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人物传3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78&run=13

高树屏(1885~1941.1) 又名高廷翰。临沂县东三重村人。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早年去傅家庄中
药店学徒,后返回故里创办私塾,招收村民子女读书。他边教边刻苦自学,不久考入济南山东省立模
范蚕业讲习所。1920年毕业后回临沂投身蚕桑、教育事业。历任临沂县乙种农业学校校长、临沂县职
业学校校长、临沂县农场主任、县政府第四科技术员、临沂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农室主任。其间,
他潜心桑树苗木优良品种的培育研究,对桑树的育种、栽培、嫁接及桑蚕的饲养等方面,积累总结出
一套成功的经验,并走门串户,传授技术,指导生产。在他的努力下,临沂县的蚕业有了很大发展。
1923年前全县只有桑树30万株,产茧不足7万斤,到1930年蚕茧产量达80万斤。1938年,他带动青年学
生响应中共领导的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号召,投入抗日工作。8月,被选为临沂县第二届总动
委会主任委员。1940年3月任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主任、临沂县第三届总动委会常委。负任艰辛,
积劳成疾,于1941年1月26日在临沂城南破石桥村逝世。
艾光楼(1911~1941.3) 原名观城,又名伯英。莒中行署主任。莒南县汀水村人。18岁毕业于临沂
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曾在汀水小学任教。1936年春入行政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到长清县教育科任视导
员,因主张革除教育弊端,与科长发生龃龌,辞职回乡。1938年2月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先到
设在蒙阴县大庄的“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任教,后去山东省军政干部学校民运队学习。8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9月,被派往莒县任民众抗敌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不久,到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
的莒县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做统战工作,担任中共特别支部副书记、书记。根据中共鲁东南特委指示,
去高密劝说驻在那里的伪军三大队李竹亭部起义,并克服严重困难,将起义部队带到莒北,与八路军
会合。1940年3月,艾光楼调任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长。1941年1月,他改任莒中行署(县级)主
任。组织地方武装与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四团配合,攻打反动组织“万仙会”,打死18名骨干分子,
收复大片土地。2月因病离职休养,3月10日去世。
纪遵秤(1892~1941.3) 又名纪恕,字心如。革命烈士。莒南县庞疃村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
“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他带领女儿纪振、儿子纪富、纪贵、侄纪长一起参加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1940年6月任山东纵队第二旅五团独立第四营营长。11月2日,
任抗日民主政府板泉区区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3月上旬,四营奉命从韩家村开赴洙边区,准备整编,营部通知各连按命令指定的地点迅
速移防。当时,一连长李世生违背命令,不向指定地点转移,却将连队拉到李世生的家乡汀水区新庄,
影响部队整编。18日,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决定由营长纪遵秤和副营长韩五福,带通讯班和警卫员
到新庄说服李世生归队。经过两天的规劝,终未奏效。20日深夜,叛徒李世生强令本连士兵将纪遵秤
等人住所包围,纪遵秤、韩五福(山西人)和王文瑞(板泉崖人)等人被枪杀。23日,五团在庞疃村召开追
悼大会。9月,山东纵队二旅政治部及五团为他立碑,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为之题词:“热血已洒,
仁义已成,壮烈英名留后世;顽敌未歼,雄志未竟,救国巨任遗吾人。”
鲍天仇(1911~1941.4) 原名衍钦,字希文。革命烈士。平邑县鲍家坡村人。幼读私塾,后入仲村
费县县立第三小学就读。1931年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
加学校组织的游行、演讲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加入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1932年春,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3年春,和同学唐军一起奉命返里,组织成立鲍家坡党小组,鲍天仇任组长,同年夏,经
上级批准,组建中共仲村支部,鲍天仇任支部书记。
1935年考入梁漱溟在烟台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毕业后任日照县石臼所乡农学校校长,后因
受石臼所反动势力排挤返回故里。“七七”事变后,为及时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和赫存友、刘瑞
新准备经西安到延安,因国民党封锁道路,未能实现。1938年初从西安返回仲村。6月,与郭洪涛率
领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取得联系,被任命为中共费县六分区区委书记,在仲村一带发展党员60多
名,组建起300余人的费县第四抗日游击大队。后奉命率第四游击大队加入费县独立营,被任命为营
长。1939年任中共费县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41年初调抗大一分校学习,同年4月在“肃托”中被
错杀。1983年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田子珍(1909~1941.7) 名衍孚。革命烈士。东平县田大店村(今属梁山县)人。1925年考入济南师
范。192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1932年,因积极宣传抗日,被学校除名。返籍后,任东平县第三小学
语文教员、校长。1937年由董麟伊、万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田大店小学支部书记。日
军占领济南后,田子珍等组织起100多人,成立东汶抗日游击队,在汶上县杨集、白塔一带开展抗日
斗争。1938年,任中共东平县工委委员。不久,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0年6月,任临费
沂边联县委组织部长。1941年7月,因“汪派嫌疑”,他在沂南县艾于湖被错杀。1986年6月15日,中
共临沂地委组织部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转发的山东省委《关于对湖西“肃托”案件遗留问题处理意见
的报告》精神,为他平反,恢复党籍。沂南县万松山鲁中烈士陵园留其英名。
张作洪(1889~1941.9) 滨海专区抗日民族英雄。临沭县西山前村人。出身农民。早年担任本村村
长,组织民众修围墙,置备武器,并参加“大刀会”,抵御土匪的袭扰。1935年,担任联庄会分会会
长。翌年,参加农民协会。1938年,通过友人和当时的临郯青年救国会取得联系,为抗日救国进行宣
传工作。1940年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攻克郯城东北重镇南古庄,成立了郯东北地区办事处(5月
改为苍马办事处)。西山前村处在苍马抗日根据地的边沿。张作洪相继担任村自卫团长和岌山区山前
乡乡长,并组织起30多人的乡分队,常驻西山前村。他带领群众筹集资金购枪炮,筑炮楼,实行劳武
结合,几次打退日伪军的进犯。1941年9月30日黎明,日军1个小队纠集伪军共约2000人,向苍马抗日
根据地进行“扫荡”,拂晓抢占了西山前村北的七岌山,张作洪迅速集合乡分队和民兵撤回村内,与
全村民众坚守围寨。从早晨至中午,一连击退敌人几次进攻,大量杀伤敌人。战斗中,张作洪先后打
死3名日军,后不幸中弹牺牲。战后,滨海专署授予西山前村“抗日模范村”,授予张作洪“抗日民
族英雄”称号。
颜景伦(1908~1941.11) 革命烈士。苍山县后芦柞村人。1926年与人联合创办“山南小学”,并
在该校任教。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南、芦柞一带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建立中共磨山村支部,
任书记。同年春,任中共郯城县四区委员会委员。1933年参与组织“苍山暴动”,暴动失败后,转移
到苏、鄂一带。1936年返乡,建立中共芦柞支部,任书记。1938年6月,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取
得了联系,11月参加八路军临郯独立团,先后任班长、连长。1939年受组织派遣,在芦柞一带组建独
立营,任营长。此后,历任临郯费峄边区县敌工委书记、鲁山抗日独立团副团长、沂河支队独立一团
团长。1941年10月10日,日军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他率领一团掩护鲁南区三地委和临
沂县党政军领导机关突围时牺牲。
赵镈(1906~1941) 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陕西省府谷县人。出生于中农家
庭。早年在汾阳县铭义中学读书,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受党的派遣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学习,任连的中共地下支部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赵镈在北平、
天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至1936年,曾两次被捕,坐牢7年。在狱中,他经常给难友们讲述革命道理,
组织领导大家进行绝食斗争,反对敌人的虐待和迫害。在北平反省院关押期间,任中共地下支部委员,
与薄一波、杨献珍等人一起,通过关系,巧妙地将马列著作和党的文件拆成散页,夹在《红楼梦》等
小说中,带进狱内,组织难友学习,鼓励大家坚持斗争,及时揭露监狱当局诱迫共产党员在“脱党启
事”上按手印的阴谋。1936年“西安事变”后,赵镈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他不顾身体病弱,立即
投入党的工作。历任中共津南工委书记,冀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党
校校长。
1940年3月,赵镈调任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当时鲁南根据地新开辟不久,外受
日伪包围,内有国民党军队和土匪袭扰破坏,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与
罗荣桓率领的八军路一一五师密切配合,依靠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整顿和发展了
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了3个军分区,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还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了专区、县、
区(乡)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使鲁南根据地得到巩固和迅速发展。
1941年10月27日凌晨,鲁南区党委机关在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今为苍山县)银厂村突遭国民党五
十一军六八三团和地方顽固派军队5000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区党委警卫连英勇抗击,掩护机关人员突
围。赵镈带警卫员已冲到村外,忽然想起机要秘书因外出治病未归,装有机密文件的皮包尚留在村内,
便只身返回原处,将文件全部销毁。此时敌人已进入村内,赵镈不幸被捕。当天与同时被捕的20余人
一起被押至驻九女山的国民党六八三团团部。赵的身份被叛徒供出,他神色坦然地正告敌人:“我是
赵镈,中国共产党党员。告诉你们,抗日光荣,卖国有罪!”敌人对他始则设宴劝降,诱以高官厚禄,
遭他严词拒绝;继则施以酷刑。赵镈被押20多天,遭刑讯10多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始终未吐露党
的机密。赵镈被捕后,党组织曾多方设法营救。但由于鲁南的顽固派军队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因此中
共党组织所做的一切努力均未奏效。11月13日深夜,遍体鳞伤、行动困难的赵镈被押至村外的刑场,
他面对敌人早已挖好的土坑,决计利用生命的最后一息再为党做一次工作。他对行刑的国民党士兵说:
“现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已大感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不得不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
战’的政策,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度过暂时困难,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
如今大敌当前,日寇还占领着我们的国土,蹂躏着我们的同胞,我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死在反
共卖国的中国人手里,这使我终身遗憾。请记住:中国人是杀不绝的,抗战一定要胜利,共产主义一
定要实现!”最后高呼口号,从容就义。
12月30日,中共鲁南区党委致信赵镈的妻子李岩,高度评价了赵镈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一个共
产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为党工作到最后一息的崇高风范。
为纪念赵镈烈士,1942年10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将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改名为赵镈县。
朱毓淦(1907~1941.11) 原名国栋。中共鲁中区党委社会部长。山东省泰安市北王村人。出生于
农民家庭。1927年在泰安翠英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热情从事学生运动,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
并发展9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兼宣传委员。12月,任中共泰安中心县委委员,分管
学运和工运。深入工厂,帮助建立了工人联合会。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迫转移济南。此后,他相
继被派往河北省平原县、津浦铁路沿线和他的家乡泰安县王村一带从事党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朱毓淦在范铭枢、马馥唐等领导下,建立起400多人的“泰安县人民抗
敌自卫团”,任政治部主任。次年1月,他带领百余名自卫团员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
起义”,并变卖家产筹集枪支弹药,资助起义。不久,他改任山东省委除奸科长,因功绩卓著,受到
省委的表彰,并获银质五星奖章一枚。7月,朱毓淦奉命再回泰安,先后任县委组织部长、书记。
1939年开始,朱毓淦先后担任苏鲁边区党委社会部长和鲁中区党委社会部长。1941年11月初,他
和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在反“扫荡”时在岸堤以北陷入重围被捕。他们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
不屈,于11月25日遇害。
刘海涛(1907~1941.11) 原名保仁。鲁中军区司令员。山东省东阿县张集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
庭。高小毕业后,到东北珠河县谋生,因“打抱不平”被警察拘押6个月。出狱后聚众上山,劫富济
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在宾县参加孙朝阳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并在该部结识了赵尚志。
1933年7月随赵尚志携带枪支脱离孙部到珠河县参加了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县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团团长。1936年2月,刘海涛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共
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38年毕业后回到延安。5月,被派往山东工作。临行前毛泽东接见了他,并
对他进行勉励。 刘海涛来山东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第一军区司令员、 山东纵队第六、九支队司令员。
1939年12月,率部打退6000多名日伪军对肥城、东阿边区的“扫荡”。1940年春,率部进入滨海地区,
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军。同年9月部队改编后,任第二旅副旅长,转战日照、莒县、赣榆一带。
1941年任鲁中军区司令员。曾指挥攻打蒙阴城。
1941年11月,刘海涛带领警卫排和青年营在反“扫荡”中被日军包围于岸堤以北王山一带。为了
保存实力,他命警卫排和青年营分头突出重围,自己和社会部长朱毓淦转移至蒙阴县官庄以东杜家林,
隐蔽在一个瓜棚里暂时休息,被汉奸石绍武伪装抗日联防大队将他们诱捕。敌人先对他进行诱降,继
用酷刑折磨。刘海涛宁死不屈,11月25日和妻子苏珍及社会部长朱毓淦一起被杀害于苏家村。
陈若克(1919~1941.11) 原名玉兰,又名雪明。中共山东分局妇委委员。广东省顺德县人。女。
出生于上海一报馆职员家庭。仅上过一年半小学,后因父亲病故,11岁便到工厂做工,先后长达7年。
16岁时参加工人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陈若克随工厂内迁武汉,因接头有误,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
了寻找党,她毅然只身奔赴延安,行至山西,适逢临汾战起而受阻,被迫返回武汉。不久,再次赴延
安,途中,在山西入华北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并重新入党,后任党支部委员,在校期间结
识了校长朱瑞,翌年8月1日与之结为伴侣。婚后,她一直在太行山区工作,曾任晋冀豫区党校组织科
副科长。
1939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陈若克与朱瑞一起调山东工作。6月到达沂蒙山区。10月,任中共山
东分局妇委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陈若克参加了在青驼寺召开的山东省联合大会,被选为省临时参议会
参议员。8月6日,出席大会的妇女代表选举成立了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陈若克当选为执行委员和
常务委员。14日,她代表妇救会在大会上作《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的报告,对促进山东全省妇女
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4日,陈若克等人和鲁中军区独立团1
个营在蒙阴县东北部的大崮山被日军千余人包围。她和独立团首长指挥部队同敌激战3天后,于7日夜
自大崮山撤离,时陈若克临近分娩,行动困难,在大雾中与部队失去联系,被搜山的日军抓捕。在狱
中,她受尽酷刑,但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并从被捕之日起便立意绝食。26日,陈若克
和她刚出生的婴儿一起被敌杀害。12月中旬,敌工部门和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若克母女的遗
体运到沂南县东辛庄安葬。1953年迁至孟良崮烈士陵园。
汉斯·希伯(hansshippe)(1897~1941.11) 曾用笔名海因兹·莫勒。国际主义战士。德国人。
出生于克拉科夫(今属波兰)。青年时期在德国读完大学,到医药部门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
参加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被捕入狱,战后获释。此后加入德国共产党,在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
地从事新闻工作,经常在德、英、美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曾一度到苏联,采访过列宁和斯大林。
希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怀有深厚感情。他于1925年首次来中国,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
处编译英文刊物《中国通讯》,发表过《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等文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愤而离职回柏林,出版《从广州到上海 (1925~1927) 》一书赞颂中国的革命,认为
“贫苦的中国人必然会取得胜利”,宣称该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
中国共产党”。
1933年秋,希伯再次来中国,在上海和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等人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
学习小组。在德国《世界舞台》上发表了《殖民地中国》一文,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和蒋介
石镇压革命的行径。1934年希伯一度回欧洲,半年后返回中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的反战反法西斯运
动。多次撰文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提出组织反侵略阵线的主张。“七七事变”后,希伯积
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文章。还多方筹募、购买医疗用品秘密设
法送往敌占区里的新四军交通站。
1938年春,希伯到延安,毛泽东主席与其进行了恳谈。1939年春他到皖南泾县采访,在新四军军
部见到周恩来和叶挺,听取周恩来副主席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撰写了《周恩来论抗日战争的
新阶段》及一批关于新四军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报道,先后发表在欧美的一些进步报刊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希伯先后在《美亚评论》发表了《叶挺将军传》和《中国的内部摩
擦有助于日本》,揭露了事变真相并指出其严重后果。5月,他偕夫人秋迪到苏北,先后访问过刘少
奇、陈毅、粟裕等,把采访所得写成一部约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
《在日本战线后面的新四军》等报道和政论。9月,他由苏北到山东滨海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
会见罗荣桓、朱瑞和黎玉。并深入实际采访参加各种集会,先后写出了通讯《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
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两个长篇报告。文章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
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抗战坚持到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1941年11月初,侵华日军纠集5万余兵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残酷大“扫荡”,
希伯曾几次拒绝部队领导要护送他到安全地带去的建议,坚持参加艰苦的反“扫荡”,表示:“要和
战士们在一起,把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人民。”5日,3万余日军合围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
五师师部驻地沂南县留田村,罗荣桓指挥领导机关由特务营掩护,夜间朝着敌人的大本营临沂城方向
突围,一枪未发越过敌人3道封锁线,安全到达费县东部。希伯不顾一夜跋涉劳累,很快写出了一篇
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交一一五师《战士报》发表。文章盛赞罗荣桓指挥的“神奇”。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以山东省战工会机关为主的第二梯队,在东蒙山的大青山与日军一个混
成旅团遭遇。希伯持枪和大家一起射击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山东军区送给他的挽联称:“为国
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陈明(1902~1941.11) 原名若星,字少微。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
龙岩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1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回乡到白土桐岗小学任教。与邓子恢
等进步青年教师创立“奇山书社”,集资购买并研讨《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进步
书刊。两年后创办旨在“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的《岩声报》,陈明担任主笔,发表过《争回我
们的自由》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文章。
1923年,陈明先后在厦门的集美中学和中山中学执教。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春,
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接触了著名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等,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在东路总指挥部政治部负
责宣传,并兼任情报股股长。北伐军占领福州后,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宣传部长兼《福建评论》社社
长和《国民日报》主编。
1927年春,陈明任中共龙溪中心县委书记,到厦门、龙溪沿海一带从事工农运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他化装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7月,周恩来代表中央派他为中共中央福建省党务
特派员,与孔昭礼、谢景德等回福建整顿恢复党组织。不久,他们重建了中共闽南、闽北两个特委,
陈明任闽南特委书记。12月,陈明在漳州主持召开党组织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被
推选为书记。此后,在全省领导恢复两个市委、建立5个县委和4个县的特支,并在龙岩、上杭等县发
动农民武装暴动,在福州、厦门等市开展工人运动,建立起赤色工会。1928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在
漳州被捕,后越狱赴厦门,与省委取得联系。经中央批准,于1929年春赴苏,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31年结业回国,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长兼瑞金红军学校教官。1934年10月,陈
明随中央红军长征。翌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干部团任教,后期任训练科长和政治委员。在极端
困难的情况下,边行军边讲课,坚持干部教育。1936年,党中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陈明任高干
科教员,1937年改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政治委员。1938年10月,陈明调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任宣传部
长。1939年3月,随军到山东,担任运南支队政治委员,率部活动在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一带。7月,
调任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兼统战部长。秋,他亲自指导沂水县六区的民主建政,并以《拥护
民主政权》为题,为《大众日报》撰写社论,被分局书记朱瑞称为“山东的一位有权威的理论家”。
1940年7月,陈明出席山东省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战时工作推行
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撰写《抗日民主政府》,对加强政权建设和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
执行起了促进作用。 1941年11月,敌伪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30日凌晨,陈明率抗大一分校部分学员和少量部队在大青山下与日军一个旅团的兵力遭遇。在激烈战
斗中双腿负伤,他连续打倒3个日军后壮烈殉国。
甄磊(1919~1941.11) 原名玉桂。革命烈士。山东省莱芜县西关村人。女。出身贫农。幼年丧父,
母亲靠亲友相助开小饭馆维持生计,并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35年甄磊师范毕业后,在莱芜县第一女
子学校任教。1938年初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战士、政治部宣传员、
宣传队长。同年夏被选送到中共山东分局干校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结业后,被
分配到山东分局妇委会任秘书。翌年8月,被选为省妇女救国总会执行委员。11月,中共山东分局组
建“姊妹剧团”,甄磊任该团政治指导员。此后她和剧团团长辛锐一起,领导全团同志,通过文艺演
出,宣传和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8月,姊妹剧团参加了在临沭县蛟龙湾举行的省
八大剧团文艺会演,被评为第四名,受到山东分局的表扬。
是年11月初,在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大“扫荡”时,姊妹剧团
疏散到沂水县南部的南墙峪一带,分住在老百姓家中。7日,日伪军突将该村包围,先进行烧杀,后
把全村人赶到大街上,按中青年和老幼分成两部分,让老幼到中青年中认领自家亲人,剩下无人认领
的,就当八路军抓走或枪杀。认亲开始后,大部分中青年陆续被领走。甄磊看到剩下的人中还有不少
自己的同志,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紧急关头,她毅然从老幼人群中走出,这时,她身穿破棉袄,头上、
脸上都是灰尘,活像一位中年农村妇女。她模仿着老太太的举止,沉着地去认“丈夫”、“儿子”和
“兄妹”,一遍遍来往于日军的刺刀前,救出了好几名同志。事后,领导和同志们高度赞扬她的机智、
沉着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称她是巾帼英雄。敌人撤离后,甄磊离开南墙峪,和部分失散的同志一起
奔向大青山,寻找分局机关和部队。途中与日军遭遇,战斗中,甄磊胸部中弹牺牲。
刘子超(1906~1941.12)原名起亚,又名苏华,笔名梦非、王夫、辛民、漆雕华。山东省战工会委
员。抗日烈士。广东省兴宁县人。1926年入兴宁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同年加入该校由中国共产党兴宁
县小组领导的“读书会”,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刘子超以“煽动学潮,破坏教学”的罪
名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他一度进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因有人告密被捕,后越狱再回兴宁,受兴宁
党组织的委派,在新圩、水口一带进行党的工作,并兼任新圩党支部宣传委员。此后,兴宁党组织遭
破坏,他转移到上海,更名刘苏华,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与“创造社”的一些成员来往密切,成为
学校的活动分子。1929年,刘子超到华南大学工作,先后任中共沪西区委宣传部长、闸北区委书记。
他还经常以专家身份到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和各中学、社会团体讲演,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后发
表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判》、《唯物辩证法与严灵峰》等文章,从理论上驳斥当时托派分子
的谬论。1933年,刘子超在上海再次被捕,在押期间从未暴露政治身份,次年期满出狱。此后他与党
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去太原讲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第一战区政训处工作,适值中共中央北方局
组织部长朱瑞作为十八集团军的代表在那里任联络主任。在朱瑞的帮助下,刘子超恢复了党的组织关
系。1937年9月开始,刘子超相继担任由朱瑞主持创立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党组成员兼所长、华北
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1938年4月, 以华北军政干校为基础, 建立抗日新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 刘子超为司令员。
1939年2月,该部被编为晋冀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刘子超为副司令,5月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在山东
建立第一纵队,任命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刘子超被任命为政治部宣传部长,6月来山
东抗日根据地。10月,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刘子超仍任宣传部长。1940年2月,他当选为
山东省宪政促进会常务委员。4月他组织成立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为协会领导人之一。7月,出
席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当选为山东省战工会委员。
1941年冬,刘子超随部队进行反“扫荡”。12月11日,在沂南县上高湖附近牺牲。
辛锐(1918~1941.12) 革命烈士。山东省济南市人。女。其父辛葭舟是位爱国银行资本家,家中
是中共地下联络点,后来带领儿子、女儿参加抗日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任山东省交通厅厅长)。辛锐是
辛葭舟的长女,高中肄业,随父亲辗转数百里来到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与妹妹一起参加八路
军,从事文艺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省妇女联合会秘书和《大众日报》社沂蒙工作团干部。
她能写善画、能演会唱,经常写大字标语、画宣传画、演唱革命歌曲等,进行抗日宣传。
1940年11月,姊妹剧团成立,辛锐任剧团团长。她和指导员甄磊等亲自动手编写剧目,组织排练,
有时还登台演出。1941年3月8日,与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结为伴侣。8月,姊妹剧团参加了
在临沭县蛟龙湾举行的省八大剧团文艺会演,被评为第四名,受到山东分局的表扬。
1941年11月,5万多日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辛锐带领20多人疏
散到费县东辛庄一带。11月30日,在猫头山与敌遭遇,战斗中她小腹和双腿受重伤,当晚被抬到位于
费县城东北的山纵第二卫生所驻地火红峪村,隐藏在一山洞内治疗。半月后,伤势有所好转。12月16
日被接出石洞,住在该村聂凤举家中。17日,日军突到火红峪一带搜山,二所医护人员抬着辛锐向外
突围。为不拖累同志们,她厉声命令大家放下她赶快突围,接着向敌人扔出1颗手榴弹。其他同志忍
痛将她放在几块巨石之间的一隐蔽处,趁硝烟弥漫突围脱险。辛锐待同志们走后,沉着地连向冲上来
的日军扔出两颗手榴弹,炸死炸伤敌数人。此时她已身负重伤,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敌人同
归于尽。
王玉璞(1890~1941) 又名王楷。抗日烈士。莒县前山头渊人。地主兼商业者家庭出身。早年曾
出资在本村兴办小学校。“七七事变”后,在本村创办武术班,1938年带领武术班40多人参加八路军,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提供自家的染坊,无偿地为八路军染军装布。捐资700元,为刚建不久的山
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办事处作活动经费。在没有军医院的情况下,将八路军伤病员接到自己家中医疗。
有时一次接纳四五十人,医药费完全由他家负担,并发给痊愈伤员返队的路费。1939年秋奉命组建莒
县小店乡常备队。 此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九支队一大队大队长、二旅六团三营营长,莒中行署
(县级)主任。1941年在陇海路附近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
常恩多(1895~1942.8) 号获三。抗日爱国将领。辽宁省海城县人。满族。出生于贫苦农家。1914
年毕业于海城师范,回乡任小学教员。1919年参加奉军,一度在东北讲武堂学习,后历任排长、营长、
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曾声泪俱下地向全团官兵表示“要誓死保卫东北国
土”。1934年奉命随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进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曾同东北军总部《军事
周刊》记者、中共地下党员王再天同吟曹植《七步诗》,抒发胸中的愤懑。
1935年10月,常恩多由六三三团团长升任一一一师师长,随军开往西北。翌年,一度到西安军官
训练团担任第四大队大队长。在这里,他参加了由中共东北军工委领导的进步军官组织“东北抗日同
志会”。9月,红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应他的要求,接见了他,经过畅谈他深受教育。12月,蒋介石到
西安策划和督促对陕甘宁边区进攻。常恩多异常激愤,10日,他因事赴“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借机
向张学良提出兵谏的建议。“西安事变”后,他根据张学良的指示,率部开赴渭南县东渭河北岸的要
地,捍卫西安,曾多次击溃来犯的国民党中央军。
1937年7月,常恩多奉命率部开赴江苏。临行前,他鼓励幼子常克到陕北当红军,并对副官刘唱
凯说:“延安固然艰苦,但窑洞里集中的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到江苏后任戒严司令,激励将士在
100公里的江岸上布防,时刻准备打击来犯之敌。这期间,他曾收到周恩来给他的亲笔慰问信,内容
有“主动在我,命运自决,光明在前,后会有期”。常恩多感到非常欣慰。10月常恩多奉命撤离南通。
此后率部参加了扬州保卫战、台儿庄大会战、盐城和阜宁阻击战以及徐州攻击战等,在常恩多的指挥
下,将士艰苦奋战,卓立战功,被群众誉为“常胜军”。
1939年初春,常恩多率师部机关、直属队和六六二团开赴山东莒县大于庄一带驻防。他提出“团
结友军,亲如兄弟”的口号,和八路军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共同打击日伪军。曾指挥部队攻克枳沟
伪军据点,又消灭孟疃据点出扰的一股日军,将缴获的武器送给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不久,中共中
央山东分局根据他的要求,接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入夏,常恩多率六六二团和师部直
属队进行反“扫荡”。他巧妙运用游击战术,连续同日伪军进行了杨家庄、上河、九里坡等大小几十
次战斗,皆取得胜利。同年冬,又在十字路附近的王家庄子将日军一部包围,在八路军配合下,歼敌
200余人,《大众日报》发表文章称此战斗是“国共两军配合作战的典范”。
1940年9月,五十七军军长缪澂流派少校副官于光烈去苏北桃林镇跟伪兴亚建国军鲁苏地区总司
令李亚藩和日本鹫津兵团的大尉参谋辛修三等谈判,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协议。常恩多得悉
后,和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党员万毅于9月21日夜组织“锄奸行动”,除缪澂流事先得悉逃走外,副
军长朴炳珊夫妇、伪北平宣抚班的女间谍徐春圃等皆被扣押。他草拟了“九·二二”锄奸行动致各界
电文通告全国,提出“忠心爱国,杀敌锄奸,团结抗战,打回老家”的主张。接着,组织部队攻克了
大店、碑廓敌伪据点,歼敌600余人。
1941年2月,一一一师顽固派三三一旅旅长孙焕彩乘常恩多患病之机,密谋策划,将万毅扣押,
并逮捕了中共地下党员数人。常恩多听说后义愤填膺。1942年8月2日夜,他和鲁苏战区总部政务处长
郭维城(中共党员)共同发动起义,扣押了师部的顽固分子,宣布《八三起义宣言》,8月8日率部队开
赴莒南王家坊前,把这支拥有2700多人的队伍交给了中共和人民。9日凌晨含笑溘逝。事后,毛泽东
称一一一师起义是“东北军少壮派的抗日、反蒋、联共”。罗荣桓、陈光在给常恩多的挽联上写着:
“杀敌锄奸,功在国家”、“还乡复土,义尽东北。”
汪洋(1912~1942) 原名正之,字诚斋,号洪波,抗战后改为汪洋,亦称汪波。革命烈士。山东
省东阿县顾庄村(今属河南省台前县)人。8岁开始入学读书,后到济南乡村师范求学,参加该校中共地
下支部组织的“读书会”,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洋积极投入中
共地下支部领导的救亡运动,并参加了济南赴南京请愿团。12月17日下午,在南京参加学生游行遭到
反动军警的追捕,返回济南。
1935年汪洋休学,先后到肥城县民众教育馆、东阿县立小学任职,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组织领导
小学教师240人进行增资罢课斗争,被革职。1936年初,汪洋到西安考入东北军学兵队,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党组织派他担任学兵队少年先锋队的政治指导员,在下层士兵中开展抗日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汪洋随东北军五十一军东上抗日,到达临沂,部队的中共工委派遣他和
张岗与在国民党临沂专署任职的中共地下党员崔介,组成中共临沂军事工作小组,负责开展鲁南地方
工作。此后,他奔走于博山、淄川、临沂、沂水、泰安等地,组织扩大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初,他
组织起的队伍被国民党张里元部收编。此后,他由党组织派遣到张里元新组建的独立营工作。1938年
3月,他按照党组织研究的意见发动了驱赶国民党官僚、独立营营长戴星三的行动,率全营参加了八
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被编为四支队第三团,汪洋为团长。遂率领三团和四支队一部挥戈
南下,攻克莱芜县城,活捉了国民党顽固派县长和公安局长,接着打退了顽固派秦启荣部的反扑。6
月,一度率三团随省委机关南下滕县,在向沂蒙山区回师时,三团与二团合并,保留二团番号,汪洋
为政委。9月初,省委在沂水岸堤召开庆功大会,命名四支队二团为“钢二团”。12月,八路军山东
纵队成立后,汪洋先后调任山纵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四旅政治委员。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四旅与泰山军区合编为鲁中第一军分区,汪洋任政治委员
兼中共泰山地委书记。是年秋,敌人纠集5000余人,分6路偷袭汪洋驻地博山西的刘白杨,10月17日
拂晓形成合围。汪洋率地委、军分区机关人员和1个战斗队共300余人突围,途中遇敌伏兵袭击。汪洋
指挥部队同敌展开白刃战,全部壮烈捐躯。
侯宜禄(1913~1942.10) 字广忠。革命烈士。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王含庄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农
庭。1928年参加东北军。1936年随张学良、杨虎城参加了“西安事变”。1938年先后参加了台儿庄、
保卫武汉等战役。1939年春,随于学忠部入鲁,任苏鲁战区总部特务团三营营长。1942年8月3日,随
东北军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苏鲁战区政务处长郭维城举义,参加了八路军,任新一一一师独立团团
长。10月,他率部参加鲁中区的反“扫荡”斗争。10月28日,新一一一师副师长郭维城、参谋长于文
清等数千名干部群众在沂中县仙姑顶山南麓被万余敌人包围。侯宜禄率独立团抢占了仙姑顶制高点,
部署分头阻击敌人。他直接指挥两个连在敌人重点进攻的方向阻击。一个中午,连续打退了敌人的5
次进攻,大量杀伤了敌人。经过反复激战,守住了阵地。天黑后,他们掩护机关、群众突出了重围,
晚10时许,阻击部队在营长程书麟带领下突出重围,他为掩护部队壮烈牺牲。
杨荫田(1913~1942.10) 又名志诚。革命烈士。沂南县朱家里庄人。出生于地主家庭。1931年在
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抗日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山
东省政府逮捕入狱。1936年出狱回乡。1938年2月与朱寿年、刘焕然等组建起二三十人的抗日队伍,
并献出家里的粮食供应部队。 4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排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
1942年10月,在甲子山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孙焕彩部作战时中弹牺牲。
潘维周(1917~1942.10) 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河北省赵县人。出生于富农家庭。18岁在赵
县读完初中,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赵县县委组织部长。
1936年赴陕北参加工农红军十五军团,任文化教员。不久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学习。1938年5月,
随郭洪涛赴山东,奉命与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等一起创建抗日军政干校,任政治部主任并主持教
务。他率领干校学员随中共山东省委由鲁西到鲁南再到鲁中山区,边行军,边组织学习,克服种种困
难。在处理校务的同时,还兼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课程。经常带领学员到驻地附近帮助群众劳
动,宣传抗日救国。半年间,干校培训800余名学员,分赴各个抗日根据地。翌年春,潘维周调任中
共山东分局党校教务主任兼党总支书记。5月改任专职副校长,佐助陈明主持全校工作。当时学员都
是县团级以上干部。他周密组织教学并亲自授课。利用反“扫荡”学校暂时停课之机,与校长陈明一
起到沂水二区,帮助建起山东早期抗日民主政权之一--沂水县二区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5月,潘维周
调任鲁中区二地委组织部长。他代表地委率工作组在沂水县埠前村进行减租减息试点,以取得经验,
指导全区的“双减”工作顺利开展。1942年10月,日伪军万余人对鲁中山区进行“拉网合围”。月底,
潘维周在随鲁中区机关反“扫荡”中,牺牲于沂水县北诸葛村。
李竹如(1905~1942.11) 原名贻萼,字世华,曾用名一凡。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山东省利津县
人。幼时读书,1925年于惠民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在校期间经常阅读进步
书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东南大学附中停办,
李竹如回济南正谊中学读书。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担任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组织学生进行请愿、罢课、游行示威等抗日爱国活动。1932年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一乡师和平原县
五乡师任教,利用教员职业为掩护,传播马列主义和宣传抗日。1935年创办《新亚日报》,任报社副
社长兼副总编,在该报上刊登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宣言等,公开党的抗日主张。后因受反动势力排挤,
于1936年赴上海,创办《文化报》并任主编。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李竹如毅然离沪奔延安。途中,在晋东南加入刘伯承、邓小
平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被分配做民运工作。1938年,调任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社社
长兼总编辑,翌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总编。5月,随八路军第一纵司
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到山东,6月下旬到达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任第一纵民运部长。9月,任山东
分局民运部长。之后,相继担任山东宪政促进委员会常委、组织部长,山东分局宣传部长等职。1940
年2月,他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开展宪政的准备工作》的专论,为在根据地内建立抗日民主政
权做了舆论准备。1940年秋,在山东省联合大会上,李竹如被选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省战工会常
委、省参议会秘书长。1941年11月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牺牲后,李竹如于翌年1月接任省战
工会秘书长兼山东分局调研室主任。5月,他亲自带领工作队到莒南县大店蹲点,与贫苦农民同吃同
住,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总结经验,指导、推动了全省的减租减息工作。
1942年10月下旬,日军调集1.2万余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1月2日,敌出动8000余人,
分兵多路,长途奔袭,在对崮峪一带将省战工会机关、抗大一分校及部分部队包围,双方展开激战。
李竹如沉着、勇敢地和战士们一起战斗。从晨至黄昏,共打退敌人8次进攻,毙伤日伪军600余人。天
黑后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杨万兴(?~1942.11) 革命烈士。四川省人。出身贫农。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秋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等职。1939年受中央派遣从延安来山东,后任鲁中军区一旅
一团团长。1942年反“扫荡”中,他奉鲁中军区命令,于11月7日晚率团攻打蒙阴县垛庄敌伪据点。
他带领战士冒着硝烟弹雨接连冲破两道围墙,在向最后一道围墙攻击时,不幸中弹牺牲。战后当地军
民在东高庄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李成仕(1915~1942.11) 革命烈士。山东省莱阳县人。8岁入小学读书。1936年中学毕业后,回村
任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李成仕积极宣传抗日,被选为莱阳县“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1938
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莱阳县委宣传部长。12月,调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翌年5月
结业后,调任中共蒙阴县委书记。时,蒙阴县三分之二的地区为敌占区。李成仕带领干部、群众开展
游击战, 并在二、 五、六、七等区组建了区、乡人民政权和抗日武装,壮大了蒙阴县的抗日力量。
1940年7月11日,在蒙阴县第一次参议员大会上,李成仕被选为参议长。1941年7月至次年5月,任沂临
边县代理书记。
1942年9月,李成仕身患重病,鲁中区党委安排他到淄河地区马鞍山养病。11月9日晨,大批日军
在4架飞机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进攻。在此处养伤养病的李成仕、王凤麟、冯毅之、谭克平等县团
级领导干部率警卫人员及伤病员、抗日工作人员家属等共40余人,英勇抵抗。李成仕、谭克平和部分
战士守卫南天门,他们沉着应战,用子弹、石头等一次次把敌人打下去,敌死伤惨重。10日晨,敌增
兵,再进攻,出动8架飞机狂轰滥炸。李成仕身负重伤,仍顽强战斗,中午,不幸中弹牺牲。
刘广全(1916~1942) 战斗英雄。苍山县大炉村人。出身贫农。因为不识字,有一年请地主帐房
先生写春联,帐房先生给他写了“槽头见喜”、“六畜兴旺”两联,贴在屋内,引起人们的讥笑。他
受此凌辱,对地主痛恨至极。1938年,参加了当地爱国人士万春圃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在二营当战士。
此后,相继担任中国共产党鲁南特别委员会侦察员、鲁南行署公安局科长。1940年,有一次鲁南特委
派他送一份机密情报给一一五师指挥部,路经费县时被伪军抓住,伪军怀疑他是八路军地下交通员,
对他严刑拷问,刘广全咧着厚嘴唇,眼睛直愣愣地直犯呆。伪军误认为他是个傻子,便将他释放。刘
广全脱险后,急忙赶往一一五驻地,圆满完成任务。
另有一次,鲁南特委派刘广全到峄县,寻找和恢复设在那里的一个地下工作点。当时据守峄城的
日伪军戒备森严,工作困难很大。刘广全毫不畏惧,他装扮成商贩,挑着柿饼奔向峄城。一路上,他
机智巧妙地应付,通过敌人的层层关卡,进了峄城。进城后,他没有直接去设在西关一家布店的地下
工作点接头,而是走街串巷卖柿饼,借机熟识地形,观察敌情,至天黑,才转到目的地,与地下党组
织取得了联系。
1940年,日军对鲁南实行大“扫荡”。有一次,中共鲁南特委机关向大炉村转移。进村之前,派
了几个侦察员先去侦察。侦察员回来报告说,日军进大炉村后不久便撤走了。特委机关便向大炉村进
发,忽然见刘广全迎面跑来,连连说:“不能进村,敌人又回来了。”原来他为了弄清敌人的行动,
一直尾随在敌后进行侦察,发现日军再次返回大炉村,才急速向特委报告,特委机关立即转移,避免
了一次重大损失。
1942年,刘广全在鲁南行署公安局工作。当时国民党五十七军公开反共。有一次,鲁南行署机关
转移,行署主任李乐平发现在一座山头上有人,便命刘广全前去侦察。刘广全爬到半山腰,看清是五
十七军的部队,连忙发出信号。行署机关发现信号安全转移,刘广全被山上敌人的枪弹击中牺牲。鲁
南区党委评价他说:“刘广全同志外拙内秀,大智若愚。”
邢宝珍(1927~1943.2) 革命烈士。沂南县门家庵子人。女。少年有志,性格刚烈,不缠足,不学
针线活,爱好武术、射击,13岁就有一手好枪法。
1941年1月31日凌晨,其父邢祚光(原沂水六区伪区长)在小杜家庄敌伪据点率105名伪军起义,杀
死鬼子20人。邢宝珍持枪扼守东门,未放走一个鬼子。起义前,她协助父亲观察敌情,检查武器弹药,
组织起义军人家属秘密转移,做了大量工作。起义成功后,她随军进入抗日根据地。2月2日,沂南县
行署在岸堤召开欢迎邢祚光起义大会。不久,她参加莒沂工作团,任宣传员,四处搜集敌伪军活动情
报,编印和散发抗日传单,受到领导的表彰。1942年12月3日,由于叛徒告密,她和其母亲李曰荣在
沧浪沟被捕。押至沂水城日军监狱,遭到严刑拷打。她不低头,不弯腰,誓死不屈。1943年2月,邢
宝珍在沂水城北被日军枪杀。临刑前大骂日本侵略军,连声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她和母亲李
曰荣同为革命烈士。
卞子策(1905~1943.3) 又名立勋。莒临边县办事处主任。莒南县卞家汀河村人。出身地主家庭。
早年毕业于在临沂的山东省立第五中学。1933年应聘到莒县县立第二小学任教,在师生中颇有声望。
国民党莒县三区党部两次劝他加入国民党,均被谢绝,由此遭受排斥,1935年寒假愤然辞职返里,自
办一所乡村学校。国民党莒县七区区长薛鹤亭曾亲自登门,延请他出任乡长,亦予谢绝。1937年抗日
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带领16名青年烧毁日军在莒县马坡村修的2座木板桥,
阻绝日军运送弹药车辆的通行。接着,他带领部分人员,树起抗日旗帜,提出“抗外侮,救国家;打
日本,保家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8月,出任莒县七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主任。11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6月,受中共鲁东南特委派遣,到民间帮会组织--“金钟罩”,发展抗日武装力
量。他在“金钟罩”内担任第六大队大队长,率领队伍,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张里元部和
李延修部的挑衅,并在尤家柳峪村伏击日本侵略军,打死日军数人。1940年春,卞子策任莒县七区抗
日民主政府副区长,兼任区武装中队中队长。他曾只身赴国民党莒县七区区公所,说服区长薛鹤亭率
200多人的武装力量投奔八路军。1941年5月,卞子策调任莒中县行署主任。翌年9月,改任莒临边县
办事处主任。此时他已积劳成疾,且病情日趋严重,1943年3月病逝。
彭雄(1912~1943.3) 原名彭文灿。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后
任红一军团七师师长。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三旅挺进山东。彭雄任独立团参谋长,与团长
杨勇共同领导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此后,彭雄率部进入蒙山一带,协助中共费县工委建立抗日民主
政权,开辟费北抗日根据地。6月,日伪军从兖州、泗水、费县据点纠集数千名兵力,两次进犯费西、
仲村一带根据地,均被彭雄率领东进支队主力和地方抗日武装予以击退。8月,率部打垮了破坏抗日
根据地的反动道会门“无极道”、“红枪会”武装势力。10月,又把制造摩擦的顽固派张里元部第三
旅驱逐至上冶以东地区,巩固和扩大了费南、费北抗日根据地。当时,费县、平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
民谣:“涝怕阴,旱怕晴,鬼子汉奸怕彭雄。听到彭雄来,鬼子汉奸跑掉了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
奸不敢笑。”这年秋天,彭雄率部驻蒙山山峪。他曾在蒙山白云岩巨石壁上题刻了“山青水秀”4个
大字,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厚爱。
1940年10月,彭雄调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黄河支队支队长。1941年2月,彭雄任新四军第三师参
谋长。
1943年春,新四军抽调51名团以上干部赴延安学习。他们组成“赴延安干部队”,由彭雄任队长,
旅长田守尧任副队长。因陆上交通被敌切断,搭乘木帆船取海路北去山东滨海解放区再转赴延安。3
月17日凌晨,船驶至山东岚山头附近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彭雄沉着应战,先把晕船体弱的田
旅长与女同志安排在底仓,详细布置火力,待日艇靠近,诱使日军小队长及翻译登船“检查”时猛地
将其推入海中,又将集束手榴弹扔上敌艇,炸死炸伤10几名敌兵。在激战中彭雄胸部3处负伤,警卫
员扶他进仓包扎伤口,他焦急地说:“不要管我,你们抵抗敌人要紧。”身边只留下他爱人吴为真照
顾。彭雄等牺牲后,黄克诚为文悼念,内称:“彭雄、田守尧同志,均为我军优秀的青年高级指挥员,
对党忠实,作战坚决勇敢,战争及工作经验丰富。此次于海上遇敌,奋勇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真是
重大损失。”
孙隆三(1880~1943.9) 抗日烈士。费县白埠村人。出身雇农。少年时给人铡牛草失去右手拇指,
遂有“九爪龙”之称。1909年农历九月九日,他聚众在白埠集杀死倚仗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势力、欺凌
百姓的族兄孙隆典,被费县当局逮捕,在押解去济南途中,乘机逃脱,流落关外。“九·一八”事变
后,在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1941年1月返回故里。11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费东县白埠区区中队。
不久,日军纠集5万人“扫荡”沂蒙山区,他积极跟随部队进行反“扫荡”。曾在夜间往返3次去沂蒙
腹地给伤员送信、送食物。他经常化装出没在敌人据点、集市、青纱帐打击敌人,使敌人闻之丧胆,
互相传说着:“谁要做事心不平,顶头碰上‘九爪龙’。”1943年9月,孙隆三跟随区中队在白埠区
北部一带反“扫荡”,曾在聂家沟南岭伏在大石后击毙1名日军军官。在平顶崮战斗中,孙隆三率队
与日军激战半日,在主力部队增援下,打退敌人。在追击逃敌时,他奋勇在前,由于两昼夜滴水未进,
又加年迈,奔跑过度,劳累至极,遂为国捐躯。县、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为其修墓立碑,以志功绩。碑
上有歌颂称:“自公出世兮慷慨一方;杀敌勇敢兮敌人潜藏;六旬有余兮骑鲸徜徉!”
刘桂堂(1892~1943.11) 绰号“刘黑七”。巨匪、汉奸。平邑县铜石镇锅泉村人。出身贫农。早
年当过木工、搬运工。1915年与林传聚等8人结拜为“兄弟”,打家劫舍,因排行第七,加之皮肤黝
黑,被称为“刘黑七”。1922年刘桂堂匪帮扩充到200人,为躲避山东督军田中玉所派军队的围剿,
遁入蒙山。1925年,张宗昌督鲁后,复派黄凤岐旅1个团进剿。他们与匪帮暗中交易,用武器换取银
元。刘桂堂将得到的武器装备了自己的匪众,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1927年2月10日,他率匪众血洗南
孝义村,杀死平民386人,财产抢掠一空,房屋付之一炬。3月,窜入莱芜县,仅在红山寨就杀害1300
人。年底,匪帮发展到万余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其杀人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仅蒙
山前百余里内,就有20多万间房屋被烧,1.2万余人被杀。
1928年春,刘桂堂匪帮被国民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师,刘桂堂任师长,辗转开往河南。
1930年爆发蒋冯阎战争,刘桂堂率部在禹县击溃冯玉祥军队一部,蒋介石发电致贺并称之为“铁四师”。
不久,刘桂堂投靠阎锡山,任第二十六军军长。1931年改投东北军任第六混成旅旅长,驻守河北大名,
被国民党军刘峙等部击溃,窜回山东。翌年2月山东省政府将其改编为山东警备军,韩复榘自任总指
挥,刘桂堂任副总指挥,下辖4个旅,约5000余人。刘桂堂因不服调遣,继续烧杀抢掠,韩复榘停止
军需供应,后复因其公开反韩,韩复榘下令杀掉他在济南联络处的全部人员。刘桂堂被迫经河北流窜
热河一带。1933年春,投靠日军,任伪满州国第二路军总指挥,配合日军侵占沽源等地。6月26日,
通电参加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任十七军军长。7月,在吉鸿昌的指挥下,参加了收复
多伦等地的对日作战。8月,任察东剿匪副司令。12月,率部南窜。1934年3月17日,在山东绑架英国
商人,蒋介石电令韩复榘严厉剿办,并派飞机助战。刘桂堂部受到歼灭性打击,他避居天津日租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桂堂再次投靠日军,充当皇协军前进总司令。12月,随日军到胶东,
部队扩充到3000多人。1938年,与日军闹翻,以“反正抗日”的名义进入鲁中山区。翌年被国民党苏
鲁战区总司令部任命为新编三十六师师长。后移驻费县,在锅泉经营大寨,外修坚固工事,内筑豪华
府邸,接着与日军勾结,袭击八路军,杀害抗日干部和民众。11月突袭驻柘沟村的中共费县县委、八
路军一一五师津浦支队第三团团部和特务营,掠去200余支步枪和3挺机枪,并扣押团长续志先等200
多名指战员。1940年冬,纵火焚烧费南县60多个村庄,仅在大井一村就活埋共产党员和被认为有共产
党嫌疑的200多人。
1943年3月,刘桂堂勾结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九十二军一四二师进扰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八路军
鲁南军区奋起反击。于4月23日攻克锅泉。8月,又在大井村给予沉重打击。刘桂堂率部1500余人逃至
费县南部柱子村,并公开投日,被任命为伪和平救国军第十军三师师长。11月15日夜,鲁南军区发起
对柱子村的围攻,全歼该部,刘桂堂被击毙。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连续3日、每3小时一次播发《山东我
军击毙惯匪刘黑七》的重要新闻,《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山东军民反“扫荡”胜利》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