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建立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470&run=13

1928年,在青岛市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的博兴籍中共党员张静源,利用寒暑假返里
探亲之机,在高家渡 (高渡村,下同) 等村和教育界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
1930年秋,张静源遵照党组织指示,在高渡村发展李天佑、张仿、李旭林等博兴第一
批共产党员。在青岛任教和工作的博兴人张子健、刘顺元(原名王学博,字浦泉),于
1930年和1931年初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2月他二人返籍介绍博兴县第一小学校
长蔡秉虔入党。3月李天佑介绍小学教师李景房入党。6月刘顺元来博兴,秘密开展党
的活动,介绍马千里、王博昌、郑致祥等人入党。是月,张子健在青岛发展博兴籍小
学教师王星九为党员,并介绍其回博兴任民众教育馆长。王星九介绍西郑村青年张次
钦入党。8月由刘顺元、张子健在青岛介绍入党的刘鼎铭(原名孙世禄,在博兴时名为
孙蓬南),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来博兴,在第一小学任教师,参加党的活动。1931年8
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 建立中共博兴特别支部,张仿任书记。博兴特支下有3个党
小组,1.2名党员。即:张仿、李天佑、李景房、马千里、王博昌、王星九、蔡秉虔、
刘鼎铭、张次钦、李旭林、郑致祥、×××。是年秋,博兴特支组织领导了博兴师范
讲习所和博兴县第一小学的学生抗日爱国民主运动。11月张仿在高渡村介绍封莘田、
封心田等入党, 建立了中共高渡村党小组,张仿任组长。1932年2月博兴县第一个农
村党支部-中共高渡村支部诞生。3月中共博兴县委正式建立,张仿任书记。这时党员
已发展到50多人。 4月利戴、利蔡、东郑、西郑、霍家、官厂等村先后建立党支部。
数月间,党支部(或小组)发展到27个,党员增至210人,分布在30多个村庄。7月中旬,
中共山东省委派军委书记张鸿礼来博发动农民武装暴动。8月3日晚,县委在汾王村召
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暴动问题,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局面,成立博兴后备县委,
王博昌任书记,李震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备县委不参加暴动。 “八四”暴动失
败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以王博昌为书记的中共博兴后备县委在白色恐怖下开始
恢复党的工作,但不久,党的领导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被迫离开博兴。1933
年9月博兴县立书院街小学教员、 中共党员窦笑生被任为博兴县委书记。他以教书为
掩护,秘密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工作,先后介绍宋殿伦、范成明、刘惠民、周心萍等人
入党。 1934年6月窦笑生被捕入狱,此后,至1937年底,博兴没有党的领导机构。然
而,博兴党的活动从未停止过。1935年县立第五(利城)小学训育主任、中共党员傅敦
吾以学校为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
的消息。济南乡师博兴籍中共党员张文韬、白学光等学生利用假期回籍,开展革命活
动。 1936年8月傅敦吾在利城小学发展王玉书等为“民先”队员,成立中华民族解放
先锋队博兴支部。
1937年10月-11月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张文通先后两次来博兴, 向蔡恩
博、博敦吾、王博昌传达中共中央北方局太原会议精神,并指示他们着手恢复博兴党
组织。11月根据鲁东工委的指示,成立中共博兴县整理委员会,蔡恩博任主任委员。
恢复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3月,组建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6月清河特委派
杨潦生来博, 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恢复建立中断4年的中共博兴县委,王博昌任
书记,副书记蔡恩博。组织部长张文稻,宣传部长傅敦吾,军事部长相伟,青年部长
韩洪甫。 县委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8月王博昌、陈竹村等率志
愿军去临淄与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汇合。在转移途中与日军遭遇,王博昌
壮烈牺牲。9月韩洪甫任县委书记。1939年1月日军侵占博城,党和人民又开始在日伪
残酷统治下奋斗。11月相伟任县委书记。以其在博兴任教多年的影响,使当地青年学
生踊跃参加革命并加入共产党。 1940年2月清河地委派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司
令员马千里率部来博开辟根据地。4月在县委领导下,六区(今阎坊乡) 扩建了许李、
许李店子、王浩、杨家、贺家、刘官、大胡、花园、屯田等村党支部,并在许多村发
展党员,培养积极分子,建立以三、六区为中心的博兴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相伟
调清河区党委工作, 吴智铭任县委书记。1941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连续实行“强化
治安”运动,盘踞博兴的国民党顽固派周胜芳公开投日,博兴县的抗日斗争处于最艰
苦的时期,日伪军不断对博兴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根据地逐步缩小,党员明
显减少,至1943年底,全县共有党员1265人,比1942年5月减少225人。在此形势下,
县委发动群众,进行分散性、群众性的平原游击战,经过反封锁、反“扫荡”艰苦卓
绝的斗争, 形势开始好转。 1943年5月, 吴智铭调离博兴,王效禹任县委书记。到
1944年春, 博兴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到135个村庄, 党的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 至
1944年12月, 全县有党支部111个,党小组372个,党员1546人。1945年2月县委遵照
上级指示,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动员参军运动。全县2800名青年入伍。5月连续拔除王
家集、王木、刘寨、董王等日伪军据点。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被日伪盘踞6年之久的博兴县城获得解放。10月王效
禹调离博兴,张景文、马鸣先后任县委书记。12月王觉民任县委书记。抗战胜利后,
在反奸诉苦、减租反霸斗争中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党组织发展很快,至年底,全县
6个区委, 129个支部,3525名党员。1948年3月王健民任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
在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等运动中,一大批优秀分子被吸收入党,1949年9月全县7个区
委,280个支部,党员4850人。
1950年12月,王健民调离博兴,王任之任县委书记。建国后,党的发展趋于正常
化,按党章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发展党员,着重吸收工农
出身的积极分子入党。结束土改、“三反”、“五反”运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被吸收
入党。1951年12月党员增至5405人。1952年10月李群任县委书记。县委遵照中央《关
于农村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 ,对全县339个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对5621名党员
进行了党员标准的教育, 提高了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纯洁了党的组织。1953年7月
县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1954年李笑星任县委书记。1955年开始,开展审查干部工作和内部肃反运动。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肃反运动中,党组织吸收了大批成分好,政治思想好的积极分子入
党。1956年12月全县有党委35个,支部524个,党员9200人。
1958年建立书记处,朱立亭任县委第一书记,李笑星任书记处书记。1962年11月
撤销书记处。 秦景文任县委书记。1966年12月全县辖71个党委,686个支部,9477名
党员。“文化大革命”初期(1967-1969年)党
的各级机构被冲垮。
1969年9月, 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各基层革命委员会也相继建
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71年4月召开中共博兴县第三次代表大会,恢复中共博兴
县委, 吴墨林当选为书记。各公社也先后召开党代会,建立党委。1973年7月吴墨林
调回县人民武装部, 盖振序任县委书记。1975年8月盖振序调离博兴,刘翠英接任县
委书记。1976年县委辖14个人民公社党委和一个直属党委、4个总支、765个党支部,
15815名党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兴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
所确立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在党的建设中,注意吸收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
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入党。党员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84年3月刘翠英去省委党校学习,
张德华接任县委书记。1985年县委辖14个党委,74个党总支部,752个党支部,16816
名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