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驻地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07&run=13

乡镇驻地多为农村历史上形成的较大村庄或集镇,也有少部分原本规模不大,但因建国后乡镇机
关驻于该处而发展起来。这些乡镇驻地在建国前,因经济落后,再加战争破坏,多破败不堪。建国后,
乡镇驻地陆续建起机关、学校、商店、医院、饭店及厂矿企业等,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有所改变。
1980年后,乡镇驻地均按规划对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乡镇机关、中学、小学、医院、粮所、
派出所、银行、邮电支局等相继沿街建起一片片新的瓦房、楼房,展现出新的面貌。尤其是1978年后,
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各乡镇陆续办起一批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于乡镇驻地,促进了乡镇
驻地建设,使乡镇驻地成为一乡一镇所辖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少部分镇驻地
因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小型城市的格局。
罗庄镇 位于临沂市城南11.5公里,地处矿区。解放前为一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全村50户,250人。
建国后先后为区、乡、公社驻地,1984年置镇。1978年前,社办工业寥寥无几。1978年后,该镇发挥
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镇办企业,先后办起采矿、冶炼、制陶、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建材、建筑、
商业服务等10多个门类的3563家企业,务工人员4万人。199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镇办企
业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其中1979~1994年间新增71.2万平方米。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该镇以乡
镇企业为依托,以镇驻地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已
把镇驻地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199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村镇建
设先进单位",事迹入选《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卷,是全国唯一被列入的农村乡镇。1992
年9月,全国村镇建设管理经验交流会在该镇召开。同年底被省政府授予"新型乡镇"称号。1993年7月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罗庄小城镇建设情况,将其誉为"沂蒙山区一颗星"。罗庄镇在小城镇建
设中,一是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与发展乡镇企业、商贸服务业和方便生活有
机结合。既不机械照搬和移植大城市的一些作法,又不迁就农民的落后意识,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宜矮则矮、宜高则高,建出自己的风格;二是重点加强道路、通信、水电等
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1987年,
镇政府投资120万元,将潍徐公路镇区段拓宽至24米的三块板沥青路面。另新开通6条宽15米的干支街
道。1985年,投资80万元,建3公里加盖渠,将涑河水引至蟠龙山水塔。又建3.5公里输水管道,把水
送到镇区,解决了吃水问题。1984年投资130万元,建影剧院、旱冰场、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其间
还投资兴建了商场,开辟商业街、农贸市场,建百亩商场1处,商店、宾馆、饭店多处,使商贸服务
业迈上新台阶。1987年后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外贸大学1处、完全中学1处、普通中学1处、小学5处、
幼儿园3处。10年中,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1.4亿元。到1993年底,已新修、硬化镇内公路、街道100公
里;安装开通国内国际长途直拨程控电话4500门;投资3000万元建发电厂和热电厂各1处;建自来水
厂4个,日供水能力8.5万吨;投资1000万元,建起10处文化娱乐场所,包括占地7.1公顷、设施较全的
龙潭公园。1994年,镇区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1993年国家科委等23个部委批准其为国家社
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罗庄已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远近闻名的工业城镇。
上冶镇 位于费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蒙山脚下,董泗、沂蒙两条公路在该村交叉通过,紫荆河在
村东向南流去,为上冶镇政府驻地。镇区沿董泗公路延伸1公里有余,驻地人口1.8万人。镇南3公里
的浚河西岸,为周代鄪国故城。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北部高处为屯兵处,南部
为王府、官署和市井。在西周至北魏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该处一直是蒙山地区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 费县治所自此迁走后,一直是社、乡、里、区、公社驻地,
1985年撤区并乡时置为上冶镇。1978年以前,该镇布局混乱,街巷狭窄,道路弯曲,交通不畅,房屋
质量差。改革开放以来,镇政府把驻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大事来抓,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镇容镇
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1亿元。镇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拓宽硬化街
道总长7440米、面积12.3万平方米,形成一个集商业、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生活服务等设施于
一体的蒙山前交通枢纽型小城镇。
马头镇 位于郯城县城西9公里处,西濒沂河,临(沂)郯(城)公路由此穿过,是座历史悠久的古老
集镇。自古就是鲁南、苏北重要商埠和水陆码头。清末至"七七"事变前工商业十分发达。由于沂河航
运畅通,运货船只顺流南下进入骆马湖,经运河直达苏、杭;北上过临沂、沂水可达东里店(今属沂
源县)。旱路西达济宁、东至青口(今江苏赣榆县城)。全镇大小商铺及手工业作坊300余家。当时的马
头有围墙和四门。围里以火神楼为中心,往北为北大街,乃大户人家及学校;向南至南门为南大街,
为较大商号荟萃之处;向西为西大街,两旁以民居为主;向东第一条街为鱼市街,第二条街为皮货街。
这几条街道两边都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出厦带走廊的瓦房居多,亦有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街道均为青
条石铺面,商店鳞次栉比,交易十分红火。镇内有关帝庙、火神庙、观音堂、碧霞祠等十多座大小庙
宇。 每逢庙会, 商贸活动更加活跃, 并有歌舞、 戏曲、杂耍凑趣助兴。镇内有始建于明永乐三年
(1405年)、扩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马头清真寺。该寺占地13亩,院墙周长534米。计有宫殿
式大殿24间,324平方米;南北讲堂、东对厅、水房、井亭、浴室、门楼共24间,550余平方米;另有
高耸的望月楼一座。北门楼高10余米,过道宽4米、进深6米。门内有4×17米的影壁,两侧是透孔花
砖墙,东西相对各一圆门。为镇内较大的建筑群。因战争的破坏,到解放时,马头的经营活动已大为
萧条。建国后因郯城县重心移至县城,加之60年代后沂河断航,马头的经济大不如前。改革开放以后,
该镇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糖果加工业渐成气候。1992年,为加快重点产业发展,镇政府筹集资金500万
元,在镇驻地东侧建成占地50亩、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鲁南苏北最大的糖果加工批发市场,日营
业额350万元,日客流量1.5万余人。1994年,完成了占地70亩、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的批发市场二期
工程。有糖果生产厂家400余家,日产糖果400吨,年产值4亿元。市场幅射苏、鲁、豫、皖4省,同时
带动了塑料制袋、复合彩印、印刷、包装、运输等行业。拓宽硬化了镇内主要街道和郯马公路, 建
成自来水厂2处, 宾馆、 饭店等多家,可容纳客商千余人。1984年置镇,有常住人口1.5万人,面积3
平方公里。
大店镇 位于莒南县城西北20公里,北隔浔河与莒县为界,西去沭河不远。西周初所封向国故城
在镇西1.5公里处。明代,庄姓人从江苏海州迁来居住,成为明清两代的名门望族,大店亦声名远播。
自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庄谦中壬子科进士起,庄家开始显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300多年里,庄家
长盛不衰,将大店经营得富甲一方。该村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就建有周长5公里的围墙,墙高1丈6
尺(约9.6米)、宽3尺5寸(约2.1米),由12级大块条石垒成。4门设双层门洞,顶有二层炮楼,每座炮楼均
配山炮、五子炮。围墙上每隔0.25公里即建炮楼1座。西门里有座兴福寺,宏伟高大;南门、北门里
各有1处尼庵。1公里长的南北大街两旁有商号、药店、酒店、布店、珠宝店等80多家,旅店20多家。
基本上都是庄氏族人所开,也有潍县等地商人来此开店者。大店庄家300多年中有40人考取进士、举
人,代代都有在外做官者。上至明代巡抚,下到民国的国会议员、区长多达100余人。因而官宅遍布、
楼院栉比,山东少有。民间歌谣曰:"大店街,赛北京。居业堂,二朝廷。传本的御使东德兴。"1938
年8月,中共莒县八区区委在此建立,组织领导抗日斗争。抗战后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政府、
山东军区和省临时参议会都曾驻在大店。建国后,大店一直是区、乡、公社驻地。改革开放后,大店
人通过大办乡镇企业,使千年古镇又繁荣兴盛起来。1984年置镇,镇驻地人口1.7万人。1992年建成了
占地500亩的以磨具加工为主的工业小区,同时带动了印刷包装、造纸化工、建筑建材、运输等乡镇
企业。以后逐步建成了临沂地区首家256门数字程控电话工程及大型客车站、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
公司和3.5万伏输变电工程与地下排水工程。古镇大店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国磨料磨具生产第一
镇。
垛庄镇 位于蒙阴县城东南28公里的孟良崮山下、济(南)临(沂)公路线上。1947年5月,华东野战
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即发生在该村东北的孟良崮山区。解放前垛庄是
个仅400余口人的小山村,茅屋简陋,居民贫困。经建国后30多年的发展,1984年置镇。至1994年,镇
区公共建筑有机关、中小学、医院、礼堂、影院;镇办生产企业有造纸、面粉、仪器、畜产品、冷冻、
苎麻、酱菜加工、建筑、建材等20余家;商业服务业有百货、供销、宾馆、饭店、理发、照相等27家。
供电、供水设施齐全。镇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6300人,是区内山区地带颇有名气的城镇。镇区
东面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遗址,建有烈士陵园和孟良崮烈士纪念碑,每年凭吊先烈和观光游览者
10多万人次。垛庄正向山区旅游小城镇发展。
兰陵镇 位于苍山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潍(坊)徐(州)公路东侧。故城始建于商代,西周时已是有名
的城邑。春秋时为鲁邑,名"次室",城中心原有"次室亭"。战国时,楚国在此置兰陵县,春申君以荀
卿为兰陵令。荀子终老于此,其墓即在镇东1公里处。民国时期,兰陵为临沂县八区驻地。自抗日战
争时期始至1953年, 曾为中共兰陵县委、 县政府驻地。建国后一直为区、乡、公社驻地,1984年置
镇。兰陵故城为土城,墙基宽27米,南北长1980米,东西长885米,周长5730米,雄伟坚固。四门均有
题额:东门题"东海镜清"、南门题"衢通徐海"、西门题"逵达邹鲁"、北门题"文峰映秀"。东南二门外各
有牌坊1座,石雕精细,人物花卉,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殆尽。兰陵除曾出过曾子、左丘
明、荀子、萧望之、匡衡、疏广、疏受、孟喜、鲍照、鲍令晖、何承天、何逊、萧颖士等先贤名士、
能匠文人之外, 还是被1300年前的"诗仙"李白赞不绝口的兰陵美酒的产地。1914年7月,该镇兰陵美
酒公司生产的郁金香酒和兰陵美酒参加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分获金、银牌奖后,又被选送为庆祝
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而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参展。1915年兰陵美酒在博
览会上获金牌奖。但此后因兵匪为害、战乱相加,兰陵酒坊大部倒闭,到全国解放时,兰陵酒的生产
已奄奄一息。建国后成立了国营兰陵酒厂,恢复名酒生产。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
议时,曾用兰陵美酒酬宾。改革开放后,兰陵美酒厂已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年生产兰陵系列酒40多种、
2万多吨。产品先后获5个国际金奖,13个省优质产品奖,畅销全国,出口国外。自1989年以来,连年为
全省同行业利税第一大户。如今的兰陵镇,楼房林立,街道整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成
为全国知名的"酒都"。其他各项事业亦蒸蒸日上。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