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爱国卫生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699&run=13

1952年侵朝美军使用细菌战。为配合反对细菌战,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委员15人,
县长兼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卫生院。各区亦成立防疫委员会,区长兼主任,在全县开
展爱国卫生运动,人人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卫生竞赛。规定每月初一、十一、二
十一为爱国卫生日,重点是消灭苍蝇、蚊子、跳蚤、虱子和清扫室内外,整修街道,
清除垃圾,改良污水坑。1953年,防疫委员会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
规定每年进行四次卫生突击活动,平时逢双日进行一次清扫。开展“五灭” (灭蝇、
蚊、蚤、虱、白蚌子) 、“一捕”(捕鼠)活动。疟疾、痢疾发病率明显下降。疥疮流
行传染绝迹。
1955年国家把除“四害”列入《农业发展纲要》,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
老鼠、麻雀) 创“三洁”(街洁、院洁、室洁)活动。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县爱
国卫生运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积极分子215名,模范单位6个。1958年爱卫会要
求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垃圾的管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召开全县“除四害”
讲卫生誓师大会,动员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村群众,开展创“五洁” (街道、
院落、室内、厕所、栏圈) 、“四无”(无蚊、蝇、雀、鼠)村和清洁卫生户活动。改
良厕所87920个,猪圈18344个,厨房710间,整修街道19129条,1963一1965年开展以
加强粪便管理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村村建立积肥专业队,改造厕所,对粪便管理
达到日产日清,进行无害化处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爱委会解散。1970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
县委副书记兼主任,办公室设在卫生局防疫站。1978年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79年开展“两管五改”(管粪便、管水;改厕所、改栏圈、改鸡窝、改炉灶、改水
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
布告,要求1979年“创无四害县,卫生上纲要”,要求过高,未能实现。1981年爱国
卫生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狠抓脏、乱、差,改造环境。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实行门前三包(卫生、绿化、秩序)、门内达标制度。农村
把“卫生好”作为评选“五好家庭”的条件之一。
1984年调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县长兼主任,委员32人,下设办公室,编制6
入。在全县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博兴县人民政府颁发《城镇卫生
管理暂行条例》,卫生管理形成制度。并对新“四害”(废水、废气、废渣、噪音)
着手治理。城乡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县城马路两旁设沿路花圃,种花养草,
植国槐、 白腊。毛刺槐风景树,专人管理。庭院养花基本普及。1984年、互985年地
区两次年度卫生检查评比, 博兴县连续获第一名,分别获奖金2000元,锦匾1个;奖
金3000元,锦匾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