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95&run=13

乡镇工业源于社办工业。60年代以前,主要是公社办的中小农具制修、日用五金工具制造、草柳
编制、砖瓦石灰等规模小、产品单一的企业。自70年代始,社办工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加工能
力、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向更广的领域发展。尤其是出口创汇产品,已成为公
社工业的一个热点。到1979年,全区共有社办工业企业1512个,从业者75075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达1.21亿元。80年代后,公社(乡镇)工业发展成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电力、煤炭、食品、陶瓷、
工艺美术、丝绸等36个行业,产品花色品种两千多个,乡镇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9年,全
区有乡镇工业企业98494个,其中乡镇办企业1694个,村办企业10462个,联合体企业7663个,个体企
业78675个。从业者664635人,工业总产值达45.82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7.4%。90年代,乡镇工
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物质基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农村工业体系。1994年,全区乡镇工
业企业发展到12万处,从业人员109万人,实现工业产值518亿元。其中,乡村集体工业企业12049处,
从业人员48.1万人,实现工业产值252.3亿元,分别占全区乡镇工业企业的10%、44.1%和48.7%。农
副产品加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机械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工业是乡村工业的支柱产业,其产值比
重占72%。
一、机械工业 乡镇机械工业,开始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副业
组。1958年"大跃进"中,大部分升格为公社机械厂或农具厂。60年代初工业下马时,几乎全部放回到
农村生产大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制修中、小农机具,生产一部分五金工具和人民生活用品,绝大多
数为手工操作。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是机械工业的恢复发展阶段。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
械化,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日渐增多、升级。1985年,全区有乡镇机械工业企业111
个,其中乡镇办52个,村办59个,从业者7502人,工业总产值达4749万元。到1989年已发展到371个,
其中乡镇办89个,村办282个,从业者15484人,工业总产值达2.42亿元,实现利润1150万元。主要产
品有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化工机械、轻工机械、汽车及拖拉机配件、内燃机配件等。沂水县拖内配
件厂生产的"钻石牌"花键轴1988年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1987年8月中旬,莒南县大店砂轮厂副厂长潘
峰研制成功的枣形橡胶用砂轮圆磨棒和筒形纺织用砂轮,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砂轮生产的两项
空白。翌年1月,该厂被批准为国家出口扩权企业。大店镇很快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乡镇磨具磨料生产
基地,产品上百种。"八五"期间,全区乡镇机械工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兴办合资企业、开
展横向经济联合、 实行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临沂市制桶厂生产的"固字牌"
200升闭口钢桶、临沂市锅炉附件厂生产的"鲁炬牌"省煤器、临沂市第二农机厂生产的"山前牌"脱粒机、
临沂市特钢厂生产的"旭龙牌"抗磨铸铁磨球,分别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全区乡村机械工业
255处,从业人员15421人,产值9亿元。中小农具、农用机械是乡镇机械工业中的主导产品,其中中
小农具生产量约占全区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产品有锄、镰、锨、镢、水桶水斗、车马鞔具等。九
曲镇的小五金制品远近闻名,有"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的美誉。该镇木凿厂生产的"金马"牌木凿,
1981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二、建材工业 本区是山东省最大的建材基地,非金属建材矿藏量在全省最多。其中:金刚石、
石棉、花岗石、水泥配料黄土、水泥配料页岩的储量位列全省第一;水泥灰岩、石膏的储藏量列全省
第二;河沙、石灰石资源也很丰富。区内建筑材料工业是临沂农村的传统行业。50年代后期,作为一
项农村副业,许多公社、生产队办起了砖瓦厂、石灰窑,主要用于农村建房。60年代,仍以砖、瓦、
沙、石、灰等传统产品为主。70年代,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陆续建起了一些小水泥厂。
1978年,全区有乡镇小水泥企业27处,从业人员1642人,年产水泥10.88万吨。80年代,大批基本建设
项目上马, 城乡居民住宅建设步伐加快, 刺激了乡镇建材工业的发展。1985年,全区乡村建材企业
1925处, 产值2亿元, 占乡村工业产值的30%。其中乡镇办420处,产值9007万元;村办1505处,产
值1.1亿元。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临沂建材工业更加广泛地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
砖瓦灰沙石等传统产品比重下降,特种水泥、高强度水泥、釉面砖、马赛克、卫生洁具、钢塑门窗等
新型建筑材料比重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986年8月,费县建筑陶瓷厂、法国泰马带布公司和
康尼·岑国珍公司合资在探沂镇联合兴办"鲁泰建材有限公司",生产高中档人工合成卫生洁具。1988
年,临沂市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大圣牌"玻璃窑用粘土质浇铸耐火砖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临沂市釉面砖
厂生产的"飞燕牌"陶质釉面砖、临沂市工业搪瓷厂生产的"宝泉牌"搪瓷浴盆,分别荣获山东省"优质产
品"称号。90年代,临沂乡镇建材工业已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由苍山县
韩塘乡投资兴建的全省最大的石膏粉生产厂--鲁南石膏粉厂,于1990年5月26日建成投产,年产石膏粉
能力1万吨。此期,平邑、蒙阴、沂南等县以乡镇企业为生力军的花岗岩、大理石板材加工业异军突
起,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的致富项目。乡镇水泥生产企业也通过技术改造、兼并联合等手
段,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沂滨水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集团、临光水泥厂、临沂第三水泥厂等,
其中临光水泥厂的30万吨水泥回转窑生产线为全国村办企业第一家。 1994年, 全区有乡村两级建材
企业3442处,实现产值61.4亿元,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25.41%。主要产品产量为:砖100亿块、瓦11亿
片、水泥414万吨、水泥预制构件14亿立方米、花岗石板材190万平方米、大理石板材54万平方米、水
磨石板材6万平方米、卫生陶瓷、建筑陶瓷2亿件、日用陶瓷4亿件。
三、纺织工业 区内乡镇纺织业,包括棉麻丝毛的纺织企业。50年代,临沂、日照、郯城等县组
建了一批纺(针)织生产合作社(组),是乡镇纺织工业的发端。后因纺织原料实行计划供应,乡镇纺(针)
织业一律停办。直到70年代后期,区内才办起一批小纺(针)织厂和缫丝厂。到1978年,全区有社办小
纺织厂、小针织厂11个,从业人员870人。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临沂、莒南、莒县、蒙阴等地,以给
百货(纺织品)公司来料加工为主。据行署1979年11月20日的调查,到是年8月份,全区总投资26.9万元,
办起了28处社办缫丝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计划供应物资开始松动,客观上为社办纺织业
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980年,全区社办纺织企业发展到36个,从业人员278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040
万元。此后,乡镇办麻纺织、毛纺织企业相继出现,在80年代"纺织热"中,区内乡镇办纺织工业形成
了棉纺织、麻纺织、丝纺织、毛纺织、针织复制和印染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不少乡镇通
过合资合作、现汇引进、国际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兴办和改造了一批起点高、规
模大、外向型的纺织企业。如临沂联合毛纺有限公司、临沂新光棉纺有限公司、临沂吉丰毛毯有限公
司等。1989年,全区共有乡镇纺织企业234个,其中乡镇办103个,村办131个,从业者20809人。在这
些纺织企业中,有棉纺织厂81个、毛纺织厂8个、麻纺织厂8个、针织厂43个、缫丝厂11个、丝织厂29
个,其他针、纺企业54个。针、纺织产品共有20多个品种。全年生产棉布7961万米,针棉织品4195吨,
轧花200.7吨,纺纱1667吨,织麻袋138万条,缫丝269吨,丝织品75万米。总产值达3.76亿元。1990年
以后,纺织企业厂家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单体企业规模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到1994年,全区共有乡
村两级纺织企业148家,其中棉纺织厂86家、毛纺织厂8家、针织厂38家;从业人员19201人,产值达10
亿元,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6%。
四、食品工业 乡镇村办食品工业主要包括肉类、水产品冷藏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酿酒、罐头、
糖果、乳制品、调味品生产和蔬菜脱水保鲜等企业。是在70年代后期粮、油、糖、肉计划供应逐步放
开后发展起来的。1979年8月,临沭县南古公社为确保蔬菜实现丰产丰收,建起了全区第一家蔬菜脱
水厂; 临沂县八湖公社于1980年初筹资20万元,建起年脱水能力1000吨的全县第一个蔬菜脱水厂。到
1980年,区内乡镇办食品企业达到200家,从业人员6340人,完成总产值1824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
食品工业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到80年代中后期逐步放开经营,从而促进了区内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在
对沂蒙山区的对口扶贫支援中,青岛市帮助沂水县城关镇建成了青援食品厂,该厂借助老厂的技术和
名牌效应,很快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特色和销售渠道,因所产钙奶饼干,产品质量可靠,销路通畅,
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带动起一批饼干加工企业,使沂水成为远近闻名的饼干加工基地。郯
城县马头食品厂生产的"婴儿乐"饼干,1988年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中
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评比银杯奖。不少乡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办厂,就地转化加工增值,形成自己的
拳头产品和优势骨干项目,乡镇食品工业很快成为区内乡镇工业的支柱产业。1989年,全区共有食品
工业企业4359个,是1980年的21.8倍;从业人员40562人,是1980年的6.4倍;完成工业总产值6.97亿元,
是1980年的37.2倍。在全部食品企业中,粮食加工企业2797个,占企业总数的64.2%,主要是农村磨面
坊等粮食初加工企业;食油生产企业972个,占企业总数的22.3%,多为土法榨油的乡村油坊。另有糖
果加工厂15个,糕点加工厂26个,肉类加工企业106个,水产加工企业29个,罐头食品企业67个,酿酒
企业9个,其他食品企业338个。进入90年代,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迫使企业抓紧调整
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覆盖能力,引进和利用外资与国外先进技
术设备,嫁接改造传统的加工工艺。一批规模大、装备好、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成为区内
乡镇食品工业的排头兵。如临沂华蒙食品集团公司,利用政府贷款全套引进国外肉鸡孵化、加工设备,
建成了区内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联合企业。 投产第一年 (1991年) 便创产值6076万元, 1994年产值达
29786万元。而且带动义堂镇及附近上万户农民靠养鸡增加了收入。蒙阴县银麦啤酒厂高起点开发新
产品,用金银花、麦饭石和其他原料科学配比后,生产出具有保健作用的啤酒,成为"人民大会堂专
供啤酒",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增长,成为全区首屈一指的啤酒生产企业。与香港合资的临
沂新程油脂公司用浸出法生产大豆油,企业年年有发展,1994年,产值达到13906万元。临沂五洲工
贸公司,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治厂方针,转产方便面不到两年,即成为区内油炸方便面的最大生产企
业。临沂的冷冻、分割猪肉,临沭的脱水蔬菜,苍山的保鲜蔬菜很快形成产品优势,不仅供应京、沪、
宁等大城市,而且大量出口创汇。1994年,全区有乡村食品企业4693家,从业人员82575人,产值44.7
亿元。乡镇食品工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
年全区乡镇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食用植物油12.8万吨、粮食加工180.4万吨、罐头38万吨、饮料
酒2.2万吨、糖2.7万吨。全区乡镇食品出口企业发展到21家,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亿元。
五、煤炭及其他矿产品开采工业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部分公社办起了一些小煤矿,1960
年以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全部下马。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煤炭工业又逐
步发展起来。1980年,全区有乡镇办小煤矿17个,从业者3843人,年产煤15.1万吨,总产值652万元。
1989年有小煤矿86个,其中乡镇办31个,村办55个,从业者13970人,总产值达4276万元。
1980年,有乡镇小铁矿9个,从业者458人,总产值达99万元。1989年有铁矿和选矿厂23个,从业
者2020人,生产铁矿石12.94万吨,总产值1446万元。有小金矿3个,从业者636人,年产黄金65.3两,
完成工业总产值43万元。
90年代, 乡镇采掘业继续稳定增长。 1994年, 全区乡村两级采掘企业发展到1162处,从业人员
66620人,实现产值17.8亿元,矿产品出口交货值1.9亿元,占全区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11.7%。
六、工艺美术企业 乡镇工艺美术企业由来已久。绝大部分工艺美术产品系传统手工艺品,属劳
动密集型行业,源自家庭手工生产。为搞好区内大宗工艺美术品,如琅琊草编、白柳编、烟花爆竹等
生产,50年代即组织过手工业合作社或农业合作社副业组,在"大跃进"运动中,这些手工业一度被全
民大办钢铁所取代。60年代初整顿后不久,适合家庭生产又能出口创汇的草柳编制品便恢复生产。一
直延续到7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公社工业,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又成为公社工业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不少县公社工业局还成立了工艺美术公司专抓该项生产。1980年,全区有公社办工艺美术企业42个,
从业人员1763人,总产值为99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艺美术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客
商的欢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刺激工艺美术企业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89年,全区乡
镇工艺美术企业达到715个。其中,抽纱刺绣企业215个,占企业总数的30%;草柳竹编企业113个,地
毯加工企业242个,烟花爆竹企业38个,雕塑(刻)企业17个,土陶器制造企业4个,其他工艺美术企业86
个。共有从业人员43123人,当年完成总产值1.31亿元。
郯城琅琊草编制品,早在民国初年就名扬省内外。在京津市场上,琅琊草帽将进口纸捻草帽(亦
称台湾草帽,此时台湾被日本占领)挤出市场。以后虽经战乱,生产时断时续坚持了下来。1964年,
郯城县工业局于新村乡埝东村成立草编社,当年即有100罗1050A型茶杯套出口法国和日本,200打229
型草帽出口日本。这是解放后郯城县琅琊草制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据1973年10月16日《大众日报》
报道:郯城县有13个公社、10000余人常年从事草编生产。1972年,全县草编生产完成产值100万元,
比1964年增加50倍。1973年1至8月即完成产值130万元。除琅琊草帽等传统工艺品外,草编制品的花色
品种发展到200多种,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沭县白旄镇栽培柳条、编制柳制品已有600余年历史。
70年代初,白柳编制品在国际市场打开了销路,白柳栽培和编制技术迅速辐射,在全镇形成一大优势
产业。1994年,该镇白柳栽植面积2.3万亩,产条43498吨。就地加工创产值1.7亿元。该镇累计为国家
创外汇1.3亿美元。当地群众高兴地说:"下关东,闯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在白旄镇的辐射带动下,
是年临沭全县种植柳条10万亩,产条1亿公斤,加工后产值9亿元,社会效益2.2亿元,成为全县人民
奔小康的重点项目之一。沂南礼花厂是1991年由烟花厂改名而来的。它的前身是砖埠公社炸药厂,主
要给县物资局加工土炸药,供开山整地之用。1980年聘请湖南浏阳县的烟花生产技师,利用本公社南、
北薛庄传统生产鞭炮的有利条件,转而生产烟花。1982年,砖埠公社炸药厂改名为沂南县烟花厂,正
式生产"百灵牌"烟花。1986年研制出6种烟花新产品,其中,蓝色烟花填补了省内空白。1989年起,沂
南县烟花厂成为山东省高空礼花生产定点厂。是年10月1日,省城济南举行庆祝建国40周年大型焰火
晚会时,就施放了该厂生产的大型组合烟花--万花楼,受到了省领导及省城人民的交口称赞,《大众
日报》为此专门进行了报道。该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常年供不应求。1994年,全区乡
村两级工艺美术企业(不含家庭副业)达到594个,从业人员36988人,年产值达5.9亿元。且产品大部分
出口,成为全区乡镇企业中出口总量最大的行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区乡镇企业出口值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