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涝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55&run=13

涝灾,亦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点是,夏涝频率高,一般五年一遇;秋涝
不少于夏涝;春涝极少。
明天启四年(1624年),秋季阴雨连绵,民房倒塌众多。
明崇祯五年(1632年),夏季大雨,7月份连降暴雨三昼夜,田间禾苗皆没。
清顺治九年(1652年),秋季大雨,阴雨47日,伴之河水泛滥,秋禾无收。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十二年(1703年),均夏涝成灾。
清雍正八年(1730年),夏秋均涝。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六年(1781年)河水泛滥成灾。
清嘉庆九年(1804年)、二十四年(1819年)、二十五年(1820年),夏、秋大雨成灾。
清道光元年(1821年)、八年(1828年)、十九年(1839)年、二十五年(1845年),夏、
秋大雨成灾。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年(1853年)、五年(1855年),秋涝成灾。
清咸丰六年(1856年),七年(1857年),黄河泛滥成灾,秋季无收。
清光绪九年(1883年)5月,黄河在许家沟决口,大部麦田被淹。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8月18日)农历7月11日,倾盆大雨,彻夜不停,水深数尺。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5月,黄河在李家庄决口,淹没县境大部麦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河在陈家庄(今乔庄乡内)决口,东北部田禾尽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7月,黄河在韩家口(今属高青县)决口,水下东南,淹
至博兴县内,南北60余华里,农作物全部绝产。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雨成涝。
民国3年(1914年)、6年(1917年)、10年(1921年),夏、秋阴雨连绵,小清河漫溢
成灾。
民国26年(1937年8月31日)农历7月26日,黄河从麻湾郑觉寺(今属东营市)决口,
黄水与小清河水汇流, 县境350余村庄被水包围,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无数,10万民
众无家可归。
民国36年(1947年),夏末秋初阴雨月余,小清河泛滥成灾,县境中部水深数尺,
村民被迫逃荒要饭。
民国38年(1949年),黄河秋汛漫溢成灾,县境南北交通中断43天,半数农田被淹。
1960年,夏涝。
1961年7月21-23日,县境暴雨400毫米,又加淄博市客水流入,致使泛滥成灾。
1962年,夏阴雨40余天,降水500毫米
以上,境内河流泛滥,近百万亩农田被淹。
1964年7月, 降水729.1毫米,日最大降水168.4毫米,又加上游客水泄入,小清
河、 支脉河、预备河漫溢,致县境中部水深1~3米,持续两月之久。倒塌房屋27800
间,25人被淹(砸)死,35人受重伤。
1966年以后,境内虽有年、季降水量偏大,但由于水利事业发展,只能造成局部
短时间积涝,经抢救,均没有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