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合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96&run=13

境内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大豆、谷子、
地瓜、 水稻等, 粮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3%,最高年份达81%,最低年份只有
64.66%。 建国前人均粮田2.7亩,1949年人均粮田3亩,1985年人均粮田减少到1.12
亩,年均亩产1949年49.8公斤,1985年增加到248.47公斤。
小麦 栽培历史2000年之久。建国前,麻大湖、小清河、支脉河流域种植多,产
量高, 全县一般种植面积在23.27万亩左右,亩产50公斤。建国后,全县年均种植稳
定在38万至40万亩之间,最大年份是1965年(47.14万亩) ,最小年份是1952年(33.89
万亩)。亩产呈逐年上升趋势,1985年平均亩产254公斤,比1949年增长6.26倍。总产
亦由1575万公斤增加到9332.7万公斤, 人均占有从50公斤左右增长到245.7公斤。小
清河南小麦亩产一般比小清河北高出75~100公斤之间。 湖滨乡和曹王、兴福二镇最
高亩产由60年代末400公斤左右,80年代突破了500公斤大关。1949年以前境内主要种
植农家传统品种, 俗称“改麦”,50~60年代主要品种有扁麦、齐大195、莜子麦、
黄县大粒半芒1d碧蚂1号、4号、石家庄407等。60年代中、后期有济南2号、4号、6号、
8号、 9号和北京8号等,每亩增产62.5公斤以上。70年代除济南、北京系列品种外,
增加泰山1号、 4号、5号和昌乐5号、淄选2号、莜包等。进入80年代,增加济南13、
山东辐63、京花1号、丰抗2号和13号、鲁麦2号、鲁麦5号、鲁麦7号、79096、辐48、
晋麦21、津丰1号等20多个品种,产量高、质量好。
玉米 清末传入境内,民国期间,种植面积逐渐增多,为人民主食之一。一般年
种植10一20万亩。建国后,进入80年代,增加到20万亩以上,1981年面积达30万亩。
50年代,境内水利条件差,品种单一,春播玉米较多,60年代起夏播玉米递增,70年
代以来全部种植夏播玉米。 全县玉米亩产由1949年55公斤增长到1985年的249公斤,
总产由495万公斤增长到4947.6万公斤。1956年开始推广金皇后、白马牙、坊杂2号等
优良品种, 面积达8.4万亩,比农家传统品种“小粒红”每亩增产12公斤以上。1965
年至1970年大量推广双跃3号、4号、150号和新农1号、农大20、罗马尼亚等双交品种。
1971年到1975年主要推广京早2号、 群单105、新单1号、烟三6号、郑单2号、烟三10
号等单、双三交品种。1976年以后,代表品种是鲁原单1号、4号,中单2号、丰单1号、
烟三6号、 郑单2号、烟三10号等单、双三交品种。1976年以后,代表品种是鲁原单1
号、 4号,中单2号、丰单1号,鲁玉2号、3号、5号、7号,掖单2号,烟单1 4号,丹
玉13号、 6号等,全县亩产最高年份是1984年475.25公斤,总产量最高年份是1978年
至1983年均在5000万公斤以上。
大豆 明代始有种植,民国期间小清河南多为夏播,河北多为春播,全县种植面
积20万亩以上,亩产低而不稳,一般不过35公斤。50年代始,种植面积下降,亩产提
高, 1985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16.31万亩,亩产101公斤,比1949年面积减少20.19万
亩,而亩产增加66公斤。1966年前境内主要大豆品种是牛角齐、爬蔓青等。1968年至
1972年大量种植齐黄1号、 大粒黑、小粒青等。1973年至1983年推广向阳1号、文丰7
号、东懈1号等品种。从1984年始大面积种植鲁豆1号、2号、4号等,面积最高年份是
1949年36.5万亩, 最低年份是1983年13.1万亩,亩产最高年份1984年117.5公斤,最
低年份1961年10。05公斤。
谷子 种植悠久,民国年间面积次于高粱、大豆,为人民主食之一。在春雨充足
的年份多为春播,如遇春旱则多为夏播,正常年份一般种植16万亩左右,亩产75公斤
上下。 建国后,面积锐减,产量增加不大,面积最大年份为1953年18.82万亩,最小
是1982年0.36万亩。1985年种植1.91万亩,亩产204.5公斤,面积比1949年减少9.4万
亩, 亩产提高129.5公斤。1979年前境内主要品种金线子、“八、一”、狼尾巴等,
后推广青到老、安316、鲁谷4号等。
高梁 多在红淤地种植,以店子、龙河、王楼、陈户、王文等涝洼地为主要产区。
民国期间, 一般60万亩左右, 属粮食作物之首, 为贫苦农民主食。 1933年全县达
623500亩,亩产量60公斤左右。建国后,种植面积锐减,亩产略有提高。1985年面积
0.26万亩,亩产112公斤,比1949年面积减少34.74万亩,亩产增加52公斤。70年代,
大量改春播为夏播,产量大增。1966年前境内主要品种打锣锤、马尾松、粘高粱、长
亭秀、白粱米、胡子茼、锦州白等。1966年到1974年推广雄岳253、多穗高粱、遗杂7
号、沈杂1号、原杂10号、国庆20号、渤杂1号、2号、3号等,亩产量和总产量均大幅
度增加,其质量除多穗高粱外,亦有显著提高。
地瓜 民国初传入,1933年全县种植面积25000亩,亩产400公斤(鲜)。建国初,
面积2000余亩,亩产200多公斤(折粮)左右。1949年至1969年20年内,年平均种植5万
亩左右, 最高的1959年、1960年、1964年均在9万亩以上。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
人民主食。 后逐年减少, 平均2~3万亩,最少的1984年0.82万亩。1985年种植面积
0.92万亩,亩产274.5公斤(折粮) ,比1949年亩产增加74.5公斤。一般年份地瓜用于
饲料、制粉、酿酒等。境内主要品种为胜利百号、大红袍、52~45等。
水稻 明代嘉靖年间县远郑安国(绍兴人)从江南招募稻农10余人,在麻大湖、小
清河流域传播种植技术。民国前后境内种植数千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境
内种植仍然不多。60年代道旭、打渔张两灌区渠首地带开始种植,后在小营 (今划归
滨州市)、蔡寨、乔庄等乡镇扩大种植。20多年来,年均种植1万亩左右,最多是1980
年4.48万亩, 最少是1964年631亩。亩产最高年份是1965年、1970年均在1100公斤以
上, 一般年份在200~250公斤之间。最低年份1964年87.35公斤。1964年前,境内多
种植“老红芒”,后改种农垦57、水源300粒南特,农垦39、40等优良品种。
杂粮 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杂,有绿豆、白豆、赤豆、豌豆、粘谷、黍子、碱
谷、稷子、掺子、大麦、养麦、粘高粱、大青豆等数十种。这些作物的特点是耐瘠薄、
抗盐碱、产量低。农民多行间作,套种或与其他作物的混种,作补充种植。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36年来, 种植面积出现4个高峰, 即1953年5.1万亩,1961年8.16万亩,
1967年7.27万亩,1980年4.4万亩。亩产最高年份是1984年134公斤,最低年份是1964
年只有7.5公斤。进入80年代后,在棉田中间套种绿豆居多,推广中绿1号,生长期短
(90天)、质量好,在杂粮中占重要位置。其他杂粮逐日减少,掺子、碱谷、黍子、稷
子、粘高粱、养麦等在境内已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