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行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97&run=13

区内工艺美术品生产,历史悠久,代有名品传世。临沂市相公镇大范庄村出土的蛋壳陶,属距今
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被誉为世界黑陶文化的瑰宝。秦汉时期,临沂地区的工艺品制作达到了当时的
时代高峰。金雀山汉墓出土的漆器,洪家店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皆为稀世珍品。沂南县界湖镇北寨
村出土的汉墓画像石刻,现存平邑县城第三小学的东汉功曹阙、皇圣卿阙,为全国闻名的石刻艺术品。
唐代,琅琊紫金砚即闻名于世。宋、明、清代以来,艺人们用地产金星石、燕子石和其他玉石雕刻砚
台、玉杯、玉镯、玩具者层出不穷,技艺水平很高。1914年6月在济南举办的全省物品展览会上,日
照县李春溥的篆刻图章获最优等褒奖金牌;沂水县高家晋的雕刻核桃、郯城县的柳条提包、日照县的
竹圆大提篮、临沂县彭兰琪琅琊草帽公司的琅琊草帽、沂水县的多福石(三叶虫化石)、郯城县的松枝
石等工艺品获优等褒奖银牌;沂水县高家晋的雕刻核桃4枚、秦鉴湖的多福石1方、郯城县的松枝石1
方,被选定参加了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赛会,沂水高家晋的雕刻核桃获银质
奖牌。其他如草柳编织、抽纱刺绣、泥塑、地毯、竹木布玩具、印花布、木版年画、过门笺等传统手
工艺美术品不仅畅销区内各县,有的销往全国,有的出口海外。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注重恢复发展民间工艺品生产,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民间手工艺人开发工艺
产品,使之成为全区手工业中的一大行业。1982年5月,全区曾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制品6万余件,送上
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陈列、展销与馈赠国际友人。到1989年,区内属二轻工业管理的工艺美术企业即
达14个,有职工1730人。年工业总产值达8970万元,出口交货值4839万元。另外,有厂外加工点1658
个,从业者达30余万人。1991年11月1日至6日,由临沂地区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妇
女报社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了"琅琊砚艺展"。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展览题词:"琅琊名
砚, 艺术珍品"。 1992年10月23日, 国家主席杨尚昆将"琅琊名砚"作为国礼品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
1994年,有工艺美术生产企业17个,职工5010人。固定资产131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实
现利税553万元。
草编制品 区内草编工艺品生产,以琅琊草制品历史最为悠久。其他如蒲草、麦秸、穇秸、玉米
皮等工艺品也较普遍。但自古为家庭副业,自产自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企业,当属郯城县于霭辰
与临沂县杨枢宸等于1915年在郯城县马头镇兴办的"琅琊草帽公司"。由杨枢宸呈请国民政府农业部立
案,特许该公司专卖5年。此后相继在天津、济南等地设立销售点。1917年(民国六年)5月,该公司将
琅琊草帽运抵济南,在鞭指巷吉祥商店批发零售,产品行销天津、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吉林、哈
尔滨等城市。其制帽所用之草,古称"纶草",相传,东汉末年诸葛亮的纶巾(巾即帽)即是纶草编成。
因系琅琊一处所特产,故称为琅琊草。此草质柔而坚,色白而黄,经久不变,制帽最为相宜。《民国
日报》曾称赞此帽:"非特视平常国货,有过之无不及也。即视外货最精致者,亦当首屈一指。"1931
年,郯城县设立"琅琊草编传习所"和5处草帽生产合作社,有女工150多人。1933年,马头镇琅琊草帽
生产合作社有职工50人。生产"太极图牌"草帽,仅销往济南一地者即达1000余顶。后因日军侵华而停
产解散。
1958年,郯城县港上公社首先恢复琅琊草编生产。用自种的琅琊草加工草帽出售,均系业户自产
自销。1964年,成立港上草织品生产合作社。1966年该社迁往郯城县城,发展成郯城县草制品厂。后
又在集中生产的公社建起14个分厂。1970年产值达51万元。1973年更名为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并开
发苎麻帽、观音草帽。据1973年10月6日《大众日报》报道:郯城县有13个公社上万人从事草编生产。
产品除琅琊草帽外,又创造了杯套、拖鞋、果盘、壶垫、凉席、地毯等200多种新产品。1979年,地
区二轻局、公社工业局、外贸局等单位联合向地区革命委员会报告称:“琅琊草制品是本区的名牌产
品,是工艺美术行业的骨干产品。编织独特,造型美观,轻便大方,畅销国内外市场。 现有郯城、
临沭、苍山、莒南、日照5县,种植琅琊草5580亩,加工点410个,技术编织人员18580人,年产值350
万元。在广州中国草柳藤竹制品交易会上,本区参展的草帽在两天内即被抢购一空,供货合同已签订
到明年5月”。“海洋牌”琅琊草帽于1980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1986年连续获得省工艺美术
“百花奖”。1988年,全区琅琊草工艺品产值达500万元。
1968年后,临沂、莒县、沂水、沂南等县,相继成立草帽辫厂,生产用麦秸梃编织、加工成的草
帽辫和草帽。到1970年,这些厂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由各社、队在小麦收获时选留出麦秸梃,分到
农户去编成草帽辫,由各县草帽辫厂统一收购了再进行薰白、整理,有的调拨给外地工厂,有的留厂
加工草帽,供外销和内销。后因产品销售受阻,各厂下马转产。1972年,临沭、苍山、郯城、沂源等
县又相继开发生产玉米皮编织品,其方式大体与草帽辫的方法相同。由于原料普遍,成本很低,加工
收益可观,后临沂、沂南等县亦有生产。到1979年,全区共开发地毯、坐垫、提篮、背包、筐篓、拖
鞋、 草帽等10大系列、80多个品种。其中,40多个品种送广州出口交易会展销,成交率达30%以上。
80年代后,玉米皮编织品继续发展,产品发展到3000多个花色品种,从业者10万余人。成为农民致富
的一个重要门路。1994年,全区草编工艺品总产值达到1839万元。
区内民间草编制品,历来面广量大,品种繁多,不少产品不仅供应本区,还远销省内外。秫秸、
麦秸、芦苇、蒲草、蓑衣草等都是草编制品的好原料。如用秫秸篾子编织的铺炕席,有红秫秸篾子的
红席,供青年结婚用;有普通白秫秸篾子编的白席,供一般人铺用;还有用秫秸梢(即梃子)篾子编的
细(凉)席、枕头皮和遮雨防晒的席茄(斗笠)以及席包、席笼、粮囤、折子等农家用具。用芦苇皮编的
芦席多用来苫盖物品,用处极大。用麦秸和葛条编扎的馍馍筐、蒸笼,是保温的食品容器。用蒲草编
织的蒲包,是重要的包装物。用蓑衣草编织的蓑衣是农民遮雨防晒的重要用具。其他如蒲鞋、草鞋、
条帚、饭(炊)帚等,种类还有很多。其中席类产品产量最大,为本区的重要家庭副业项目。产品销往
东三省和江苏、安徽等地。1968年,日照县奎山公社东西河大队从浙江省引种凉席草成功后,在区内
推广开,该大队曾购买设备织凉席出售。临沂县太平公社也有成片种植。后因规模小、成本高,难同
南方货抗衡,于80年代初停止种植和生产。
柳编制品 区内柳编工艺品生产,始于清初。开始的产地集中在沭河东岸白旄村一带。到清末民
初,有33个村"家家种柳,户户编织"。柳编制品分白柳制品和红柳制品两大类。白柳制品洁白典雅,
美观大方;红柳制品则色紫泛光,柔硬适度。一般白柳制品的柳条是柳条剥去外皮形成的,红柳则系
原条不剥皮。开始的产品主要是筐、篓、篮、箢、簸箕、水斗等生活日用品,供应省内外。因系个体
私人生产,自产自销,形不成规模。
解放后,柳编制品的发展经历过曲折的道路。1953年,临沭县白旄区组织起柳编供销合作社,有
社员330人。社员自己种柳、自己编制成品,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外销。1957年,该社销量达40多万件。
"大跃进"中将这一家庭副业项目挤掉,柳编社也不复存在。直到60年代中期,社员在自留地里种少许
柳条,在冬季农闲时加工一些日用品出售。"文革"中也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区内柳编生产的大
发展始自改革开放。1984年,仅临沭县10个乡镇150个村,即有5000多人从事柳编生产。临沂、莒南、
郯城有些乡镇也发展起了柳编生产。此期的柳编生产有两个突出特点,即是以白柳产品为主,以产品
出口为主。1985年,临沭建起白柳制品合作专厂,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柳编产品品种
由最初的200多种规格和花色,增加到400多个。其产品在山东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得第1名。在北京
举办的出口工艺品展销会上,获外贸部的荣誉证书。与此同时,南部各县的柳编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1973年,郯城县工艺美术总厂开始组织柳编制品出口获得成功,在该县东部各乡镇大力发展柳编生产。
1989年该公司收购加工总产值达598万元,出口交货值达505万元,成为白柳制品出口重点县。1988年,
苍山县工艺美术公司与山东省工艺美术进出口公司联营,生产柳编制品,同时开发生产竹、苇等编织
品共7大类700多个花色品种。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20万元。由于区内柳编制品国际声誉较高,产品
出口欧、亚、美、澳等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本区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
临沂的条编除红、白柳编外,还有腊条、棉槐条编等。用腊条、棉条编成的粪筐、粪篓、油篓等
历来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用具。只是向以家庭副业来搞,由个体手艺人自产自销。
地毯 临沂地毯生产起步较晚,1974年后,才陆续建起一批以生产出口地毯为主的加工厂。临沂、
莒县、沂水、苍山、临沭等县地毯厂先后投产,生产手工、机制地毯和挂毯,还有200多个加工点分
布在这些县的农村。青岛地毯厂曾在本区设过不少加工点。
临沂市地毯厂原是染织厂的一个车间,1978年分出后单独建厂。生产手工双60道栽绒地毯。这是
该厂设计开发的新产品,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稀土染色新工艺(该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做工精细、
色彩鲜丽、 图案清新、 质地坚固,受到外商的好评,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双60道手工栽绒地毯
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20道地毯获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优秀新产品奖"和出口创汇"金龙腾飞奖",
同时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品质量"百花奖"。企业先后被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和"国家2级企业"。产品
销往美、德、英、日本等国。
沂水县地毯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很受阿拉伯国家欢迎的色彩鲜艳、雍容华贵的高级波斯地毯。该
厂自接产后很快赢得客户信誉。至1989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该县皮
毛厂80年代初即成批生产地毯毛纱,有原色和色纱等多种规格。1988年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莒县龙
山地毯厂1983年建成投产,是外贸部门定点的丝织地毯专业生产厂。生产3个系列100多个花色品种的
丝毯,很受外商好评。1985~1989年,累计生产丝毯3.5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 出口
创汇215万美元。 起步较晚的苍山县挂毯厂于1989年始建成投产。当年生产"雀牌"挂毯600多平方米,
产值16万元,以后逐年发展,成为区内重点地毯生产企业之一。
刺绣和抽纱制品 刺绣是本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旧社会为
女红必修之艺,自绣自用为主。偶有上市者,也多以女红用品为主。区内开发机绣产品,始于80年代
初。各县服装厂为扩大经营范围,适应外贸出口的需要,先后开发了机绣产品。主要产品有台布、桌
布、床单(罩)、被单(罩)、帐沿、沙发套及衣领、裙边等数以百计的花色品种。1989年,全区有机绣产
品生产企业16处,从业人员9170人。临沂绣品厂、临沂市服装三厂起步较早,其绣花女装出口量一度
在全区领先。1981年莒县刺绣厂建立,为本区最早的机绣专业厂。他们先后派员赴江苏省苏州市及本
省青岛市学习, 吸收他们的技艺, 生产抽纱台布、床罩、沙发套、工艺服装等120多个花色品种的
产品。沂水县绣品厂1987年亦开始生产抽纱产品, 主要有百带丽、棉麻布精工绣品等室内装饰品。到
90年代初,莒南、沂水、临沂等县市,有抽纱加工点240多处,从业者1.5万多人。刺绣及抽纱产品出口
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区内二轻系统内有抽纱刺绣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639万元。
石雕工艺品 区内可供雕刻的石料很多,统称琅琊石。其中,沂南县青驼镇的徐公石,费县的金
星石、燕子石,莒南县的紫丝石、黄花石,苍山县的薛南山石,莒县的浮来山石等,均质地优良,光
泽柔润,是雕刻砚台、玩具、装饰品的上等石料。尤以燕子石这种含有远古生物三叶虫化石的石料为
上等珍品。自古,区内多有工匠利用当地石料雕刻工艺品、碑碣等出售。解放后,各级政府鼓励发展
石雕工艺品生产,一批在省内甚至全国均有名气的石雕研究、雕刻专家涌现出来,推动了全区石雕工
艺品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区内石雕工艺品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享誉海内外的徐公砚、金星
砚、燕子石砚、紫丝石砚,已成为鲁砚的代表品种,除销往京、津、沪等大城市外,还出口日本、东
南亚各国和香港地区。1991年11月进京举办的"琅琊砚艺展"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高度赞扬。1989年,全区有琅琊石雕厂11个,职工400多人,年总产值达64.7万元。90年代以来又有
很大发展,尤以莒南县坊前镇为中心的莒翠玉雕最具规模。早在70年代末,莒南县各公社先后办起石
雕厂12个,培训雕刻艺人400多人。以这种莒翠玉(又称黄花石)为原料,雕刻大量工艺品供出口。这种
色泽鲜艳,有黄、绿花纹的大理石雕,极具艺术品味。1994年,莒南县石雕企业发展到上百个,从业
人员3000多人,生产石雕工艺品几百个品种。
玩具 区内玩具生产也有很长的历史,古时以泥塑、车(旋)木、布制3种玩具居多。其他小品种尚
有许多。泥塑玩具有史可考者为清代光绪年间,苍山县小郭庄的李宗标曾拜天津玩具大师"泥人张"学
艺,回乡后制作泥玩具销售。其后代继承祖业,世代相传,不失技艺,使泥塑玩具成为全村人谋生的
手段。解放前全村90%以上的户制作泥塑玩具,产品销往苏北、鲁南十几个县。临沂市九曲镇褚庄村,
早就以盛产泥玩具而远近闻名。该村制作泥玩具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到解放前该村近400户,有60%的
户农闲制作泥玩具出售。其题材多为神话故事、戏剧人物、鸟兽虫鱼等。其中,如站马、卧牛、小鸟、
青蛙等造型夸张、色彩明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还嵌有小哨,更受孩子们欢迎。随着形势的
变化,泥塑玩具渐被钢木、塑料、皮毛玩具所代替,80年代之后已很难在市面上见到。
木制玩具历史更为悠久。据传,郯城县港上乡的樊埝村,制做旋木玩具已有500多年历史。该村
生产的木玩具主要是旋(车)制而成的。品种有高低人、虎头棒锤、燕车、花篮、刀、枪、剑、戟等100
多个品种,销往鲁南、苏北各县。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又设计出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木玩具,
如飞机、大炮、火箭、坦克、汽车、卫星等,吸引儿童购买。1985年该村木玩具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
54%。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及东北三省、内蒙等地。临沂市的南
坦村、南坊镇的汤屯村解放前后制作车木玩具也很兴盛。近年已基本不再生产。整个木制玩具市场呈
萎缩之势。
区内在历史上即有民间自制布玩具的习俗。布老虎、布娃娃、香囊、荷包、各种配带小饰品,许
多家庭都能自己制作供孩子们玩耍。也有艺人巧手缝制,到集市上销售。70年代,有的玩具厂也曾生
产过布玩具出口,有布洋娃娃、熊、虎、熊猫等。但因设计陈旧、制作粗糙,没有形成规模。1987年
以来,临沂市皮件厂、沂源县玩具厂、临沭县特艺品厂等开发生产布绒玩具、皮毛玩具出口,迅速打
开了销路。临沂市皮件厂生产的布绒玩具主要有熊猫、虎、豹、米老鼠、唐老鸭等80多种规格。1989
年生产玩具2.5万打,出口交货值88万元;临沭县特艺品厂生产的雪人布玩具出口美国,在烟台订货
会上一次成交600打;沂源县玩具厂1989年生产布绒玩具2万打,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术陶瓷 临沂紫砂陶器是临沂市朱陈陶瓷社研究开发成功的日用工艺品。自古我国紫砂陶产于
江南,以陶都宜兴为最。临沂紫砂陶的研制成功,结束了江北无紫砂产品的历史。1977年省厅拨专款
新建临沂市美术陶瓷厂,到80年代中期,共生产花盆、盆景盆、酒具、茶具、文具和酒瓶等35个品种、
58个规格型号的产品。这种陶器造型古朴、色泽纯正、典雅大方、别具风格,既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倍受国内外客户赞誉。该厂生产的乳白内釉紫砂陶"浮来春"酒瓶,以其独特风
韵和全国首创,在山东省、华东地区和全国包装装潢产品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大奖和二等奖。黑色
紫砂陶龙龟砚,以器型逼真、质地细腻、吸水率低、发墨好,受到书法界好评,荣获全区文具包装产
品评比二等奖。该厂紫砂工艺品的最高年产量达到25万件,产值35万元。出口15万件,交货值达20万
元。产品销往瑞典、法国、日本和香港等地。1989年试制成功的仿古指南车获山东省二轻厅优秀科技
成果三等奖。
1986年,莒县陶瓷厂从外地引进人才和技术,生产高档工艺瓷"唐三彩",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被
外交部定为国礼瓷。当年生产"勾头马"、"双龙樽"、"蟠龙瓶"等18个品种上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