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京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628&run=13

庆字班 1914年,利城村李锡田举办“庆字班”京剧班,俗称“利城小班”。招
收了庆安(三花脸)、庆花(旦角)、庆贵(老生)等30名儿童演员,先后顾历了丁
玉堂、朱花奎等9名教师和两名看工。排演了《定军山》、《凤鸣关})、《天水关》、
《战北原》、《九更天》、《二度梅人《孝玉贤》、《伍子前})、《借荆州》等28
出京剧和《富春楼》、《缝扎包》、《花园赠珠》、《错中错》、《送灯)}、《南
北台} )、《考火山》等七出河北梆子。学员入班3个月开始登台演唱,以后边唱边
学。该班演出阵容、服装道具邻县驰名。演出地点多在本县境内,有时也到寿光、昌
邑、潍县等地。1918年解散,演员还乡,皆成为农村京剧业余演出的主力。
博兴县人民京剧团 1954年,惠民地区人民京剧团下放博兴县,易名博兴县人民
京剧团,全团60余人。1956年转为国营性质。上演的主要剧目有历史传统剧《秦香莲》、
《白蛇传》、《十五贯人《花木兰》、《天河配》、《借东风火《玉堂春》、《盘丝
洞》 、 《红鬃烈马》,现代剧《刘介梅》、《魏隆民》和自编剧《巧媳妇》。是年
《巧媳妇》获地区创作奖和演出奖。
1962年恢复集体性质,实行自负盈亏。上演剧目增加了《杨家将人《凤还巢})、
《红娘人《芦荡火种》、《八一风暴》、《兵临城下》等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兵
临城下》,1963年在淄博市连演16场,场场爆满。“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演《红
灯记入《智取威虎山》 、 《沙家洪》、《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
《龙江颂》、《铁流》、《盘石湾)、《红嫂》等现代戏。1970年京剧团新招学员20
名,全团达 80人。 1978年被禁铜 10年之久的历史传统剧开放,剧团除复演原有剧
目外,又增演了自编剧《闯王斩弟人《千秋功罪》、《鹏山泪人《杨妃图》和新编剧
《蝶恋花》等。1983年剧团达鼎盛时期,年演出240场以上,经济收入8万余元。演出
地点除在本县和邻县外,常活跃在淄博、济南、烟台、潍坊等地及胶济铁路沿线一带,
影响颇大。
博兴县人民京剧二团 1956年,蒲台县京剧团随县并入博兴县,更名博兴县人民
京剧二团,全团78人。上演主要剧目有历史传统剧《宝莲灯》、《清官册》、《八大
锤》等武打戏,也有自编《铁杆磨成针》、《大战太阳神》等剧。演出地点多在本地
区各县,也曾到过济南、淄博、潍坊等地。1958年被调入广饶县。
农村业余演出 清代末期,境内上演京剧的村庄有陈户、通滨、纯化、乔庄、见
桥、东关、安柴、赵楼、梨园、利城、湾头、许李、兴福、寨郝、辛朱等近20个村庄。
上演剧目有《花木兰》、《借东风》、《玉堂春》、《打彩楼》、《秦香莲》等10几
出。民国时期,演唱京剧的村庄增加了三岔、蔡寨、庞家、顾家、北营、郑官、赵赵、
官厂、王海、村魏等,全县达30多个村庄。上演的剧目增加了《击鼓骂曹》、《斩颜
良》、《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八大锤》等,达20几出。演出地点多是
本村自演自乐,有时到邻村作友好演出。演出时间一般在春节、清明节和庙会时机。
1950年城关(今博兴镇)、兴福、利城、纯化、阎坊、陈户等六处完全小学排演了新
编历史剧《九件衣》、《小仓山人《牙山举义》、《三打祝家庄》等,聚县城汇演轰
动全县。1954年前,全县近百个村庄上演京剧。农业合作社后,农闲变农忙,年节演
京剧的村庄大为减少。 但注意了演出的政治内容, 演出了《刘介梅人《魏隆民》。
1966年之后, 全县百余村庄有业余京剧团, 上演剧目为《红灯记》、《沙家洪》、
《智取威虎山》 等现代京剧。安柴村于1970年始,连续3年代表本县参加地区农村京
剧业余汇演,均受表彰。进入80年代,农村京别演出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