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47&run=13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
1926年冬,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派王敬斋回家乡沂水县发展党员,翌年春,建立了临沂地区内
的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中共沂水支部。1929年秋,刘之言、孙镇国在郯城马头镇建立了中共马头第
三小学支部,后改称鲁南第一支部。与此同时,王以仁也建立了中共临沂县老屯村支部,后改为党总
支。1932年10月至1933年7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临沂地区的党组织相继发动了日照、沂水、
苍山、蒙阴龙须崮等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区内党的基层组织均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革命形势
一度处于低潮。1937年6月,国民党五十一军到达临沂地区,中共在该军的地下工委负责人吴志刚通
过山东省委与在临沂三专署的地下党员崔介取得联系,确定以临沂城乡为基点,发展建立党的基层组
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到抗战爆发前夕,全区各县均建立了党的组织,党支部发展到52个,有党员
1288人。在抗日战争中,临沂成为著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到1945年抗
战胜利时,沂蒙和滨海两区中共党员发展到4万余人,其中沂蒙区有党员20146人。解放战争前期,国
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临沂地区党的基层组织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随着战争的胜利和解
放区的收复与扩大,区内党的基层组织又有了迅速发展。至1949年底,沂蒙、滨海两地区共有中共党
员13万余人。其中沂蒙地区有党支部3058个(内含农村支部2919个),党员57045人
1949年3月,沂蒙地委结合总结土地改革工作,在101个已结束土地改革的村庄,首批公开了81个
党支部。是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公开党支部的通知》后,沂蒙、滨海两地区的党支部相
继全部由秘密状态转为公开。支部公开后,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到1950年9月,临沂地委(是年4月由滨海地委改称)共辖341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3124个,
党员59045人。1951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在对全体党员进行共产
党员标准八项条件教育的基础上,临沂、沂水两地委针对当时基层组织中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纯和
工作中存在的强迫命令、违法乱纪、脱离群众等问题,对基层组织从思想、组织上进行了清理整顿,
初步建立了民主监督、约束机制。1953年7月,沂水地委撤销,其所辖的基层组织除日照县外,均划
归临沂地委领导。是年底,全区有党的基层委员会171个,党总支2252个,党支部6763个,党员134869
人。1956年,贯彻1954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和1955年9月召开的全省党的基
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全区农村党组织整党建党工作,要求农村支部根据大办农业合作化
的新形势,领导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勤俭办社的方针,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健全民主生活,改进领导作
风,密切党群关系。为适应农村变革的需要,地委在全区逐步调整了农村支部的组织形式,即以合作
社为单位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同时对三类支部进行了整顿。1960
年10月后,全区基层组织在地委的领导下,开始认真解决在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问
题。针对在一些支部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各项制度不健全和民主生活不正常等
问题,结合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对基层组织进行整顿。至1962年,
全区结合整社工作改选农村支部5367个,占支部总数的45.6%;整顿落后支部1383个,其中经整顿后彻
底改变面貌的支部451个。此期,地委还重视加强了全日制学校的党建工作,全区1处师专、17处中专、
91处普通中学、7698处公办小学的党建工作,逐步得到加强。1964年,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
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即前十条)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
(草案)》(即后十条),对占全区支部总数的12%的农村后进支部进行了整顿。同时,在全区试行《农村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商业企业
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纳入了规范轨道。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印
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
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社教”运动中,错误地打击和伤害了一大批党员干部,给党的
基层组织建设造成了不良后果。至1965年底,全区有基层委员会1402个,党总支203个,党支部13273
个,党员达201305人。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内各级党组织被冲击。自1967年1月后,
各级党的组织均被夺权,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1970年3月后,全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在整
党建党后相继建立。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一些造反派借机冲击、围攻党的基层组织及其负责
人,使一些基层组织无法开展正常工作。1976年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党的基层组
织建设再次受到了干扰。至1976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党委308个,党总支1570个,党支部15815个,党
员33028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工作,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从1978年3月始,对在“文革”、“四清”、反右倾和“四清”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错误审查、处
理的23031名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审查、复议、落实,其中平反纠正者为11818人,
恢复党籍者4212人,改变结论或免予处分者5698人,恢复职务或重新安排工作的1851人,调动了基层
党员干部的积极性。1982年,按照省委《关于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中加强和改善农村党支部领导工作的
意见》,地委和各县委都组织工作组,对全区1014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整顿,澄清了一度出现的
“土地到了户,不用党支部”、“粮棉包了产,不用支部管”的模糊认识,初步改变了一些基层组织
涣散软弱、战斗力不强和少数支部瘫痪瓦解的状况。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对7148个农村支部进行了调整
和改选。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要求,在全区农村党支
部中普遍实行了支部委员岗位责任制,定人员、定任务、定报酬、定奖罚,建立了农村支部的激励约
束机制。1984年,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
建设的几点意见》的精神,地委按照干部的“四化”要求,对农村基层班子进行充实、调整。1986年,
全区共调整农村支部5093个,占农村支部总数的40.9%,选拔4756名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通过调整,
一类支部由原来的26%提高到76%,三类支部由原来的42%下降到10%。翌年,地委组织部先后下发了
《对农村后进支部进行集中整顿的意见》和《农村党支部分类标准》,总结了前几年在整顿基层组织
中形成的“帮钱帮物,更要建个好支部”、“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个好班子”的经验,进一步完
善了全区扶贫、加强后进村党的建设的规划,按照系统工程观点,采取选聘脱产干部挂职、任职,鼓
励先进村干部跨村任职、兼职或两个支部班子合并办公,选拔乡镇企业或乡镇直属部门优秀临时工、
合同工、民办教师返村任职,公开招标、自荐竞争、民主选举等措施,对后进村进行综合治理。1988
年,共整顿三类支部757个。同时,注重了在乡镇企业、联合经济组织、城镇个体工商户中,建立健
全党的组织,消除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断层。1989年3月,地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农村党支部开展重新
分类、达标、升级工作的试行意见》,在总结上年秋冬郯城、蒙阴两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农
村支部中开展了达标升级活动,把党建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实了党支部、党员、
包村干部、县乡有关部门包支部达标升级责任制,较好地解决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
题。1989年底进行考核验收时,全区10740个农村支部中,一类支部5052个,二类支部5045个,三类支
部643个;在企业党建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9]9号文件精神,理顺了企业法人的“中心”与党
组织的核心的关系,健全了企业党的机构,稳定充实了企业党务、政工干部队伍,为深化企业改革提
供了组织保障。
进入90年代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91年1月,地委以临发[1991]5号
文件下发了《中共临沂地委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创建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活动的决定》,要求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沂蒙精神为动力,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
建设,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把全区10%的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九间棚式的先进党支部,形成先进
群体优势,带动和促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中,狠抓了创建目标、规划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了
具体指导,据统计,各县市共下派工作组1307个,包村机关干部3900人,抓重点创建村620个。11月,
地委以临发[1991]38号、39号文件发出了《关于授予刘宗国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关于授予赵汝绪同志“模范党支部书记”称号的决定》。12月,地委组织部以临组发[1991]34号
文件发出《关于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意见》,决定在是年冬翌年春利用开展农村社教工作的有利时机,
对全区后进村党支部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进行一次集中整顿。
1992年,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和实施奔小康规划,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抓两头促中间,
把侧重点放在选好配强村支部班子,提高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素质和能力
上。按照地委决定,继续抓了创建“九间棚式党支部”活动,“七一”期间对评选出的293个“九间
棚式党支部”进行了命名表彰,并对日后的创建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以奔小康目标为主要内容,深化
了农村党支部达标升级工作,并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个村级组织和干部、党员,调整了达标考评分类
标准,完善了竞争激励机制,使之更便于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完成省委提出的三年整顿目标,
由各县市抽调了千余名干部到399个后进村进行整顿,选拔了2100名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愿为群
众服务的优秀人才充实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其中260名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企业党建
方面,在调整总结企业党建和三项制度改革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
对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
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逐步推广了企业党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双目标考核。全区已有81个中型企业、
473个小型企业建立了“双目标考核责任制”。认真推广了兰陵酒厂党委等一批好的典型经验,推动
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针对乡镇企业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制订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组
织建设的意见》,把工作重点放在健全乡镇企业组织,理顺管理关系,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组织和
党员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上,并总结了临沂市搞好乡镇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围绕解放思
想、转变作风,加强了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结合贯彻中央2号文件,1992年,全区共发展新党
员7534名,其中35岁以下的5137名,妇女党员1111名,从优秀团员中发展2441名,在农村、企业生产
一线发展5175名。1993年初,地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农村基
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农村党建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
采取党委成员分工负责与选派干部挂职结合、抽调机关干部驻点与部门包村结合,扶贫工作与整治工
作结合,典型引路与检查督促结合的新措施,4月下旬,从地、县、乡抽调3878名机关干部,在进行
集中培训后,进驻1521个贫困后进村,进行包村整顿。其中从地直机关选派8名县级干部挂职县委副
书记,91名地直机关科级干部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整顿工作中,认真贯彻了地委提出的“突出思想
整顿,抓好组织调整,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工作环境”的指导方针,因村制宜,分类整顿,抓“班子”、
选“路子”、送“引子”,使整顿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上半年,评选出第二批281个九间棚式的先
进党支部和100名模范农村党支部书记,其中由贫困后进村转化为先进的典型分别占57%和41%。8月份,
临沂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严重的村庄达400多个,按照省、地委的要求,组织受灾县市及时
走访慰问受灾党员,把省、地、县拨出的61.55万元党费发放到7个受灾县市的8115名受灾较重的党员
手中。地委组织部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企业基层党组织换
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试行意见》,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针对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下发
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全区发展新党员7822名,其中农村、企业生产一线
4387名, 占56.1%; 解决企业空白班组280个, 发展女党员1221名,占15.6%;从优秀团员中发展党
员2225名,占28.5%。为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贫困、后进村领导班子的现状,1993年4月,地委决定从地、
县、乡选派一批党员干部组成工作组,到贫困、后进村挂职包村,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上述村
庄的班子建设整顿好。全区共选调党员干部38 00余名,到1050个村包点整顿。其中从地直机关选调
干部125名,分别到6个县、37个贫困、后进村挂职包村(一年一轮换)。4月23日,地委召开会议,对首
批挂职包村干部进行入点前培训。地委副书记乔延春在会上强调指出: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
明确重点,突出思想整顿,抓好组织调整,切实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发展
市场经济、治穷致富的坚强领导集体。下派干部到村后,以学邓小平理论、学党章为先导,以整顿村
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至1996年7月,为期3年多的挂职
包村整顿工作圆满结束。经过整顿,上述村庄的班子建设和各项工作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经地委备案
的917个贫困后进村中, 有782个村的党支部进行了调整,共充实支部班子成员1751名,新选支部书记
634名,其中本村选任435名,回请12名,外聘55名,下派任实职132名。在这批人中,35岁以下者185
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64名,分别比3年前增加133名、160名。在上述村中共发展新党员1902名,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150名,培养后备干部3086名,为班子建设积蓄了后劲。同时,对村委会和群团组
织亦进行了调整或改造。97.3%的村建立落实了党内和村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
的热点、难点问题。原经地委备案的后进村班子,已有78个跃入地、县先进村班子行列,有696个变
化明显,基本达到了“二类支部”的要求,在所有包点整顿村中,已没有瘫痪班子。3年来,下派干
部根据地委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整顿,坚持教育整顿与经济扶持相结合,村村制定了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创“五好”、奔小康规划,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选准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使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壮大,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在全区集中整顿的917个贫困后进村中,年集体收入达两万元以上的占78%,比3
年前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3%的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比3年前增长了20个百分点。
在抓好点上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全区面上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94年,
全区有7473个农村党支部(总支)按期进行了换届,占应换届的96%。新选支部书记1469名,充实支部成
员4237名,退出、调出支部成员13200名,班子平均职数比换届前减少1.2职,平均年龄下降2.8岁,班
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七一”期间,评选表彰了第三批314个“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和41个“农
村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向省委推荐了16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34名优秀共产党员,4名优秀党务
工作者。 到1994年, 全区农村“九间棚式” 先进党支部已有854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9%。其中
1991年前属二、三类支部的有240个,占28%;在9541个农村党支部中,一类支部已达6131个,比1991
年增加1250个;三类支部449个,比1991年减少203个。是年,还组织实施了部分企业党组织换届选举,
总结了兰陵酒厂党委书记、厂长崔学文和工程机械厂党委书记、厂长王志中等部分优秀企业家的事迹。
总结推广了苍山县嘉德蔬菜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吉丰纺织有限公司、沂南鞋厂等中外合资股份制企
业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坚持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活动。全区农村参加“学科技,
用科技”活动的党员达371592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有209206人。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管理
的新特点,对流动党员、务工经商党员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全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街道、批发
市场和集贸市场,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为使党组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是年,地委组织部适时召
开了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总结推广了12个单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典型经验,在发展数量分布上向
农村、企业生产一线倾斜,加大35岁以下青年党员、女党员的发展数量。1994年,共发展党员9536名,
其中35岁以下的6764名, 占71%;生产一线党员5388名,占56.6%;从先进模范人物中发展3313名,占
35%,从优秀团员中发展2709名,发展女党员1511名。

临沂地区抗日战争前部分中共支部概况表
表15-6
┏━━━━━━━━━┯━━━━━━━━━┯━━━┯━━━━━┯━━━━━━━━━┯━━━━━━━━━┯━━━┯━━━━━┓
┃支部名称 │时间 │书记 │今属县、市│支部名称 │时间 │书记 │今属县、市┃
┠─────────┼─────────┼───┼─────┼─────────┼─────────┼───┼─────┨
┃沂水支部 │1927.4 │王敬斋│ │莒县特别支部 │1928.10~1929.5 │孙光鹏│ ┃
┠─────────┼─────────┼───┼─────┼─────────┼─────────┼───┼─────┨
┃沂水特别支部 │1928.6~12月 │孙兆鹏│ │浮来山支部 │1929.8~ │赵亮昆│莒县 ┃
┠─────────┼─────────┼───┼─────┼─────────┼─────────┼───┼─────┨
┃安家村支部 │1928年春~1932.10 │李芹年│日照 │东里店小学支部 │1929.1~5月 │李清潍│沂源 ┃
┠─────────┼─────────┼───┼─────┼─────────┼─────────┼───┼─────┨
┃牟家小庄支部 │1928年春~1932.10 │牟春霆│日照 │沂水特别支部 │1932.5~8月 │谢梅村│ ┃
┠─────────┼─────────┼───┼─────┼─────────┼─────────┼───┼─────┨
┃山字河村支部 │1928年春~1932.10 │汉成运│日照 │莒西支部 │1932年秋~1933.9 │肖作亭│莒县 ┃
┠─────────┼─────────┼───┼─────┼─────────┼─────────┼───┼─────┨
┃日照中学支部 │1931年春~1932.10 │郑野支│ │莒县城关支部 │1932年秋~1934年夏│杨作舟│莒县 ┃
┠─────────┼─────────┼───┼─────┼─────────┼─────────┼───┼─────┨
┃主家岭支部 │1933年春~1937.6 │主纪先│莒南 │赵楼支部 │1931~ │赵夫性│郯城 ┃
┠─────────┼─────────┼───┼─────┼─────────┼─────────┼───┼─────┨
┃西辛庄支部 │1933年春 │孔福亭│莒县 │蜡八庙支部 │1931~ │王仪轩│郯城 ┃
┠─────────┼─────────┼───┼─────┼─────────┼─────────┼───┼─────┨
┃下古村支部 │1931.5~1933.7 │吴宝仁│沂水 │高峰头支部 │1931~ │侯前猷│郯城 ┃
┠─────────┼─────────┼───┼─────┼─────────┼─────────┼───┼─────┨
┃小诸葛支部 │1932.5~1933.7 │陈善 │沂水 │徐圈子支部 │1932~ │徐腾蛟│郯城 ┃
┠─────────┼─────────┼───┼─────┼─────────┼─────────┼───┼─────┨
┃瑞麟小学支部 │1932年夏~1933.7 │邵德孚│沂水 │樊家埝支部 │1932~ │凌云志│郯城 ┃
┠─────────┼─────────┼───┼─────┼─────────┼─────────┼───┼─────┨
┃葛庄支部 │1932年秋~1933.7 │耿启明│沂水 │房邵庄支部 │1932~ │王若韶│郯城 ┃
┠─────────┼─────────┼───┼─────┼─────────┼─────────┼───┼─────┨
┃姚店子支部 │1932年夏~1933.7 │黄士先│沂水 │唐桥支部 │1932~ │杜作荣│郯城 ┃
┠─────────┼─────────┼───┼─────┼─────────┼─────────┼───┼─────┨
┃莒县中学支部 │1933.2~7月 │刘秉韬│ │马头镇支部 │1932~ │徐昆吾│郯城 ┃
┠─────────┼─────────┼───┼─────┼─────────┼─────────┼───┼─────┨
┃马庄支部 │1933年春~ │孟敬之│沂水 │临沂特别支部 │1931.9~1932.6 │宋鸣时│ ┃
┠─────────┼─────────┼───┼─────┼─────────┼─────────┼───┼─────┨
┃孔家庄支部 │1933年春~7月 │孔宪功│沂水 │板泉崖小学支部 │1932.12~1937.7 │王任之│莒南 ┃
┠─────────┼─────────┼───┼─────┼─────────┼─────────┼───┼─────┨
┃高桥村支部 │1933年春~7月 │张子文│沂水 │城西街支部 │1933.7~1935年夏 │刘秉韬│莒县 ┃
┠─────────┼─────────┼───┼─────┼─────────┼─────────┼───┼─────┨
┃埠前村支部 │1929.5~1933.5 │李鸿宝│沂水 │章庄支部 │1935年春~1937.7 │张凤楼│莒县 ┃
┠─────────┼─────────┼───┼─────┼─────────┼─────────┼───┼─────┨
┃马头小学支部 │1929年秋~1932.5 │刘之言│郯城 │师范讲习所支部 │1933.8~ │李伯瑾│费县 ┃
┠─────────┼─────────┼───┼─────┼─────────┼─────────┼───┼─────┨
┃老屯村支部 │1929.9~1933.7 │王以仁│苍山 │费县一小支部 │1933.11~ │李伯瑾│ ┃
┠─────────┼─────────┼───┼─────┼─────────┼─────────┼───┼─────┨
┃临沂五中支部 │1931~1932.7 │刘盛华│ │周井铺支部 │1934年春~1937.7 │尚明 │临沂 ┃
┠─────────┼─────────┼───┼─────┼─────────┼─────────┼───┼─────┨
┃临沂三乡师支部 │1931.9~1937.7 │赵昭 │ │甘露寺支部 │1936年冬~1937.7 │尚明 │临沂 ┃
┠─────────┼─────────┼───┼─────┼─────────┼─────────┼───┼─────┨
┃长城乡支部 │1931年~ │赵民三│苍山 │信行庄支部 │1935.5~1937.7 │李韶九│费县 ┃
┠─────────┼─────────┼───┼─────┼─────────┼─────────┼───┼─────┨
┃四哨乡支部 │1931年~ │朱安甫│苍山 │高桥支部 │1936年秋~1937.7 │葛成俊│费县 ┃
┠─────────┼─────────┼───┼─────┼─────────┼─────────┼───┼─────┨
┃磨山乡支部 │1931年~ │颜景武│苍山 │南庄支部 │1936.2~1937.7 │李明法│费县 ┃
┠─────────┼─────────┼───┼─────┼─────────┼─────────┼───┼─────┨
┃褚桥乡支部 │1931年~ │危益民│郯城 │侯家庄支部 │1936年秋~1937.7 │李焕成│费县 ┃
┠─────────┼─────────┼───┼─────┼─────────┼─────────┼───┼─────┨
┃小马庄支部 │1931年~ │赵永萼│苍山 │王家庄支部 │1936年秋~1937.7 │杨进美│费县 ┃
┠─────────┼─────────┼───┼─────┼─────────┼─────────┼───┼─────┨
┃城后、大炉小学支部│1931年~ │聂益仁│苍山 │齐家峪支部 │1936年秋~1937.7 │霍玉成│费县 ┃
┠─────────┼─────────┼───┼─────┼─────────┼─────────┼───┼─────┨
┃白山支部 │1931年~ │宋宜安│苍山 │沙家店支部 │1936年秋~1937.7 │周荣太│费县 ┃
┠─────────┼─────────┼───┼─────┼─────────┼─────────┼───┼─────┨
┃小陵支部 │1931年~ │赵叙五│苍山 │大炉支部 │1936.9~1937.7 │万国华│苍山 ┃
┠─────────┼─────────┼───┼─────┼─────────┼─────────┼───┼─────┨
┃芦柞支部 │1931年~ │颜岳岩│苍山 │兴降店支部 │1936.9~1937.7 │王福田│苍山 ┃
┠─────────┼─────────┼───┼─────┼─────────┼─────────┼───┼─────┨
┃小城东支部 │1931年~ │杨月扬│苍山 │埠阳支部 │1936.9~1937.7 │刘清如│苍山 ┃
┠─────────┼─────────┼───┼─────┼─────────┼─────────┼───┼─────┨
┃仲村支部 │1933年夏~1937.3 │鲍天仇│平邑 │师范讲习所三级支部│1936.10~11月 │崔友仁│费县 ┃
┠─────────┼─────────┼───┼─────┼─────────┼─────────┼───┼─────┨
┃费城支部 │1932.5~1937.7 │尚 明│费县 │师范讲习所四级支部│1937.4~7月 │赵光德│费县 ┃
┠─────────┼─────────┼───┼─────┼─────────┼─────────┼───┼─────┨
┃芦庄子支部 │1931年~ │芦世俊│郯城 │ │ │ │ ┃
┗━━━━━━━━━┷━━━━━━━━━┷━━━┷━━━━━┷━━━━━━━━━┷━━━━━━━━━┷━━━┷━━━━━┛

临沂地区部分年份中共党员及基层组织基本情况表
表15-7
┏━━┯━━━┯━━━━━━━┯━━━━━━━━━━━┯━━━━━━━━━━━━━━━━━━━┯━━━┯━━━━━┯━━━━━━━┓
┃年份│党员 │性别 │ 年龄 │文化程度 │基层 │总支 │支部 ┃
┃ │总数 ├───┬───┼───┬───┬───┼───┬───┬───┬───┬───┤委员 ├──┬──┼───┬───┨
┃ │ │男 │女 │18-25 │26-45 │46岁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高中 │会 │总数│其中│总数 │其中 ┃
┃ │ │ │ │岁 │岁 │以上 │ │ │ │ │以上 │ │ │农村│ │农村 ┃
┠──┼───┼───┼───┼───┼───┼───┼───┼───┼───┼───┼───┼───┼──┼──┼───┼───┨
┃1953│134869│112264│22605 │19422 │97385 │18062 │102220│32011 │575 │30 │33 │171 │2252│502 │6763 │6313 ┃
┃ │ │ │ │ │ │ │ │ │ │ │ │(区委)│ │ │ │ ┃
┠──┼───┼───┼───┼───┼───┼───┼───┼───┼───┼───┼───┼───┼──┼──┼───┼───┨
┃1956│162356│140092│22264 │16415 │120473│25468 │117788│41443 │2962 │152 │11 │91 │1574│1549│8033 │7266 ┃
┠──┼───┼───┼───┼───┼───┼───┼───┼───┼───┼───┼───┼───┼──┼──┼───┼───┨
┃1958│160610│139972│20631 │9694 │120768│30148 │91654 │63990 │4693 │228 │45 │264 │1460│1352│9725 │8312 ┃
┠──┼───┼───┼───┼───┼───┼───┼───┼───┼───┼───┼───┼───┼──┼──┼───┼───┨
┃1960│189750│164801│24949 │18574 │135065│36111 │101029│81288 │6779 │551 │103 │268 │1357│1238│10938 │9052 ┃
┠──┼───┼───┼───┼───┼───┼───┼───┼───┼───┼───┼───┼───┼──┼──┼───┼───┨
┃1963│193957│169525│24432 │8030 │137559│48368 │102921│82091 │7915 │783 │247 │1264 │211 │119 │12919 │11190 ┃
┠──┼───┼───┼───┼───┼───┼───┼───┼───┼───┼───┼───┼───┼──┼──┼───┼───┨
┃1965│201305│176498│24807 │7264 │136422│57619 │104712│85077 │9959 │1226 │331 │1402 │203 │13 │13273 │11297 ┃
┠──┼───┼───┼───┼───┼───┼───┼───┼───┼───┼───┼───┼───┼──┼──┼───┼───┨
┃1971│277768│242615│35153 │ │ │ │ │ │ │ │ │227 │22 │2 │13267 │12006 ┃
┠──┼───┼───┼───┼───┼───┼───┼───┼───┼───┼───┼───┼───┼──┼──┼───┼───┨
┃1974│289790│254436│35354 │ │ │ │ │ │ │ │ │261 │1519│1469│15099 │13766 ┃
┠──┼───┼───┼───┼───┼───┼───┼───┼───┼───┼───┼───┼───┼──┼──┼───┼───┨
┃1976│330282│291401│38881 │ │ │ │ │ │ │ │ │308 │1570│1512│15815 │14112 ┃
┠──┼───┼───┼───┼───┼───┼───┼───┼───┼───┼───┼───┼───┼──┼──┼───┼───┨
┃1978│351905│311789│40116 │17812 │275259│58834 │115158│166057│51655 │16883 │2152 │314 │1766│1676│16463 │14450 ┃
┠──┼───┼───┼───┼───┼───┼───┼───┼───┼───┼───┼───┼───┼──┼──┼───┼───┨
┃1983│402784│360086│42698 │14150 │218451│170183│108679│175454│77988 │27152 │13511 │344 │1927│1625│17858 │12778 ┃
┠──┼───┼───┼───┼───┼───┼───┼───┼───┼───┼───┼───┼───┼──┼──┼───┼───┨
┃1986│441879│396566│45313 │17240 │228077│196562│91373 │178266│99983 │42329 │29928 │447 │669 │378 │19060 │12868 ┃
┠──┼───┼───┼───┼───┼───┼───┼───┼───┼───┼───┼───┼───┼──┼──┼───┼───┨
┃1989│471444│423067│48377 │17589 │240797│213058│69597 │182737│117587│54101 │47422 │490 │1461│36 │20848 │12507 ┃
┠──┼───┼───┼───┼───┼───┼───┼───┼───┼───┼───┼───┼───┼──┼──┼───┼───┨
┃1992│407546│366325│41194 │13015 │201511│193020│52194 │140378│108670│51332 │54972 │459 │1529│80 │19224 │14172 ┃
┠──┼───┼───┼───┼───┼───┼───┼───┼───┼───┼───┼───┼───┼──┼──┼───┼───┨
┃1994│379362│339268│40094 │12809 │181477│185076│38574 │120529│104819│51638 │63802 │478 │1167│945 │17731 │12927 ┃
┗━━┷━━━┷━━━┷━━━┷━━━┷━━━┷━━━┷━━━┷━━━┷━━━┷━━━┷━━━┷━━━┷━━┷━━┷━━━┷━━━┛
注:1978年度年龄结构栏中第二、第三栏中的数字分别系26-55岁和56岁以上的党员数。

二、机关党组织建设
建国前,在沂蒙根据地内,各地委均设置政府工作部,在各专署内则设有中共政府党团。党通过
地委政府工作部和中共专署政府党团来实现共产党对民主政权机关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地委设机
关党委,专司机关党务工作。临沂地直机关党的建设,一是依靠各部门党组(党委)抓本部门的机关党
建;二是通过地直机关党委,指导各部门机关支部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关党建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74年11月,建立了中共临沂地级机关临时
党委,停顿多年的机关党建工作又行恢复。1976年12月,地直机关党委正式建立,机关党建工作开始
走上正规。机关党建工作已由各部门党组(时称核心领导小组)领导为主、地直机关临时党委指导为辅
的体制,转变为由地直机关党委领导与各部门党组指导相结合的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为进一步搞
好地直机关党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1979年,地直机关支部发展到62个。翌年,对部分机关支部进
行了整顿,整顿率为23%。同时,为部分“文化大革命”以来入党的新党员(占机关党员总数的30%)进
行了补课培训,重点解决这批在特定政治环境中入党的党员所存在的缺乏党的基本知识、不懂党规党
纪和发挥先锋带头作用较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健全了“三会一课”(支部会、党小组会、
党员大会,上党课)制度,要求各机关支部每月给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对机关党员经常性的政治理
论学习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党内教育和机关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1981~1982年,通过学习
贯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
对地直机关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基本做到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月召
开一次支委会,一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各部门党员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亲自为党员讲党课。两年间,
地直机关共发展新党员62名,对39个机关支部进行了整顿和改选,整顿、改选面占机关支部总数的50
%。同时为36名预备期满的党员办理了转正手续。1982年,机关党委组织评选出4个优秀机关支部和83
名优秀共产党员,于“七一”期间进行了表彰。1984年,为进一步强化机关党建工作,地直机关党委
提出要求,凡有3个以上机关党支部的部门和单位,均要建立机关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同时,根据中
央指示,对在整党期间优先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入党工作作了部署。是年,共发展27名优秀中年知识分
子入党,占当年发展新党员总数的30%。1985年,加大了发展知识分子入党的力度,全年共发展新党
员369名,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者305名,占发展新党员总数的82.7%。是年,还对地直机关整党单
位的党员适时进行了审批登记。至年底,共审批2237人,占机关党员总数4320人的51.8%。自是年6月
起,在地直机关试行党员活动日制度,规定每月的最后一天为党员活动日,主要围绕增强党的观念,
对党员进行理想、宗旨、纪律、优良传统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教育,并规定每次活动都要有针对性
地解决一、二个问题。是年,新建机关总支20个,调整机关支部37个(其中直属支部21个)。为了更好
地开展机关基层支部的工作,地直机关党委加强了对机关支部成员的业务培训。是年,对新当选的各
机关支部成员专门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共培训410多人次。1987年秋,地直机关党委在学习贯彻中
共十三大会议精神过程中,按照地委要求,抓住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这一主题,进一步理顺了组织工
作体制,对新组建的机关党总支,授予其履行机关党委的有关职能。在加强党员管理工作中,健全了
党员卡片管理制度;实施了机关总支、支部成员的档案管理;在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递手续方面,执
行了党员关系信与行政介绍信和党员卡片同时转移的规定;完善了党费收缴程序,对党费实行定期公
布、核对,增强了党费收缴的透明度。1988年,地直机关新建总支10个,调整、改选支部47个。是年,
地直机关党委辖总支48个,支部181个(其中直属支部67个)。根据地委《关于进行党员标准教育妥善处
理不合格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1988年冬至1989年春,在地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中普遍进行了党员标
准、党的基本知识、党风党纪、党的基本路线四(个方面的教育。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标准,立足
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在进行“四个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处
理不合格党员的工作。 在地直机关, 参加民主评议的党员共6068人,占党员总数的97.8%。经评定,
323人为优秀党员, 5632人为合格党员, 104人为基本合格党员。对9名不合格党员作了适当处置。从
1989年起,加强了对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的监督管理,实行了《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
织生活监督卡》填报制度。该卡由领导干部本人定期填写,所在机关支部审查,并定期公布上报。是
年,还试行了机关支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即将组织建设、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发展党员四项任
务进行量化,落实责任,年终考核。责任制实施后,机关支部成员人人工作有目标,个个肩上有责任,
使机关党建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进入90年代后,地直机关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1990年,在推行支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
基础上,又开展了支部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下发后,地直机
关党委对基层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实行宏观控制,超前把关,把功夫下在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精
心培养和考察方面。是年,分期分片召开了由党内外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
严格落实对入党积极分子在考察培养期间的写实工作。全年,地直机关参加此类座谈会的党内外群众
达800余人次。经严格考察,共吸收161人为中共预备党员。1993年,地直机关党委认真贯彻中共十四
大精神,修订了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条件,将评优树先与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和机关岗位
责任制考勤考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共评出先进基层党组织34个,优秀党员131人,优秀党务工
作者27人,于“七一”前夕进行了表彰。对地直机关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除继续坚持每
半年填报一次统计报表制度外,地委还责成地纪委、组织部和地直机关党委组成检查组,帮助地直各
部门领导班子开好民主生活会。同时两次召开座谈会,对24个届满后拖延改选的机关总支和支部的换
届工作进行了督促指导。其中对个别长期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的班子,作了重点解决。为确保新党员
的政治质量,是年内共举办3期培训班,对248名发展对象进行了党的知识和党性教育培训。经培训锻
炼,其中有217人被发展为预备党员。1994年,为促进地直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开展,将两个总
支改建为党委, 并新建总支两个、 支部37个。是年,地直机关共有基层党委11个,总支50个,支部
380个,党小组1069个,有党员7526人。

临沂地直机关部分年份基层组织基本情况表
表15-8
┏━━━━┯━━━━┯━━━━━━━━━━━━━━━━━━━┓
┃ │ │基层组织 ┃
┃年份 │党员总数├────┬────┬────┬────┨
┃ │ │党委 │总支 │支部 │党小组 ┃
┠────┼────┼────┼────┼────┼────┨
┃1989 │6284 │1 │55 │261 │495 ┃
┠────┼────┼────┼────┼────┼────┨
┃1990 │6287 │1 │56 │310 │968 ┃
┠────┼────┼────┼────┼────┼────┨
┃1991 │7402 │3 │58 │343 │1108 ┃
┠────┼────┼────┼────┼────┼────┨
┃1992 │6718 │5 │50 │308 │1011 ┃
┠────┼────┼────┼────┼────┼────┨
┃1993 │7137 │6 │52 │336 │1045 ┃
┠────┼────┼────┼────┼────┼────┨
┃1994 │7526 │11 │50 │380 │1069 ┃
┗━━━━┷━━━━┷━━━━┷━━━━┷━━━━┷━━━━┛

临沂地直机关部分年份中共党员基本情况表
表15-9
┏━━┯━━┯━━━━━┯━━━━━━━━━━━━┯━━━━━━━━━━━━━━━━━━━┓
┃ │ │性别 │年龄 │ 文化程度 ┃
┃年份│总数├──┬──┼───┬───┬────┼──┬──┬──┬──┬──┬────┨
┃ │ │男 │女 │18-25 │26-45 │46岁以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
┠──┼──┼──┼──┼───┼───┼────┼──┼──┼──┼──┼──┼────┨
┃1989│6284│5223│1061│291 │3616 │2377 │19 │655 │1578│1000│1179│1853 ┃
┠──┼──┼──┼──┼───┼───┼────┼──┼──┼──┼──┼──┼────┨
┃1990│6787│5606│1181│276 │3904 │2607 │20 │636 │1604│1071│1306│2150 ┃
┠──┼──┼──┼──┼───┼───┼────┼──┼──┼──┼──┼──┼────┨
┃1991│7402│6111│1291│253 │4288 │2861 │24 │577 │1796│1186│1343│2516 ┃
┠──┼──┼──┼──┼───┼───┼────┼──┼──┼──┼──┼──┼────┨
┃1992│6718│5521│1197│238 │3951 │2529 │16 │452 │1446│1104│1161│2539 ┃
┠──┼──┼──┼──┼───┼───┼────┼──┼──┼──┼──┼──┼────┨
┃1993│7137│5849│1288│306 │4094 │2737 │15 │486 │1431│1143│1231│2831 ┃
┠──┼──┼──┼──┼───┼───┼────┼──┼──┼──┼──┼──┼────┨
┃1994│7526│6153│1373│324 │4302 │2900 │9 │461 │1426│1159│1272│3199 ┃
┗━━┷━━┷━━┷━━┷━━━┷━━━┷━━━━┷━━┷━━┷━━┷━━┷━━┷━━━━┛

三、干部审查工作
195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根据这一精神,地委在全区党政军机关有
步骤地开展了审干运动。1954年8月,地、县开始审干试点工作,对县委委员以上干部进行审查。在
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翌年7月起,各县开始对县委正、副书记、各委书记和要害人员进行审查,地
直机关也结合当时的“肃反”运动,开始了审干工作。至1956年下半年,开始转入对区级干部的审查
工作。从1958年11月份开始,各级遵照中央、省委关于“扩大审查范围,继续进行审干工作”的指示,
结合整风、肃反运动,对全区乡干部、中小学教职员、初级卫生人员、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中的
售货、出纳等人员进行了审查。至翌年9月,全区提前3个月结束审干工作,此次被列入审查范围的干
部共54455人,其中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的有7024人,占审查范围总数的12.9%。通过审查,弄清了绝
大多数干部的政治、历史面貌,为以后正确培养、使用他们奠定了基础。在审查中,共发现5971名干
部存有各种性质的政治历史问题, 其中原系反动党团、 道会门和伪顽军警的一般成员与骨干分子有
1196人,占20%;属伪造历史隐瞒政治问题和品质恶劣、丧失立场、对共产党抱有敌对态度者有312人,
占5.2%;属离开革命队伍或脱党及失掉组织关系者有1506人,占25%;属在敌人面前犯有各种错误者
有399人,占6.6%;属其他问题者有2209人,占37%。同时,还对有问题的5971名干部作了结论,并区
别情况作了相应处理。在此次审干中,受各种处分的干部共437人,其中被开除党籍的39人,被留党
察看的35人,被撤职、降职、降级的41人,被开除公职的26人。以后,在1957年“反右派”、1959年
“反右倾”、1964年“四清”和“文革”运动中,也对干部进行了“审查”。特别在“文革”运动中,
一大批革命干部被打成所谓的“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三反分子”;一批政治进步且具有
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一些历史上早已做过正确结论的干部,被戴上“叛徒”、
“特务”、“历史反革命”的政治帽子。据统计,在“文革”中被立案审查的脱产干部达5934名,其
中近70%为冤假错案。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即着手进行审干落实政策工作。是年,
地委根据上级指示,认真审查处理了一批积案。自1978年以来,地、县委先后多次召开各类落实干部
政策会议,地、县、公社三级党委均成立了落实干部政策领导小组,抽调2068名干部专事落实干部政
策工作(落实干部政策的有关具体数字参见“党史综述”条目)。到1981年底,全区范围内的大规模落
实干部政策工作基本结束。自1982年后,临沂地区的干审工作在继续落实干部政策的同时,还根据中
央指示,结合整党开展了对“文革”中“三种人”(即靠造反起家、帮派思想严重、打砸抢分子)的核
查工作。全区共排出“文革”中的重大事件65起,核查对象80人,均已全部核查清楚,属于犯一般性
错误的38人, 需定性处理的42人, 其中被定为“三种人” 的10人,属犯严重错误的32人。此外,
从1982年至1990年,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规定为5061名干部(均系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更改了
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妥善处理了745名老干部、老党员在党籍、党龄方面的问题。
1990年以后,干审工作仍以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至1994年,全地区共更改干部参加革命
工作时间1021人,调查复议党籍、党龄方面的案件14起,为5人恢复了建国前脱党期间的党籍。1990年,
根据[1990]鲁人工字第1号文件,即《关于一九六六届至一九六九届延期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工龄
计算问题的复函》,对“文革”期间延期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工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查档、核证和审
批。1994年,又根据鲁人工[1994]1号文件,即《关于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届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工
作时间和工龄问题的通知》精神,对过去办理过延期分配期间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大中专毕业生,重新
办理了更改参加工作时间手续。据统计,1990~1994年,共为36名“文革”延期分配的干部更改参加
工作时间。1994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部《关于确定五十年代部分科级干部职级问题的通知》下发后,
地委组织部在全地区范围内对50年代部分科级干部落实职级问题进行了部署, 并开始调查摸底。 至
1996年,这一工作结束。
四、干部管理
(一)干部管理权限 根据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区内各级党组织对干部区别层次进行管理。建国
初,沂蒙、滨海两地委对干部实行两级管理制,即由党委或部门党组织经民主讨论后提出意见,然后
上报上一级党委批准。1956年,根据中央规定,本着既管业务又管队伍的原则,区内干部实行分部、
分级管理。地、县委的组织部、政法部、工业部、财贸部、文教部、合作部均负有干部管理的职权。
地、县委组织部管理地、县委各工作部门及政府的人事科等单位的干部;政法部管理专署和各县人委
办公室、民政科、公检法、转业办等单位的干部;工业部管理专、县交通运输邮电各部门、工业各部
门、计划统计等单位的干部;财贸部管理专、县财税、工商、金融、商供、渔业等单位的干部;文教
部管理专、县文教卫生、体育等部门的干部;合作部管理专、县农、林、水、机耕、气象等单位的干
部。1958年,地直由组织部、工业部两个部分管干部;各县由组织部、宣传部、财贸部、工业部4个
部分管干部。地委组织部管理党委系统和政法、财贸、文教、农林水等系统的干部;工业部则管理大
工业系统的干部。翌年,本着“管少管好”的原则,地委重新制定了干部管理权限,地委管理的干部
分甲、乙两类名单。列甲类名单者无论调动、提拔,均须经地委决定;列为乙类名单者,其调动任免
可经分管部研究提出意见后,报地委组织部研究平衡,再经地委负责人审查同意。1970年后,加强了
党对干部的集中统一管理领导,对领导干部实行分级管理。1975年,地委管理的干部分甲乙两类。甲
类为地委办、各部副科长以上干部和群团正、副职与地委党校正科长以上干部;地革委各委、办、局、
中级法院的正副职干部;临沂师专、沂水医专的党委常委、副校长和临沂一中及各地属中专、医疗院
所的党、政正职干部;临沂矿务局、运输公司、七0一矿、钢铁厂、国棉厂、建筑公司等企业的党委
常委、行政副职以上干部;其余11个县级企业的党、政正副职干部;各县委常委、委员,县革委副主
任、常委,县委各部部长。列入乙级名单者由地委组织部代地委审批。地区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除地委管理的外,其余则由各部、委、办领导小组或党的核心小组管理。1984年,根据“管少、管活、
管好”的原则,实行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在原来分级管理的基础上,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由原来
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改革后,地委主要管理地直各部门、各县(市)、地属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事
业单位的党政正副职领导干部,原属地委管理的县(市)直党政部门和区、乡镇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主管
权下放给县、市委管理;原属地委管理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党政副职,下放给地区业务主管部门管理。
各县市和地直各部门将其所管理的干部的任免情况报地委组织部备案。1988年,本着管人与管事既紧
密结合又合理制约的原则,在下管一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部分企事业干部的管理权限。1991年3
月,地委决定适当扩大地委管理干部的范围:将县市管理的各县一中和临沂二中校长、党委(总支、
支部)书记,县市纪委副书记,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收归地委管理。将地直非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的
行政副职和地县(市)属大型二、中型一企业的党政正职收归地委管理。
(二)干部选拔 建国初,沂蒙、滨海两地委主要从苦大仇深、受压迫剥削且阶级觉悟高的工人、
农民和作战勇敢的战士中选拔干部。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
需要,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注重从学生中选拔干部。1964年,选拔重点转向有文化的优秀工
农干部和经过实践锻炼的优秀知识分子。 “文革” 时期,选拔干部的重点放在所谓“根正苗红”和
“文革”中涌现出的“新生力量”上,致使一些素质差、靠造反起家的人进入了干部队伍。1984年进
行机构改革,在班子调整中,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干部。是年,共
提拔各级领导干部4815人,其中县级803人,科级4012人,使符合“四化”标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
初步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三)后备干部培养 后备干部是各级领导骨干的预备队,由准备接任领导职务的年轻干部所组成。
在1964年,毛泽东就提出了“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战略构想。1983年,
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建立后备干部的决定。翌年,中共临沂地委着手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此项工作大致
经历了3个阶段:1982年2月至同年底为组建阶段,是年2月,省委在全省县委书记会议上,把后备干
部(当时称第三梯队)建设作为省委当年工作的几个要点之一。会后,临沂地委立即作了相应部署。同
年6月1日,地委组织部发出临组发[1984]9号文件,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了具体规定。随后,组
织了由54人参加的专门考察队伍,赴全区各县、市和68个地直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专事后备干部的
选拔工作。到1984年底,共选拔确定416人为后备干部。其中各县、市占182人,地直党政机关147人,
地属企事业单位87人。同时,各县、市委也组织了共计1040人的专门考察队伍,选拔出了1955名乡级
后备干部。为确保后备干部的选拔质量,地委制定了严格的后备干部标准,即后备干部必须坚决拥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程度;年龄以35岁左右为主体。同时提出了“宁用有瑕之玉,不用无瑕之石”的选拔原则。在选拔后
备干部时,采取了群众民主推荐、组织部门考察、党委(党组)集体审定和上级党组织批准的严格程序。
至此,临沂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建立起来;1985年11月至1987年底是后备干部的调整
充实阶段。1987年5月,县、市领导班子进行换届,大批后备干部得到使用,后备干部名额出现较大
空缺。地委组织部结合领导班子换届,对后备干部进行了民主推荐,实行补优汰劣。在选拔时,做到
既重视学历,又不唯学历,主要看干部的真才实学。至1987年底,共有136名后备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占当时提拔干部总数的91.8%。经考察,又将265名年轻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原有的后备干部中有
99人因各种原因不再作为后备干部。调整后,后备干部总数为591人,后备干部工作的重点由选拔转
移到培养方面来;1988~1990年,是第二次大的调整阶段。1988年,由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原相当
于县级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移交给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后备干部名单亦同时移交。由地委组织部
掌握的后备干部由591人降为522人。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后,地委对后备干部加强
了管理,并对后备干部在动乱期间的政治表现作了考察。1990年,由于县、市领导班子换届和区划调
整(日照升为独立的地级市和沂源划归淄博市),使后备干部队伍变动较大。至是年底,共有219名后备
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占新任县级干部总数的89.7%。另有184名后备干部不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占
后备干部总数的34.7%(主要原因是根据上级规定,每个县、市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数额由原来的25人
减至15人左右)。同时,又有131名优秀年轻干部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至1990年底,全区县级后备干
部总数达374人, 其中县、 市201人,地直党政机关173人。在这批后备干部中,有妇女干部25人,占
6.7%;少数民族干部1人;党员干部373人,占99.8%;行政管理人员2人,占0.5%;专业技术人员44人,
占11.8%;科级干部245人,占65.5%;35岁以下的73人,占19.3%。36岁至40岁的114人,占30.5%。41岁
至45岁的145人, 占38.6%;大专学历以上、中专 (高中) 和初中以下的人员比例分别占总数的73.5%、
23.5%和2.9%。此期,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已由过去的传、帮、带和学历培训为主,转向以挂职交流、
轮岗和短训为主,以便使后备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