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沂批发城综合效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79&run=13

创建、崛起于80年代,发展、繁荣于90年代的临沂批发城,是商品经济与临沂人胆识和智慧有机
结合的产物。它在客观上已成为临沂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全市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日益明显地发
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临沂批发城所显示的综合效应主要表现为:
首先,批发城的建设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临沂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
经济不够发达,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相对淡薄。商业批发城的创建和发展,促进了干部群众市场意识
的觉醒,强化了现代商品经济观念,解放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
左、旧、小"传统思想的束缚,增强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市场的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巨
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加深了各级政府对发展市场重要性的认识,临沂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已逐步从重
视生产忽视流通向"重工、强农、活商、兴科"转移,并最终确定了"发展大市场,搞好大流通,建立商
贸城"的发展思路,把着力培育市场体系作为振兴临沂经济、加快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摆到了经济工
作的重要位置,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其次,批发城的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了农村经济。临沂批发城的绝大多数专业批发
市场,都是由郊区村居投资兴建的,在市场内摆摊售货和运货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已有40多万农民依托专业批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临沂批发城如同一条有力的纽带,将临沂
的农民与市场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临沂枣沟头镇徐庄是一个有1500多人的大村,该村现有700名农民常年在临沂批发市场内从事商
品批发经营活动。目前,全市已有几十个行政村以众多的村民在批发城内专事批发活动,而更多的村
则是围绕批发市场,办起了加工业。1986年,临沂汤头镇华店子村的一位妇女,在到临沂专业批发市
场上购物时,发现市场上的小皮包比较畅销。回村后便购置了数台缝纫机,加工小皮包拿到临沂专业
批发市场内批发,收益颇佳。在其带动影响下,该村很快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皮包加工专业村。仅此
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即超过1000元。相公镇石碑屯村是一个服装加工专业村,临沂批发城内出售的
裤子,四分之一由该村制做。目前,该村雇用二三十人从事服装加工的专业大户,已达90余家。与临
沂隔河相望的九曲镇,历史上就有加工刀剪的传统,临沂站前五金市场开业后,九曲镇农民的这一传
统工艺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大力发展,出现了"家家铁锤叮当响,户户红炉冒青烟"的景象。随着加工规
模的扩大和实践的深入,不但品种不断增多,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该镇陈家庄子过去是个贫困村,
现全村138户人家,从事刀具、扳手、斧头等各类小五金加工的专业户就有120家,占全村总人口的86
%,同时吸纳了700余名外地打工者来该村打工。在发展专业化生产的同时,他们还注重依托市场搞
开发,通过市场及时反馈产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提
高了该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发展。目前,该村已形成了刀、锤、锯、扳手及木工
专用卡等6大产品系列,计110多个品种,产品除覆盖青海、江苏、河南、四川、河北及东北三省外,
还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1997年,该村实现工业产值近亿元,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上交利
税600多万元。随着临沂批发城胶合板批发市场的兴建,临沂市胶合板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
得迅速发展。临沂西部的几个乡镇及相邻的费县等地,已形成了一个胶合板加工地带。仅临沂市朱保
乡的33个行政村中,就有24个村从事胶合板生产,从业人员达两万多人,年加工木材达10万立方米。
到1998年,胶合板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500余处,年产值约20亿元,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胶合板加
工不仅带动了当地加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林业产业化进程。1997年全国林业产业化现场会即选在临
沂批发城胶合板专业批发市场内召开,会议对临沂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像上述村庄一样,临沂市围绕批发市场搞加工的专业村已达300多个。1997年,临沂批发城成交
额达177.2亿元,其中40%是当地产品,胶合板、五金、塑料、土杂品市场中的本地产品已占80%以上。
在临沂批发城的带动下,依托市场搞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局面已在临沂农村基本形成。
其三,批发城的建设拓宽了市场空间,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临沂批发城辐射面广,知名度高,影
响力大,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营销渠道。在批发城内设点销售,已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营销策略。全
区共有4000多家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进驻批发城,销售自己的产品,年销售额达80多亿元。临
沂新程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锣"火腿肠,问世初期销路不畅,后来该厂在批发城副食批发市场设
点销售,很快打开了销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从而一跃成为国内同行业的第二大户。
由于临沂批发城的购销活动辐射到26个省、市、自治区,与全国各类厂家和广大消费者无时不在
发生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企业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窗口。企业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商
品行情动态,掌握供需状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塑
料批发市场开办之前,临沂只有几十家小型塑料生产厂家,且品种单一,销路不畅。1991年4月塑料
批发市场建成后,南方一些厂家的塑料产品运入市场,通过批发后销往全国各地及临沂本区。由于南
方塑制品做工精细,色泽鲜亮,造型美观,且价格便宜,故一时对本地塑料制品厂家构成了严重挑战,
一些厂家效益明显下滑,临沂市44家塑料制品企业中大部分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严峻的形势使区内
厂家认识到:市场经济无壁垒。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的振兴和发展不是靠地方保护主义,而
是靠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于是,市内的塑料制品厂家便确立了向科技要效益的经营思路。不少
厂家在对南方塑料制品的品种、质量进行认真分析,并派员到南方有关厂家参观学习,且对临沂批发
城塑料制品批发市场行情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引进了设备、技术和人才,组织技术攻
关,调整塑料配方,同时狠抓内部管理,降低成本。不久,一批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临沂地产塑料制品
即投放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根。一批开始时受到市场冲击的厂家,后来得益于市场。
临沂市塑料三厂在投资145万美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制造出高技术含量的塑料制品的同时,即在批发
城设立了产品批发部,使该厂产品仅在临沂批发市场上每天的销售额就近1万元。1992年,该厂从市
场上了解到沿海一带海蜇丰收,便赶制出一批容量为50公斤的海蜇大桶,通过市场迅速销往沿海地区,
仅此一项即盈利50余万元。临沂市塑料一厂根据市场信息,引进专项技术,生产出0.06毫米的塑料薄
膜后,因该产品适销对路,使这个曾因产品落后滞销,工人不得不放长假的亏损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1997年,全市塑料制品企业已发展到400家,各厂均在批发城内设立了批发部。由于信息灵通,产品
畅销,这些企业无一家亏损。临沂地产塑料制品已成为批发市场中的"主角",约占市场同类商品销售
量的80%。和塑料生产企业一样,市内化工、副食、服装等各个行业,亦都得益于批发城的市场拉动,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提高地产品的占有率,市内各地纷纷依托批发市场,大力兴办工业园区,将产品直接推向市
场。临沂批发城所在的兰山办事处,自90年代中后期即在批发城以西的7个村居集中投资,开发建设
占地千亩的工业园区16处,建设厂房面积达10万平方米,至1998年8月,已有近千个市场经营者在工
业园内落户,形成了"城中市场,城周工厂"和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格局。市内经济正沿着市场带动工
厂,工厂繁荣市场的良性循环轨迹渐进发展。
其四,批发城的建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批发城各类批发市场齐全,故每天来此从
事商贸活动的流动人口多达20万人。数十万人云集此处,给临沂市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商
机。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仅围绕临沂批发城从事餐饮、运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就有30余万人,餐
饮住宿摊店达1150家,且生意红火。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在批发城和四周,
有3200家居民及单位依靠向外地经营者出租房屋,户均年收入万余元。
批发城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批发业务,金融机构围绕批发城建起了50多家储
蓄所、信用社,使货币回笼量大增。1997年,全市货币回笼达90多亿元,仅临沂批发城就回笼货币
60亿元。全市货币回笼量占全省总回笼量的90%,已连续7年成为山东回笼货币的主渠道,仅次于
北京和沈阳两大城市。
其五,批发城的建设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带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最早进入批发市场从事
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先富起来的典型。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围绕批
发市场从事经营、加工或其他产业的个体私营者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批主要从事加工的专业户、
专业村、专业镇。如前面提及的汤头镇华店子村、相公镇石碑屯村和九曲镇、朱保乡等乡、镇,即是
其中的典型代表。临沂最大的私营企业--山东大陆企业集团依托临沂批发城迅速发展,已跻身全省私
营企业十强行列,位居第六。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拓宽了门路,
已有4000多名下岗职工在工商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在临沂批发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中一部分人还
成了商品经济的强者。 兰山建材公司一职工在工商部门的帮助下到副食市场经营, 开业当天就盈利
386元。原红旗车辆厂和金属制品厂的两位职工,下岗后进入批发城经营,不但本人致富,还吸纳了
部分下岗工友。由于批发城商贾云集,一些下岗职工在有关部门扶持下,办起了以服务批发城客户为
主的机动车客运业务,收入比较可观。目前,临沂城内从事客运的机动三轮车近3000辆,低中高档出
租车达4000余部,另外还有千余辆豪华型人力三轮黄包车从批发城四周运送商客。这些下岗职工围绕
批发城实现再就业,既解决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困难,安定了社会,又为批发城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六,批发城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1992年至1997年,临沂批发城的年成交额
分别达到16.4亿元、28.2亿元、68.4亿元、107亿元、150.5亿元和177.2亿元,连续5年居全省市场首位。
1997年,临沂批发城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综合经济效益5亿元,完成税收6000万元。1998年,
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其中财政税收为7000万元,成为临沂财税的重要"生长源"。
临沂批发城还扩大了临沂的影响,提高了临沂的知名度,加速了临沂与外地的经济交流和往来,
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及同行的重视,相继组团前来参观、考察、交流,加深了对沂蒙老区的认识与
理解。国家工商局负责人来此探讨临沂大市场的成因后指出:临沂批发城的崛起,除了得益于临沂城
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临沂的领导者们"醒得早,起得早,干得早"。另外,韩国、俄
罗斯、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界人士多次来临沂考察立项,并建成了与新加坡合资的
沂隆市场发展有限公司等市场。1997年10月,香港《文汇报》记者团来临沂批发市场进行考察、调研
后,对专业批发市场为临沂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