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35&run=13

一、结核病防治
1946年9月,成立了“中国反肺痨协会临沂分会”,有会员千余人。推选27名社会知名人士为理
事,其中13人为常务理事。知名人士有刘民生、李澄之、田佩之、马保三、万春圃、白备伍、梁竹航、
刘惠民、刘格平等。分会开展了社会性的防治肺结核宣传活动,并拟在莒县浮来山设专科医院。后因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临沂解放区,分会自行解散,计划未能实施。1950年,临沂专署中心卫生院设肺
科门诊,有病床20张。采用“营养卫生基本疗法”增加病人营养,极少使用进口链霉素和对氨柳酸钠
(少而昂贵)。1952年,省结核防治所在临沂举办卡介苗学习班,是区内结核病预防医学的开端。1953
年10月,临沂专区疗养院承担全区结核病防治任务。1954年,“异烟肼”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治愈
率。1959年后,莒南大山公社以民办公助形式办疗养院,很快推广到全区,民办疗养院发展到90处,
收治病人1176名。1960年,卡介苗接种推广到农村,全区每年接种20万人次,对预防儿童结核收到良
好效果。1963年,开始对肺结核病人登记建卡,定期随访。1964年,地区医院开展肺切除术,挽救了
许多久治不愈的结核病人。1972年,全区开展大规模的结核病线索调查和卡介苗接种,共调查54个公
社,透视38万人,查出肺结核患者9507人,接种卡介苗250余万人。1973年,莒南县防疫站防痨组与地
区结核防治院合作,采用中草药制成“百肺宁”、“三柏片”,治疗2000余例,收效显著,获1978年
地区科研成果奖。1976年,进行第二次卡介苗普种,使全区380万儿童获免疫力。1979年3月,全国首
次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在平邑、费县、莒南、日照、沂水5县调查7537人,患病率为0.49%,
涂阳患病率为2.17%。到1981年,全区普查157个公社(占总社数的67.38%),透视274万人,发现肺结核
病27576人。1980年,在莒县开展“肺结核病人不住院规律化疗”试点,与病家签定合同,实行制约
性治疗。翌年,全区统一制定了化疗方案,从此把结核病人纳入了正规化疗轨道。到1989年底,共治
疗4464例。1984年3月,全国进行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临沂地区确定调查点12个县(无平邑),共
检查23033人,查出结核活动性病70人,患病率为0.304%;涂阳患病21人,患病率为0.912‰。到1989年
底,全区结核病患病率降至0.186%,涂阳患病率降至0.111‰。
二、皮肤病防治
(一) 麻风病防治 1953年,各县成立麻风病防治组(站),开始根据线索对可疑者进行调查。到
1958年,累计发现病人5542例,由麻风站(组)负责管理,送药上门,免费治疗。1962年,各县建立了县、
社、队三级麻风病防治网,监督患者服药,定期复查。全区共建立麻风病村28处,收治大批瘤型麻风
病人;建麻风病院1处,收治公职患病人员。1964年,全区开展全民性麻风滤过性普查,至1966年结
束,共发现病人6354例,患病率为0.8‰。查出病人全部得到免费治疗。由于麻风病人减少,1973年将
原有的28处麻风病村合并为14处(每县1处),另建治愈麻风村1处。1976年,地区皮防所组织手术队,
赴各麻风村开展畸形矫治手术。1983年,在全区开展麻风病全面大普查,制订统一麻风病联合治疗方
案,提高了治愈率。据1989年底统计,全区累计发现麻风病人9574名,治愈6070人,死亡2850人,复
发24人,新发25人,外地迁入35人,迁出或自愈的614人。至1994年底,由于区划变动,全区累计发现
麻风病人8480名,治愈5517人,死亡2496人,复发214人,除死亡、迁出等减少外,尚有现症麻风病人
59名。
(二)头癣病防治 1977年8月,按省制定的头癣病防治规划,地区卫生局成立了头癣病防治工作领
导小组,地区皮防所制订了规划。9月,开展了普查普治工作。当年底共查出患者3747例,给予“服、
擦、洗、理、消”五字综合防治。1979年11月,进行二次普查普治,到1981年7月,累计确诊4580人,
治愈4570人。8月,组织检查团进行全面验收,患病率已降至0.33/10万,低于国家规定的1/10万的标准。
9月,省卫生厅宣布临沂地区基本消灭头癣病,并颁发了证书。
(三)疥疮防治 1981年3月,地区皮防所发现首例病人,后各县陆续发现患者。1983年,苍山县发
现600例。是年,临沂市重沟乡疥疮流行,重沟中学和部分小学被迫停课,经地县皮防所组织力量及
时查治,短期内即控制了流行。
(四)性病防治 1988年12月,地区皮防所发现首例梅毒患者(男,23岁,蒙阴籍),到1989年底,共
发现45名患者(男35人,女10人),其中以淋病患者最多(28例),其次是尖锐湿疣患者(15例)。发病年龄
以20~40岁青壮年居多。45例中,工人9例,司机8例,饮食服务业6例,个体经营者供销人员6例,农
民5例,军警2例,干部、职工各1例,14岁以下儿童7例。上述患者均治愈。后每年均以成倍的速度增
长。1990年为414例,1991年为1483例,1994年为1231例。病种以淋病最多,其次是尖锐湿疣、非淋菌
性尿道炎、梅毒。发病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居多,职业主要是工人,其次是农民、个体经营者、汽
车驾驶员等。
(五)其他皮肤病防治 据地区皮防所1981~1984年门诊75818份初诊资料分析,皮肤病共24类,194
种。其中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占首位(27.66%),其次是红斑、丘疹和鳞屑病(18.25%)。罕见的为非感染
性肉芽肿、萎缩性皮肤病和真皮弹力纤维病。
三、精神病防治
1958年前,该病属内科治疗范围,多采用镇静、安眠药物治疗,收效甚微。1958年3月,临沂专
区人民医院设简易精神病房,用电眠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1965年,地区精神病医院建成,
设50个床位,职工38人,承担全区精神病防治、教学、科研任务。1966年,胰岛素疗法在精神病院使
用, 连同新型抗精神病药、 电疗和管理措施,疗效显著。1977年,开展工娱疗法,康复收效满意。
1984年9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工具量表,按全国统一诊断标准,对日照、蒙阴两县50个自然
村10761人进行了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各类精神病总患病率为8.08‰。据调查资料推算,全区约
有7.53万名精神病患者。区内已建起精神病院的有沂南(130个床位)、沂源(32个床位)、平邑(60个
床位)3县。在综合医院设精神病科的有苍山文峰山医院(50个床位)、蒙阴巨山医院(15个床位)、郯城
第二人民医院(60个床位)、沂水马站医院(20个床位)。1986年,地区民政局建成120张床位的复退军人
精神病院。1987年,开始着手组建县、乡、村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管理精神病人。1988年,地区精神
病医院床位增至300张, 职工206人。 是年底, 该院在临沂市白庄设门诊和简易病房,有床位30张。
1990年,在临沂召开了第三届山东省精神科学术年会,同时完成了“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阳性症
状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课题鉴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993年,地区精神病医院在
临西五路北段东侧征地44亩,筹建新址,1994年破土动工。
四、肿瘤病防治
1974年10月,地区肿瘤防治研究所成立。翌年,在区内13个县进行恶性肿瘤社会调查,共调查41个
公社,195698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通过5年回顾性调查(1970~1974年),发现5年各类疾病死
亡60659人,平均死亡率为639.99/10万。死因17项 (16类疾病和意外死亡) ,恶性肿瘤病居第4位,死亡
4516人,死亡率47.65/10万 (前3位顺序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3516人,死亡率142.6/10万;传染病死亡
8447人,死亡率89.12/10万;消化系统疾病死亡5794人,死亡率61.13/10万)。癌亡中以胃癌占首位。5
年动态中癌亡略有上升趋势,以胃、肺、肝癌较突出。癌亡率以沂源县最高,为79.73/10万;苍山县
最低,为25.1/10万。死亡年龄以45~49岁为高峰,癌亡比为17.55%。1975年,发现患癌病人数664人,
癌分类以宫颈癌最高(155人),其次是胃癌(91人)。1985年,地区肿瘤防治研究所改为地区肿瘤医院,
以手术、化疗、放疗、超低温冷冻治疗为专长,尤以钴60及深部X线放疗为特点,每天治疗50余人次。
液氮冷冻治疗对各种皮肤癌、血管瘤、黑色素瘤、肉芽肿、慢性化浓性骨髓炎、阴茎癌治愈率均达90
%以上。到1994年,地区肿瘤医院开放床位532张,编制床位400张,有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共设15个
临床科室,先后购进磁共振、CT、加速器、铱源后装治疗机、钴60治疗机、模拟定位机、深部X线治
疗机及各种扫描仪、进口内窥镜、微循环仪、微电脑肿瘤诊断仪等先进设备。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
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在直肠癌根治原位肛门重建,膀胱癌根治膀胱尿道重建方面,达到国内领先
水平,吸引了国内近20个省市及印尼、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前来就诊及咨询。
五、寄生虫病防治
(一)黑热病防治 1914年,曾在日照县流行,时称“痞”病。1947年,该病流行沂蒙山区,以沂
水、沂源为重。省政府曾组织医疗队救治,仅安平、大泉两区就治疗127人。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
会卫生部黑热病防治一分所一行23人进驻临沂城,采用斯锑黑克治疗47863例,治愈率90%以上。1962
年,临沂地区宣布已消灭黑热病。
(二) 丝虫病防治 1951年,专区中心院与省防疫队在临沭县两个区查出2366名微丝蚴血症患者。
1953年,应征新兵查体时,各县都发现有丝虫病感染者。1958年,在全区开展首次丝虫病普查普治,
平均感染率为12.34%。其中对37703名患者用“海群生7日疗法”治疗。1959年,进行第二次普查普治,
平均感染率为12.2%,有17万名微丝蚴血症患者被治愈。1971年后,每年都开展普查普治。1983年10月,
卫生部派来考核组,考核验收防治效果,平均感染率为0.34%,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宣布临沂地区基本
消灭了丝虫病。之后,横向监测到1986年,微丝蚴阳性率已降至0.014%;纵向监测到1988年,微丝蚴
阳性率及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降为0。丝虫病在本地传播已被阻断。
(三)疟疾防治 1947年,疟疾流行,在沂源县东里一带有病村庄,患者占村人口的50%。省政府派
防疫队赴疫区,用盐酸奎啉进行普治。1960年,全区疟疾暴发流行,平均发病26594/10万。除药物治
疗外,同时开展灭蚊运动,控制疟疾流行。1963年,疫情有降,发病为151436人。1964年,发病人数
是1963年的3.7倍。主要在南部临、郯、苍3县,发病37.8万余人(占全区病人的67%)。1971年,疟疾大
流行,全区发病937793人,在根治现症病人时,开始实施全民服药预防。1974年,贯彻五省联防措施,
疫区服用药盐预防, 大力开展灭蚊运动, 终于控制了疫情。 1987年,全区仅有33例患者,年发病率
0.30/10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消灭疟疾标准。1988年9月,卫生部专家组对临沂地区及所辖郯城、
苍山两县进行了全面考核验收,宣布基本消灭疟疾。1989~1994年,全区共收报告56例,多为外地感
染散发病例。
(四)钩虫病防治 1951年,农村钩虫病感染率为59%,列为区内重点防治疾病,每年都有数千人获
治。1956年,开展全区钩虫感染情况调查,郯城县最高,感染率为82%;莒南县最低,感染率为19.4%;
其他各县均在40~70%之间。经1958年普查普治,全区感染率下降到19.4%。1961~1989年,除在部分
学校服驱虫药外,未进行大规模防治。
(五)蛔虫病防治 1961年,在全区抽样调查发现,蛔虫平均感染率为94.2%,其中临沂、蒙阴两县为
100%。 驱蛔治疗的重点为中小学生。1986年,在临沂青少年中调查,农村感染率为70~80%,城镇在
30%左右,均低于60年代初期。
(六)肝吸虫病防治 1957年,莒县人民医院化验室首次从就诊病人粪便中发现肝吸虫卵,证实了
区内肝吸虫的存在。1963年,省寄生虫病防研所与专区防疫站在临沂王桥公社调查,从725人的粪便
中查到有肝吸虫卵者115人,感染率为15.86%。经对附近汪塘鱼、螺类检查实验,证实临沂有肝吸虫
病流行因素, 后对现症病人进行了治疗。1964~1992年,全区共查857520人,查出肝吸虫感染阳性者
55855人,感染率为6.51%。治疗48766人,治疗率为87.31%。1985年前,主要治疗药物为血防-846;1986
年后,治疗多采用吡喹酮。
六、地方病防治
(一)布鲁氏菌病防治 1957年,省防疫站在沂源县放牧农民中确诊有布鲁氏菌病流行。1963年,
专区防疫站对247名畜牧兽医工作者进行菌素变态反应试验,有9人呈阳性反应。1966年,对羊群进行
调查,发现自内蒙、新疆、东北购进的种羊,均有感染。对食品公司奶牛血清检查,也发现有受染奶
牛。对受染的牛羊,全部淘汰处理。1972年,对从事易感职业者检查,平均感染率为1.13%,其中以兽
医受染最高(16.6%)。经抗菌素治疗,至1989年未再发现新病人。1991年,抽查病区193人,非病区(莒
南)130人,未检出新发病人及感染者。1992年,经山东省卫生厅、省畜牧局考核评审,认为临沂地区
已达到国家卫生部、农业部颁布的“布病控制区”标准。
(二)克山病防治 1962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蒙阴县有克山病人。1973年,省、地组成联
合调查组,在莒县、沂水、沂源、平邑、蒙阴作克山病线索调查,查出187例患者。1974年,在上述5
县共发现克山病患者295人,死亡213人,死亡率为72.2%。省确定这5县为克山病区,后又确定日照、
莒南为病区。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杨光昕到沂水、莒县采集人发作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缺硒
可能与区内克山病有关。在病区使用亚硒酸钠片做预防服药,近30万人接受服药,进行效果观察。从
1962~1990年,累计发现克山病1652例,死亡1093例,病死率为66.16%。1990年后,已无新发病例报告。
1992年,经省级考核验收,已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三)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治 1973年11月,首次确诊区内流行出血热病。沂沭河东调工程医院先后
收治26名患者,死亡1例。同年,郯城、临沂、莒南、日照4县相继发现该病。1974年,被列入疫情报
告范围,疫区开始扩大,流行趋势由南向北,由平原向山区蔓延。流行季节以11月至翌年2月为高峰。
1985年,区内发病10588人,死亡269人。省、地两级联合对传染源和传染媒介调查,发现野鼠中以黑
线姬鼠为主要传媒,其次是背纹仓鼠和大仓鼠,家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传媒。为控制疫情延蔓,
从1975年起, 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冬季灭鼠运动。1989年,区内发病1891人,死亡13人。1990~
1994年,发病率波动在7~50/10万左右,1994年报告5204例,发病率为54.16/10万。
(四)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1978年,以班釉齿为线索在全区进行抽样调查,共查出29万人患氟斑牙
病。 采集483份可疑高氟水样检验, 查出含氟量超过1.1毫克/升的水样19份, 受危害者达6000余人。
1980年,全区进行生活用水含氟量普查,查出298个村水源超国家含氟标准(共采集3845个村水源水样,
占全区生活用水源的31.4%),全区12个县(不含蒙阴)均有高氟水源存在,以临沂、苍山最重,受氟害
近47万人,发现氟斑牙患者243709人,占已知受氟害人口51.8%。1982年,开始向高氟水区引进客水,
并进行防氟改水工程。到1989年,完成改水工程66处,使127个村近11万人免受氟害。1989年、1994年,
两次监测(苍山病区),1989年氟斑牙患病率已由改水前的83.5%下降到55.8%。1994年,氟斑牙患病率降
至26.7%,且未出现新的氟骨症患者。
(五)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1958年,调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03659人。以沂源县三岔店一带患病率
最高, 占人口的34.6%。 女性患者为男性2倍, 青少年患者占46%。 1977年进行全民性普查, 实查
7836530人(占总人口的79.97%),查出生理性的525055人,病理性的457911人,平均肿大率为9.8%,平均
患病率为4.56%。将区内11个县(不含临沂、郯城)列为病区县,共定病区176处。病区水源平均含碘值
为6.96微克/升。从1980年4月开始,对缺碘病区全部供应1/万-1/2万比例的含碘食盐。1985年3月,省地
方病防治研究所来区内验收,抽查3县6个病区,各项指标均达国家规定基本标准。7月,中央防治地
方病领导小组经过检查验收,宣布临沂地区已基本控制缺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
(六)地方性克汀病防治 1984年6月,对全区11个县内176个甲状腺病区检查,有117个病区有克汀
病人,确诊克汀病751例,平均患病率为9.88/10万,其中神经型647例,其余为粘液水肿型和混合型。
查后进行了治疗。
(七)营养不良性水肿病防治 1949年前,此病在农村普遍发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患此病者逐步减少。1959~1961年期间,人民生活发生较大困难,致使营养不良性水
肿在区内广大农村又相继发生。省、地、县均组织救灾医疗队分赴灾区开展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
调拨下发救济粮、款和药品,开办营养食堂,使灾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从1963年以后,区内没有再
发现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