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课程设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589&run=13

清光绪31年(190年) ,初等小学堂的课程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门,高等小学堂加有图画,共九门。
民国元年(1912年),废止读经讲经。初等小学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
图画、唱歌、体操、缝纫(女子);高等小学除上述科目外,增加本国历史、地理、
理科、农业(男子)和英语。
民国11年(192年) ,小学取消修身课,增设公民、卫生两科,国文改为国语,
高小废止外语。 初小课程设国语、 算术、社会(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八门。高小课程设国语、算术、公
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园艺、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11门。
民国25年(1936年),初级小学的社会、自然并为常识课,一、二年级音乐、体
育并为唱游课,取消卫生课,自四年级起加珠算课。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小学主要沿用战前的旧课程,部分小学以《三字经》、
《百家姓》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教材。日伪统治区的初、
高级小学除设日语外,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修身、图画、劳作、唱游。
高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地理、修身、图画、唱歌、体育、历史。抗日根据地学校
的课程设置,高级小学有国语、政治、算术、史地、自然、体育、美术等;初级小学
有国语、算术、唱歌、游戏等。国语、政治、史地使用地方自编抗日教材。多是油印
和手抄小册子,其他课程教材多由各小学自行选择。
1946年,小学有较正规的课本,在国语教学中普遍加强应用文写作。
1949年,小学分低、中、高三级设置课程,低年级(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
常识、唱游、美术;中年级(三、四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珠算、体育、音乐、
劳动、美术;高年级(五、六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珠算、
体育、音乐、劳作、美术。其中国语课中,低年级包括习字指导,中年级包括作文两
课时,中、高年级均注重书法的练习。
1952年,将国语改称语文,美术改为美工。初级小学设语文、美术、体育、音乐、
美工。高级小学设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
1953年,美工改为图画,精简语文、算术、历史课教材,加设手工劳动课,增加
自然和体育课时。
1957年, 全县小学六年级增加 1节农业常识课,各年级增设1节周会课,同时,
根据情况增加省编或自编乡土教材。
1963年,各年级设写字练习课,六年级设生产常识课。
1967年,低年级学《毛主席语录》,高年级学《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著作选
读》乙种本,读报纸。另外,增设记帐常识和珠算知识。
1968年,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五门课程。1970年使
用省统编教材,1974年,精简课程,设政治、语文、算术(包括珠算)、体育、音乐、
美术,高年级加常识课。
1978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多数学校
因缺师资本实施)、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八门。1981年,小学增设思想品德
课,将自然常识改为自然课,自三年级开设。地理、历史分别在四、五年级开设,一
至三年级在课外时间安排劳动课, 四、五年级每周1节劳动课。1985年,小学各年级
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