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职工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27&run=13

区内干部教育始于抗战初期。1938年2月,益都民众教育辅导区工作员杨希文在蒙阴县长李世杰
支持下,于蒙阴大庄村创办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首批招学员20余人,后增至60余人。因经费不足,
下半年即停办。大部学员随艾光楼入岸堤军政干校学习。
同年6月底,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从新泰南鲍村南下蒙阴办学。1939年9月,该校并入八路军一
纵随营学校。 同年冬,抗大一分校奉命由晋东南挺进沂蒙办学。翌年1月,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
(详见抗大一分校简介条)。1939年3月20日,由八路军山纵政治部宣传大队为基础创办的山纵鲁迅艺术
学校在沂水四区朱位成立。王绍洛任校长,华楠任书记兼政治协理员,杨荆石任教务主任,有教职工
10余人。首届招收学员150人(含女学员30人),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4个系。同年9月因日军“扫
荡”停办,学员一部分去岸堤军政干校学习,另部分与战地服务团合编,恢复山纵宣传大队建制。同
年秋,鲁南区抗日干校在苍山涧村一带成立。1941年4月,山东公学在沂南松泉峪开学。同年6月,由
省战工会创办的山东省财政经济学校在区境内(地址不详)成立,8月1日正式开学。校长由八路军一一
五师代师长陈光兼任,楚图南、耿光波任副校长。该校设财经、经济建设、银行、税收4个队,学期4
个月,1年培养学员千余人。翌年7月,该校并入新成立的省建国学校。1941年冬,由中共山东分局创
办的山东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沂南县杏墩子村开学。肖华任校长,钟效培任副校长。隔月余,该校
迁往渤海区。1942年7月,由抗大一分校建国大队与省财经学校合并成立的山东省抗战建国学校在莒
南大店成立,校长由省战工会主任黎玉兼任。设政教、财政2个队,分别负责训练县科长以上干部和
县、区财政干部。另设流动队到各县训练村级干部。至1944年底,该校共举办4期,每期培训干部300
人左右。1945年4月25日,以该校为基础成立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由黎玉任院长,李澄之任副院长。
学院设政权队和干部教育队,另附设财经队,共有学员300余人,抗战胜利后该校停办。1944年8月,
由鲁南干训班改建的鲁南抗日干部学校建立,翌年秋,改为鲁南建国干校。1948年7月,改为鲁中南
建国干校。1945年8月,在滨海中学的基础上创建的滨海建国学院在莒南成立,刘导生任院长,设行
政、群众、教育、工矿、交通、医务、经建等科,并附设研究班,在校学员450人。至1947年2月与滨
海师范合并改建为滨海公学。时有学员千余人,编为11个大队,张立吾、赵明远先后任校长。1948年
1月,该校停办。1946年11月5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在莒南大店成立,张云逸兼校长,余立金、曾生
任副校长。翌年4月,该校迁走。1949年2月,滨海区建国学校在赣榆县班庄区古村成立,8月迁至莒
南大店区大公书村一带。马培卿任校长,设青年、会计、粮征、教育等6个队。招生2期,每期500人
左右。至年底,学校停办。从1944年始,郯城、莒县、沂南、沂水、蒙阴、临沭、日照、莒南、临沂、
赵镈等县均先后举办县学,招收社会知识青年和农村干部,经短期培训后分配做教师或基层干部。据
不完全统计,1944~1946年,区境内共办县学10处,培训学员1515人。1946年底以后,因形势变化,
各处县学先后停办。1946年6月,滨海专署发布《关于各县青年学校的决定》,莒县、临沭、郯城、
莒南、临沂、日照等县均相继办起青年文化补习学校,共招生579人,学员系识500字以上、身体健康、
热爱劳动的翻身青年农民。入学后,半工半读,生活靠生产自给。1948年后,此类学校陆续停办。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解放区内的一些中学也担负了干训任务。同时,各级党、政、军机关
还根据斗争需要举办了大量短期干训班。据郯城、莒县、日照、沂南、苍山、平邑、沂源、临沭、蒙
阴、临沂、费县、沂水等县不完全统计,共举办各类短训班200余期,培训各类干部1.8万余人。
战争年代的各类军政干校和干训班,其办学宗旨均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鉴于战争年代的特
殊办学环境,各类干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均力求精简,便于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把组织学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治放在首位,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经
常组织学员参加发动群众、民主建政、生产劳动、军事行动等各种革命实践活动。不少学员在这一特
殊的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在日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这批从沂蒙地区各类军
政干校里走出的干部,多已成为中、高级领导骨干和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材。
1949年春,临沂全境刚获解放,滨海、沂蒙两专署即在驻地成立了直属机关业余文化学校,组织
13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业余文化学习。1950年,临沂、沂水两专区地、县两级机关业余文化学校发展
至11处,学员1495人。这些学校以学文化为主,始办扫盲班和小学班,后逐步开设初中班,坚持早、
晚业余学习。学校由机关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翌年,临沂运输公司等较大型企业,亦相继举办
职工扫盲班或职工业余学校,对职工进行文化补习。1952年底,临沂、沂水有地、县机关学校15所,
95个班,共有5330名学员,配专职教师43人。其中扫盲班20个、学员923人,初小班23个、学员1216人,
高小班27个、学员1494人,初中班4个、学员304人,干部班21个、学员1393人。1951年春和1952年春,
由沂水、临沂两专署主办的两所专区干部文化学校相继建立。1953年8月,沂水专区撤销,原临沂、
沂水两专区的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合并为临沂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至1956年,全区有干部文化
补习学校1所, 学员674人; 地、县、区办的机关业校99所,学员11914人;职工业余学校26所,学员
3143人。
1958年“大跃进”中,盲目提出“一年变成文化地区”的口号,区内干部职工教育出现一哄而起
的倾向。不少单位不顾客观实际挂出了“大学”的牌子。1959年,临沂市机关学校举办1个业余大专
班,1962年又续办3个,学员117名。同年,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停止招生,翌年撤销。1963年3月,
在西郊新建1所临沂专区行政干部学校, 何乐三任校长、 党委书记, 以开办在职干部短训班为主。
1964年,全区参加学习的干部职工6666人,学习小学和中学课程者各占一半。1965年发展到10026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内干部职工教育全部停办。1975年贯彻“七·二一”指示,工交系统
开始举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此类“大学”无教学计划,企业职工不分文化程度高低,皆可入校
学习。据1976年10月统计,全区有此类学校279所,学员7197人。1978年后,大部停办,有条件者改为
职工业余学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沂师专、地委党校和一些省属高等院校,均开办干部专修
科,招收在职干部职工离职学习两年,达到专科程度。广播电视教育作为区内干部职工教育的新形式,
始于1979年。是年秋,地区首招机械、电子两个直属班,各县在教育系统招收数学、物理、化学、英
语等一批单科班。1983年经省府批准,建立山东省广播电视大学临沂地区分校。1981年3月,地直机
关党委试办职工业余学校,各级组织、宣传、人事部门以及学校亦开展干部培训工作。1993年2月,
行署决定恢复地区行政干部学校,并在学校内成立中专部。1993和1994年,行政干部学校举办了两期
成人中专班,对转干人员进行了培训,共招收学员1129人。到1994年,全区职工中专、干部中专、函
授学校发展到28处,在校学生1.8万人。部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中专学校举办了职工干部中
专学历班。各类职工中专、干部中专学校的生源发生变化,开始招收初、高中毕业生。社会力量所办
职工教育发展较快。1994年,全区社会力量举办各级各类学校(班)106处,其中民主党派举办的2处,
科协举办的2处,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18处,私人办学84处。开设专业涉及财会、书画、实用美术与
装潢、中西医、家电维修、服装、烹饪等。退休老教育工作者武露田创办临沂砚池成人业余学校,面
向职工举办成人高考复习班,十几年共培训学员2546人。1994年,该校有学员105人。民进临沂支部创
办的临沂业校,设有英、日、俄等外语培训班。到1994年,已培训300多人,在校生156人。
为广开干部职工教育途径,1984年,地区设立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每年组织2至4次高教自学考
试。至1989年,全区有1107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大学专科毕业证书,1316人获中专毕业证书,1162人获
专业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