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69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14&run=13

1960年
1月 上年10月,临沂市为保当年7.5万吨的钢铁生产任务和1960年全市生产13万吨钢铁的生产计
划, 成立了临沂市轻便铁路指挥部,负责修建朱陈煤矿至傅庄钢铁厂的铁路。本年1月,为兴修临沂
(钢铁厂)至枣庄的地方铁路,在原临沂市轻便铁路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临沂专区地方铁路指挥部。
当年调集干部四五百人,民工6500人进行土方施工。至年底,共完成临枣线路基21.2公里,连同其他3
条市内短程线路,共完成路基39.48公里,铺轨25.36公里。1961年,临沂至枣庄的地方铁路因国家进
行经济调整而停建。1962年10月,专区铁路指挥部改为临沂地方铁路管理总站(科级)。
4月 3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反贪污、 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任务。地委和各县市委据此选派
165名干部,从4月底开始,先后到14处公社25个大队70个基本核算单位进行“三反”试点,在已结束
试点的15个大队中,共有小队以上干部2385名,其中好干部1431人,占总数的60%;有缺点、但本质
是好的740人,占32%;钻进干部队伍中的“五类分子”和被拉拢蜕化变质及犯有严重错误的181人,
占8%。6月9日,地委适时召开了农村“三反”试点会议,交流总结了基点经验。20日左右,各县(市)
委分别召开了有3521名干部参加的农村“三反”会议。会后,各县共抽调了6500名干部,经过短训组
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开展“三反”运动。7月下旬,地委又召开了第二次农村“三反”会议,研究确
定了一些需要把握的方针、政策问题。
4月 位于东汶河与梓河汇流处的岸堤水库建成。总库容为7.3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4.51亿立方
米,控制流域面积为169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详见水利志“岸堤水库”专条)。
春 由于受“大跃进”中“左”的错误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区内城乡人民口粮锐减,副食品
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全区有40万人因缺吃而患水肿病。春,费县马庄公社发生了饿死人的
严重事件。临沂地委会同费县县委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对责任者作了严肃处理。类似情况在全区其他
地方亦多有发生,一些灾民开始到东北地区谋生。中央察觉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多种措施,调整了
政策,全区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一起团结互救,共渡难关。
5月2日 凌晨2时,平邑县岐山煤矿2号斜井突然发生火灾,矿领导即电话命令井下工人快速由7
号进风井口提升出井,一律不准走2号斜井(此井口为出风口),65名工人从7号井提升至地面脱险。
半小时后,另有31名矿工企图从斜道井冲出,因大火受阻而遇难。事故发生后,临沂专署专员李希平
和省煤炭局领导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抢救,省委亦派来飞机空投药品、救护器材,省、地、县机关、部
队和新汶、临沂、枣庄、淄博4个煤矿救护队全力投入了抢救。救护队到达斜井口距地面12米处后,
先后抬出6具遇难者尸体。再往下,井内高温逼人,一氧化碳达0.22,使抢救人员无法前进。经判断,
井下人员已全部遇难。后采取封闭6号和7号井口等措施,使井下灭火后,于翌日再次下井侦察,在距
地面62米处,终将全部遇难矿工遗体抢出。4日,平邑县委派员分赴遇难者家中慰问其亲属,安排后
事。
5月 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沂源县三岔公社拍摄影片《南征北战》外景。
5月 位于沂水县城西北部的跋山水库竣工。总库容为5.0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2.09亿立方米,
控制流域面积1782平方公里,为区内第二大型水库(详见水利志“跋山水库”专条)。
6月20日 新成立的临沂专署工业局、工业生产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人民公社事务管理局、
专署广播事业管理科于20日正式对外办公。
6月 坝址位于沂源县城西部沂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田庄水库建成(详见水利志“田庄水库”专
条)。
7月 坝址位于莒县城北其石山乡卢家岔河村南沭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青峰岭水库建成(详见水
利志“青峰岭水库”专条)。
8月17日 上午7时40分,由临沂开往新沂的431次客车行至沂河石桥中段时,突遭洪峰打翻,因
风大浪急,抢救靠不上去,车内47人除9人借依托物脱险外,其余全部遇难。
10月19日 省拨给临沂地区自然灾害救济款130万元,分配给各个县、市,重点是临沂、苍山、
费县,以扶持灾民解决生活困难。
秋 地委和各县(市)委对地、县、社三级干部进行了排队摸底,精减机构,压缩了行政编制,
并下放干部15813人,从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压缩非生产人员84615人,充实了农业战线。同时组
织动员干部、职工家属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些县社办工业也开始压缩,1958年一哄而起参加大炼钢
铁的农民,已陆续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公社化以来,全区办起的4600多处青年丰产队、小农场、红
专学校等组织中的213万名青年,已有124万名回到生产队,各级各类学校也分别采取推迟开学、半日
学习半日劳动、停课放假等方式,动员50万名师生支援农业生产。
12月20日 为尽快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平调风,临沂地委遵照上级指示,对全区平调情况进行
了调查,12月20日,地委对平调风的情况作了总结:全区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地级机关共平调
日照、沂源、费县、莒县、平邑、苍山、临沂、郯城8县(市)劳动力6884万个,平调平邑、莒县牲
口801头,平调沂源、平邑、莒县、苍山4县土地81172亩,平调平邑、莒县、郯城3县大农具91420件,
日照、平邑、莒县、苍山4县小农具490650件,日照、沂源、平邑、莒县、苍山、郯城、临沂7县(市)
运输工具141340件, 平邑、 莒县、临沂、郯城4县(市)机械272台,平邑、莒县房屋37009间和粮食
9.5万公斤,沂源、平邑、莒县、莒南、沂水木材12189立方米,日照、沂源、平邑、莒县、莒南、苍
山、临沂、沂水、郯城9县市资金413万元,平邑、莒县、郯城3县生活用具72.73万件,平邑、莒县、
苍山、郯城柴草折合现金16.7万元,总计折合人民币4189.4万元。
县级机关的平调情况是:全区11个县(市)共平调劳动力3.99亿个、运输工具21.4万件、土地24.8
万亩、生活用具403.6万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县共平调牲口1581头(缺临沂市数),平调大农具
60.1万件(缺费县数),平调小农具6814.5万件(缺郯城、莒南数),平调房屋10.7万间(缺莒县、平
邑数),平调粮食2682.8万公斤(缺郯城、蒙阴数),平调资金756.7万元(缺蒙阴、平邑数)。此外,
部分县(市) 还平调了木材、 柴草、 机械、 家畜家禽和其他物料, 以上各项共折合人民币
28728.4万元。
全区公社一级共平调劳动力17.8万个,耕地11.7万亩,大、小农具82.2万件,资金898.3万元,共
平调牲口6921头(缺莒县、沂源数),房屋69674间,粮食1708.6万公斤(缺莒县、蒙阴数)。另外,
部分县(市)公社还平调了木材、机械、运输工具、家畜家禽和生活用具、柴草等。平调风产生了严
重的恶果,使一些农户睡觉没有床,做饭没有锅,生产缺锄、锨。以上各项总合计金额9966.2万元。
另外, 郯城、日照、沂源、费县还有县与县之间的平调,共平调劳动力161.8万个,折合人民币
82.7万元。个别县还跨县平调了土地、房屋、农具、木材、资金等,其中郯城县跨县平调项目最多,
总计金额达141.1万元。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内各级党政根据中央确定的凡是县社调用生产队的劳力、资财,或者社
队调用社员的私人财物,都要进行清理,如数归还,或者折价偿还的原则,从翌年8月开始对"大跃进"
中平调的资产进行逐步退赔。为妥善搞好退赔工作,地委先在17个大队进行为期1月的试点工作。据
其中14个点的统计,共退赔给群众生活资料10703件,生产资料4738件,两项合计每户平均3.5件。退
赔现金43105元。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区面上的退赔工作遂全面展开。到1962年9月,已退赔
实物折款和现金共1.11亿元,占平调总数的34.8%。通过纠正平调风,使一度趋于紧张的党群、干群关
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冬 临沂市航运站成立。有木帆船170只,船员153人,载重总量1785吨,主要为市内各个渡口服
务。
本年 专区人民医院开展首例食道癌结肠代食道手术成功。

1961年
1月 初“大跃进”以来,由于集中人力和运输工具大搞钢铁运输线,致使盐场食盐因运输滞后
而积压,使群众吃盐发生困难。地委为此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食盐调拨供应。共调动各种力车9400多
辆,组织1万多人,投入食盐长短途运输和装卸工作。把去年12月份采购的22万多担食盐,迅速调拨
到位,春节前供应到群众中的已有17万多担,基本解决了春荒中吃菜和日常所需食盐问题。
1月6日 1960年10月下旬,中共山东省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和五级干部大会,检查总结前段工
作中一度盛行的“五风”问题(即共产风、瞎指挥风、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会后,临
沂地委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迅速传达了省委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检查安排了当前的生产救灾工作。
同时,地委常委用两天半的时间进行了初步整风,集中检查了地委两年来在领导农业方面存在的主要
问题,并于1月6日向省委写出了常委整风的专题报告。报告说:“五风”在全区刮得相当普遍严重,
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据初步了解,全区有17%的生产队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员群众普
遍体质瘦弱, 疾病增加, 因营养不良,有不少人得了水肿病和妇女病,有的地方出现灾民外流。全
区牲畜较1955年减少22万头,农具亦大为减少。在农业方面,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
一是“共产风”刮得比较严重。1958年秋、冬,用“以社为单位进行分配”取代了原有的分配政
策,因而出现了“一平二调三收款”,造成了混乱。1959年秋后,大搞社队公共积累,大办养猪场,
大办水利和社办工业,实际上挖了社员应得的劳动报酬。在1959年秋进行的“反右倾”运动中,提出
富裕中农向党进攻的12大花样,其中不少是界限不清,是非不明。在社教中抓的“魏隆民忘本回头”
典型,现在看来是界限不清的,好多地方批判后卖了过头粮,同时错批了一些坚持实事求是的好干部,
挫伤了一部分贫农积极分子。二是滋长、发展了浮夸风。首先在制定计划指标方面要求过高,脱离实
际。1958年曾将指标搞到2500公斤,1959年由保证835公斤落到400公斤;1960年又提出保证300公斤,
争取400公斤。虚假计划产生了虚假产量,一度吹成千斤专区。1959年亩产只有100多公斤,却吹为250
公斤。由于浮夸虚报估产过高,导致1959年超购了1亿多公斤过头粮,造成1960年全区人民生活紧张,
统销人口达300万以上。这方面造成的危害极为深重,客观上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挫伤了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生产瞎指挥,农作物没有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全面安排。不是五谷丰登,
而是只抓两头(小麦、地瓜)。省里分配本区种地瓜400万亩,地委要求种500万亩,实际种了600多
万亩。临郯苍平原产粮区,变成了薯类区。不是因地制宜,而是“无地不间作”,结果许多地方因间
作的作物不当而造成减产。在密植、深翻、施肥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错误技术措施。在生
产方面,还脱离本地实际,搞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干了许多无效劳动。由于片面强调不断革命论,
两年来冬季生产转的过早,秋收尚未结束即转向冬季生产,结果把当年花费了大量劳动生产出来的果
实浪费掉了。四是治山治水铺得摊子过大,要求高,步子快,超过了现实可能性。1958年秋、冬以来,
全区共建了大中型水库30个,按国家标准造价需1.3亿元。国家只投资4700万元,90%的资金是挤了地
方开支,挤了群众,是一项很大的平调。这些工程从长远、从全局看,作用还是很大的,但目前用的
不多,不能受益。对库区17万群众两年来未能妥善安置。此外,在农具改革方面,推广了一些不成功
的东西,结果造成很大浪费。如1958年的木轨道、车子割了头、砸了独腿耧、柜子作车斗等,都造成
劳民伤财。报告最后提出了接受教训,改正错误的措施:必须坚决认真、毫不犹豫地贯彻中央、省委
的政策和指示;必须健全党委制,加强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正气,活跃党内生活;必须贯彻群众路线,
不论贯彻什么工作,一定要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
1月 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地委、专署从本区实际出发,
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全区经济运行的措施(参见经济概况与经济综合管理志“国民经济发展综述”条)。
3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的社论,介绍莒县爱国生产大队发动
群众制订种植计划的经验,要求全国各地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决走群众路线,制订
出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好的作物种植计划。
3月2日 地委代食品领导小组在《关于今春大力开展代食品生产的意见的报告》中称:据统计,
全区自去年秋冬以来,已采集各种代食品原料11831万公斤,干菜5750万公斤。利用采集的原料加工
生产淀粉1872.5万公斤。在机关、学校、厂矿中,已生产人造肉精、链孢霉、黄曲粉、小球藻种等营
养代食品12652公斤。同时,发动群众捕鱼402750公斤,猎取各种野生动物751500公斤。为广大干部群
众在困难时期“低标准、瓜菜代”增加了一定的营养成分。
4月4日 将原化工局与轻工业局合并为临沂专署轻工业局。将基本建设委员会、工业生产委员会
与计划委员会合并为临沂专署计划委员会。撤销专署广播事业管理科、专署文化科,其业务由专署文
教局负责。
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一医院(兖州)设分院于临沂城。翌年5月,医院建成开诊。10月,
改称人民解放军第一四六医院。
5月1日、4日 4架民航飞机分别在郯城县和临沂市帮助喷撒农药,防治小麦病虫害。在郯城县的
两架飞机,两天喷撒麦田两万多亩,杀虫灭病效果很好。
5月17日 临沂地委向山东省委写出《关于前段整风整社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报告说:自去
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后,地委在去冬
开始的整风整社运动中,以“十二条”为纲,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了算帐退赔兑现、解社
队体制经营管理和干部整风3个高潮。运动开始后,即认真解决了1960年收益分配和食堂解散社员自
炊问题。继而对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规模进行了调整。通过算账、兑现,已退赔11689.7万元,占总
平调数的72.6%(其中县、社两级平调已平均兑现80%以上)。已有7901个大队通过干部整风改选了支
部(占农村支部总数的87.1%)和队委会,有2020个大队正在进行改选。据7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有80
%犯错误的干部自觉交代了问题,表示决心改正。一些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的干部,均作了检讨,并
登门向群众道歉。
7月9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1次会议通过,重设临沭县,以郯城、莒南两个县的部分行政区域
为临沭县的行政区域;重设沂南县,以沂水、蒙阴两个县和临沂市的部分行政区域为沂南县的行政区
域。
7月 水电部副部长刘澜波、钱正英视察沂水沙沟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及临沂市小葛庄机灌站和周
井铺田间配套工程。
8月15日 地委劳动力领导小组关于压缩非农业人口的报告称:全区1960年底共有厂矿(工业、
交通、基建)职工10万余人,比1957年增加两倍以上,加上其他方面的职工,非农业人口则更多。省
确定临沂地区在1960年末实有人数的基础上压缩74600人, 初步计划压缩72900人。 主要压缩对象是
1958年以来参加工作的新职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其骨干和技术能手也可以不减。
秋 自1958年秋,全区将8664处高级社和2处初级社,合并为186处公社。当时按村、按人口平均
搭配土地,队与队之间抽肥补瘦,抽多补少,乱调乱划,打乱了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界限。1959
年,生产瞎指挥,大办公社农场、红专学校、丰产方、丰产田等,乱平乱调土地的情况进一步发展。
据当时统计,在1.068万多个生产大队(占总队数的97%)之间,相互乱调的土地达630多万亩(占总耕
地面积的40%)。严重的地方,耕地变动面达50%以上。乱平调土地的结果是大量土地被废弃、荒芜。
全区共减少了土地1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14%。平调土地造成了人心不安,破坏了耕作制度,
打乱了正常生产。从1960年冬开始贯彻中央“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和“十二条”、
“六十条”政策,逐步认识到平调土地的错误。到1961年秋,基本调整完毕。据统计,全区纠正平调
土地的大队1.19万个,占平调大队总数的97%。共调整退还土地610余万亩,占应退还土地的96.5%。其
中国家机关退给生产队土地9万多亩。平调土地错误纠正之后,全区扩大耕地面积50多万亩。
11月11日 专署决定设临沂专署税务局,以加强税收、企业财务监督和集市贸易管理工作。
11月28日 成立临沂专署市场物价管理局,自1961年12月1日起正式办公。
11月 本区接受了安置重灾区德州、惠民、聊城3地区5万灾民的任务,至11月底基本接收完毕,
安置到村。由于事先对接收社、队做了工作,灾民到村后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帮助支锅立
灶,解决生产生活用具,送粮送菜。灾民安置后,积极投入复收、拾柴,开展生产自救。不少妇女还
帮助当地群众缝衣做鞋干零活,双方关系相处融洽。12月16日,专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安置
落实好灾民的生产和生活。翌年麦收前,57764名(由组织统一安置的为52574人,其余系自流来此渡
荒的)北三区灾民返回故里。这次送返共用汽车106辆(次),马车103辆(次),小车1.5万多辆,挑
子2000余付。途中还设置了茶水站、住宿站,并都有社队干部护送。
12月31日 临沂专区干部、群众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除于11月接收安置了近6万北三区灾
民来此渡荒外,还向聊城专区调运了大批粮食和副食品,并大大超过了省分配的调拨计划。11月4日,
聊城专署写信给临沂专署,对临沂人民的无私支援深表谢忱。12月31日,聊城专署又向临沂专署发来
电报,对沂蒙人民的援助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1962年元月4日,临沂专署复信聊城专署,对鲁北
受灾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1月7日,《大众日报》发表了上述两封电文。

1962年
2月19日 经国务院任命,李光明任山东省临沂专员公署专员。
5月 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在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袁升平陪同下到沂源县视察
战备工作。
7月13日 沂南、莒县、莒南、日照、沂源、沂水6县,13日下午6时至午夜12时,突遭暴风雨袭
击。处在暴风中心的沂南县张家哨、辛集等4个公社,风力达11级以上,并一度出现龙卷风。重灾区
降雨在300毫米左右,个别地区达400毫米以上。受灾公社72处,占6个县公社总数(103处)的70%,农
作物的受灾面积1042196亩,其中成灾八成到绝产的330391亩。伤亡681人(死亡151人,重伤174人)。
倒塌房屋171345间,损失牲畜16808头(死亡510头,走失16298头),毁坏树木共68万余株。重灾区沂
南县张家哨、辛集、蒲汪、大庄等公社,房屋成片成村倒塌,树木倒折,街巷不辨,粮食衣物,或被
水冲走,或埋于泥中,人、畜伤亡惨重。莒县有107个村庄被水包围,平地水深1.2米。沂源县银行金
库被冲淹,损失货币99万余元。沂南、沂源两县,被洪水冲走、霉失国库粮食24.5万公斤;日照国营
王家滩盐场10万公斤食盐被冲化。
下半年 专署决定新设和调撤部分机构和单位:7月17日专署成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1月1日设
立了物资综合公司,与专署物资局合署办公。12月28日撤销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临沂幼儿师范学校。
成立临沂专区专卖事业管理处,与烟酒糖茶公司合署办公。
8月6日 地委决定, 调整农村人民公社规模,把现有人民公社变成区,区以下设若干人民公社
(每区设4至5个公社),每公社管辖10至15个大队。平原、丘岭和山区各有差异。
11月22日 本着“丰年不加税,小灾不减税”的原则,省决定减免临沂专区1962年农业税750万公
斤,全区原征收任务为9512.6万公斤,尚需征8762.6万公斤。
11月 根据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自11月始,临沂地委围绕从思想上解决对阶级和阶级斗争,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的认识问题,采取从上到下,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
到群众,以大搞群众运动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的地方与冬季整社
相结合)。各县以1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召开了脱产干部会议和生产大队干部会议,分别训练了生产队
干部、党员、团员和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受训骨干达53万余人。继而向群众传达了八届十中全会和毛
泽东讲话的精神与中央“六十条”等文件,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单干的道路好还是集体化道路好?
单干能脱贫还是集体化能脱贫?是单干有前途还是集体化有前途的大讨论。而后开展了对敌斗争,同
时对所谓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和“单干风”进行了批判。运动还提出了阶级斗争在党内和干部
队伍中的各种反映,并对生产队的财务、帐目进行了初步清理。据统计,运动中,发现全区浪费粮食
56.6万公斤,款17.7万元。对上述问题,均根据政策,进行了初步处理。运动中,还开展了“评五好”
活动, 共评出“五好” 大队1920个(占14.5%)、“五好”生产队17793个(占20%)、“五好”干部
97600人(占25%)、“五好”社员28.9万人、“五好”家庭3万个。至1963年5月,社教运动告一段落。
本年 黑热病在区内绝迹。

1963年
1月5日 1月5日至10日,临沂市造纸厂首次生产出210令凸版印刷纸,填补了区内不能生产凸版
印刷纸的空白。
2月27日 《临沂大众》报停刊。该报1953年创刊,近10年共出刊1849期。
3月5日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学习。全区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迅速在全地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学习雷
锋的热潮。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3月8日 地委召开各县劳动力领导小组组长和办公室主任会议,全面检查1962年的职工精减工作,
安排今年的精减任务。1962年增减相抵后,全区净减少国家职工47232人,加上1961年的精减数,累计
减少职工87914人。全区吃商品粮人口减少49596人,占省计划5.2万人的95.4%,加上1961年的精减数,
累计减少120527人。城镇人口减少43806人,占省分配计划5万人的87.6%,两年累计减少82406人。根据
省的安排,1963年全区再减职工3524人,城镇人口再减2000人。
4月24日 专署通知,撤销临沂市,恢复临沂县。撤市复县是3月16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的。
7月15日 根据中央、华东局和省委的指示,地委决定在全区农村开展以“清理帐目、清理仓库、
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习称‘小四清’)”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7月15日起,地委开始训
练干部和社教试点工作。全区首批即训练干部677人(连同以后的第二、三批,共训干部2500人),
并确定地、县两级共搞14处社教试点,即12个区、两个大公社,含95处小公社和15个管理区,计1051
个生产大队、5591个生产队,共派干部955人(其中地委部长和县委书记11人、县级干部62人、区级干
部361人)到上述区、社、队开展社教试点。为了掌握运动的主动权,地委确定临沂县涑河区(今大
岭镇)为自己的基点,基点社教由地委书记薛亭、副书记张清波直接领导和掌握,由地委农村工作部
部长毕汝成和李栋春具体负责, 带48名工作队员于7月28日入点工作。 根据中央文件(即前后两个
“十条”规定)确定的精神,此次运动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团结百分
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重要性,规定了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以及正确对待地主、
富农子女等基本正确的政策。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地委及时部署了全区面上的“四清”运动。
第一批开展社教的单位有1226个公社、10186个生产大队,运动从1964年1月开始,至3月底结束,历时
3个月。运动中,本着“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的方针和“团结95%以上的农村
干部”的政策,初查了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据地委《关于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总结报告》称:
全区有304.9万余人听了中央两个文件(“双十条”)的传达,受到了教育,运动促进了干部的思想
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提高。有6991个大队对4.07万名四类分子进行了评审,其中有15人被依法逮
捕、731人被重戴帽子、2400人摘掉了帽子、2.47万人仍进行依法管制和监督劳动。运动后期,掀起了
农业生产高潮。
在农村开展“四清”的同时,区内城市的“五反”(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
主义和官僚主义)运动亦相继展开。至1964年4月中旬,全区已有545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五
反”运动,参加运动的职工达19432人。
7月28日 专署确定将专署人事科改为专署人事监察局;将专区蒙山前麻风病院改为专区皮肤病
院;撤销专署畜牧水产局,成立专署水产局,其畜牧业务移交专署农业局。
11月 全区的甄别平反工作,从1960年整风整社开始,即结合批判纠正“五风”,平反了一些案
件。后按照中央新的决定,加快了区内甄别、平反工作的进度与力度。据1963年统计,全区在1958年
整风补课、拔白旗,1959年反右倾、“反瞒产私分”,1960年农村“三反”、财贸单位“三反”和整
风、文教单位“教改”及1960年冬至1961年春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中, 共批判、 处分党内外干部、一
般党员和群众38561人,其中党员、干部为26234人(内有省、地委管理干部253人)。地委遵照中央和
省委的指示精神,对在上述各类政治运动中受到处分的党员、干部的问题进行了甄别、平反。到1963
年11月,全区已有26229人的问题甄别结束(占受批判和处分总人数的99.98%)。另外,对受批判斗争
和戴政治帽子的群众的问题亦同时进行了甄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述历史遗留问题均按照现
行政策逐一进行了复议、纠正或彻底平反。
12月2日 地委批转的专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称:
全区以卫生部门为主,协同有关部门培训了36400余名助产士、卫生保健员和男女生产队长,医疗保
健部门建立了避孕技术指导门诊,区级医院建立了340个避孕指导站,在公社、生产队确定了970个避
孕联络员,商贸、医药部门亦购进了大批的避孕医药工具,供群众需要。区内计划生育工作已开始纳
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1964年
1月1日 建立中国农业银行临沂专区中心支行,即日起正式办公。
1月15日 建立临沂专署广播管理站和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临沂转播台。
1月19日 专署通知:全区增拨农业人口统销指标1000万公斤,第一季度大豆供应指标250万公斤,
一并分配到各县。通知强调:为了照顾受灾较重缺大豆地区,将库存大豆除留出豆种和非农业供应方
面必不可少的部分外,其余大豆悉数按季分配到各县,作为农村统销安排。灾区统销户应掌握在核定
供应量内每人每天供应大豆32克,水肿病人可在定量内每人每天额外增加大豆50克(病愈后即停止供
应),对自给户确无大豆者,可在专署核定的大豆供应指标内由各县自行调剂安排。
为使农民在春节吃上饺子,农村统销除根据现行标准供应10%的小麦外,每人再增加1斤小麦,减
少1斤杂粮。对少数现在虽不到供应时间,但确实又没有小麦的供应户,可予提前供应。自给户中确
无小麦者,每人可用杂粮向国家兑换小麦1斤。
1月26日 成立临沂专署工商行政管理局。
1月26日 成立临沂专署蒙山林区管理局,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管理蒙山区域各国营、国社合营
林场,搞好林业生产。
1月下旬 省在沂水召开水土保持现场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省、专署、重点山区县水土保持委员
会的主任、科技人员和部分先进大队的干部,共计80多人。副省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李澄之主
持了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该县崖庄、高桥、夏蔚、崔家峪等区水土保持现场,听取了沂水县和费县
汪家沟大队、莒南县厉家寨大队、黄县下丁家大队、沂源县江家峪大队的典型报告。
2月5日 省分配本区1964年支援贫队无偿投资67万元,专署研究后决定分配给临沂、郯城、苍山、
莒南、日照、沂南、莒县、临沭等县。专署通知强调:该项投资要重点照顾稻改、涝改地区的贫队,
不能平均分配,要集中用于购买耕畜,不准挪作他用。
4月 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由临沂地委书记薛亭等陪同,视察了沂水县红石官庄村的养
猪情况。视察后,省长白如冰遂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该村总结养猪经验,在全省开展了“学习
红石官庄、赶红石官庄大养其猪”的活动。
5月12日 成立临沂专区妇幼保健站,即日起对外办公。
8月 全省最长的公路桥--临沂沂河大桥建成。该桥位于临沂城东郊,长达1402米。另有漫水路面
298米。桥面宽8.5米,可容两辆卡车并行。大桥于1963年6月开工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9月4日 设立临沂专区经济委员会和临沂专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即日起开始办公。
9月9日 全区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束。截止6月30日24时,全区有13个县196个区(大公社)1192个
公社12224个大队,1693476户(其中集体户6128户),7560792人(男3847 226人,女3713566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175188人。
10月 沂源县民兵英雄陈现义带领其4个儿子、1个女儿和1个儿媳,在山东省民兵比武大会上作
射击表演,受到嘉奖及贺龙元帅和罗瑞卿大将等领导人的接见。
秋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在济南军区司令员杨
得志陪同下来临沂专区视察。在蒙阴,接见了该县神枪姑娘沈秀爱(沈秀爱在是年6月晋京参加全军
大比武汇报表演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高度评价和表扬)。
12月29日 经山东省人委批准,全区共创办8处农业职业学校(莒南2处,临沂、日照、沂水、费
县、郯城、莒县各1处),发展规模为每校8个班,首期招生共11个班,231人。
冬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傅家选来沂源检查民兵工作,并批给该县民兵200支7.62
毫米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
下半年 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修正草案)》,
“后十条”修正草案对形势估计得更加严重,认为全国基层已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受
“后十条”修正草案的影响,区内下半年一些地方在社教中一度造成了对基层干部打击面过宽、过重,
以至混淆敌我界限的“左”的错误。
年底 是年12月1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制定下发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二十三条”规定,今后城市的“五反”和农村的“四
清” 一律称为“四清” 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因运动的内涵比1963年开展的
“小四清”扩大,故习称“大四清”)。“二十三条”下达后,临沂专区的“四清”运动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地委调集了全区社教工作队员计4350人,进入临沂县沂河以东的相公、
汤河、 太平、 王桥、独树头5个区、40个公社、277个大队、1575个生产队进行“四清”试点。按照
“二十三条”的规定,此次“四清”试点实行“两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三结合”(工
作队、基层干部和群众),改变了前段运动中由工作队包打天下的做法,减少了负面影响。1965年6
月初,地委组织的临沂河东“四清”试点结束。
本年 专区人民医院开展首例子宫颈癌根治手术获得成功。

1965年
1月12日 平邑县保太区在大三阳大队保管室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该室存有黑色炸药25余公斤,
会前未予清除。上午11时,因与会者吸烟引发炸药爆炸,炸死4人,炸伤、烧伤172人,其中重伤31人。
1月14日 自1964年至今,全区共接收安置城市闲散劳力和知识青年5006人。1964年接收安置淄博
市1395人;1965年接收安置济南、淄博两市2245人;安置本区1366人。上述人员分别被安置到56个区,
253个公社,478个大队。
1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思想不断革命,生产不断发展》的长篇通讯,介绍了临沂县东
张屯稻改翻身的经验,同时还发表了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利》的社论,对东张屯和临沂地区的
稻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褒扬(“稻改”情况详见水利志“稻改”专条)。
3月14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临沂
地区人民顽强不懈征服自然”的通栏标题,发表了新华社记者洪岩、洪德的专题报导。该报导说:在
毛泽东主席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8年后,全区700万人民,以愚公精神
改造了3000多个山头、10多条河流、全区700万亩涝洼和山岭地,使每个农民有了1亩可靠农田。经过
不断试验,找到了改造涝洼地的重要途径,水稻面积由2万亩扩大到90多万亩。并发表了题为《做社
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临沂地区改造自然的成功经验,运用唯物论和辩证
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争做社会主义的新愚公。
春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在沂水县委招待所主持
召开为期两天的军事会议,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及所辖各军首长近30人参加了会议。
5月15日 《大众日报》登载莒南县书院公社西书院大队妇代会主任陈兰花的文章《不断前进的
动力》,文章讲述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经过和体会。《大众日报》在文前加了“按语”,赞扬了
陈兰花努力克服家务和工作繁重、识字不多等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且学以致用的精神。
陈兰花遂成为此期全区闻名的学毛著积极分子。
7月2日 成立临沂地专机关事务管理局。
7月9日 《大众日报》一版头条以《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李金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为题,报导了苍山县涧村信用社主任李金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10年来,李金玉发动社员存
款127万余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凡对集体和社员有利的事,他遇到就办,见了就管。群众赞
颂他是“百事管”、“知心人”。《大众日报》同时发表了题为《学李金玉,作“百事管”》的社论,
号召全省财贸职工,学习李金玉的革命精神,争做李金玉式的“百事管”。同日,省委财贸政治部也
在该报发出通知,号召“在全省财贸部门开展学习李金玉活动”。
8月 国营山东鲁光化工厂在蒙阴建成。
10月1日 专区精神病院在临沂汤头建成开诊。
10月6日 在临沂县沂河以东5个区的“四清”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临沂地委根据山东省委的
指示,按照中央“二十三条”的规定要求,先在临沂、日照、郯城、临沭4个县进行“四清”运动。
中央机关、省直机关、解放军和大专院校亦派来一批干部参加上述四县的“四清”运动。为了加强对
运动的领导,地委在上述4县均建立了“四清”工作团。地委书记薛亭任临沂县“四清”工作团团长,
省教育厅厅长丁方明任日照县“四清”工作团团长,省民政厅厅长王翰卿任临沭县“四清”工作团团
长,省农业厅厅长陈挺任郯城县“四清”工作团团长。不少领导干部参加了“四清”工作队,其中仅
在临沂县参加“四清”运动的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即达10余人,地委、军分区和驻军二四师的负
责人也分别参加了上述县的“四清”蹲点。4县“四清”工作团均建有团党委和政治部,并设团部办
公室、 整党办公室、 检查组、政法组、民兵组等办事机构。在区建立“四清”大队党委会,在公社
(小公社)建“四清”分队党委会,在进行“四清”的生产大队建工作组,以分队作为具体的作战单
位。工作队于1965年10月6日入村,翌年6月底结束运动后陆续撤离,历时9个月。为加强对运动的领
导,在工作队入村不久,经省委同意,地委即成立了农村“四清”领导小组,地委书记薛亭任组长,
副书记刘华南、毕汝成任副组长,副省长余修和丁方明、王翰卿、陈挺、魏思文、张方庚、孔世军、
徐岩为成员。10月27日至29日,地委“四清”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苏毅然参
加会议,与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安排4县“四清”工作步骤。据4县“四清”工作团关于“四清”运动
的总结称:此次“四清” , 分别采取“一带一”和全面铺开两种办法进行。上述4县共有1930个生
产大队进行了“四清”。运动中,工作队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二十三条”为准则,分阶段有步
骤地开展了面上的运动:一是以区为单位召开四级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会议,实行会内会外结合,群
众揭发批评、查帐查仓、领导开导和干部自我革命相结合,全面进行清经济;二是放手发动群众,开
展了以清政治为重点的对敌斗争。 此阶段, 普遍组织群众进行了回忆诉苦,对干部进行了“五查”
(查阶级观点、查阶级立场、查历史、查上当、查忘本)。继而开展了对“四类分子”的评审,同时
取缔了仍有现行活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打击了坑骗钱财的巫婆、神汉、二宅先生和投机倒把分子;
三是在学毛著、学先进、摆成绩、找差距、揭盖子、算大账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农村工作“六十条”
解决了政策问题,制订了生产规划(有的还制订了农业发展长远规划),落实了增产措施;四是开展
了以整党建党为中心的组织建设。首先发动群众开门整党,对党员普遍进行了教育、鉴定和登记,并
对一部分党员分别作了处理。尔后,着重抓了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各种组织。在大队一级确定
了党、政、军、财“四大员”人选(即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民兵连长、大队会计),在生产队除
设生产队长外,还配了政治队长,共青团、妇女、贫协等群众组织亦都得到了加强;五是把“四清”
运动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有领导地组织到生产中去。在运动中,工作队员基本做到了“三同”(即与
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解剖麻雀”,运动还实行了领导干部管面并驻点的制度,如在临
沂县“四清”工作团中,地委书记薛亭驻册山区大塘崖大队,防化部队副主任裴宗澄、孙佃甲分别驻
岔河区大朱夏和西南坊大队,某部副院长刘凯驻汤头东南村,北京工学院副院长魏思文驻涑河区大岭
大队,二四师政治部主任殷增元驻白庄区李白庄大队,军分区司令员张明三驻白庄区孙对河大队,
副司令员孔世军驻白庄区吴白庄大队,费县县委书记李福崇驻义堂区团卜屯大队,沂源县委书记李顺
祥驻茶山区朱潘大队,沂南县委书记朱凤九驻汤头区官庄子大队。
“四清”运动,对于解决干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
题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刹住封建迷信等歪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四
清”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的社会新风也为人们所称道。但由于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故将许多不同
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一些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也被指责为“资本主
义倾向”,因而使运动产生了不少的消极后果。但“四清”运动只是在局部地区开展,而且是有领导
地分期分批进行的,对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也作了必要的改正。同时“四清”还着重强调发展生产,
在密切结合生产条件下有秩序地进行,并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衡量运动搞得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
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运动中的损失。
10月15日 经省批准,全区于是年先后建立了莒县、郯城、苍山、莒南、沂源、蒙阴、平邑、沂
南等8处工读师范学校。其目标是培养一批既能从事生产劳动,又能教学的新型小学教师。
10月23日 临沂专区暨临沂县联合成立水稻样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专区水稻试验站。
10月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派著名演员夏天带队来临沂,拍摄题为《沂蒙在变》的纪录影片。
11月 全区开展学习解放军战士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活动。区内苍山等南
部县份还组织人员赴江苏省邳县王杰牺牲处参观学习。
11月 国营山东工模具厂在蒙阴建成。
12月 山东东风化肥厂在沂源县建成投产,设计年产化肥2548吨,此为临沂地区第一家化肥生产
企业。
本年 临沂城内小型自来水站建成,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和部分居民相继用上了自来水。

1966年
1月10日 省分配临沂地区自然灾害救济款200万元,用于解决社员麦收前吃、穿、住等方面的困
难。专署根据各县实际情况,本着重点使用的原则分配到各县,重点照顾临沭90万元,郯城40万元,
苍山20万元。其次是临沂、日照各15万元。其他县2至3万元。
2月1日 《大众日报》报导,省吕剧团赴首都北京汇报演出革命现代戏《沂河两岸》(原名《沂
河春雷》)归来,1日起在济南再度公演此戏。《沂河两岸》的题材以临沂地区的稻改为背景,以愚
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为主线,歌颂了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改造自然面貌的革
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月10日 省委发出学习焦裕禄革命精神的通知,要求各级干部学习焦裕禄为人民的事业贡献自
己一切的崇高精神。全区干部通过学习焦裕禄,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
想意识。
2月13日 地委副书记李永臣赴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华东局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
27日会议结束后,李永臣又参加了华东局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蒙阴县委书记张洪荣到会介绍了搞好
机关革命化的经验。
2月17至19日 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先后到沂源、蒙阴、沂水、临沂等县检查指导抗旱工作。
林乎加听取了临沂地委的工作汇报,对临沂治山治水、抗旱等工作作了指示,并确定由省拨款兴建跋
山、青峰岭、陡山3个大型水库溢洪闸。在蒙阴时,还察看了“小三线”建设。
2月26日 中央派干部69人,由水产部司长赵信林带队,到沂水县夏蔚区包点。
2月至9月轻工部、省一轻厅、专署轻工局联合在临沂酒厂进行液态法白酒质量试点,并组织山东、
河南、 河北、 安徽、江苏等省的3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经鉴定,与固态法白酒比,淀粉出酒率提高
0.64%,劳动生产率提高50%,成本降低16.75%。试点结束后,轻工部推广了临沂酒厂这一新工艺,全
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派员前来参观学习。
3月4至7日 全区普降雨雪,大风6至7级,气温急剧下降。雨雪随降随结冰,建筑物、电杆电线、
树木、麦苗等都挂上了冰凌,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大“雪淞”。此次冰凌,以临沂、郯城、苍山、费
县、临沭5县受灾为重。给临沂电力、煤炭等部门造成经济损失60万元左右。全区专、县、区三级电
讯、广播线路损坏严重,专、县电话一度全部中断。全区公路运输共停运1281个车日。临沂、苍山、
临沭3县折毁各种树木462万余株。因风刮和冰压,苍山、日照、临沭3县共损毁房屋2260余间。灾后,
经过广大干群和驻军指战员的紧急抢救,于3月10日至11日基本恢复了电力、煤炭等工业生产和公路
运输,临时恢复了邮电通讯,培植和抚育了被毁林木,培育了受冻害麦苗,抢修了被毁房屋,安排了
受灾群众的生活(参见地理环境志“自然灾害”专条)。
3月 国营山东民丰机械厂在蒙阴建成。
4月1日 地委召开全区政治工作会议,有9名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在会上发言。会后,地委
组成学习毛泽东著作报告团,到全区各县作报告。
4月10日 专署下达全区本年度动员城镇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安置计划。全区共动
员安置1000人,其中临沂县600人。另接收安置淄博市800人,分配到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5
县。
4月 3月,省人委批准青岛医学院在沂水建立分校,称沂水半工半读医学专科学校。开设医疗专
业学制3年。4月,青医院派42名教职工来沂水筹建学校(详见教育志临沂医专简介)。
6月14日 地委常委会议听取地委书记薛亭关于省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关于“文化大革命”
精神的传达,讨论当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地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6月15日 临沂第一中学首先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几天内,全区有128处中等学校相继开展
“文革”运动,且来势甚猛,学校领导均被抛在一边。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学生们利用大鸣、大放、
大字报、大辩论等形式,先是向所谓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牛鬼蛇神”开火,继而对所谓“反
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人物”进行批判斗争。在3644名教职员中,揪了所谓“反
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人物”225人,受批判斗争的188人。地委为此先后派出4
个工作组,到临沂农校、卫校、师范、一中,试图有组织地领导这场运动。不久,在批判所谓“资产
阶级反动路线”的形势下,工作组被迫撤出上述学校。
6月19至23日 省委书记处书记苏毅然先后到苍山、郯城、蒙阴等县检查工作。
6月27日 省分配给本区统销粮2000万公斤,自然灾害救济款170万元,医药救济款30万元,生产
贷款120万元,经地委研究后分配到各县。专署要求各县在发放时,从紧掌握,保证重点,严防平均
分配。
6月 山东省618广播电台在沂源县鲁村公社峨峪村动工兴建,1972年开始播音。
6月 筹建临沂无线电元件研究所。翌年,改名为临沂半导体器件厂,为区内首家电子企业。
6月 国营山东光明机械厂在蒙阴建成。
6月 山东省教育厅报经省人委同意,决定在临沂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在费
县城北。学校刚开始筹建,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故未行招生。1970年3月,省革委决定撤销省
教育干校,将干校部分人员和器材调往费县,与半工半读师专合并,更名为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
校。同年12月,地革委决定将学校改名为临沂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详见教育志临沂师专简介)。
7月7日 专署决定拨给苍山、莒南、日照、莒县、沂水、蒙阴、平邑、费县8个县库区移民重迁
经费179万元,专项用于4045户、17768名库区移民的重迁安置。专署要求,要本着节约、坚固、适用
的原则,按平均每户3间房、每人平均不超过0.7间和每间住房国家补助经费不得超过130元的标准,
为移民建房。
7月18日 地委向省委呈送关于进行社教运动的县份开展“文化大革命”情况的专题报告,报告
称:从7月8日始,1周时间内,临沂、日照、郯城、临沭4个社教县的1930个生产大队贴出大字报近百
万张,揪出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牛鬼蛇神”3000余人。
7月 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时称山东新华制药厂第四分厂)在沂源县城动工兴建,翌年8月试车
成功。
8月中、下旬 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决定》(即“十六条”)。13日下午6时,全区干部、群众收听了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下旬,
地、县两级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区人民认真学习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及全会通过的“十六条”。
“十六条”的发表,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8月 建材七0一矿(后改称蒙阴金钢石矿)在蒙阴建矿。1970年7月建成投产。
9月9日 临沂县太平公社东张屯大队社员李法瑞,正确处理儿子因车祸不幸死亡的事件,受到了
广大群众的称赞。9月9日,《大众日报》刊发了新华社介绍李法瑞感人事迹的长篇报道,并发表社论,
赞扬了老人的高尚精神境界,此事遂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这年国庆节,李法瑞被邀赴京参加国庆观
礼,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详见人物志“李法瑞传”)。
10月18日 省人委确定从本区征集义务工役制工人900名,其中费县征集450名,沂南250名,平邑
200名。义务工役制工人是半供给半义务性质的,服役期定为2至3年。接通知后,专署和有关县人委
迅速完成了人员的征集工作。11月15日前,这批义务工役制工人先以县为单位各编一个大队,由专职
干部带入工地。 尔后施工单位根据需要又重新进行了编队。 其主要任务是参加国防工业基建工程
(即沂蒙“小三线”)施工。
11月4日 为帮助受灾群众和贫下中农解决棉衣困难,省拨给专署救济布100万米、棉16万公斤、
款100万元。至12月24日连同专署历次增拨的救济布共计251万米、款20万元,先后一并分到各县,重
点是临沭、郯城、苍山。
11月13日 临沂发电厂1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号机)建成投产。
11月 区内红卫兵纷纷走出校门,在城乡扫除“四旧”,一批重要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月 区内外许多学校的学生,在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
论精神倡导下,陆续分赴各地进行“革命串连”。
冬 外地大专院校的造反组织先后来临沂串连、“点火”,各种名目的造反组织应运而生。“炮
轰临沂地委,火烧×××”的大标语遍及全城。区内各级领导干部被频频揪斗,有的还被扣上“走资
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莫须有的罪名,戴高帽、挂黑牌,游街示众,受到人身污辱和折磨。
社会秩序甚为混乱。
本年 临沂城内解放路沂河老石桥至临西路段改成10米宽、3000米长的沥青路面,这是临沂市区
内第一条沥青路。
本年 开辟公路客线17条,长1838公里。其中,首开临沂至济南、青岛客线。

1967年
1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作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
派群众的决定》,解放军驻临沂部队奉命开始执行“支左”任务。是月,临沂驻军组成联合支左指挥
部,介入地方“文革”运动,后又扩展为支左、支工、支农、军事管制、军事训练(即“三支两军”)。
1月24日 临沂地区各革命造反团体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地联动”,于1月中旬成立),在上
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于24日夺了地委、专署的党、政、财、文大权。26日,临沂驻军联合发表
了支持“地联动”夺权的声明。28日,驻军指战员举行武装游行,支持“左派广大群众”夺权。与此
同时,临沂县委、县人委亦被“县联动”夺权。此后,“全面夺权”的浪潮波及整个临沂地区,全区
县、区、社、队党政组织亦相继被造反派夺权。
2月8日 “地联动”建立工业交通革命生产办公室,掌管全区工交领导权。
2月下旬 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区内少数公社出现分掉生产队的储备粮、种子、耕牛、公积
金以及对集体林木乱砍滥伐等现象。有的将集体饲养的家畜下放到户,因责任、利益不明确,一些家
畜被饲养户杀掉。
3月20日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本地各类学校很多学生结成“红卫兵”组织,与部分教师
到外地进行“革命串连”,打乱了教学秩序。2月4日、19日、3月7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通知,要求
小学、中学、大专院校师生复课闹革命。至3月20日,临沂农校、卫校、一中、师范外出“串连”的
师生大部分返校。
4月9日 上午,驻军指战员、工人、农民、干部计两万余人集会,庆祝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省革委特发电报以致祝贺。军分区政委庞世泽任地革委主任。地革委下设办公室、政治部、保卫部、
文革办公室和生产指挥部等工作机构。其中,生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接管原专署办公室的工作);
计划办公室(负责计划、统计、劳动、物资、建设等项工作);农林办公室(负责农业、林业、水利、
移民、科技、多种经营等项工作);内务办公室(负责人事、民政、文教、卫生、机关事务等项工作);
工交办公室(负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项工作);财贸办公室(负责财政、银行、
粮食、商业、供销、外贸、物价等项工作)。
4月11日 本日公布缺粮情况:全区缺粮人口达200万人,共缺粮食6800万公斤。外流人口及讨饭
者增加。
4月中旬 先是2月前后,叶剑英、谭震林等一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的负责人,在中央政治局
碰头会和稍前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林彪、江青一伙
进行了坚决的面对面的斗争,因而被诬为“二月逆流”。继之“反逆流”之风遂在全国掀起。4月16
日,山东师范学院的某造反派学生,在省革委主任王效禹的支持下,复来临沂进行所谓“反逆流”。
4月中旬,地革委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临沂形势,不同意“反逆流”的错误观点。为了稳定临沂的局
势,临沂军分区、驻军二四师分别于5月26日、27日、29日和31日相继联合发布第一、二、三、四
号通告。“反逆流”后,区内各级革委会先后被冲垮,临沂局势又日趋混乱。
5月上旬 1至5月上旬,全区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患者达37617人,比上年同期上升3.5倍,发病率
4.85%,死亡1925人。地革委动员人民群众抓紧防治。
7月5至7日 造反派组织3000人到临沂驻军二四师营房门前静坐绝食。
8月下旬至9月上旬 8月24日,王效禹派出省革委赴临工作团,在对临沂驻军首长进行揪斗的同
时,成立了“联合支左指挥部”,取代了临沂军分区党委和二0四师党委。地革委和各级革委会被解
散。
10月26日 自本年7月始,全区发病生猪已达27.9万头,占存栏量的11%。其中已死亡5万余头。地
区生产指挥部于2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县迅速扑灭猪疫。
10月 临沂邮电综合楼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达3426平方米。该楼时为临沂城区最高大的建筑物
之一。
12月26日 青岛国棉八厂临沂分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有1万纱锭、264台织布机。1971年7月改
称临沂棉纺织厂。
本年 青岛第一针织厂临沂分厂筹建,1970年7月投产。

1968年
1月25日 在王效禹支持下,第二个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临沂军分区副司令员孔世军任地
革委主任。
1月 驻蒙阴汽车五队奉命全部调往四川,支援“大三线”建设。
2月20日 济南市首批上山下乡的300名知识青年到达临沂。
2月 区内首批援外医务人员,随中国医疗队赴坦桑尼亚工作。
3月14日 区内第一批火化场在临沂、莒县建成后,各招收火化工人5名。到1971年,两处火化场
共火化尸体73具,为区内遗体火化之始。
3月 据15日《大众日报》报道:临沂地区于近期召开首届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称此次
会议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推向了新阶段,使广大干群的思想革命化达到了新境界,无限
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于毛主席的阶级感情达到了新高度。此后,地革委先后在临沂
城修建了语录塔和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亦称“最高指示”展览馆),在全区推行”红海洋
“和“早请示、晚汇报”等活动。
3月 根据江青在1967年7月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临沂地革委文攻武卫指挥部成立。地区文
攻武卫指挥部下辖3个武装连队。至9月,一度扩大到7个营,配有长短枪4000余支,八二炮11门,日
式野战炮1门。文攻武卫指挥部以“群众专政”的名义,设立监狱,大搞打、砸、抢、抄、抓,先后
抓捕、刑讯许多无辜的老党员、老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有的被摧残致死。
5月25日 沂南县张庄铁业生产合作社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主动支援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指
挥部303型轴承5000套。
5月25日至6月27日 5月25日至30日,莒县、莒南、日照、沂水、沂源、蒙阴6县有35个区、270个
大队遭受风雹灾。 受灾较重者有12个区75个大队。 麦田受灾57402亩, 春田受灾73446亩,刮坏房屋
3684间。6月14日下午,临沂、沂南、莒南、莒县、蒙阴5县中有25个区、321个大队遭受风雹灾。受灾
春田77789亩, 刮坏房屋6678间, 伤49人。6月27日,莒南、沂水、沂源县内11个区、34个公社、145
个大队遭雹灾,粮田受灾面积134152亩。
6月14日 莒南县刘上砚柱村发生凶杀案,村党支部书记张相吉一家9口,被杀死7口。第三生产
队队长张相坤一家5口,全被杀死。凶犯刘文喜放火烧了张相吉的房屋后自杀。
7月6日 临沂城87名中学毕业生作为区内首批下乡知识青年,于6日到达日照农村安家落户。临
行,地革委召集城内部分群众、知青家长、驻军指战员举行欢送会。
8月9日 地革委决定,自9日开始,从全区退伍、复员军人中选拔小学教师1000名。
8月30日 地革委决定向学校派驻工农宣传队,要求工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后,以开展对敌斗争、
组织群众搞大批判、粉碎“右倾翻案风”、解决“老大难”问题为主要任务。不久,全区各级城镇中
小学和农村中学普遍进驻了工农宣传队。在农村小学,则实行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并由点到面推开。
8月 临沂城始敷设市话电缆管道7.4管孔公里,11月完工。
11月 临沂地区广播器材厂建成。1970年改称临沂无线电厂。
11月 在省革委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王效禹出于反对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主要负责人,打
击一批业已解放出来的地方领导干部的政治需要,以省革委的名义作出了“反复旧”的决议,全省各
级遂开办了革委会学习班,查摆“复旧”的表现,检查对王效禹的态度等。运动中,临沂地区内一批
军队代表和已解放结合的领导干部分别被扣上“右倾势力的代表”和“复旧的根子”等“罪名”,被
赶出革委会或再次被打倒。就连一些曾经支持王效禹、后因对其反军镇民行径持有异议的一般干部和
群众代表,亦被扣上“内奸”的政治帽子,遭到“清洗”和迫害。
12月 11月,《人民日报》发表嘉祥县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的一封信,建议将所有农村公办
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来办。从12月起,全区农村公办小学被下放到生产大队来办,15214名公办教师
均回原籍任教,其中有784人系建国初支援沂蒙老区的客籍骨干教师。这批客籍教师被迫返回原籍后,
造成临沂地区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公办教师回大队任教后,从1969年1月开始记工分,6月份起即停
发工资和粮油供应。王效禹垮台后,这一错误做法很快得到纠正。
本年位 于临沂城北郊的祊河公路大桥建成。该桥系钢筋混凝土结构,60拱;桥面宽7.5米,全
长1133米。

1969年
1月28日 27日上午全区普降冰凌,至夜转降大雪,兼有7级大风。至28日,气温骤降至-14℃。电
线杆倒断,供电停止,通讯大部中断,公路交通受阻,部分房屋被刮坏。
3月17日 先是1968年冬,地革委决定在郯南劳动大学办“五七”干校。3月17日,以精简机构、
“接受再教育”为名,将原地、专党政机关的所谓“走资派”和持不同观点的干部300余人赶至郯南,
集中劳动改造,搞“斗、批、改”。4月12日,再次撤销财政、商业、工业、农、林、卫生、民政、
人事、文教、统计等局和科委、经委、计委、财贸、工交、专署办公室等部、委、办以及各系统的事
业单位等, 将所撤销的29个单位的干部陆续“下放” 到“五七”干校。为加强对广大干部的控制,
“五七”干校由地革委一位副主任兼校长,造反派(学生)任连、排长,武装戒备,大揭所谓“旧班
底(地委、专署)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黑盖子”。5月,中央“五·二五”批示和“十条”下达后,
“学员”要求落实政策,纷纷离校返回临沂城,7月,“干校”不宣而散。此期,全区各县亦办起了
这一类型的“五七”干校。日照、沂南等县则将大批机关干部连同其亲属一起下放回家当农民,仅日
照县就下放县、区机关干部900余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90%以上。
3月21日 临沂玻璃厂试制成平板玻璃。
3月 地区“文攻武卫”指挥部进驻公、检、法机关,建立了“业务组”和“斗批改办公室”,
原公、检、法机关的党员干部被集中起来举办学习班。
4月29日 郯城县曹村民兵连拦截军车,并开枪打伤解放军战士。地革委向全区发出通报,要求
各级引起高度重视,接受事件的沉痛教训,杜绝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并报告省革委、济南军区和省军
区。
5月9至16日 继5月9日风雹灾之后,16日再次发生严重风雹灾。平邑、费县、苍山、沂水、沂南、
临沂6县的15个公社359个大队农作物受灾面积13.9万亩,冲垮沙压地6600多亩。共损毁房屋10438间,
损毁树木65.4万株,砸伤105人,砸死2人。灾后,地、县、公社革委、武装部和支左部队迅速赶赴灾
区,慰问受灾群众,发动群众救灾。
5月25日 24日, 王效禹、杨得志、袁升平就山东问题联名向中央写出专题报告,内容有10条。
25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对报告作了批示,中共中央以中发[69]26号文件的形式将批示和“十
条”报告一并下发。中央批示指出,“由于个别领导同志违背了八届十二中全会的精神,在全省进行
所谓反复旧运动,犯了严重的错误。这种错误是带方向性的”。批示、“十条”对纠正和挽回“反复
旧”运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清算王效禹的严重错误和罪行,解决山东问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6月19日 根据中共中央“五·二五”批示精神,地革委决定撤销“文攻武卫”组织和各级“群
众专政”组织。
6月22日 6月20日,被赶往江苏省的“八大”组织人员,电话通知地革委,要求回郯城落实中央
“五·二五”批示。22日,首批回郯城的42人即遭到郯城县革委负责人刘成栋、刘立生率领的武斗队
的伏击。先是3人被打死,绝大多数被打伤。继而有暴徒冲上前去将受伤的15人剖腹、挖眼残杀,余
者被押送郯城县监狱。这一案件闻名全国,被称为“六·二二”血案。
6月30日 地革委发出彻底纠正错误、认真落实政策的通知。通知表示,对所犯错误要彻底纠正,
认真落实政策;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撤销武斗专业队。对抢劫国家武
器、财产,破坏交通等犯罪行为立即制止,并予以追究。至10月份,仅临沭、郯城、苍山、费县、临
沂5县和地直单位,就收缴各种枪支4400余支,各种子弹15.3万发。
8月 中共临沂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成立,行使原地委的职能。驻军二0一师师长葛志华任核心
领导小组组长。
8月21日 被王效禹赶往苏鲁交界地区的“八大”群众返回临沂城。
8月29日 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济南军区党委于本日批复中共临沂地革委核心领导小
组《关于在临沂地区坚决纠正错误、迅速稳定局势》的报告,同意贯彻执行。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消
除派性,顾全大局,向前看;革委会代表性不广泛的要补台;收缴武器,制止武斗;撤销临沂地区革
命工人代表大会、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大中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不许冲击革委;加强党的领导,各
县革委尽快建立党的核心小组;纠正错案。
10月25日 中共临沂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召开全区有线广播大会,要求彻底
肃清王效禹的错误影响。此后,各级各部门开始批判王效禹的严重错误和罪行。
10月29日至11月1日 根据中央“五·二五”批示和“十条”关于对革委会进行补台的指示精神,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增补刘静舟等6人为临沂地革委副主任。11月1日,省革委批准增补陈善南等13
人为临沂地革委常委。各县革委会亦相继进行了补台。
12月31日 地革委提出《关于落实政策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意见》指出,干部、职工、
教师等被错误开除、解雇、调动、扣发工资及毕业生分配不当等,一律纠正;对在受王效禹错误影响
发生的群众被打死、打伤、打残、抄家、抢劫等事件中的杀人凶手和挑动群众打、砸、抢、抄、抓情
节严重的首恶分子,要依法惩处,对受害者要根据规定适当救济或照顾;因观点不同,社员被扣工分、
口粮者一律补发;农村要严格按照“农村人民公社有关政策”执行;未解放的干部,工资要照发;对
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被清理的对象,要按省革委有关文件规定处理。
12月 邮电体制调整,地区邮电局分为地区邮政局和临沂电信局,分别隶属于地革委、军分区领
导。1973年8月15日,区内邮电机构又恢复了原建制。
冬 费县北许家崖大队12名女青年在修建水渠工程中,自愿组成女石匠排,后扩展成女石匠连。
全县各公社纷纷仿效,组成女石匠连,从事农田基本建设。至1977年,发展到1万名成员。1974年,
省曾摄制了电影记录片《费县女石匠》,使费县女石匠这一群体闻名遐迩。1978年,这一组织解散。
本年 山东省药用玻璃总厂在沂源筹建,翌年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