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586&run=13

民国3年(1914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令全国,原有学堂一律改
为学校。 博兴官立高等小学堂遂改名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民国4年(1915年),博
昌公学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是年共有公立高等小学教职员7人,学生114人,公立
初级小学19处,教职员37人,学生383人。民国5年(1916年),全县立案学校50处。
民国17年(192年)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易名为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并
入该校, 此为全县唯一的完全小学,有在校学生90人。另有县立初级小学1处,学生
30人, 区立初级小学161处,学生2415人,全县共有小学在校生 2535入。民国 20年
(1931年),县内有高小1处,区乡学校210处,就学儿童4918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
童总数的25%。 时全县有自然村415个,设学村只有半数。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 2.2
%。民国 24年(1935年),全县有博兴、东鲁、纯化、史口、利城5处县立高级小学,
有祁家、寨郝、陈户、兴福、店子、义和、委周、民有、崇赵、寨卞10处县立初级小
学。 另有区、乡立小学178处,连同村立小学共有小学349处,设学村庄311个,入学
儿童6000人。
民国28年(1939年)底,日军侵占博城,各级教育一度解散。1940年博兴县抗日
民主政府成立。 冬,抗日第一小学在纯化诞生,招生两班80人。次年发展为四班120
人。 民国30年(1941年),抗日第二小学在陈户店诞生,招生两班80人。民国 31年
(1942年) ,抗日第三小学和抗日第四小学分别在崇德香山寺和辛集创办。民国 32
年(1943年),迫于形势,抗日小学化整为零分散办联村小学,联小负责联络和指导
周围村庄抗日小学。时有三辛、官王、辛集、刘官、袁家、王家、王文、阎庄、通滨、
郑家、 河里等联村小学。是年,博兴抗日根据地200多个村庄,村村建立学校,在校
学生达4000人。
此期,本县南部安柴、曹王、兴福一带,国民党县政府开办了混滨、见桥等10余
处小学。
1945年8月21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区第四路军光复博兴城,县人民政府
进驻县城,文教科一面巩固老解放区教育事业,一面选派得力干部到新解放区城关、
柳桥、兴福、店子一带开辟工作,整顿原有学校,人民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到1946
年, 全县建有城关、利见桥、陈户、焦集、辛集、利城、龙河等7个完全小学,在校
学生370人。1947年7月国民党向解放区进攻,学校暂时停办。是年秋,博兴重获解放,
学校迅速得到恢复。
1948年冬,贯彻山东省政府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即青州会议)精神,恢复、整
顿和发展小学教育。 到1949年春,已恢复完全小学7处,共32个班,恢复公办初级小
学246处,282班,共有在校学生11844人。另有民办初级小学8处,共8班。1949年底,
全县有高级小学12处,学生1691人,初级小学403处,学生269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为55.6%。
5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小学教育迅速发展。至1953年全县共有完小28
处,初小459处,在校学生37209人。广大农民子女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1959年,贯彻国家办学和群众办学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民办小学在全县兴起。
是年公、民办初小达到793处,完全小学达到115处,在校学生共98547人。
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并核合班,半日学习半日劳动。
1960年5月, 为战胜灾荒,度过困难,学校放假一年。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小学教育,全
县裁减完全小学10处。
1964-1965年, 本县小学教育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采取多种
形式办学。 1964年办简易小学(后更名耕读小学) 20处,学生197人。 1965年独立
设置的耕读小学有24处,附设于其他学校的15处。
1966年,全县有小学523所,在校学生42460人,入学率为67 5%,“文化大革命”
期间,完全小学大多改办“联中”,村办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学校秩序混乱,教育
遭重大破坏。
1976年后,小学教育步入正规。
1983年,本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全县有联小48处,村小420处,县实验小学1处,
公社中心小学12处。 1985年全县有小学479处,学龄儿童41817人,入学40998人,入
学率为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