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吕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627&run=13

1870年前后,地处黄河下游的博兴县,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阎坊、纯化、龙居(已划东营市)一带,以艺谋生的人渐增,他们学唱了当地流行的
杂曲小调和“打坐腔”(即北路山东琴书),四处流浪以艺乞食。1880~1890年间,
较有影响的艺人张保光、 张祥、王道平、张贵兰和刘銮峰兄弟3人,用琴书曲调演唱
小节目,在节目的情节和唱词上逐步修改,使之接近戏剧化。先是演《后娘打孩子》、
《三打四劝》、《骂鸡》等表现日常生活故事的小段子;后来发展到《卖油郎独占花
魁》、饲\西关》、《三贤》、《站花墙》等表叙历史故事的大段子,常用的曲牌也
由单一的《凤阳歌》扩展到《铺地锦》、《靠山调》、《迭断桥》、《迭落金钱》、
《大汉口》 、饲\汉口》、《四大景》、《太平年》等近10个。1个节目的演唱由原
来的二、三人,增至五、六人,演唱形式由原来的演唱人员兼操乐器,以第三人称表
叙故事情节,发展为演唱人员分角色以第一人称演唱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特征,
进而发展到乐手专操乐器(仍以坠琴、扬琴、三弦为主)退后台,演唱人员化装登前
台。当时,这种演唱形式,艺人们称之谓上装扬琴。这种上装扬琴没有武场,开场锣
鼓音乐用坠琴、扬琴奏出来,艺人又称之谓拉梳装。 1890年后,孙中新等艺人演唱
的剧目中又增加了《李怀玉借妻})、《看瓜园)、《黄氏女游阴》、《蝴蝶景》、
《双配合》 、 《崔金定上坟})等,唱腔由琴书曲调进而发展到从凤阳歌演化来的
“四平”、“垛子板”和“娃娃腔”几种固定板式。同时,把皮簧、梆子、纯腔中的
锣鼓经、表演术渐汇于自己的剧中,有大垛头、小垛头、梆子穗、文武场等。至此,
上装扬琴已初具剧目、固定板式、角色、锣鼓经等戏剧之主要组成部分,即形成了吕
剧的雏形。1900~1917年,孙中新在与其他艺人搭伙演唱“会戏”和流动演出过程中
带出了张兰田、 张丙智、张长东等十几名徒弟。1918年,杨长兴、王乐堂等9人组成
“顺和班”,先后在博兴、蒲台、高苑、桓台等地演出。1924年去济南新市场“洛生
茶园”(当时的剧院)演出近两年的时间。剧目增加了《王天保下苏州》、《对龙棚》、
《老少换》、《鸿变喜》、《双钦记》、《孟丽君》等。1930年艺人张长东、张兰田
等培养的另一代艺人张传海、张明然、张传河、张文忠、崔小贞等分别组成“义和班”、
“庆和班”进入济南新市场和南岗子演出。剧目增加了不少以章回小说为底本的连台
本戏,有《王华买父》、《刘公案》、《兴唐诗)}、《大八义》等。角色行当由原
来的“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为主,发展到生、旦、净、末、丑诸行并茂。
基本唱腔已固定在“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板式上。至此,吕
剧已趋于成熟。
吕剧的名称由来,有两说:一说吕剧是由说唱艺术“琴书”、“上装扬琴”演变
而来的,木论剧情长短,故事性都很强,从头到尾表叙细致,演唱明白,用孙中新和
其徒弟们的话说就是“顺藤摸瓜,持着蔓子打到底。”并且吕剧的主弦是坠琴,演奏
时把上持下,不少音是持出来的。因此,艺人们对自己的戏叫持戏。后改写成吕戏。
又说,1890年前后,刘銮峰等艺人仿效当地流行的纯腔《王小赶脚》的剧情,前挂驴
头后系驴臀(纸糊)近似当地杂耍中的“跑驴”形式,用琴书曲调作以演出,轰动一
时。相继,不少村庄予以仿效。在流动演出时,往往挑着道具驴头、驴臀,故,有人
叫他们“唱驴戏”的。由于“驴”字委实不雅,艺人们选将“驴”写成“吕”字,日
吕戏。
1945年前后,吕剧已发展成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深受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此
时,上演剧目除增加《借年》、《站花墙》、《丁僧扫雪》等历史剧外,还有配合当
时政治形势的自编小剧,其中《尹洪英送郎参军》一剧,轰动全县,波及全地区,受
到了渤海军区政治部和司令部的嘉奖,并刊于本地区的各种报刊。1952年元旦,在县
城举行了全县吕剧大汇演。是年冬,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长李笃臣率郎咸芬等百余文艺
工作者专程到博兴县阎坊一带,历时百余天,挖掘出众多传统剧目。1953年,张明然、
张传海。张玉升等艺人组织了“鲁兴吕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巡回于淄博、
昌潍等地,其演出的《王华买父》影响颇大。1956年,“鲁兴吕剧团”转为国营职业
剧团,更名“博兴县吕剧团”,全团53人,灯光、布景、服装、道具、乐器等基本设
施自足。演出剧目,除《王定宝借当》、《小姑贤》、《蓝桥会》、《拾玉锁》等历
史剧外, 还有《李二嫂改嫁》、《社长的女儿》等十几出现代剧。年演出300余场。
除在本县和邻县演出外,还常活跃在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德州等地。是年春,
山东省吕剧团团长刘梅村、导演尚之四率演员郎咸芬等50余人,深入纯化乡的周刘、
阎坊乡的刘官等村体验生活,挖掘剧目。
是年7月, 县政府为纪念吕剧在本县的起源,把刘官、马家、夹河一带命名为吕
艺乡。1957年本县吕剧的演出达鼎盛时期,全县有刘官、夹河、周刘、郑官、崔庙、
寨卞、辛张、见桥、湾头、院庄、庞家、梨院、阎坊等百余个村庄排演了吕剧。塞卞、
周刘等村常应邀到淄博、邹平、桓台、惠民、阳信等地演出。1958年,博兴吕剧团上
调淄博专区(当时惠民地区撤销并入淄博专区)。1964年寨卞村在博兴县城礼堂上演
现代吕剧《三世仇》,连演数场,观众不衰。自1971~1985年,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一
期吕剧培训班,每期25人左右,并排出部分小剧,在全县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