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95&run=13

临沂地处通衢要道,历代为郡、国、州、府驻地,是鲁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地处要冲,
为历代传递文书的必经之路。明代,沂州设驿传递信息。清代,邮驿分驿站和递铺,北上京都,南下
江、浙。当时区内设驿站和总铺各7处,下设分铺132处。民国元年,"裁驿归邮",并将大清邮政改为
中华邮政。
区内近代邮电事业始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是年,设沂州电报局,归胶州电报局管辖;翌
年设沂州邮政局,受胶州邮界管理。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区域内共设邮政局4处,邮寄代办所36处,
有邮差邮路4条;设电报局7处,沂州有通峄县、莒州、郯城、青口(赣榆)的报路。
1931年(民国20年)始办电话。临沂等7县城先后成立电话事务所(唯临沂初称长话分局)。翌年,各
县设长途电话分局。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区内有邮政局9处,邮政代办所87处,电报局、长途电
话分局和县电话事务所各7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其侵占的县城内设报话局所8处,专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期间,邮政机构
也仅维持通邮。
1938年,在抗日根据地内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交通总站,专区和县亦建立了交通组织,初步形
成了省、专、县之间的交通网。翌年,各县成立了发行分销处。为保持敌后根据地内抗日军民的相互
联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前身)决定建立各级战时邮局。1942年2月7日,山东省
战时邮务总局在沂南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成立。至翌年3月,党内交通和报刊发行划归战时邮局,从
此形成邮、交、发三位一体的战邮体制。战时邮政不断发展壮大,到1945年,在现临沂地区辖域内曾
设省战时邮局1个,行政战略区战时邮局3个,专区战时邮局6个,县战时邮局34个,干线邮站25个,
武装交通队5个,邮务所223个,战邮员工达4000余人。1945年9月,临沂城解放,滨海战邮管理局派员
接管了临沂(中华)邮政局,新成立临沂县战时邮局。翌年3月,改称临沂县邮政局。1947年,国民党军
队向沂蒙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先后占领临沂、莒县、沂水、费县、郯城,同时设立临沂、郯城两县
电话管理所并复设4个县 (中华) 邮政局。1948年,各县城重获解放,国民党设立的邮电机构随之解体,
其场所、设备被人民政权收管。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8年7月,在沂水县长安庄成立了鲁中南邮电管理分局。10月,分
局迁驻临沂后设立干线邮运站,辖临沂至济宁、新安镇、益都、日照4个邮运段。翌年8月,分局建制
撤销,组建临沂二等邮局和临沂电信站(局),分别隶属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和济南电信指挥局管理。至
此,历时7年的山东战邮,胜利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并为山东人民邮电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大战邮员工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他们舍生忘死,排除千难万险,
夜以继日地与敌人周旋,风餐露宿,肩挑步行,保证了党政军通信任务的完成。1948年9月,为确保
淮海战役的胜利,沂蒙解放区各级均成立了支前邮局(站),设南至新安镇、北至益都、西至济宁、东
至日照4条干线邮运段。各干线昼夜双轨对流,确保邮务及时、畅通。在围歼国民党黄伯韬兵团时,
急需架设兰陵至台儿庄的长达26公里的电话线路。电话队员和民工接受任务后连夜奋战,在翌日下午
四点钟即将该线路架设完毕,并接通了电话。一批战邮员工为保障邮电畅通而献出了生命。据不完全
统计,在战争年代,仅在本区域内就有80余名战邮员工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邮电通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全区有二、三等邮政局17处,四等邮
局54处,三等电信局3处。翌年,邮、电合并,设立临沂、日照、沂水3处邮电局。1952年2月,省局
确定临沂、沂水两局为中心邮电局,代省局对辖区内县局检查督导。10月,接管军方移交的长途线路
1159.81路公里。邮政开办了快递信函和邮购、保价信函等新业务;邮件报刊改由汽车代运;城乡投
递班期固定,亲投到户,群众称便。但在业务经营中,一度出现强迫摊派的偏向,使邮电信誉一度下
降。1953年,经过"纠偏",端正了服务观点,促进了邮电事业的发展。至1957年,全区邮电分支机构
达104处,邮路7条,总长1249公里;电报电路达16路;长话电路达31路;市内电话总容量1500门;县
内电话交换点167处。完成邮电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各100余万元,比1953年分别增长约1.4倍和1.5倍。
1958年,邮电体制改革,区内邮电机构分别下放到专署和县政府管理,邮电支局改称人民公社邮
局。在"大跃进"中,各县土法上马,大办乡村电话,全区有81%的乡(管理区)通了电话。但因重数量轻
质量,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了浪费和损失。后由于经济暂时困难,压缩分支机构,精减下放职工和
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等,致使各项邮电业务量下降。1962年,贯彻"工业七十条",区内邮电管理机构
又收归省局,同时加强了企业管理,使业务经营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派性斗争造成机构瘫痪,生产秩序混乱,使邮电通信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1969年末,邮电分设成立临沂地区邮政局和临沂电信局,分由地革委和军分区领导。1973年8月恢复
原建制。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曾一度出现"邮件堆成垛,电报坐汽车,电
话无人接"的状态。后经领导班子调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有了好转,通信经营逐步走上正常
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临沂地区邮电通信建设呈现迅速发展的
崭新局面。此期,邮政业务全面恢复,先后增办集邮、国内有声信函和邮政快件、邮政储蓄等新业务;
报刊发行量迅速增长,省-地区、地区-县邮件、报刊运输实行自办;1987年,济南至石臼所火车邮路
开通,使邮政通信时效大为提高。新开办了传真电报、礼仪电报、特快长途电话、长话直拨有权用户
和公众无线寻呼等电信业务;电信设备不断更新;全区电报电路进入济南256路自动转报网,实现转
报自动化;长话开通临沂至济南、青岛等地全自动电路28路;临沂至区内各县和各县至济南长话电路
普遍使用半自动拨号。全区有长权用户348户,临沂与国内46个城市通了直达电路。在各级党委、政
府的支持下,经10年努力,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并在临沂罗庄增设了一个市内电话分局。农村电
话发展迅速。至1989年,全区农话电路发展到900路,县至乡镇实现了半自动拨号,部分乡镇驻地安
装了自动电话;有3137个村通了电话。1989年,全区邮电系统完成业务总量2330万元,业务收入3823
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5倍和7.5倍。
进入90年代,临沂邮电事业发展愈加迅速。到1994年,全区邮路总长达45422公里,较1989年增长
46.1%。临沂无线寻呼进行了扩容,全区无线寻呼业务达18361户。除邮电部门外,其它系统已建寻呼
台, 无线寻呼业务由邮电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已被打破。 1993年,区内开始办理移动电话业务。至
1994年,建设了临沂交换中心和9个县的基站,实现了通信全区联网。是年,全地区移动电话用户已
达2749户。1994年,全区有线报路达41条,较1989年增加12条。是年,区内长话电路达2355路,长途
自动交换机容量达9180端。全年长话张数达2085.60万张,农话通话张数达2677.3万张。全区市话交换
机容量达到8.28万门,用户达47998户,较1989年增长1.25倍。市话通话次数达1.1亿次。1994年,全区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158万元,是1989年的7.57倍。全区已建成一个以临沂市为中心的,邮政、电信综
合发展,具有多路信息处理手段的先进通信网络,为沂蒙老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