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50&run=13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临沂地区的各级党组织从抗日救国的民族利益出发,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与一切爱国的力量和阶层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保证了抗日战
争的最后胜利。
1938年4月,原西北军将领石友三率国民党六十九军由豫北入鲁,驻北部沂蒙山区。早在抗战初
期,中共中央就派一批干部到石部进行统战工作。石部入鲁后,周恩来即介绍中共党员张友渔到六十
九军任政治部部长。6月,六十九军扩编为第十军团,石升任军团长,张友渔任军团政治部部长,中
共山东省委派去的共产党员匡亚明任副部长,袁也烈(原任石部中共工委书记)任教导总队政治部主任,
钟辉任石部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部政治部主任。不久,由该军团政治部和山东党组织发起成立了鲁南民
众总动员委员会,各县动委会亦相继成立,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里面担任领导职务。共产党人
通过动委会在宣传和发动各界群众抗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时,中共党组织与石友三达成协议,中共
方面供给石部粮食,石部支持八路军游击队在鲁中活动。此外,山东八路军还与十军团组成联合参谋
部,并多次协同对日作战。9月7日,毛泽东电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要求和石友三商
定共同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纲领,逐渐恢复鲁中南的秩序。从1938年6月至12月,中共对石部的统
战取得很大成绩,此期,石基本保持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进步立场,出鲁后才逐步走上反共反人民
的道路。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1月召开南岳军事会议,决定在敌后建立苏
鲁和冀察两个战区,统一指挥华北部队。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任苏鲁战区总司令,辖五十一、五十七、
八十九军及山东、苏北境内的游击队和保安团。12月,石部离鲁驻冀,于部陆续入鲁。于部入鲁后,
布防于沂鲁山区、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和抱犊崮山区,总司令部设在沂水县上高湖,与八
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同驻一县(山纵机关时驻沂水王庄),山纵指挥张经武和于学忠相继进行了互访、
拜会。八路军一纵成立后,司令员徐向前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曾亲至于部与于学忠谈判。1939年6
月,当于部驻沂鲁山区的部队遭受日军两万余人的“扫荡”时,八路军毅然允许于部进入自己的防区
暂避,并及时向于部通报敌情,主动打击和牵制包围于部的日军,策应于部作战,带领和掩护他们突
围。战后又帮助于部收容失散人员。在以后的数年中,当于部与国民党大后方的交通被日军封锁,经
济发生困难时,八路军即主动派部队护送其交通员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在于学忠受到蒋介石、沈鸿烈
的排挤时,中共从各方面支持他们抵制和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的压力。因此,于学忠在驻临沂地区期间,
基本做到了与共产党、八路军友好相处,合作抗日。1943年6月,蒋介石在调于部出鲁整训的同时,
令经常与八路军搞“摩擦”的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部入鲁。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在滨海驻
地召开会议,研究了送于出鲁、阻李入鲁的对策,并于7月4日电告中共中央,建议“对于部西开不加
箝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便利。对李部东进、北上尽量迟滞其时间,并在自卫原则上,乘其深入我
根据地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一部之打击……对于部防区附近之地方部队,争取可能争取者,歼灭
某些最坚决反共部分, 为求控制鲁中山区及诸日莒山区,并互相联络,以便继续向外围发展”。7月
15日,中央复电同意以上建议,并指示:“对友好者坚决团结之,对顽固(而)暂时尚未向我进攻者则
设法中立之,对向我进攻者则坚决反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于学忠部在撤离前便与八路军约
定:于部撤离驻地时,以烟火为号,八路军见烟火后即可去接防。于部可在鲁中根据地蒙阴县坦埠和
旧寨两地通过八路军的防区。数日后,于学忠部在李仙洲部尚未到达之前,即先行撤离,八路军主力
迅速接占了于部防地,控制了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恢复了鲁中、滨海两区的联系,并打通了滨海
与胶东区的联系,极大地改善了山东八路军对敌斗争的形势。沂蒙根据地党组织除与于学忠保持了较
好的统战关系外, 对其所属的五十七军之百十一师、 百十二师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战关系。早在
1938年春,在百十二师内就设立了秘密的中共工委。翌年,该师进驻鲁南后,工委便根据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精神,停止发展党的组织而专做统战工作。是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移驻苍山县大炉村,
罗荣桓受中共山东分局委托,负责直接领导这个工委,经常听取工委负责人谷牧的工作汇报,并派参
谋处长王秉璋做百十二师师长霍守义的工作。王为霍送去一些材料,内有一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霍守义看后击节称赞,训令全师官兵学唱。后,罗荣桓又派联络科长靳怀刚到霍部工作。罗荣桓每次
派王、靳二人去百十二师之前,均找三地委书记宋子成等研究谈判预案。在交代任务时,反复讲八路
军与东北军是老朋友,对霍在抗战中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原则问题上又要寸步不让。1939年12
月26日,国民党费县县长李长胜(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系其舅父)乘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动委会、农民自
卫团、各区群众代表在管流庄参加费县二区动委会成立大会之机,一手制造了枪杀自卫团战士6人、
打伤20余人、抓捕八路军民运干部2人的惨案。惨案发生后,三地委和四县边联县委按照罗荣桓的指
示组织各界民众到霍守义驻地游行示威(管流庄系霍管辖的地盘),要求惩办凶手。霍派员接见了群众
代表,表示向死难者亲属发放抚恤、丧葬费。因时值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之期,霍怕得罪上司,
未答应“严惩凶手”的要求。十余日后,三地委成立党的前敌委员会,边联县委组成武装讨李指挥部,
在一一五师的支持下,对盘踞在费南车崮口村的李长胜进行讨伐。此时,罗荣桓派靳怀刚等到霍守义
处做工作,使霍在李长胜被围的情况下,一直按兵不动,李被围5昼夜后不支,只好率部逃遁。八路
军收复崮口后,建立了费县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赴临沂,与
国民党山东第三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商谈合作抗日问题。张赞同中共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2月,张派员到八路军四支队联系双方相互配合参加台儿庄会
战问题,支队政委黎玉遂约张里元到四支队司令部见面,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日协议。张提出供应四支
队几千发子弹、十几箱手榴弹,山东省委和四支队则答应派干部到张部做政治工作,传授游击战术。
至年底,省委和四支队先后3次派刘其人、潘维周、张锡荣、童陆生等人到张部工作。当时,国民党
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曾命令张里元袭击驻沂水王庄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八路军领导机关,由于张
里元与共产党、八路军保持着友好关系,故抗命未从。1939年夏季后,受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影
响,张里元的政治态度开始右转,中共派进张部的干部亦从张部撤出。
抗战初期,鲁南抱犊崮山区绝大部分为当地地主武装所控制。1939年9月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师
部及特务营进驻抱犊崮山区后,一面打击联日反共的孔庄大地主杜若堂,一面团结争取万春圃和孔昭
同共同抗日。万春圃系苍山县大炉的开明绅士,曾在当地组织过民团,1937年9月,万以恢复四县边
区联庄会的名义建立了抗日武装。罗荣桓到大炉后,住在万春圃家中,经常与万拉家常,向万讲述革
命道理。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还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万春圃。罗荣桓、陈光等党的高级干部平易近人的
作风和八路军严明的纪律使万深受教育,坚定了他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决心。当国民党顽固派
将其小儿子和女儿扣作人质逼其倒向他们一边时,万春圃说:“我儿子、闺女宁可不要了,也要跟着
共产党走!”1940年3月,万春圃领导的四县边联办事处武装和费南游击大队及自卫团等武装合编为八
路军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万春圃被任命为支队长,成为八路军的一名指挥员。1942年,鲁南地区
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万春圃与共产党人一起坚持斗争,同甘共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翌
年,万春圃被任命为八路军鲁南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底,63岁的万春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孔昭同
是滕县人,曾在北洋军中当过中将师长。1938年夏,石友三部驻扎临沂地区,孔是石的结拜兄弟,便
接受了石部颁给的暂编第六师的番号,拉队伍活动于抱犊崮山区。一一五师入鲁南后,孔即派其二旅
旅长董尧卿和秘书长刘元甫带大批慰问品慰劳八路军,要求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同八路军联合抗日。
罗荣桓、陈光认为:孔昭同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特别是日军飞机炸死他两个儿子后,他
身披书有“上尽国忠,下报家仇”的黄带,为组织抗日武装奔走呼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是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孔请山东教育界名流彭畏三到一一五师陈述心曲时,罗荣桓接见了彭,并对
孔昭同的抗日救国愿望给予了高度称赞,并先后派黄玉昆、周乐亭到孔部工作。不久,孔主动取消了
国民党第十军团暂编第六师的番号,决定接受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朱德特电委孔昭同为第十八集
团军一一五师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司令。孔昭同亲率部队到一一五师驻地接受委任,师部为
其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给孔部官兵颁发了八路军军装和臂章,补充了弹药。1940年10月,孔昭同
积劳成疾被送往一一五师卫生部治疗。11月,孔昭同于临终前留下“上尽国忠,下报家仇,和衷共济,
协助杀敌,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到底”的遗嘱。
在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和实力派代表人物共同抗日的同时,驻临沂的中共各级组织还
注重争取和团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和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
在沂水县王庄召开统战工作会议,分局书记郭洪涛在会上作了《关于统战工作》的报告。会后,各地
党组织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了统战工作。抗战爆发后,山东文化教育界和国民党中的一批知名
爱国人士,相继来到共产党领导的沂蒙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他们当中,有抗战老人、老教
育家范明枢,国民党左派李澄之,老议员、著名律师刘民生等。此外,临沂本区的许多爱国人士也团
结在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沂南县朱家里庄的杨次章,虽出身于封建
地主家庭,但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决心跟着共产党走抗日救国的道路。杨的
4个儿子、两个女婿都参加了共产党,其中有两个儿子为国牺牲。沂水城南刘店子的刘佛缘,出身官
僚地主家庭,民国初期曾任省议员。抗战爆发后毁家纾难,组织起200人的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后
来,他主动要求将这支队伍编入八路军,他本人担任了省参议会驻会议员。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刘民生、
张伯秋、耿光波、杨荆石、马月如、刘云浦、杨云阶、李贯一、刘惠民、刘邑周、尹星桥、刘心甫、
袁顺斋等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在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
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即“三三制”)。沂蒙抗日根据地在6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按照中央和山东分局的要求,陆续召开各
界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各级参议会和抗日民主政府。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
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及文化各界抗日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各界
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沂临边联县的青驼寺村(今属沂南县)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300余名
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有山东各地区的国大初选代表,有各群团组织的负责人,有共产党
员、国民党左派,有八路军、抗敌自卫军及其他抗日军队的代表,有清代的举人、秀才和抗战前的专
员、县长,也有抗战中的地方政府领导人,有工人、农民、医生、律师、绅士等。大会成立了由81名
议员组成的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推举范明枢为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参议长。大会选举成立了
由23名委员组成的省级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黎玉任首席组长、李澄之任副首
席组长(后改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省总动委会等省级群众团体亦相继成立。此次大会充分展示
了山东各界民众抗日的大团结,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年12月,在临沭县南沟
头村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临沭县抗日民主政权。开明绅士徐慎韬对国民党政府不满,在当地颇有
影响。在选举民主政权时,他被选为县参议长。当选后,他经常骑着毛驴走村串户,向群众宣讲抗战
必胜的道理,对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根据本地区的不
同情况,分别建立了各类抗日群众救国团体,配合党和政府及军队进行对敌斗争,起到了党和政府与
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沂蒙根据地,中共党组织还采取真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做法,把一些带有迷信色彩
的武装组织,如莒南县的“金钟罩”等会门武装改造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些自发的地方抗
日武装和绿林队伍,经过共产党的帮助、教育,也被改造成为人民的军队。另外,在共产党的帮助支
持下,滨海、鲁南等区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人成立了反战同盟支部,绝大部分
盟员走上了反法西斯道路。他们协助八路军对日军开展政治攻势,做争取瓦解日军的工作,有的在与
八路军并肩作战中光荣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地区的党组织还对某些曾一度拉队伍抗日,后因一
些特定原因虽被编入伪军序列,但爱国之心不泯的代表人物进行统战工作,其中1944年4月13日的苍
山杨庭芸部起义和同年11月14日的莒县莫正民部起义就是党的统战工作的典型范例(上述两次起义详
见军事志专条)。杨廷芸和莫正民起义后,在革命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莫正民还于1945年5月光荣
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爱国统一战线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地区各级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贯彻执行中共
中央制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使全区统战工作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建设、促进改革开放振兴沂蒙经济的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建国初期,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
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的原则,对从旧社会过来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分配了适当工作,对其中的代
表人物在政治上做了适当安排。1952年,据对临沂专区8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经审查和短期训练,
共吸收录用旧知识分子772人,其中80%以上参加了文化教育工作,近20%参加了企业、财经或政府部
门的工作。 当时, 有不少非党知识分子被选为县、区人大代表,或担任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1957年后,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被冠以“资产阶级”的属性,挫伤了非党知识分子
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区内
党政部门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大胆使用,生活上充分照顾”,实事求是地落
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1987年,全区非党知识分子中1497人应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了解
决,有关部门为102名用非所学的非党知识分子调整了工作,为6007名知识分子家属子女办理了“农
转非”,并安排972名家属子女就业,为431人解决了住房困难。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的要求,全区各级党政热心培养,大胆选拔,放手使用非党知识分子。1983年,全区有中级以
上技术职称的非党知识分子1150人,其中被安排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4人,任副县长的1人,任行
署局和县府副局长的28人,任相当于县局级厂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26人。1987年,全区共有非党知
识分子33159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7231人,有31人被安排担任了副县级以上领导职务。1988年,全
区共有非党知识分子52246人,占整个知识分子总数的52%,其中有324人担任了副乡级以上领导职务。
是年,全区各级统战、组织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注意抓好非党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多次举办
非党知识分子学习班,或安排非党知识分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等,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
水平,增强参政议政的综合能力。遵照中央提出的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了解情况、综合研究、掌
握政策、调整关系”的要求,全区各级统战部门从思想认识入手,从基础工作抓起,使党外知识分子
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调动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为掌
握全区非党知识分子的全貌,从1989年开始,组织力量对全区5万多名非党知识分子进行详细调查,
为全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及副乡(科)级以上非党知识分子逐人建立了档案,并根据情况发展和实际需
要随时予以调整充实。二是扩大和加强了与非党知识分子的联系,建立健全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制度。
从1989年6月起,地区、县(市)两级普遍建立了非党知识分子联系点,设立了非党知识分子联络员。地
区选定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区人民医院、地区水利局作为非党知识分子联络点。1989年,全区聘请
了50名非党知识分子作为地区联络员(其中县市30名,地区大专院校和地直有关单位20名),翌年,全
区共聘请了132名非党知识分子联络员(其中各县市86名,地直46名)。至1994年,全区已聘请非党知识
分子联络员580名,建立联络点52个。同时,向省里推荐了一批非党知识分子联络员,至1994年,先
后推荐张士良、孙文彬、公懋强、姜宝鲁、刘茂辰、李学君、王秀君等人为省级非党知识分子联络员。
联系点和联络员制度建立后,地区、县(市)两级统战部门与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书信来往、走
访座谈等,及时掌握非党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的情况,将有价值的情况、意见及时反映给领
导,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认真落实
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与党外知识分子交朋友制度,1994年底,全区共有近400名党外知识分子被
确定为地区和县(市)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联系对象。各级统战部门也选取了一些党外人大代表、政
协委员、科技人才、党外副县(市)长及少数民族、宗教和非公有制经济中有代表性的人士作为直接联
系的对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座谈、登门拜访、相互谈心交心等形式,使各级领导能够经常听到广大
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增进了彼此了解,加深了友谊,
密切了关系。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党外知识分子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知情出力、献计献策。
区、县两级统战部门注意发挥协调职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理顺各方面关系,优化舆论环境,
教育党员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创造党内外合作共事的融洽气氛;主动同有关部门和知识分子所
在单位联系,改善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科研条件,在业务培训、离职进修、知识更新等方面为他们
提供方便。地区和县(市)党委、政府确立了重大事项政治协商和情况通报制度,经常邀请党外知识分
子参加地、县(市)两级党政部门组织的重要活动,就经济发展战略及各项政策的制订、廉政建设等方
面的问题,广泛征求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在广大非党知识分子中聘请了执法监督员、特约监察员、
检查员、督导员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问题进行民主监督。广大党外知识分子针对廉政建
设、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被各级党委、政府采纳,
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开展非党知识分子工作中,全区各级强化了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
党外知识分子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地、县(市)两级注意运用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党校培训等
形式和通讯报道,进行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对党外
知识分子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增强了全社会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解和对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
重视,扩大了党外知识分子的知名度和影响,激发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做好党外
知识分子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改正错划右派工作 改正错划右派工作可参见“党史综述”和大事记“反右斗争”条。
(三)原工商业者工作 建国初,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及政府法令,对工商界采取了既团结又
斗争的方针,除了注意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外,还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团结教育,吸收他们参加
政治活动。1954年,全区有民族资本家55人,其中在人大、政府中担任职务者有7人,占其总数的12.7
%。如杜培芝除担任省、县工商联委员外,还担任了临沂县政协副主席。此期,各级党委通过工商联
贯彻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组织工商业者参加各种运动,努力学习,
改造思想,指导私营工商业在国家总的经济计划下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繁荣经济,同时对某些资产
阶级的不法行为,依法予以打击。1953年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至
1956年,全区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中,对私营工商业
者和手工业者在工作上予以妥善安置,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补偿。1957年,全区有民族资本家49人,其
中46人被安排到各公私合营企业和国营公司,6人在政治上作了安排。1961年,全区工商业有私方人
员1576人,其中领取定息者192人,安排担任实际职务者69人。当时,受“左”的影响,曾将不少小
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不适当地划为被改造对象。1957年后,许多原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不公正对待,
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社会经济
地位得到确认。1979年,按照山东省委[1979]17号文件精神,为64名原工商业者中拿定息的私方人
员落实了政策。翌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问题的请示报告》
精神,为在1956年对私改造中被划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小商、小贩和小手工业者(时称“三小”)落实
了政策,全区负有“三小”区别任务的工商企业共有23家,总人数为210人。根据上级政策标准,将
其中的198人区别为劳动者,占其总数的94%。对没有区别为劳动者的人员也作了适当安排。1988年,
又将原12名不予区别或待查再定的原工商业者,也一并区别确定为劳动者。1984年,为30名原工商业
者恢复了干部身份,补发了“文革”中被扣发的工资,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精减下放的5名生活有
困难的原工商业者,给予定期补助。至1988年,全区共为34名原工商业者恢复了干部身份。
(四)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全区共有起义投诚人员1507人。1979~1986年,根据中共中央[1979]
6号文件精神,先后为259名起义投诚人员落实了政策,占应落实政策人员数的100%。1985年,为起义
人员颁发证明书881份,为投诚人员颁发证明书130份。至1986年,共为起义投诚人员颁发证明书1362
份。
(五)少数民族工作 党的民族政策在临沂地区贯彻、落实的情况详见人口·民族志中“民族政策
的贯彻与落实”专条。
(六)宗教工作 建国后,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宗教界中肃清了帝国主
义势力。1951年5月,德籍神甫台义施在郯城因私藏枪支、庇护反革命分子被驱逐出境。1954年6月,
德籍神甫梁跃汉和奥籍神甫雷振波因从事非法活动在临沂被驱逐出境。同时,在宗教界中开展了“三
自”(即自传、自治、自养)爱国革新运动,加强了对宗教人员的教育、团结与改造。专区和县市两级
多次邀请宗教界代表举行座谈会,征求其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向他们传达贯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有
关政策,各县市均有宗教界代表人物担任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政议政。
“文革”期间,党的宗教政策受到严重破坏,天主教、基督教出现了个别串连、秘密聚会等不正
常的状态。1978年后,党和政府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退还了“文革”
中被占用的宗教房产。至1983年,全区共改正宗教界错划右派77人,改正错定反革命分子5人,对在
押判刑的25人改判6人,释放15人。对27名有一定影响的宗教界人士在政治上作了安排,其中有6人担
任了人民代表,有21人担任了县政协委员(内有常委3人),对9名修女亦给予了生活补助。与此同时,
各县市宗教爱国组织先后得到恢复,并相继召开了代表会议。全区各级统战部门按照“保护合法的,
教育引导不正的,打击非法的”的方针,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对区内宗教活动逐步实行了开放管理,
通过对宗教活动实行“三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负责人),积极做好宗教上层人物和活动点负责
人的工作,对宗教人员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守法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逐步把宗教活动纳入了
正常轨道。
(七) 对台工作 1987年统计,全区有去台湾的人员10239人,其中上层人士72人;有台属8899户,
46025人,居全省第三位,是山东省对台工作的重点地区。翌年,经再行统计,全区去台人员为13422
人;台属为28400户,12413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对
台工作政策,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因台湾关系而被错误处理的有关人员的问题,进行了事实求是的纠
正。至1987年,全区共落实“三胞”眷属政策问题达926件。全区各级遵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来去自由”的政策,对回大陆探亲和去境外会亲的台胞及眷属,尽力提供方便,并热情接待,以诚相
见,致使回故乡探亲、旅游、观光的台胞日益增多,台胞与大陆亲属之间的通信联系和通汇日益密切
和增加。许多台胞还慷慨解囊,资助家乡各项建设事业。从1980年至1988年初,全区先后有288名台胞
回故乡探亲。至1987年底,全区共安置48名台胞回大陆定居。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放宽台胞回大
陆探亲的限制以后,回大陆探亲、经商的台胞猛增,1988年一年中,即有1591名台胞来临沂探亲、旅
游,有86名台属去境外会亲。是年,通汇台属达3981户,汇款额32万元。至翌年3月,全区通汇台属
达5896户, 邮汇、捎汇额683万元。在政治上,地、县党委、政府注意吸收“三胞”眷属参政议政。
1987年在各县市政协换届中,有205名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三胞”眷属被选为县市政协委员,占政协
委员总数的0.83%。在经济上,各级党政注意关心台胞安置,扶持其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至1988年,
全区共涌现台属致富重点户1259户,专业户577户,各类经济联合体75个,台属集资兴办的企业26家,
投资总额达270余万元。至1989年3月,全区有合资和独资台商企业4家,共引进台资263万余元。在全
区台属中,有15%的户生活达到小康,25%的户达到富裕水准。进入90年代后,临沂地区的对台工作又
有新的进展。 1992年, 全区去台人员为14000余人。是年,全区累计批准创办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
6000余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2600余万美元。从1993年起,对台工作已由安置、接待台胞为主转向以
对台经贸工作为主。是年,地委对台工作办公室组织力量,对全区台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
查,尔后建立健全了台资企业档案。至1994年,全区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03家,其中合资企业97家、
合作企业1家、独资企业5家,总投资额18251.25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额5692.247万美元,占总投资的
31.2%。1993~1994年,一些台胞继续向区内捐款捐物,支援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其中捐
赠皇冠、奥迪、桑塔纳等各种汽车18辆。
(八)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建国初,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为当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组织形式。
1951年,临沂专区共有开明绅士、民主人士75人,其中有63人被推举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
年,全区县及县以上的政权机构中有非党干部859人,占干部总数的38.6%。1955年,全区共有县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4644人,其中民主人士467人,任实职的252人。县人民委员会中有民主人士55人,任实
职的40人,其中任科、局长者35人,占全区461名科、局长总数的8.43%。至1959年,全区共安排党外
人士404人,有382人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其中有9人兼任省政协委员,9人为省人民代表。有6人为县
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委员,2人任科、局长,12人任副科、局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注意
吸收各界民主人士参政议政。1979年,全区民主人士任全国人大代表者1人,任省人大代表者20人,
任省政协委员者7人。1982年,全区党外人士任全国五届人大代表者2人,任省人大代表者18人,任省
政协委员者7人。是年,在全区县级人大常委会中有非党副主任2人,在政府中有非党副县长1人,非
党科、局长20人。在县级政协中有非党副主席19人。1984年机构改革后,一批非党人士被安排担任了
县、市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职务。至1986年,全区有4个县、市安排了非党副县、市长,有11个
县、市选举党外人士任人大副主任,全区非党人士任县、市政府和人大副职者16人。在全区7个县、
市中,党外政协副主席的职数多于党内。到1987年,全区各界党外人士任副县级实职者达35人,任乡
级实职者计58人。翌年,全区担任副乡级以上实职的非党人士达到324人。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
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发[1990]10号文件下发后,党外
人士的实职安排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1年8月,地委召开了各县(市)
组织部长、统战部长会议,就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作了部署,地委以临发[1991]33号文件印发了地委
组织部、统战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规划》,使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形成了制度。
1992年7月,全区非党人士任行署副专员者1人,任副县长者1人,任市县部门科局级干部者22人。1993
年,结合全区内县(市)级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各级把搞好党外人士安排工作当作是坚持
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使党外人士安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993年底,全区10个县(市)均有1名党外人士任副县(市)长或助理,其中副县长4名,县市长助理6名,
成为全省17个市地中唯一全部配备党外副县市长或助理的地区。是年,全区党外人士中有4人当选为
全国人大代表,16人当选为省人大代表,9人当选为省政协委员。
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在政治上关心、信任,在工作中放手,保证他们
有职有权有责,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地区领导还数次深入县、乡基层,召开党外干部座谈会,进行个
别走访。1994年,地委统战部还建立了与44名党外干部定人联系交友、谈心制度,做到经常交流思想、
融洽感情,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熟悉干部、选拔人士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努力,全区
党外干部工作已逐步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九)经济统战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本着统战工作向基层、向海
外、向经济领域延伸的要求,1986年后,全区各级统战部门积极开展了经济领域里的统战工作(简称
经济统战工作)。1988年,根据临沂地区现状,地委确定全区经济统战工作的范围和对象为:原工商
业者,新兴的私营企业者,“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中的外方人员,“三胞”、外籍华人投
资者及技术管理人员和经济理论界的非党知识分子。其后,随着经济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其范围和
对象又有所扩展。经济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能够协调关系和联系面广的功能
和优势,做好统战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联系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促进全区经济建设事
业的发展做出贡献。1987~1993年,地区先后召开了全区台属勤劳致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全区基层
统战工作会议、全区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议、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
要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国营企业统战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推广了莒南县坪上镇、日照市涛雒镇和费县纺织机械厂等做好基层统战和企业统战工作的
成功经验。工作中,一是注意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工作,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地区、县(市)注意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先进典型,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
的外部条件。1990年,地委、行署在对全区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国营和集体企业中
有突出贡献的非党经营者、“三资”企业的法人代表及常驻临沂地区经营企业的“三胞”和外籍华人
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统战工作联络员制度,首批聘请了47名(县市33名,地直14名)经
济统战工作联系员,通过经济统战工作联络员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这些经济统战工
作联络员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以“三引进”为着眼点,积
极开展了海外统战工作。地、县(市)统战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关于鼓励“三胞”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及投资办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参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香港、上海、福建等地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招商会、洽谈会等活动。在认真做好回乡探亲、观光旅游“三胞”接待服务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孙
子兵法研讨会”、“羲之文化节”、“郯城银杏节”以及中秋节或春节海外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
为“三引进”及时牵线搭桥。同时,积极做好“三胞”眷属的思想工作,引导鼓励他们加强与海外亲
友的联系,为“三引进”当好“红娘”。到1992年6月,全区共兴办“三资”企业251家,其中通过统
战系统引进的115家,占46%。该年,全区统战系统共引进外资1490多万美元,动工建厂14家。1993年
底,地区成立了临沂海外联谊会。联谊会拥有会员100余人,包括临沂地区各界知名人士和“三资”
企业厂长、经理,聘请了临沂籍或与临沂联系密切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中的知名人士以及其它国
内国际知名人士或友好人士20余人担任名誉会长、名誉顾问、名誉理事或理事,作为海外统战工作的
一个重点渠道和“三引进”的“窗口”,为发展临沂经济起到了铺路搭桥的重要作用。三是针对农村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许多农民找不到致富门路,缺少资金、技术和信息,另一方面农村中又涌现
出来一大批有致富门路、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各类人才的状况,地、县两级统战部门运用统一战线的
政治协调功能,把在农村基层的统战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全区开展了建立乡土人才联谊会组
织的工作。1992年8月,在临沭县郑山乡组织乡土人才联谊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1993年开始,在
全区大范围内开展了建立乡土人才联谊会的工作。至1994年8月,全区250处乡镇已全部成立了联谊会
组织,下设种植、养殖等专业联谊小组1937个,会员2.2万人,10个县市都成立了乡土人才联谊会指导
小组或联谊会总会。乡土人才联谊会利用其整体的人才优势,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
培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引导会员发挥自身专业技术特长,搞好技术指导和典型示范,在促进一方
经济发展、带动一方群众致富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联谊会还在促进农民之间的团结,改善和
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担负了一部分社会协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