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卫生防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695&run=13

旧社会,境内流行病有霍乱、伤寒、痢疾、天花、脑炎、疟疾及梅毒等传染病。
一旦发生,医疗条件所限,官府无人问津,任其蔓延,惨景可怖。
据博兴旧志载, 清同治元年(186年),夏季发生时疫(主要指霍乱),死人无
数。光绪二年(1876年),春旱、饥荒,夏秋霍乱流行,死人甚多。清光绪28年、29
年(1902年、 1903年),连续两年夏季发生大灾疫,死人甚多,至不通悼吊。民国7
年(1918年) ,秋季伤寒、痢疾相伴流行,死亡多人。民国21年(193年),夏秋之
际,霍乱流行,死人甚多,轻者两日死,重者半天亡,致使路断行人,邻木串户,全
家死绝者, 村村皆有。 陈户村病死170余人, 占总数1160人的14.6%。 民国23年
(1934年),夏季霍乱流行,人亡甚多。民国36年(1947年)夏、秋,阴雨连绵,雨
涝成灾,疟疾大流行,死亡甚众。
建国后,卫生工作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
流行传染病进行普查防治。霍乱、伤寒、天花、梅毒、疟疾、麻风等病相继绝迹。
霍乱 1951年开始施行霍乱、伤寒二联疫苗注射。1952年注射霍乱菌苗,尔后每
年都有此类疫苗预防注射,夏、秋两季各医院皆设肠道传染病门诊,组织临时机动防
治队,防疫部门加强饮食卫生管理。由于预防及时,自建国后无发生霍乱病例。
伤寒 建国后年年注射霍乱、伤寒二联疫苗或伤寒三联疫苗,多数地区未发生伤
寒病例。1956年湖滨乡柳舒一带突然暴发伤寒病30余人。经省、地、县三级防疫部门
抢救1个多月,治愈20余人,死亡6人,从此加强伤寒防疫,此病在境内绝迹。
天花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种牛痘暂行办法》,县卫生部门组织民间医生
对 22853名儿童免费种牛痘。 1951年接种30504人,后每年普种1次。1958年包括成
年人共接种牛痘173570人。1960年以后,境内再无发生天花病例。
梅毒 1952年县卫生科组织专人逐村调查,至1958年共查出患者1547人,逐人登
记注册,免费治疗,直至病愈。60年代此病已绝迹。
疟疾 疟疾是血液系统寄生虫病,建国前发病率甚高。建国后,经开展爱国卫生
运动,消灭蚊虫,对控制疟疾发病有一定成效,但每年仍有不少病例发生。国民经济
困难时期,放松疾病预防,疟疾在全县流行。1962年发病9269例,县卫生部门将此病
列为防治重点。采取多项防治措施:对已发病人抢救治疗,全民服预防药,消灭蚊虫,
治理环境,消除传染媒介,发现疫情抓紧治疗,迅速制止此病的发生发展。1984年疟
疾发病率降低为1.9/10万。1985年绝迹。
麻疹 疹是危害儿童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建国前年年流行。建国初期,此疾亦
呈凶肆疟。 1952年麻疹病在全县大流行,儿童发病2868例,当疫死亡164人。1960年
接种麻疹疫苗5万余人,后由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至1979年再未接种。其间有4次较大
的麻疹流行,每次患者干余人,有的并发肺炎,造成死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麻疹病流行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 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接种麻疹疫苗4.5万多
人,以后每年接种4万人左右。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发病90例,1985年发病16例。
除上述疾病外,对鼠疫、白喉、百日咳、脑炎、婴儿瘫、肺结核、破伤风等病亦
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发病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