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民间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625&run=13

音乐 清末至民国初年,民间流行最广泛的音乐曲调大体可分为昆曲、俚曲和小
调三类。昆曲有《劈破玉》、《大肠福》、《马头调入《寄生草》;俚曲有《串九州
人《茉莉花) 、 《鸳鸯嫁老雕})、《劳号》、《船夫号》;小调有《绣花灯》、
《光棍哭妻》、《送情郎》、《五更调入《四季歌》、《放牛调》等共百余首。乐器
多用二胡、月琴、喷呐、萧、笛、婆、排萧等近10种。乐手王长庚(今博兴镇)、王
老兰(今兴福镇)皆以吹笛、喷呐和拉二胡远近驰名。民间大鼓,村村都有,常用的
鼓牌有“九龙翻身”、“吓狮子”、“楞蹦仓”。婚丧伴奏全县时兴,丧葬常用的曲
牌是“对伍”,结婚常用的曲牌是“大金花”、“百鸟朝凤”,后来加了“农家乐”
及各地流行歌曲。抗日战争时期,从蔡寨、小营(已划滨州市)、陈户、纯化、阎坊
等根据地发起的《送郎参军》、《支前小调》、《游击队之歌人《秧歌调》、《清河
抗战歌》等歌,遂遍及全境。1945年,博兴解放后,盛行歌颂新政权和开荒种田为主
要内容的歌曲,有《解放区的天》、《南泥湾》、《妇女翻身歌》等。1950年盛行宣
传婚姻法和抗美援朝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有《打败美国野心狠》、例\二黑结婚》等。
民间乐手王法善(今博兴镇)演奏技艺远近驰名,1956年被上海民族音乐学院邀去传
艺。 1958年始,《社会主义好》《公社是颗长青藤》等歌曲普及全民。互963年始,
《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后加《王杰的枪我们扛》等歌曲相继盛行。
1966年始, 传统歌曲禁唱, 《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东方红》后加《学习大寨好榜样》等歌曲童望皆唱。1978年传统歌曲开放。1982年
后流行歌曲有《妈妈的吻》、《故乡的云人《十五的月亮》,港台歌曲《酒干倘卖无》、
《乡间的小路》、《踉着感觉走》、《彭湖湾》等相继在本县境内流行开来。
舞蹈 清末及民国期间, 辛安一带流行“琵琶杆子” 舞;曹王镇后唐一带流行
“打蛤螺”和“打花鼓”两种舞蹈。1945年解放军部队的秧歌舞、腰鼓舞传入本县。
各学校普遍组织起秧歌队、腰鼓队。每逢佳节和重大庆祝活动,腰鼓队在前,秧歌队
在后,男生持花棍,女生舞花圈,游行集会。队形有“长龙”、“飞机”、“五角星”、
“人字”等形式。1954年,苏式“交谊舞”传入本县。是年春,团县委组织“交谊舞”
晚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交谊舞”被禁铜,“巴蕾舞”在本县兴盛一时。1970、
1971年博兴一中学生排演了巴蕾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在县城屡演不衰。
参加了惠民地区舞蹈调演并获奖。同时,一种舞蹈形式的歌曲表演唱遍及城乡。1982
年始,“迪斯科舞”、“霹雳舞”、“太空舞”等海外舞蹈相继传入本县。乡镇及村
庄开会前或庆祝活动中,皆少不了“迪斯科舞”、“霹雳舞”、“太空舞”的演出。
农村青年在劳作间或晚间亦有跳跳迪斯科自取娱乐之况。
民歌民谣传说 清代和民国期间, 境内流行的民歌有《要赔送》 、《出阁》、
《拴娃娃》 、 《下柳行》、《串九州》、《盼才郎》、《粉红莲》、《画扇面》、
《绣花灯)}、《光棍哭妻》、《鸳鸯嫁老雕》、《哭五更》、《鸳鸯扣》、饲\家
人送饭》、《月过墙》、《王嫂传情》、《新娶的媳妇》等,其主要内容是封建礼教,
男女爱情,也存有低级下流不健康的成分。抗战时期,境内流传的民歌有《劝郎参加
运输营》、《纺棉花》、《劝郎当兵》、《月儿渐渐高》、《五月里麦丹黄》、《叫
声老大娘》、《四思》、《鬼子心似狠》、《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等。
境内儿歌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流传全境,有《小公鸡》、《娶了媳妇忘了媳》、
《扁豆花一咯嘟》、《买上烧饼看亲娘》等。
建国后县文化馆将境内民歌民谣及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油印成册,选介几首如下:
小公鸡
小公鸡,绿尾巴,从小在俺姥娘家,姥娘给俺好饭吃,牌子给俺官粉搽,一擦搽
到十七八,给俺找了个婆婆家,也有骡,也有马,也有大车拉庄稼,也有轿车走娘家。

买上烧饼看亲娘
苦菜花,腊橙黄,
买上烧饼看亲娘。
“来了麻妮”,“好啊娘”,
俺娘让俺炕头上。
嫂子的脸,一啷裆,
管你啷裆不啷裆,
一腚蹲到炕头上,
摸过剪刀绞啷裆,
一绞绞的大长长,
一下子摔到男墙上,
今年打下啷裆种,
明年再来绞啷裆。

卖了妻儿交税捐
张宗昌坐济南,
一两银子八吊钱
卖了老婆拿上税
卖了儿子去交格

翻身日子靠自己
穷哥们呀组织起
减租减息要增资。
不靠天来不靠地,
翻身日子靠自己。

节俭歌
精打细算,粮囤尖尖
粗手大脚,月月空锅。

查永守孝

在博兴城东南几里地,有一座古城遗址。早年,这座城叫蒲姑城。
蒲姑城住的国王叫妙在王。 妙庄王有3个闺女,没有儿子。他的大闺女和二闺女
都出嫁了,身边只有三闺女设出嫁,人们都称她为三皇姑。
有一年,妙庄王身上突然长了三个人面疮,有鼻子有限,疼得妙庄王死去活来,
妙庄王是个治国安民的明君,他长疮后惊动了神仙。~天夜里,神仙托梦给妙庄王夫
妻和三是姑,说要想治好人面疮,需要用活人的双手和双眼做药弓吁,吃下药就好。
第二天,三皇姑真的挖出了自己的双眼和剁下了双手,让人给父王送去,她到香
山寺出了家。妙庄王吃下了闺女的双手和双眼做药引子的药后,真的治好了人面疮。
他为了报答闺女,封三皇姑为“全手全眼佛”。三皇姑一听父王封她为佛,心里一时
高兴,把“全手全眼佛”错听成了“千手干眼佛”。回寺后,她的眼里长出了手,手
里长出了眼,真的成了“千手干眼佛”。这个“千手干眼佛”是个孝女,她也喜欢世
上的孝男孝女们。
有一年,董永的父亲死了。董永为了埋葬父亲,自卖自身。这事“干手千眼佛”
听说了。当时,董永正在父母坟前为父亲守孝,可巧“干手干眼佛”看望父母从此路
过。
董永为父亲守孝,在父亲坟前搭了一个草棚子。他白天打扫坟前的土,夜晚就在
草棚子里睡觉。 3年的时间,说起来好说,可真正做起来就难了。董永宁孝,没有饭
吃,只好到近处的村里要点东西吃。夏天,蚊子成群结队地飞进棚子,把董永的身上
都咬烂了。冬天,北风呼呼地刮,草棚子不挡风,冻得董永黑夜睡不着觉。前面说过
“千手干眼佛”从这里路过,知道在这里守墓的是董永,也知道董永受了许多苦。她
被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冲着董永住的草棚子吹了一口仙气。从那,董永住的草棚子能
挡风了,能遮雨了,能隔寒了。
冬天,草棚子里暖烘烘的,别处的草早就枯死了,草棚子的草还不死。开春时,
别地方的草还没发芽儿,这里的草已长得很高了。
董永给父亲守孝的事过去很多年了,可是他守墓的地方还在。每年正月里,别的
地方雪还没化,这里的草已发芽了。常有很多地方的人们去看稀奇。
有~年,一个人在董永守墓的地方种了玉米,快熟的时候,他怕有人来偷他的玉
米,就夜里到玉米地里睡觉。黑夜蚊子很多,把他浑身都咬烂了。这个人的儿子还不
大,可是看到爹那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非替他去看玉米不可。
说来也怪,这个孩子黑夜在玉米地里睡觉时,他睡觉的地方没有一个蚊子。天明
了,他看看身上没有一点地方被蚊子咬过,人们都说孝子帮孝子,那是董水看这孩子
孝顺,就把自己为父亲守墓的草棚子借给了他。
还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和娘过日子。过年了,小伙子没钱给娘割肉吃,没有面给
娘包饺子吃,觉得对不起娘的养育之恩,没有脸再活在世上见人。晚上,他趁没人的
时候,拿了一根绳子,一个人偷着跑到村外去上吊寻死。
他想上吊的那棵树,可巧是早年董永为父亲守墓时栽下的。小伙子坐在树下哭诉
了一阵,拉过控在树枝上的绳子,不想,他一拉绳子的时候,树上哗哗地落下了很多
钱,拿回家孝顺娘去。孝子帮孝子,这是董水看这个小伙子很可怜,帮助了他这么多
钱。
两千年过去了,董水给爹守墓的地方还有,并且出了很多稀奇的事,大都是董永
帮助孝子的事。直到现在,这里的人都特别孝顺老人,人们争着当孝子。如果哪一个
人不孝顺父母,别人都瞧不起他,让他在人们面前头也抬不起来。
传说如果谁有急事要做,没人给照看孩子,把孩子放在董永的坟前就行。孩子乖
乖地玩,不哭木闹,只围着坟四周玩,只是有一条,送孩子的人一定要是孝子,不然
也是不灵的。
还传说要是哪个孝子没钱花了,或是急等着用钱去买东西孝顺父母,只要到董永
的坟前求求董永,第二天就给你准备好你所需要的钱,但也有一个条件,这钱是借的,
用完后你必须再还上,要是不还,以后也就不灵了。
以上这些事,已过去很多年了,现在仍然广泛流传着。
杂耍 狮子舞: 大都在两狮以上,每狮由2人装扮,一前一后,前者直立扮狮头
和前肢,后者拱身扮狮躯、狮臀和后肢,外被狮在戴狮首。在锣鼓声中,引者手持彩
球,戏狮起舞。表演阵式有“狮子滚绣球”、“狮子过跷板”等。此艺遍及全县,以
阎坊、纯化~代最为盛行。
龙灯 是用竹蔑彩绸扎制成龙形。龙头彩涂颜抹,启齿吐须,形象可威。龙身由
8节或10节, 多者20余节连接而成。每节米许,固定一杆上,表演者提杆摇摆。引者
挥动珠灯,合着锣鼓节奏引“龙”抢“珠”,斗“龙”起舞。整个龙成腾空翻滚形象,
威风壮观。盘舞阵式有“九龙翻身”、“鱼跳龙门”、“元宝抽心”、“跑马阵”等,
此艺遍及全县,以湖滨乡湾头一带扎制的龙灯全县驰名。
跑驴 用竹蔑和纸扎糊成驴头、臀尾两部分,表演者扮成古剧人物前系驴头,后
挂臀尾,形如骑驴。表演阵式有“跑马阵”、“龙门阵”、“八卦阵”、“梅花阵”
等。庞家、阎访一带最为盛行。
跑旱船:用竹扎制成舟形(无底)纸糊颜抹,围裙擦地。扮演者上好装,在舟中
围裙掩足,只露上身,细步前进,速度不均,身体前仰后合,时象顺水而下,时象逆
流而上,给人一种划艇感觉。此艺遍及全县。
芯子 把参加表演的儿童, 固定在2米多高被称为“芯子”的铁杆顶端,顶端的
“莲花”、“葫芦”、“鱼”、“青松”等装饰如真,芯子下端底座牢固,可抬、可
打或放在车上推行。抬扛或推行的人,步伐急援不均,身躯扭泥,影响及芯子顶端的
儿童,使之摆动出各种感人的身姿。此种活动遍及全县。
印染 境内印染工艺家代已盛行,久传木衰。民国期间及建国初期,印染工艺达
鼎盛阶段, 40多处染坊遍布全境。 传统工艺有“浆染”和“扎染”,近年又发展了
“腊染”和“拨染”。现四大工艺并存,印染图案内容涵山水花草、鱼鸟虫兽、人物
和几何体等,其名称有“丹凤朝阳”、“凤穿牡丹”、“金砖铺地”、“榴开百子”、
“银瓶三朝”、“宝相葫芦”等。多印制在被面、褥面、门窗帘、包袱围裙、衣服面
料、 提包、雨伞、沙发靠垫、灯罩等布料上面。印染工艺流程大体有三:1.用大豆
面加水调成稠泥状作料,用按版印在布料上。2.待豆面干后放入染缸全染。3.凉干
后刮掉豆面,露出图案。
剪纸 溯源无考,在民间流传久远,遍布全境。曹王一带为传统性冬季职业。其
图案内容多为象征福寿、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富贵永存等方面的,其名称有“丹凤
朝阳”、“粘键钱”、“凤穿牡丹”、“榴开百子”、“金砖铺地”、“金瓶三朝”、
“宝相葫芦”、“年年有鱼(余)”等。“文革”期间,传统内容作为四旧受到批判,
内容改为“斗私批修”、“毛主席万岁”、“向阳花”等。1978年始,恢复传统内容。
其用途,以过春节贴在门婚窗帽上的“落门钱”用量最大;其次是贴在室内顶棚和门
窗玻璃上作装饰美化;再则作刺绣底图之用。在鞋面、胸襟、枕头、帽子上亦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