央办公厅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为该文写了编者按,指出:
“这个合作社的经验也证明,适当地,不是过多地,并且是在启发社员有了充分的觉悟以后,对于贫
苦社员又加以照顾等项条件之下,发动社员投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是完全可能的。”
1957年,王同昌改任支部委员,他提出的改土治水建议被村里采纳,把4000米的土渠改为石渠,并新
修8道石渠;学习厉家寨整“三合一”梯田的经验,使800亩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1968年,村
里采纳他的建议,与县外贸部门合办石刻厂,利用本村储量丰富的蛇纹石化大理岩资源,加工成工艺
品出口,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4年,他同本村十几名老人一起向全县发出倡议,实行殡葬
改革。1977年7月,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马学生(1922~1988) 蒙阴县台头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中共
台头乡总支委员兼乡信用社主任。1956年6月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大搞整地改土,栽桑养蚕,
封山造林。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300公斤,全村每年向国家交粮22.5万公斤,成为
县内交粮大户。1963年,他被评为华东区劳动模范。1964年去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在“文化大革命”中,马学生曾被当作“走资派”遭到批斗。在那段日子里,他晚上挨批斗,白
天仍然坚持同村民一起整地、造林,经过近10年的努力,全村共整出标准梯田1000多亩;建水库塘坝
5座, 各种水井6眼, 还修建了扬水站、涵洞、水渠等配套工程,使水浇面积达到1200亩,封山造林
2000余亩;建苹果园150亩;并种植大量花椒、桑树,年产花椒3万余公斤、蚕茧2万余公斤。1975年,
台头村被省命名为“桑蚕之乡”。马学生曾是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贫下中农协会代表。
1975年起,先后任中共蒙阴县委委员、常委。
吴元明(1901~1988.2) 临沭县沟北村人。1948年10月,率先组织变工组。是年冬,变工组发展成
互助组。1950年春,吴元明带领群众办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推选为社长。1951年,他们
先打了1口双眼水井,接着又打了9眼连环井,可浇地900亩,当年“金皇后”玉米亩产达515公斤,大
麻亩产173.5公斤,在全县都是最高产量。吴元明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1954年,他又出席在上海召开
的华东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赵吉利(1911~1988.3) 莒南县址坊村人。出身贫农。1942年,曾参加担架队,支援甲子山战役。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联合16户,成立起运盐队。到1945年,全队已拥有木轮车106辆,基本
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1945年1月,赵吉利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
劳动英雄称号。
薛世三(1916~1988.3) 原名薛助三。沂南县周家庄人。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置个人
安危于不顾,为八路军运送给养,掩护过往的抗日工作人员。1946年,薛世三担任村财粮主任,他变
卖家产带头损献资财支援前线,并积极筹备支前物资,受到中共沂东县寨西区委员会的表彰。翌年,
任中共寨西区土山乡委委员。在淮海战役期间,因组织群众拥军支前工作出色,获华东区支前模范称
号,并立二等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薛世三发动村民成立互助组,恢复发展生产。他边生产,边搞
农业科学试验,潜心研究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经常昼夜呆在棉田里,细心观察棉蛉虫的生活习性和棉
花生长发育规律,终于掌握了防治棉蛉虫的最佳时期及科学方法,基本防除了棉蛉虫害。同时,他大
胆改革栽培技术,实行合理密植,使皮棉由过去的亩产20公斤提高到47.5公斤。他的植棉技术被推广
后,促进了全县棉花生产。1952年,薛世三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初级农业社社长,并被县、乡两级政府
聘为粮棉生产技术指导员。1957年至1958年,他带领群众在本村东山上开发荒山40余亩,建起养猪场
和当时全县最大的苗木生产基地。
王献亭(1901~1988.7) 苍山县东纸坊村人。早年在家乡开作坊,从事商业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共临郯县委发动的“苍山暴动”。暴动失败后转移外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主动捐款购买枪支,成立“抗日民族促进会”。1938年重新入党。此后
历任临郯独立团三营营长、八路军南进支队三大队队长、沂河支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南第三军分
区副司令员。1941年冬,他冒险只身到伪“剿共团”团部,劝说伪团长杨庭芸弃暗投明,不要做民族
的罪人。杨庭芸有所悔悟,对八路军进行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并于1944年春起义。他在担任鲁南第三
军分区副司令员时,曾带1名警卫员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拉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1949年渡江战役
时,王献亭担任华东船务处副处长,他积极筹措船只,供应解放军过江。此后曾任华东军区徐海外事
处主任、上海市港务局副局长、华东局交通部内河局副局长。1956年调任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1962年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他大力组织副食品
基地,扩建和改建职工住宅,并参与修建锦江饭店、西郊宾馆和市政府大礼堂等大型工程。中共八届
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时,他在会场组织服务,出色地完成会议的保卫、接待任务,受到中央领导的好
评。王献亭时刻不忘革命老区的乡亲。1960年,他为家乡募捐了3万余元的药品,并运来大批焦藕和
良种牛、猪、鸡、鸭、兔等,进行推广繁殖。他是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1988年7月病逝。
杨成栋(1920~1988.8) 沂水县金牛官庄村人。出身下中农家庭。1935年在沂水城瑞溥高等小学毕
业。1938年参加沂水县抗日游击队第一中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任葛庄乡党支部委员、
自卫团长。8月,任沂水县二区区委宣传委员。1940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一区区委书记。后调任朱陈
区委书记。1942年秋任中共沂北工委诸葛区委书记,后调任马站区委书记。1945年9月,任中共莒沂
县委宣传部长,11月任潍县县委副书记,1954年任潍坊柴油机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58年调任山东省
机械工业厅生产处长、党组成员。196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农业机械厅副
厅长、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第一副局长兼党组副书记。1982年底离休。
宋庆友(1938~1988.8) 莒南县宋家彩村人。1956年7月加入共青团,后任莒南县冶炼厂团支部书
记和副炉长。195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10月调莱芜铁矿赵庄矿区工作,先后任班长、队长
等职。1966年3月任赵庄矿区副区长。1970年7月在一场剥岩夺矿的会战中,身先士卒,放弃星期日休
息, 下到地下巷道水仓沉淀池里挖淤泥, 连续工作8个小时,直到把沉淀池清理好,群众称赞他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好带头人”。1971年7月18日,《大众日报》
以《大打矿山之仗的带头人》为题报道了宋庆友的先进事迹。10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重点工程会战
指挥部发出《关于开展向莱芜铁矿赵矿区学习的决定》,号召在全省重点工程会战系统开展学习赵庄
矿区的活动,宋庆友被授予工业标兵称号。1972年任赵庄矿区主任兼党委书记。1973年任中共莱芜铁
矿委员会常委、行政负责人(副矿长)。6月,被选为山东省总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筹备小组副组长,并
当选为山东省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8月,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
候补委员。1974年调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先后分管钢铁、政法等工作。1977年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
委。8月出席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78年4月任韩旺铁
矿会战指挥兼党委书记。1979年3月调任莱芜钢铁总厂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兼副指挥。1980年2月任莱
芜钢铁总厂党委副书记兼副指挥。1987年9月任莱钢生活服务公司党委书记。
马邦才(1926~1988.9) 临沭县马庄村人。出身中农。1940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他家乡一带开辟
苍马根据地,他经常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出入敌人盘踞的村镇收集情报。1941年春受命到苍马办事处学
习地雷的制作与使用,5个月以后回到岌山区,传授技术,并和区爆炸小组一起造雷、埋雷。1942年9
月,马邦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担任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区青年救国会委员。曾带领两名队员摸
进白沙埠日伪据点,烧掉1座炮楼。1944年1月24日,日伪军400余人到岌山一带“扫荡”,马邦才组织
群众转移后自己留在最后布设地雷,炸死敌人4名,炸伤1名。3月1日,滨南行署召开战绩嘉奖会,授
予他爆炸模范称号。6月和7月,又先后被滨海军区命名为爆炸英雄、一级战斗英雄。同年,马邦才赴
日照参加军区召开的“八一”大会。他和日照民兵一起到沈疃日军据点附近埋雷,因右腿负伤被俘,
被押送到日本北海道上沙川第三煤矿做苦工。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马邦才获释,1946年初归国。
这年春天,他担任了“临沭县子弟兵团”岌山民兵爆炸小队队长。11月,带队参加滨海民兵第二先遣
爆炸队,开赴鲁南前线。在鲁南战役中,他带领爆炸队多次出奇制胜,杀伤敌人。他个人立一等功2
次, 爆炸队立集体一等功2次, 并被山东军区命名为“马邦才爆炸大队”。1947年3月,临沭县成立
“马邦才爆炸大队”。4月,马邦才爆炸大队在岌山区黄庄子进行游击爆炸,一次毙伤敌人20余名。5
月,马邦才被选为代表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马邦才被调到华东
子弟兵团第十六团任作战参谋,随大军南下福建,在一次追歼战中脑部负伤。1952年转业到山东省粮
食厅工作。1958年离休。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屡立战功。
刘敬轩(1923~1988) 沂水县罗家场村人。出身贫农。1941年6月参加八路军,任沂水县公安局看
守队队员。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参谋、副营长、营长、
团副参谋长、县武装部长等职。参加过临朐、安丘、潍坊、渡江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1956年2月,南京军区授予他解放奖章1枚。1982年6月,济南军区批准他为副师级干部。
朱琳(1904~1988.10) 曾用名诸葛铮、诸葛金亭。平邑县西皋村人。出身中农。1931年毕业于费
县乡村师范学校,后在本村小学任教员。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成立了费县抗日第三游
击大队(后升级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独立第二营)。自1940年2月起,先后任平邑县五区区委书记兼动委
会主任、蒙山县动委会组织部长、武装部科长、分区委书记兼区长等职。1945年2月至1949年,先后
任沂蒙专署干部股股长、实业科科长,新泰县粮食局局长、副县长、县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历任中共新泰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泰安地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泰安专署副专员。1958年
11月调济南市,先后任济南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副主席、党组书记,第六届副主席、党组成员。他
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1988年10月病逝。
陈学文(1937~1988.10) 沂南县世和庄人。出身贫农。高小文化程度。1955年参军,曾任通信员、
班长、排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2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干部学校学习。1965年,任
上海警备师二团十连连长。同年夏,连队进行武装泅渡训练,四班战士贺继宽突然沉入水中,陈学文
见状,立即跳到江里救人。贺被救上来了,他由于水性不好,喝了不少水。12月30日,连队在上海川
沙县进行单兵爆破训练,新战士边聚会因精神紧张,拉雷管时,导火索和炸药包脱离,他拾起导火索,
又重新插入炸药包,眼看炸药包就要在他手里爆炸,陈学文猛地扑上去,左手抢过炸药包,右手把他
推倒,这时,炸药包响了。战士得救了,他自己倒在血泊里,右眼被炸瞎,左臂和右手五指被炸掉,
经上海川沙县人民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全力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他醒来的第一句话问:“战士
受伤了没有?”在治疗期间,他咬着牙,没喊一声疼,没掉一滴眼泪,被称为“钢铁战士”、“硬骨
头连长”。部队党委给他记一等功,并授予“爱兵模范”称号。
陈学文负伤后,被评为一等残废(后转为特等残废)。1967年,因战备需要办了病退手续,回家乡
休养。走时,没向组织提一点要求,后回部队查病,也未向组织伸过手。
马月如(1901~1988.12) 沂南县兴旺庄人。在兖州蚕业学校毕业后,被聘为岸堤高等小学堂语文、
地理教员。“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在课堂上揭露日军的侵华罪行,教育学生立志报国。情之所致,
声泪俱下。1937年,被选为沂水九区副区长。1938年8月,马月如等在九区组织农民自卫团千余人,
加入八路军四支队。8月25日被选为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山
东抗日军政干校的办学困难,他多方奔走,筹集钱粮,发动群众义务出工,改建校舍,扩大了办学规
模,保证了干校的开学时间。为了实施民主政治,他倡议把积极抗日的开明士绅选入区政府委员会,
并成立“青救会”、“农救会”、“耆老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1939年8月,
他被选为沂水县行政委员会执行委员,12月任南沂蒙联防办事处财政科长。1940年2月,任鲁南行署
财政科长。1943年,任费东县县长。后任安丘县县长、中原局财政科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
委员会财政部副秘书长,重工业部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一处副处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
嘉兴专署副专员,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农科院副院长等职。1988年12月病逝。
刘兴义(1902~1988) 原籍临沂县簸箕掌村。1938年,携眷逃荒到莒县,定居文家山前村(今属莒
南县)。1941年,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夫妻俩积极纺线,开荒10余亩。1943年,带头组织开荒队,
开荒120亩。他早出晚归,1人开荒12亩。同时,带领9户贫苦农民成立变工队,又组织1个养牛合作社。
变工队实行合理分工,按工计酬。养牛合作社喂养2头役牛、1头猪。牛、猪的买价和饲料都按各户地
级分摊。农忙时,役牛共用,攒的粪按地级分配使用。为支援抗日战争,他们还做了500个石雷送到
区政府。秋后,变工队家家增加了收入,刘兴义家收入粮食近1000公斤。12月,出席滨海区在坪上召
开的劳动模范大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村农民救国会会长。群众拥戴他,自发把村名改
为“兴义村”。他的事迹被滨海区编成歌曲《刘兴义开荒》,广为传唱。7月,在莒南县英模大会上,
他的开荒队被评为模范开荒队,他获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
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被选为滨海区劳动英雄。
丁基实(1903~1988) 原名丁履俱,后改名丁君羊、丁群。日照市丁家官庄人。少年时代,随叔
父丁惟汾就读于青岛、天津等地。1921年考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预科土木专业。1924年经恽代英、
邓中夏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回山东,任国民党济南市党部秘书。1925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中共山东省委改组后,他分工统战和共青团、学生工作。1925年8月,与邓
恩铭倡导成立了“少年日照学会”,组织日照在济学生安哲、郑天九、牟春霆(陈雷)、李平章等10余
名会员,学习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研讨时事政治,并参加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6年春,
介绍安哲、郑天九加入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他支持日照籍青年南下参加北伐。1927年秋,他
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翌年6月,率山东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返回时,正值山东省
委遭敌破坏,无法工作。根据党中央指示去上海。1929年春,调任中共满州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4
月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获释。出狱后,赴德国留学,从此脱党。1938年回国后,曾
任国民参政员、国民党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由江青批示逮捕。1980年平反,
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1988年在上海病逝。
杨奎元(1913~1988) 临沂市白沙埠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秋参加革命。1939年参军。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莒南甲子山反顽战役中负伤,右臂致残。1948年转业回乡。他带头成立互助组,
改造沙荒地。1953年,他办起了茶山区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社,并担任社长。1956年转为高级社,
他担任主任。1960年改任白沙埠大队党支部书记。1956年,他带领社员把100亩沙荒地改造成了良田。
接着带领社员打井100多眼,还修筑石渠1000多米,扩大了水浇地面积,使村里的土地都能浇上水。
在此基础上,他大力倡导采用农业新技术,实行科学施肥,使当年小麦亩产高达300公斤,水稻亩产
高达400公斤。组织全社栽植桑树70亩,苹果、腊条、白条等400多亩。使昔日一片风沙的白沙埠,变
成了盛产粮果之乡。他还在社内先后成立起木工组、铁工组、粉坊、制鞋厂、颗粒化肥厂等16个村办
企业,并在临沂农业药械厂的支持下,利用旧电机发电,让全村都用上了电灯。1957年11月他被选为
代表,出席了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58年,他当选为出席全国复员退
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同年12月白沙埠大队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95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清正廉洁,生活水平是全村最低的。群众、干部大都住上新房,而
他仍住着破旧的房屋,每逢春节,他都把全村的烈军属请到家中吃饺子,问寒问暖。
许守文(1928~1988) 临沂市小程子河村人。贫农出身。1951年参加乡中队。1953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任乡中队长。1955年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7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兼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
1958年任程子河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兼民兵营长,出席全国先进民兵代表会议,被授予步枪一支。1960
年,他带领群众打大口井6眼,修石渠15公里,引水灌溉,使管理区所辖4个村的5100多亩地都变成水
浇田,改种水稻3700多亩,取得亩产400多公斤的好收成。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0多万公斤。1963年,
他出席山东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他多次派水稻技
术员到泰安、济宁、惠民等地传授水稻种植技术,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水稻生产。1964年他组织群众发
展家庭副业,办起了草袋厂,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1976年任汤河乡工办副主任兼本村党支部书记,
兴办了造纸厂、砖厂、水泥厂等乡村企业。
王换于(1888~1989.1) 沂南县圈里村(今属蒙阴县)人。19岁与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
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
先后驻东辛庄。她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沂、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
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上述2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
可靠农户抚养,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以集中精力反“扫荡”。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
进行大“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并
嘱咐:“全省所有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都在这本书上面,要千方百计保藏好。”她牢牢记住这句
话,将这本书保存了38个年头,1978年上交,存入山东省档案馆。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
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
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
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
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在这次日军“扫荡”
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沂水城。12月
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
东她家的黄土地里。
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
为“沂蒙母亲”。
高风林(1913~1989.2) 莒南县郑家相邸村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滨海专署经建科副科长、沭水县财经科科长。1944年10月任中共莒南县委委员、县长。他经常戴着
斗笠,披着蓑衣,深入农村,访贫问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被群众誉为“庄户县长”。1947年滨
海地委、专署给他记大功1次。1949年2月任中共郯城县委书记。1952年1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农委
书记。1953年7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兼监察委员会书记。1958年他要求各县县委书记坚持实事求是,
对上报的粮食产量认真核实,坚决把虚报的数字降下来。1960年6月任临沂专署副专员兼地委农村工
作部部长。 1961年5月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3月,调任山东省体委党组书记、副主任。
1970年8月任山东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鲁南化肥厂会战指挥部副指挥。新建的鲁南化肥厂需招收几
百名工人,省委为照顾本厂职工,分配60个招工名额。他两个在家务农的儿子完全够条件招为工人,
他优先安排别的干部职工子女招工就业,自己的两个儿子始终在家务农。1984年4月被推选为山东省
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
武继新(1903~1989.3) 沂水县七里堡子村人。出身贫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的地下交
通员。1950年带头在本村办起4个互助组,后又建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并任社长。他带领社员对沿
河百亩涝洼薄地垫土压沙,改良土壤;同时选用农作物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950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00公斤,1951年提高到150公斤,1952年增至249公斤。1951年秋,他被选为莒
沂县烈、军属代表,赴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3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
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5年11月,任本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6年、1957年
分别出席了山东省第一、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被授予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
积极分子称号。
李琴棠(1922~1989.3) 号承业。沂水县南关街人。1935年毕业于沂水县瑞溥高级小学。1940年1
月参加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印刷科任工作员。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沂水县荆山区
文教助理、鲁中南行署实业处股长。1950年后历任山东省农林厅科长、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机要
秘书、办公室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农林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农业办事组组长,
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和农林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
刘干(1915~1989.4) 原名于国淑,又名于善斋。沂水县张岱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8年2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 8月, 任新岱村党支部书记。 1938年后任沂水县葛庄乡党支部书记,二区副区长。
1940年调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0月结业后任巡视员。此后,任中共宁津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3
年任东吴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渤海一地委委员兼吴桥、津南县县委书记,渤海区党委
组织部干部科长等职。1952年2月至1967年1月,先后任山东分局干部处副处长,山东省委组织部干部
处处长,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济宁地委副书记兼峄县县委书记,枣庄市委第一书记,省委组
织部副部长,淄博市委第一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敢于同党内存在的违纪
现象作斗争。在枣庄曾因坚持如实上报粮食产量、反对超负荷征收小麦和发表大炼钢铁是只顾工业不
顾农业,是劳民伤财等,被认为是右倾,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文化大革命”中,曾被长期批斗,并
被捕入狱,开除党籍。1970年4月,恢复党籍,并任鲁北水利指挥部革委会副主任,参与领导治理海
河的工作。1972年4月起,先后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德州地委第一书记,省委统战部长
等职。1977年1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5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党组书记。1981年11月后,任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9年4月病逝。
苏天(1921~1989.4) 日照市岚山头人。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日照
县委秘书。翌年4月,国民党五十七军顽固派突然袭击日照县委、县政府驻地沟洼村,制造了“沟洼
事件”。突围中,苏天等50余人被敌抓捕,他面对敌人的刑讯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后越狱逃出。
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工作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反奸诉苦和减租减息斗争,先后任滨南地委组
织部副科长、新浦西工委书记。1949年2月,随军南下,先后任上海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华东局组
织部城市科、工矿科科长。1955年7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学习。回国后,任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车间主任,组织生产出中国第一代汽车发动机。1961年调第一机械工业部,任第六局
办公室主任、第四局副局长兼西安仪表厂党委书记。后任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副局长。“文化大革
命”期间,受到诬陷和严重迫害。1976年后,出任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他不
顾肝病的长期困扰,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主持制定出仪器仪表行业的
长远发展规划。1989年4月病逝于北京。
李长春(1929~1989.6) 莒南县李家桑园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在山东军区后勤部设在柘汪(现
属江苏赣榆县)的恒大商行工作。1945年商行改称油脂公司,迁至日照涛雒,李长春任会计。1949年,
任泰安地区油脂公司会计股长。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山东省石油公司计划科科长,继而
带职到山东大学进修3年。1978年底,任山东省商业厅计划处处长。1984年,任山东省石油公司党组
书记兼经理。1989年6月6日病逝于济南。
王春松(1916~1989) 沂水县东丘村人。出身贫农。曾在地主家当雇工。1938年10月任本村自卫团
团长。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参加八路军,在鲁中军区敌工部工作,后转入沂水县,
历任区民政助理员、区委宣传委员、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在工作中,王春松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
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党的任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1958年他在沂水县崖庄公社任书记,认
为在当时“大跃进”中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是“脱离了客观实际”,进行抵制,在崖庄
公社独自实行了“三包一奖四固定”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人六劳四加照顾”的社员分配方法,当年
实现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亩产400多公斤,比周围公社增产1倍以上。至1961年,全社集体储备粮达
600多万公斤,存款40多万元。在3年困难时期,他组织全社卖给国家粮食1050万公斤,并支援马站公
社大豆6万多公斤。1961年全公社在向国家售粮450万公斤后,听说省里有困难,又继售粮食40万公斤。
1961年,王春松被评为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华东局在上海召开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自1972年
4月起,王春松先后任沂水县跋山水库管理局局长、沂水县农业局局长、沂水县农林水利办公室副主
任。
杨心培(1915~1989.6) 日照市日照镇十村人。1929年后,先后入日照县立中学、北平山东中学和
北平大学读书。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他面对军警的大刀、水龙,毫不畏惧,参加了“郭
清被害事件”的抬棺游行。翌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成立,他为首批队员。“七七事变”
后,他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组织派遣回山东,任中共
日照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后, 先后任莒南县委书记、县长,鲁中南六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
1949年2月,随军南下,任浙江省台州地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浙江省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浙
江省台州、温州地委书记。1960年,任山东聊城地委书记。后任德州地委书记。1962年任华东局组织
部副部长。他身居高位,一尘不染,坚持党性,受到组织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尊敬。1957年,浙江省仙
居县发生全国闻名的群众上访、请愿事件,杨心培代表省委前往处理。他经深入调查和艰苦细致的工
作,短时间内即稳定了局面,恢复了正常秩序。粉碎“四人帮”后,历任上海市革委农业办公室党委
书记、主任,市革委副主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组长等职。在组织部工作
期间,抓紧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改正错划右派,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并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受到广大干部的敬重。1978~1982年,曾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
庄映(1919~1989.7) 原名庄虔昕,字映西。莒南县大店人。1934年入济南师范学校艺术体育班专
修音乐。1936年先后参加了中共的外围组织济南市学生救亡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奔
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分校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
留鲁艺音乐工作团,后为音乐研究室研究生。1945年调八路军三五九旅奋斗剧社,先后任音乐教员和
剧社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到东北,任四十七军文工团团长,创作了《打更曲》、《工人赵占魁》、
《说打就打》、《咱们比着干》、《英雄成千万》等歌曲,在部队和地方群众中广泛传唱,其中《说
打就打》唱遍全军、全国,被东北解放区评为优秀作品。
建国后,他先后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总政治部文工团歌剧团政委、团长,成都
军区文化部副部长,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政委。 这期间,他主要从事歌剧音乐创作,并排练演出
《借靴》、《木兰从军》、《断桥》等折子戏。他所谱写的《幸福山》、《董存瑞》、《一个志愿军
的未婚妻》、《柯山红日》等歌剧音乐,塑造了各种人物音乐形象,都得到观众的认同。其中《幸福
山》、《董存瑞》获中南军区八一文艺创作二等奖。他所创作的歌曲《我爱我的祖国》,在文化部和
中国文联于1952年举办的建国3年来群众歌曲评奖中获二等奖。1985年至1988年,他参加了电视连续剧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和《桔林深处》的音乐创作。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他是中
国音乐家协会第一、 第二、 第三届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顾问。1993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庄映歌曲集》。
白文华(1918~1989.8) 临沂市梅家埠人。1937年毕业于临沂省立第五中学。9月加入中共领导的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爱国青年一起,组织临沂旅外学生救国服务团,并担任交际部长和报纸编辑
工作。12月,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山西省吉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任组织部长。1938年2月奔赴延安,先
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入中央马列学院当研究生。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走上抗日前线,
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轮训队政治教员、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冀南区党委秘书长,中共平原分局
宣传部教育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新河县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冀南军区
教导团政委,军政干校副政委、妇女学校校长等职。1949年春,参加渡江战役。武汉解放后,先后任
湖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秘书长、副主任。1952年3月,曾率2个师参加荆江分洪工程。8月,调任
中南军区秘书长兼第四野战军党委副秘书长、秘书长,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后又调解放
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56年和1958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1963年3月,白文华遭受
林彪迫害,被诬为“谭政反党宗派集团”的主要成员,撤销职务,下放到黑龙江省国营友谊农场一分
场任副场长, 后又到曙光农场任场长。1979年11月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为他彻底平反。
1980年3月,被分配到陕西省工作,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代理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省顾问委
员会副主任等职。
阎正连(1963~1989.8) 临沂市玉平村人。1982年10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武警青岛市消防支队一
中队任战士。自入伍至1987年,连续5年获6次嘉奖,并由战士提升为副班长、班长。1986年5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 1988年2月,被选送到山东省消防总队学习,结业后回原中队任代理副中队长。1989年8月
12日9时55分,青岛市黄岛油库5号油罐突然发生爆炸起火。烈火迅速向四周蔓延,附近千米之内,树
木被烤焦,柏油路面亦被高温熔化。如不及时控制火势,将会引起整个油库1.6万吨原油的连锁爆炸,
不但整个黄岛区毁于一旦,还将危及周围村庄和青岛市区,形势十分危急。阎正连率中队干部战士乘
消防车火速赶赴现场,用高压水枪灭火和冷却油罐。炽热的火焰烤得消防车油漆片片爆裂脱落,浓烟
呛得人们呼吸困难,阎正连始终站在全队最前列。经4个小时的奋战,火势逐步减小。此刻与5号油罐
相邻的4号油罐,因长时间受大火烧烤,表层开始冒出阵阵白烟,呈现出即将爆炸的迹象,在场的指
挥员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阎正连组织战士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发现还有少数人员尚未撤出,又
立即呼喊着冲回火海。就在此时,4号油罐爆炸了,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盖腾空而起,油罐周围成了
一片火海,阎正连在烈火中牺牲。9月4日,青岛市委、市政府追授阎正连“灭火勇士”称号。9月22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阎正连“灭火战斗英雄”称号,并颁发一级英模奖章。
王兴田(1964~1989.8) 临沂市后郝埠村人。1982年10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武警青岛市消防支队
一中队任战士。曾被评选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青团员。1984年8月考入山西省夏县武警专科
学校,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升入西安武警技术学院。1987年8月毕业后,回青岛市武警消
防支队任战训科参谋。1989年4月调开发区中队任代理副指导员。8月12日在扑灭青岛市黄岛油库熊熊
大火的战斗中,王兴田始终战斗在最前列,冒着烈火和浓烟,一面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一面不时地替
换受伤的战士。经4个小时的奋战,火势逐步得到控制。14时30分,4号油罐呈现出即将爆炸的迹象,
在场的指挥员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王兴田组织战士们撤退后,发现还有少数人员未撤出,他又冲回大
火中四处查找。 就在此时, 4号罐剧烈爆炸,王兴田在烈火中牺牲。青岛市委、市政府追授王兴田
“灭火勇士”称号;中国武警总队追授他“灭火战斗英雄”称号,并颁发二级英雄奖章。
郑士军(1971~1989.8) 临沂市东苗庄村人。出身干部家庭,1987年11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武警
青岛市消防支队六中队任战士。他训练刻苦认真,在消防考核中,各门成绩都是优秀。入伍不到2年,
为战友们洗衣服300多件,被大家誉为“小黄牛”。在1989年8月12日在扑灭青岛市黄岛油库熊熊大火
中牺牲。青岛市委、市政府追授郑士军“灭火勇士”称号;中国武警总队追授他“灭火战斗英雄”称
号,并颁发二级英雄奖章;中共山东省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
刘生福(1922~1989.8) 临沭县刘屯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军。1947
年,在攻打南麻战斗中负伤。1952年复员回到家乡,在村里带头组织了互助组,领导群众发展生产。
1953年,他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全村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兼任社长。
1962年,他借鉴外地经验,在社员劳动作业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行小段计划、小段定额包工、小
组作业、小段检查的“四小管理”办法,有效地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全村粮食亩产由1957年的
140公斤提高到205.5公斤。在完成13.46万公斤粮食征购任务的基础上,超额向国家交售粮食1.5万余公
斤,社员人均口粮292.5公斤。工副业生产总收入达到11.21万元,比1957年增加20倍。1963年,刘屯大
队被评为省、地、县的先进单位,刘生福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同年他又出席了华东
劳动模范大会,获华东劳动模范称号。
刘俊芝(1918~1989.10) 曾用名刘生智。沂水县袁家城子村人。出身贫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8月任城子乡党总支组织委员兼村党支部书记。11月兼乡自卫团团长。自1940年,先后任沂水县
城区自卫团长、城区朱陈乡党总支书记兼分队指导员、沂临边县张庄区区委书记兼中队指导员、沂临
边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相继任沂水县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书记。1949年
2月随军南下浙江, 历任富阳县委书记兼县长,临安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嘉兴地委组织部长。
1953年开始,先后任浙江省供销社副主任、主任、党组副书记,浙江省委财贸部副部长,浙江省商业
厅厅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审查4年。自1971年8月,先后任丽水地区革委会第一副
主任、主任,中共丽水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委员。1979年2月,任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
长兼省侨办主任等职。
毕汝成(1929~1989.12) 莒县石家屯人。1944年参加莒南各界救国联合会工作队,9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不久任莒县青年干事、青年救国会会长,组织发动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此后,历任中
共莒县桑园区委副书记、书记,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青年团沂水地委书记,
临沂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地委副秘书长,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山东省环保局副局
长,省供销社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他工作认真,兢兢业业,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胡育才(1922~1990.1) 莒县刘家官庄人。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八路军。此后,历
任文书、书记,滨海军分区独立营敌工干事、政治指导员,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干事,滨海军区伪军
工作团工作组组长,高密县委敌工部副部长,胶东军区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等职。曾参加徐家庄、上
疃、莒县、诸城、高密等战斗。1944年11月,在莒城战役中,胡育才不顾个人安危,打入伪莒县保安
大队副大队长莫正民部,做了大量的宣传、说服工作,受到胶东军区党委的表彰。1949年6月,在解
放青岛战斗中,只身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为争取蔡晋康、杨瑞荃两个团4000余人投诚、和平解放青
岛, 做出突出贡献, 荣立二等功。1952年,胡育才调海军司令部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
1961年任海军司令部装备计划部副部长。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他努力学习科学知
识,钻研海军装备业务,为改善部队装备、加强海军装备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0年离职
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