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16&run=13

一、气象机构
1927年,临沂县农业试验场建测候所。1929~1932年,郯城、沂水、蒙阴、日照、莒县、费县陆
续建立测候所。1938年春,日军入侵临沂地区后,相继中止工作。临沂、莒县分别于1942、1946年重
建测候所。
1952年7月设临沂气象站。1954年设日照县气象站。1955年4月,莒县农场测候所改为莒县气象站。
1956年设郯城、平邑两县气象站。1957年设沂源县、沂水马站气象站。1958年设蒙阴县、苍山县、费
县、沂水县、临沂市、莒南县气象站和日照岚山头海洋水文气象站,临沂气象站扩建为临沂专员公署
气象台。1961年设立临沭、沂南两县气象站。1973年地、县气象台、站改为气象局。1984年各县气象
局复改为气象站。1985年,全区有气象台1处,气象站13处,民办气象哨30处,专业站4处,形成较完
整的气象服务网。共有职工248人,其中技术人员221人。
二、气象观测
(一)地面气象观测 1957年前,本区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主要有能见度、云象(云量、云向、云速、
云状)、空气温度(含最高、最低温度)、空气湿度、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温度)、最低草温、地中温
度(5、10、15、20、30、50、100cm深)、天气现象、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口径20cm、80cm)、气压、
日照等。1962年后,区内各台站按中央气象局统一规定的基本观测项目进行观测。其项目有空气的温
度(含最高、最低温度)、湿度、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气压、积雪等。省气象局确定的观测
项目有蒸发、地温、日照。莒县站增加直温地温观测。1980年后,基本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
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含最高、最低)和湿度、风、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小型)、地温等。省
局规定项目有雪压、地中温度(5、10、15、20cm)、冻土等。临沂增加蒸发(E-601)型、直管地温(40、80、
160、320cm);沂源、日照、莒县、临沂增加电线积冰;费县、日照增加系统性云,指示性、地方性云
和天气现象观测。观测次数,重点站、基本站每日4次,其它每日3次。通过观测,编发绘图天气报告、
辅助绘图天气报告、航空天气报告、危险天气通报、墒情报、雨情报、气象旬(月)报告等。
(二)高空测风 1958年7月,组建沂源高空测风站。1960年1月,组建临沂高空测风站(1961年1月
撤销)。高空测风站每日7时、19时进行高空风探测,并编发高空气象报告。每月向国家和省气象局
报送高空风气象月报表。
(三)天气雷达探测 1975年3月,临沂地区气象台配711三公分波长测雨雷达一部,9月投入使用。
主要探测台风、雷暴、雹线以及伴随着的暴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位置、强度及其移
动,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军事、水文方面进行探测服务。
(四)农业气象观测 1954年以前,专区和县农场测候所已进行农业气象观测。1957年,平邑站进
行农业气象观测。1959年,全区有11处气象台、站开展农业气象观测业务。1976年后,区内各县站设
农业气象组,进行农业气象观测。1985年,临沂、郯城、莒县、沂源站被定为农业气象基本站,向国
家气象局、省气象局拍发农业气象旬(月)报,并进行冬小麦、花生、夏玉米、夏稻、大豆、地瓜等作
物生育状况的观测、土壤水份的测定、农业气象服务等;其它站只承担墒情、雨情、农业气象预报等
服务工作。
三、天气预报
区内天气预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其中两天以内的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通过人民广播电
台发布;3~10天的中期预报和月、季、年度的长期天气预报,用书面形式向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和
有关生产部门提供服务。
地区气象台于1958年9月开展天气分析和预报业务,制作发布本地区短期天气预报。12月进行长
期天气预报业务(月、季、年降水量预报;气温趋势预报;霜冻、汛期开始日期预报)。1959年开展中
期天气预报(旬降水量、气温、天气过程、暴雨、霜冻、冰雹、连阴天、寒潮等预报)。根据农业生产
的需要,每年春、秋播种期间,增加5厘米平均地温预报业务,并开展农时季节的天气展望。1960年
后,推广本区和晋北专区气象台经验,在区内开展分片预报业务。1975年9月,地区台开展了雷达短
时天气预报业务。同年,地区台装备传真接收机,开始接收国内外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开展数值天
气预报业务。1982年以来,北京气象中心实现北半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地区台接
受了更多的天气形势预报图、客观分析和物理诊断场图。1983年,地区台进行应用数值预报结果的模
式输出统计预报(MOS)方式的试验,使短期天气预报在客观化、定量化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一)短期天气预报 其方法和工具是天气图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统计与动力相结合的方法等,
以天气图为主要预报工具。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地区台开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短期天气预报。
进入80年代,统计动力预报方法被推广应用。
(二)中期天气预报 其方法主要是自然周期预报法、环流分型模式配套预报法、以单站资料为依
据的统计预报法、数理统计预报法、数值预报法。预报内容主要是旬平均气温、旬内冷空气活动、降
水过程的强度和出现周期等。
(三)长期天气预报 20世纪50~60年代,预报方法主要是分析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推断未来天
气变化的历史曲线演变分析法;以群众经验为线索的统计预报要素与前期气象要素相关,寻找相似年
的相关相似法;使用天气韵律预报冷空气活动、降水出现日期和强度的韵律法。70年代以来,主要运
用数理统计法和天气气候学方法。
区内各县站开始只负担观测任务,不作天气预报。1954年,临沂、莒县、日照等气象站结合本地
特点,进行了单站霜冻补充预报。各县气象站于1958年下半年开始制作补充天气预报。进入60年代,
各气象站先后开展了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1966年1月,县气象站补充订正预报改为县站天气预报。
80年代初,县站增加短时天气预报业务,形成以地区台为中心的天气预报服务体系。
四、气象通讯
1952年,地区台完成临沂至济南专用线路建设,并通过地区邮电局与各县建立起业务通话线路,
各种气象情报、资料得以及时由各县到地区、由地区达省。有的县站为保证拍发航空报、危险报时效,
架设了专用电话线。从1958年始,地区台用人工抄收无线电收报机收到莫尔斯气象电报,此法持续到
1974年底。1975年始,地区台配备移频机和电传打字机,使气象情报质量大大提高。同年又配备无线
电传真机,扩大了气象情报资料来源,使气象情报资料的传输更迅速、及时、准确。此后,各县站先
后都配备了传真机。微机在气象业务中普遍使用。气象通讯逐步实现现代化。
五、气象服务
区内气象服务的手段主要有天气预报服务、气象资料服务和气象情报服务。早期以为军事行动服
务为重点,后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具体服务对象上,有为农业服务、为军事服务、为海洋生
产运输服务、为防汛服务、为交通运输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等。
1982年,区内各台、站首先从气象资料开始实行有偿服务。1985年,全区订气象有偿服务合同50
份,向合同用户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气象服务,使用户提高了经济效益。当年收费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