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储运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245&run=13

仓储 建国前私营商业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供销商业,多为前店后仓或租民房作为
仓房。 1952年供销社始建简易仓房10间。1956年国营商业百货、食品、纺织3个公司
建仓房13间,210平方米。1956年物资局始建仓房10间,384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
外贸公司始建仓房30间, 1020平方米。 1978年国营商业各公司,建标准仓房64间,
1596平方米,简易仓房180间,3649平方米;供销系统建仓房1143间,22242平方米。
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商品储量增加,各公司陆续建设大批仓房。1985年国营商业系统
建有仓房280间,7687平方米,供销系统2029间,39920平方米;物资系统43间,1470
平方米; 外贸系统44间,1620平方米;烟草公司新建仓房11间,500平方米。另外,
物资系统的金属木材、 煤炭等公司在县城、寨郝、曹王等地,建有7个大货场,共占
地75亩。 全县物资年末库存372万元,占当年销售额的22.5%;工业品年末库存2553
万元,占当年销售总值的21.7%。
管理 建国初期,仓储条件差,管理人员商品养护知识少,保管不善,曾出现商
品霉烂,虫蛀、鼠咬现象。1953年贯彻商业部召开的全国第一届仓储工作会议,县商
业部门先后建立储运科(股)、保卫科(股)等管理机构,制订了《仓库面积使用定额管
理暂行办法》 、 《仓库业务暂行制度》、《仓库组织分工与人员定额试行办法》、
《仓储检查制度》等,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1958年以后,商业局和供销社对仓管业务人员进行多次培训,要求达到“四化”
(职工队伍革命化、商品养护科学化、坚持制度经常化、仓库作业机械化)、“四无”
(无火灾事故、无霉烂变质、无虫蛀鼠咬、无差错损失) 、“五懂”(保管员懂商品名
称、价格、性能和用途;懂商品科学保管方法;懂商品收购规律;懂消防器材的性能、
使用和修理;懂仓库机械的使用和维修)及“六过硬”(收发商品过硬、记帐登卡过硬,
管理养护过硬,四防安全过硬,坚持制度过硬,科学堆码过硬) 。据1979年统计,供
销系统配备仓储管理人员117名, 组织义务消防队伍1080人。1980年县社制订《仓储
安全工作十项规定》,把商品进出库制度、商品养护、储放、防火、防盗等做了具体
规定。 1984年全地区供销系统业务表演被评为仓储管理第一名。1985年县社组织4个
专业消防队,队员52人,配备消防指挥车2辆,消防机动泵42部,泡沫灭火机420部,
干粉灭火机642部, 消防栓45个,水龙带4450米,消防水枪61支,消防水池1570立方
米, 水塘9486立方米,水井4口。全供销系统达到“四无”仓库标准的单位18个,占
商品库存总面积的93.4%。
运输 1976年以前,远距离大宗商品,靠小清河水路运输,近地主要靠肩挑、推
车、马车等运输工具。1958年,县社购置机动船1只,小型木船6只,马车22辆,有运
输管理人员50人。各部、站、公司和基层社均有1—2辆马车,专职1—3人。1976年蔡
寨供销社首购“130” 汽车1辆,物资局购置“50”拖拉机1台,商业局系统也购置了
部分机动车辆。 1985年供销系统有大货车29辆,商业局系统16辆,物资系统4辆,外
贸系统1辆。自己运输力量不足时,雇用运输公司汽车。
建国初期,为稳定市场物价,重要物资实行统一调拨集中调运。1951年贸易部制
订《全国贸易系统商品运输计划管理办法》 , 各公司按下达的调拨计划组织运输。
1953年推行经济核算制,按经济区域建立新的购销关系,根据商品自然流向及最合理
的运输路线组织商品流通。1958年商品流通打破行政区划,砍掉多余环节,切断迂回
倒流路线,对有直达、直拨条件的商品,均由起运地直达基层点或车站码头。10月小
清河博昌桥转运组扩大为转运站,同时,在张店建立转运站,统一组织全县的商品运
输和物资调拨。 1966-1985年本县三级批发机构的隶属关系划归淄博二级站,避免倒
流运输,运输费用逐年下降。
对运输工具的管理, 各单位形式不一, 均订有使用、调配、维修及收费制度。
1963年机轮船在济南失火烧毁,其余船只移交航运公司,1964年县社马车全部交给各
站、公司、基层社,由其使用管理。1985年对机动车管理,有的实行单车核算,有的
实行费用包干,有的实行大包干。管理形式不一,但均能按时完成运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