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计划编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376&run=13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编制的,旨在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是农业生产五年
内各年度作物种植面积、 单产总产及家畜发展等。是年3月编制第一个年度计划,计
划种类有农业生产组织发展计划、农作物生产计划、作物面积、产量分季计划、耕地
分类利用计划、扩充灌溉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良种培育推广计划、肥料施用及新
式农具农械供应计划、家畜增殖及疾病防治计划共11种,均为农业发展计划。计划旱
田粮食播种85.48万亩,单产71.55公斤,总产61160吨。大牲畜增殖237头,年度增加
464头,年终达到20492头。1956年在年度计划中增加林业生产计划和社会商品零售计
划。计划增植用材林、防护林2500亩,零星植树200万株,植果树18万株。
1957年7月开始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 内容包括农、工、财贸、文教卫生、基本
建设等方面。9月编制1958年年度计划,粮食作物计划种植104.88万亩,单产79.91公
斤, 总产83809吨;工业产值计划达1132万元;基建投资额13万元。这个计划比较切
合实际,但受大跃进影响,同年12月,修改计划,各项指标凭空拔高,1958年又修改
为“跃进”计划下达各公社的指标无法执行。制订]959年年度计划时,浮夸风盛行,
计划指标大幅度增长,失去计划的严肃性、科学性。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后,逐步纠正“高指标”、 “说大话”的错误。
1965年制订第三个五年计划时,经过三年经济调整,经济刚刚复苏,这个计划的
宗旨是初步解决人民的吃、穿和低标准住房、花钱、文教卫生等问题。接受“高指标”、
“说大话” 的教训, 计划切合实际。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粮食生产达到平均亩产
250公斤,农民平均口粮达到225公斤。棉花生产每亩平均皮棉50公斤,大牲畜3万头,
生猪存养9万头,公路、河沟、渠道两旁普遍植树,学校教育、技术教育、卫生设施、
住房建设等方面,也作了切实计划。但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动乱,党组织瘫痪,
计划委员会被撤销,人员下放,年度计划无人编制,五年计划难以执行。1971年县革
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建立后,开始编制年度计划。1979年编制社会发展计划,除国民
经济发展指标外,还包括教育事业、计划生育、卫生事业等各项指标。1980年在编制
的“六、五”计划中,增加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总额等综合性指标。
1984年在编制“七、五”计划的基础上,编制1985年年度计划,包括农业、工业、
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主要商品收购和调拨、外贸收购、人口增长、劳动工资、教育
事业、农产品收购和主要工业品统配、经济技术协作、财政收支共11种计划。到年末,
农业总产值计划实现19600万元,粮食总产84000吨,棉花15000吨,工业总产值实现1
亿元,外贸收购11个品类总产值631万元,财政收支预算均为66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