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19&run=13


    一、儒学  元、明、清三代专为生员读书所设的学校。分府学、厅学、州学、县学、镇学、卫学
等。清末,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1人,并各设训导数人(府4人、州3人、县2人),
以辅佐各级学官处理学务,教育生员。生员分廪生、增生,其中廪生由官府发给食米,每人每月6斗。
廪生有定额: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缺额时,由增生递补。各级儒学均收取部分优秀文童、
武童,作为生员的后备人选。
    鸦片战争后,沂州府境内尚有府学1处(兰山县学附于其内),莒州州学1处,郯城、费县、蒙阴、
沂水、日照各有县学1处。
    沂州府学设于兰山县城(今临沂市)西北隅孔庙大成殿后院。明伦堂为其主建筑,位于府学中心,
是生员听讲、学习、考试之场所。堂内四壁嵌有皇帝的“晓示生员卧碑”、“训饬士子文”、“学则”
及临沂“历代科贡题名”等石碑。堂外东西各设斋房,分别以“明德”、“至善”、“新民”命名。
再东系崇圣祠和射圃。堂后有尊经阁、敬一亭。府学大门在孔庙棂星门东,谓“庠门”,内有天衢云
路坊,坊外东西为教授、训导署,坊内系学官住宅。因儒学与孔庙密不可分(各级儒学均设于孔庙后
院),故习称其为“学宫”或“黉学”。
    儒学的学习科目,即儒家所倡礼、乐、射、御、书、数。明清八股取士盛行,生员只读经书及其
集注。 儒学定期举行月课与季考。 初时对生员要求颇严,月课3次不到者“戒饬”,一年不到者即
“革黜”。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呼声愈来愈高,儒学制度渐趋松弛,月课已难进行。唯每年二、
八月祭孔大典仍照旧举行,全体生员必须参加。至1901年,武童学额先行取消。1904年又取消文童学
额。翌年,清廷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境内各儒学遂告结束。

                                沂州府及各县儒学简况表
  表23-1
┌────┬─────────────────┬────┬───────────────┐
│类项    │学额(人)                          │学田    │科第统计(人)                  │
├────┼─────┬─┬─┬─┬──┬──┤(亩)    │                              │
│        │文童      │武│廪│增│合  │贡  │        │                              │
│儒学名称├──┬──┤童│生│生│计  │生  │        ├──┬──┬───┬─────┤
│        │科试│岁试│  │  │  │    │    │        │举人│进士│年代  │备注      │
├────┼──┼──┼─┼─┼─┼──┼──┼────┼──┼──┼───┼─────┤
│沂州府学│20  │20  │15│40│40│135 │一年│797(与书│192 │57  │金至清│举人、进士│
│        │    │    │  │  │  │    │一贡│院共有) │    │    │      │第额含兰山│
├────┼──┼──┼─┼─┼─┼──┼──┼────┤    │    │      │县学数    │
│兰山县学│15  │15  │15│20│20│85  │二年│420     │    │    │      │          │
│        │    │    │  │  │  │    │一贡│        │    │    │      │          │
├────┼──┼──┼─┼─┼─┼──┼──┼────┼──┼──┼───┼─────┤
│郯城县学│12  │12  │12│20│20│76  │二年│200     │    │    │      │          │
│        │    │    │  │  │  │    │一贡│        │    │    │      │          │
├────┼──┼──┼─┼─┼─┼──┼──┼────┼──┼──┼───┼─────┤
│费县县学│12  │12  │8 │20│20│72  │二年│270     │    │    │      │          │
│        │    │    │  │  │  │    │一贡│        │    │    │      │          │
├────┼──┼──┼─┼─┼─┼──┼──┼────┼──┼──┼───┼─────┤
│蒙阴县学│12  │12  │8 │20│20│72  │二年│100     │20  │4   │清    │          │
│        │    │    │  │  │  │    │一贡│        │    │    │      │          │
├────┼──┼──┼─┼─┼─┼──┼──┼────┼──┼──┼───┼─────┤
│沂水县学│18  │18  │18│20│20│94  │二年│210.9   │56  │31  │明至清│          │
│        │    │    │  │  │  │    │一贡│        │    │    │      │          │
├────┼──┼──┼─┼─┼─┼──┼──┼────┼──┼──┼───┼─────┤
│莒州县学│18  │18  │15│30│30│111 │三年│160     │110 │32  │宋至清│          │
│        │    │    │  │  │  │    │二贡│        │    │    │      │          │
├────┼──┼──┼─┼─┼─┼──┼──┼────┼──┼──┼───┼─────┤
│日照县学│15  │15  │12│20│20│82  │二年│120     │178 │50  │明至清│          │
│        │    │    │  │  │  │    │一贡│        │    │    │      │          │
└────┴──┴──┴─┴─┴─┴──┴──┴────┴──┴──┴───┴─────┘

    二、书院  境内从宋代起即有书院。元初,朝廷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行经之所,好事之
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书院”。此后,沂、莒两州界内,多在名人足迹所至之处和望族集居之地建
起书院。初,书院多系私立,至明代,官办者渐多。后因“东林(书院)”事发,书院一度被禁。明末
清初,书院再度复兴,已多系官办。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清廷诏令改书院为学堂,沂州府
属各书院均相继改办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及小学堂。书院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具学
术研究性质。一师讲学,独树一帜,可聚徒数百乃至千人。后期,书院和儒学一样,亦成为科举的准
备场所。书院设院长(亦称山长)1人主持,聘四方名士或地方官吏讲学。书院一般藏书颇多,供生员借
阅研究,学业有成者可与儒学生员一体参加科举应试。沂州府境内曾先后建书院31处。至清末,仅存
官办书院7处,即沂州琅琊书院、郯城一贯书院、费县崇文书院、蒙阴东蒙书院、莒州城阳书院、日
照奎峰书院和沂水明志书院。
    琅琊书院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沂州知府李希贤率府属各州县捐资,由兰山知县沈玉琳承
修,在王右军废祠基内创建琅琊书院。其布局:前为碑亭、大门,门内立有康熙御书石碑;周围廊下
墙壁上嵌有琅琊法帖及历代著名石刻;左右共建书室30间,生员来自沂州府七州、县。
    该书院藏经史子集6200余册,学术研究之风颇浓。初时,每逢月课(学习日),均请地方官员或名
家学者讲学。李希贤、熊遇泰等历任知府常到此讲学课士。主讲人有滨州游百川等。清中叶以后,研
究之风渐衰,月课之日,常以八股考试取代学术研究活动,以成绩优异评定生员名次,对名列前茅者
发给奖银以资鼓励。1901年,书院改为沂郡校士馆,学员未变,由维新派人士讲课,传授中外历史、
地理知识,宣讲富国强民之道。课卷论题亦大有改变,如《汉武帝惮汲黯唐元宗惮张九龄论》、《日
本之栖川亲王比法之拿破仑日本之伊藤博文比美之华盛顿其学问功业孰优,试详言之》等,便明显表
达了政治改良和向东西方学习的思潮。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琅琊书院改为校士馆。1903年农历四月,知府胡建枢奉诏将校士馆改
为沂州中学堂。
    三、私塾  兴办私塾在境内历史颇久,至清末已相当普遍。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清政府虽对私
塾采取限制措施,但私塾仍在区内乡村盛行。民国初,政府下令取缔私塾,倡办新学,各地亦采取了
一些限制和改造的措施,但私塾仍是区内乡村的主要教育形式。据1917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
当时区内尚有私塾1846处 (临沂县300处;郯城县150处;费县380处;蒙阴县32处;莒县450处;沂水县
349处;日照县185处),是同期全区新办学堂数量的3倍。北伐后,区内学校教育有所发展,私塾逐渐
减少。抗日战争开始后,官办学校因战事几乎全部停办,私塾又一度兴起。在解放区内,民主政府在
兴办抗日小学的同时,对旧有私塾进行了改造;在敌占区,民众和教师为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又恢
复了一批私塾,但教学内容已有所变更:增加了国语、数学、常识等新课目,学生行动与旧私塾相比
亦较自由。1948年全区解放后,私塾迅速减少,至1952年,私塾教育在区内消亡。
    区内私塾早期的办学形式有4种:一种是官绅、殷富之家独家设塾教子,学生一人、数人不等;
一种是经济条件尚好的户几家合办,学生数人或十余人;一种是同族或一村出资合办,学生多达几十
人;还有教师自行设馆授徒者。
    私塾的学习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识字阶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庄农
日用杂字》;读经阶段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礼记》、
《春秋》,间以《千家诗》、《幼学琼林》等;为文阶段诵《古文观止》及其他经、史、子、集,习
写八股文章与律诗。
    私塾无学制。听凭入学者去留,少者半载数年,多者十数年也不毕业。其教学方法采用单独面授,
因材施教,塾师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进度。教学安排,一般系早晨背书,上午正课(老师授新
课)、写字,下午温习诵读、回课(背诵或回讲),间以吟诗作对。凡所读、所讲之书,均要求学生背诵,
经常温习。塾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极少个人自由,若有越轨或因诵书、习字、回讲不佳者,轻则
受训斥,继尔以戒尺击手,重则罚跪。私塾的思想教育以“忠君”为核心,向学生灌输封建伦理道德。
    四、义学  义学是专为帮助贫苦儿童粗识文字而设的一种免费塾学。区内在元代有义学2处,明
代万历年间有义学3处,清初有义学2处:一在日照城隍庙,一在莒州东门里(系知州陈永年创办)。至
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训靠行乞兴办义学之事受到褒奖后,各地相继效仿,区内一时即办起
大批义学。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沂州府辖区(缺郯城县资料)共办义学63处。兰山县(今临沂市)圪墩村张
应辰、林小川等,经县署批准,开荒496亩,设义学3处。郯城县寨子村(今属苍山县)于腾之妻王氏,
晚年住兰山城内,受武训影响,曾捐金镯1双、土地百亩,借琅琊书院办义学1处。朝廷闻奏后,赏赐
其金冠一顶,山东巡抚亦赠其书有“撤环兴学”大匾一块。1901年后,各地义学陆续改为初等小学堂。
    义学以识字为主,教学方法与私塾相同。

                          沂州府考中进士简况表
  表23-2                                                  (1835~1904年)
┏━━━━━━┯━━━━┯━━━━━━┯━━━━┯━━━━┯━━━━━━┓
┃姓名        │籍贯    │考中时间    │姓名    │籍贯    │考中时间    ┃
┠──────┼────┼──────┼────┼────┼──────┨
┃王嘉麟      │费县    │道光十五年  │丁海珊  │日照    │咸丰十年    ┃
┠──────┼────┼──────┼────┼────┼──────┨
┃王介福      │费县    │道光十五年  │袁振瀛  │沂水    │咸丰年(?)   ┃
┠──────┼────┼──────┼────┼────┼──────┨
┃刘秉禾      │沂水    │道光十五年  │于  腾  │郯城    │同治元年    ┃
┠──────┼────┼──────┼────┼────┼──────┨
┃丁守存      │日照    │道光十五年  │崔培元  │莒州    │同治元年    ┃
┠──────┼────┼──────┼────┼────┼──────┨
┃牟衍騋      │日照    │道光十六年  │庄予祯  │莒州    │同治二年    ┃
┠──────┼────┼──────┼────┼────┼──────┨
┃李伯忠      │日照    │道光十八年  │尹琳基  │日照    │同治二年    ┃
┠──────┼────┼──────┼────┼────┼──────┨
┃安  镔      │日照    │道光二十年  │丁风年  │日照    │同治二年    ┃
┠──────┼────┼──────┼────┼────┼──────┨
┃王绍奎[武]│兰山    │道光二十年  │石裕绅  │蒙阴    │同治十年    ┃
┠──────┼────┼──────┼────┼────┼──────┨
┃李  焜      │费县    │道光二十年  │贾汝谦  │费县    │同治十三年  ┃
┠──────┼────┼──────┼────┼────┼──────┨
┃王金相      │莒州    │道光二十年  │刘中策  │沂水    │光绪二年    ┃
┠──────┼────┼──────┼────┼────┼──────┨
┃尹开勋      │兰山    │道光二十四年│管廷鹗  │莒州    │光绪二年    ┃
┠──────┼────┼──────┼────┼────┼──────┨
┃密云路      │兰山    │道光二十五年│管廷献  │莒州    │光绪二年    ┃
┠──────┼────┼──────┼────┼────┼──────┨
┃王殿麟      │费县    │道光二十五年│杨佑廷  │费县    │光绪十二年  ┃
┠──────┼────┼──────┼────┼────┼──────┨
┃苏仲山      │日照    │道光二十七年│王肇修  │费县    │光绪十二年  ┃
┠──────┼────┼──────┼────┼────┼──────┨
┃庄锡级      │莒州    │咸丰六年    │丁惟裼  │日照    │光绪十五年  ┃
┠──────┼────┼──────┼────┼────┼──────┨
┃郑猗菉      │日照    │咸丰六年    │王肇敏  │费县    │光绪十六年  ┃
┠──────┼────┼──────┼────┼────┼──────┨
┃秦子俊      │蒙阴    │咸丰六年    │王景禧  │费县    │光绪十六年  ┃
┠──────┼────┼──────┼────┼────┼──────┨
┃冯允煦      │莒州    │咸丰十年    │管象颐  │莒州    │光绪十六年  ┃
┠──────┼────┼──────┼────┼────┼──────┨
┃刘树伦      │莒州    │咸丰十年    │蔡曾源  │日照    │光绪十六年  ┃
┠──────┼────┼──────┼────┼────┼──────┨
┃苏元柽      │日照    │光绪十六年  │庄清吉  │费县    │光绪二十四年┃
┠──────┼────┼──────┼────┼────┼──────┨
┃陈敬修      │郯城    │光绪十六年  │刘维垣  │沂水    │光绪二十四年┃
┠──────┼────┼──────┼────┼────┼──────┨
┃孙友萼      │郯城    │光绪十八年  │管象晋  │莒州    │光绪二十四年┃
┠──────┼────┼──────┼────┼────┼──────┨
┃管廷纲      │莒州    │光绪十八年  │王思衍  │兰山    │光绪二十四年┃
┠──────┼────┼──────┼────┼────┼──────┨
┃丁麟年      │日照    │光绪十八年  │丁惟鲁  │日照    │光绪二十四年┃
┠──────┼────┼──────┼────┼────┼──────┨
┃李韩屏      │日照    │光绪十八年  │丁惟彬  │日照    │光绪二十九年┃
┠──────┼────┼──────┼────┼────┼──────┨
┃李祥麟      │日照    │光绪十八年  │庄陔兰  │莒州    │光绪三十年  ┃
┠──────┼────┼──────┼────┼────┼──────┨
┃刘伦襄      │沂水    │光绪十九年  │李风书  │莒州    │光绪三十年  ┃
┠──────┼────┼──────┼────┼────┼──────┨
┃孙友莲      │郯城    │光绪十九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