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德风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709&run=13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将孔子思想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儿子对老
子绝对服从, 提倡愚忠愚孝;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丧夫不准改嫁。1840-1936
年本县妇女因“守节”立牌坊者 910人。
辛亥革命时期,本县学生组成农村宣传队,宣传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反对旧礼
教,虽有些成绩,但无从社会制度上根本解决,旧道德风尚仍在蔓延。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了旧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
崭新的道德风尚。政府于1950年贯彻婚姻法,改革旧的婚姻制度,提倡喜事新办,反
对铺张浪费。1963年全县开展学雷锋活动,初步形成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1967年开
始推行火葬, 改革旧的丧葬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全县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活动,培养新道
德风尚。1984年县委宣传部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司其职。1984-1985年县委、
县政府命名文明单位39个,文明村42个。
尊敬老人 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历有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但旧社会孤
寡老人,社会不予照顾。1956年实现合作化后,由集体实行五保(保吃、保穿、保住、
保烧、保葬)。多数村庄建立敬老院,有专人照顾她(他)们的日常生活。1984年县
委、 县政府决定把每年1月份作为全县“尊老敬老宣传月”,用各种形式宣传敬老典
型。每年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前后,进行敬老爱老活动。商业、粮食、卫生等部
门常年定期为孤寡老人送货、送粮、送药上门。以青年、妇女、学生为主,全县组成
百余人送温暖小组,定期定点为孤寡老人服务。在共产党教育下,全县出现众多敬老
感人事例:1985年全县评出好媳妇2650人,其中最突出者庞家乡胡楼村孙荣菊,对年
老多病的婆母精心照料,冬棉夏单一日三餐,照顾备至。早晚端屎盆,叠铺被褥侍奉
周到。经常给婆母洗头、洗脚、剪指甲、扶老人上厕所。10年如一日,从不烦恼。曹
王村刘秀芹,给瘫痪的公爹穿脱衣服、端屎端尿,请医、买药。用地排车拉着老人住
院、出院。白黑侍侯10年之久。
助人为乐 博兴镇南隅村共青团支部组织青年帮助困难户、“五保户”。其中有
一个助人为乐三姊妹小组(孙庆玲、袁俊华、王丽珍),常年定期帮助生活不能自理
的孤寡残疾人蒸干粮、 打水、拆洗被褥衣服等。1982年2月孙庆玲出席地区“三八”
红旗手代表大会受到表彰。
1982年共青团县委组织团员在集市开展“为您服务” 活动。有77个单位的700多
人参加, 组成148个服务小组,服务项目30多种,义务理发、修车、修鞋、看车、治
病、裁衣、修家电等。树立了博兴县青年一代新风。
舍己救人 1973年1月28口店子乡耿刘村男女民兵75人到陈户烈士塔进行传统教
育,过小清河时,船沉入全落水,民兵排长刘康建、民兵刘景河奋木顾身抢救落水人
员,在冰凌水中来回数十趟,救出女民兵35人,他二人光荣牺牲。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省军区给刘康建、刘景河追记一等功。
1982年12月24日,湖滨乡南河东村共青团员、民兵班长刘生玉在去湾头村路上,
遇湾头村10岁女孩张春英掉入冰窟,他奋不顾身跳入冰窟将她救出,被团县委命名为
模范共青团员,县人民武装部给予记三等功。
拾金不昧 1985年1月22日,阎坊中学学生胸俊峰、胸俊燕、胸俊香3人在上学路
上拾到人民币万元巨款,主动交付学校找到失主,受到县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