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05&run=13

本区向为农业地区,又多山区丘陵,交通不便,工商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乡村建设比较落后。
1989年,全地区所辖13个县市,总面积22787.44平方公里,人口11555631人。共有行政村12570个,自
然村15750个,300余万户,农业人口1087.2万人。县市以下共设乡镇和城市街道办事处321个,其中建
置镇82个。90年代,区划有较大变动。日照升格为地级市,沂源、莒县二县先后划出,本区辖区只剩
10个县市,面积减少5603.42平方公里,人口减少2018809人,乡镇、村庄也相应减少。但由于经济快
速增长,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村镇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批批崭新的厂房拔地而
起,一排排二层楼房民居在沂蒙大地出现,一座座朝气蓬勃的农村小城镇迅速崛起。1994年底,全区
县以下共设乡镇237个。其中,建置镇87个,占乡镇总数的36.7%;共有行政村8939个,自然村11296个;
农户250万户,农业人口880.9万人。
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区、平原的村庄规模、布局和房屋建筑不尽相同。以自然村而论,南部平
原地区的村庄规模较北部山区为大。小村百户左右,中型村二三百户,大村五六百户、七八百户,个
别村超过千户;北部山区,尤其是沂蒙山区腹地,村庄规模较小,有三五户、十几户的村落,二三十
户一村,分布也不集中的现象较多,百户以上的就是大村。也有五六百户甚至更多人家的大村,不过
均座落在山外与平原交汇的交通要道上。建国前,农村房屋的建设状况,直接反映每户的生活水平。
一村之中,好房必为大户、富户所有,既好又多;穷苦百姓住房则低矮简陋,有的几代同居一室,甚
至人畜混居。南部平原村庄多建在高阜地带,防止雨季水淹;北部山村多选山脚小平地或山坡向阳处
依山而建。由于缺乏规划,建房各自为政,不论大村、小村、平原、山村,街巷皆弯曲狭窄,布局混
乱。有象样大街或棋盘形街巷的很少。且无排水系统,街上污水乱流,牲畜粪便和垃圾充斥,环境卫
生很差。公用建筑多为庙宇等,屋宇高大,建筑质量也好。有的大村建有学校,房子稍好些。
建国后至60年代初,农村建了一些新房,但无规划,属各户自发盖房。格局和造型无大变化。山
区多用毛石砌墙,平原依然是土打的墙壁,屋顶为麦穰、谷秸等,山区有用山黄草苫屋者,不易腐烂。
60年代中期,在"四清"运动中工作队协助生产大队(村)搞过一次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了建标准排房、
取直拓宽街道、栽树绿化等方面的计划、措施和要求。还有的规划往非耕地上搬迁,腾出好地耕种等。
但由于很快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搞成的规划被废弃,建房由生产队批地,又出现乱盖乱占的现象。
70年代中期"农业学大寨"中,提出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又搞过一次新农村
建设规划,有的县还建起了一个或几个规划统一、瓦房成排的样板村,让其他大队仿照。但此时多数
生产队收入很低,加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过量投入,一般没有建设新村的经济实力。只有库区移民
村,因是统一新建的,达到了新村的要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
住条件,一时间出现了"家家备料,村村盖屋"的建房热。但由于建房用地仍由公社、大队两级审批,
控制占用耕地,不管规划与否,多批四边荒地,所建新居分布杂乱无章。自1980年起,地、县、乡、
村各级,认真贯彻全国农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从物资供应、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等方面加强
对农房建设的领导,切实解决好农村建房问题。县、社(乡镇)分期举办培训班,培训规划、管理人员,
普遍制订村镇建设规划。乡镇驻地的总体建设规划报县(市)政府审查批准,村庄建设规划由公社(乡镇)
审批,并要求农房建设一律按规划执行。至1986年底,全区乡镇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全部完成。所有
村镇都具备了"五图一书"(现状图、规划图、道路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电信规划图和规划说明
书),走向按规划建设的新时期。此一时期的新村建设,或以旧村为基础,按照规划拆旧建新;或另
选址建新村,腾出旧址种田。所建新村皆主次干道平直宽阔,排水畅通;瓦房成排,规格统一;绿化
及公共设施布局合理。《土地法》、《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村镇建设的管理力度。到1994年,先后有73个乡镇成立了建设、土地、环保三位一
体的建设委员会,56个乡镇聘请有关专业部门对原来粗线条的村镇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房屋建设向
二层以上楼房发展,有些乡镇走上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区村镇的规划、建设、管理等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村镇面貌发生了
很大变化。1990年被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第一名,并被国家建设部列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试点
地区。1991年,全区按规划建农房6689万平方米,100多万户农民建了新房,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
12.15平方米。 另外,全区新增农村生产性建筑65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221万平方米,修建乡村道路
19250公里、排水沟2100多公里,安装路灯5万盏,种植绿化树50多万株。有1640个村庄用上了自来水,
35%的村庄基本完成旧村改造。临沂市罗庄镇把村镇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
环。十几年来,累计投资9000万元,改善镇驻地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和娱乐条件,吸引众
多国内外客商前往投资、洽谈业务。1992年9月11日至13日,国家建设部在罗庄镇召开了"全国村镇建
设管理经验交流会"。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在讲话时指出:搞村镇建设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起点要高。要做到"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避免前
建后拆,造成浪费。要加强广义上的村镇建设管理--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和竣工后的管理。与会代表
还参观了九间棚村和罗庄镇沈泉庄等村。对本区村镇建设管理的作法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1993年,
全国村镇建设记者采访团来本区集中采访村镇建设工作,先后在国内外一些新闻媒体上作了宣传报道。
1991~1994年,在省政府组织开展的村镇建设"十百千"竞赛活动中,本区先后有两个县市、21个乡镇、
185个村庄被省政府分别命名为村镇建设先进县、新型乡镇、明星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