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3&rec=23&run=13

在地质构造上,博兴县位处济阳坳陷南部,东营凹陷西南端,其南邻为泰山——
鲁山——沂山断凸,它属于在中生代地堑式断陷基地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
一部分。中生代以前,与其南邻隆起区同为一体;以后,在黄山运动和喜山运动 (济
阳运动和东营运动) 的影响下,发生强烈的块断运动,与南部的隆起区开始脱节、分
化,并逐渐形成以坳为主、助中有隆的助陷区,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
第一节 地层
本县属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广为第四系掩盖,无基岩出露。据钻探揭露,
第四系以下,自老而新发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保罗
——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
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是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在县境东部,1600余米
以下开始钻遇到该地层。在县境南部,齐广断裂以南第四系和上第三系下伏部分石炭
——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灰岩、砂页岩、泥岩含煤沉积。
中生界侏罗——白至系为一套巨厚的碎屑岩、 火山岩系,在寨郝西南,800余米
以下钻遇到百余米白至系;再往南,与桓台县接壤处侏罗——白垩系埋深变浅,上第
三系以下即为该地层。
新生界十分发育,厚度4000~6000米。由老而新划分为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下第三系主要是一套巨厚的含油盐泥砂岩建造。从老到新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
组和东营组。
孔店组接岩性分为3段, 上段红色泥岩夹砂岩,含石膏,上部有绿色、灰色泥岩
夹层。砂岩为有远景的含油层系。生物化石主要为介形类。中段灰色泥岩,中上部夹
砂岩,局部夹炭质页岩和薄层煤、油页岩,为有远景的含油层系。生物化石以介形类
为主。本段属放湖相、沼泽相沉积。下段红色泥岩、砂岩、砾岩。下部为砾岩层,为
湖相沉积。与下伏白至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组厚度大于1500米。
沙河街组分为四段,自下而上:沙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夹砂岩,局部夹岩盐和
石膏层,是主要的高产油层;上部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云岩,块状生物灰岩,白云
岩和薄层砂岩。生物化石组合有介形类、腹足类和抱粉。沉积环境属于咸化海湾泻湖
相——湖相沉积。沙三段,下部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油页岩,底部为油页岩;中部
灰色、褐灰色泥岩夹规则砂岩透镜体;上部灰色泥岩夹粉砂岩,底部常有灰质砂岩和
白云岩。该段是主要生、储油层。生物化石主要为介形类、腹足类。属放还原浅湖—
—深湖相沉积。与下伏四段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沙二段,下部灰绿色、杂色泥岩
与中细砂岩互层,夹炭质页岩,是主要含油层之一;上部棕红色泥岩与中粗砂岩、含
砾砂岩互层。生物化石有介形类、腹足类、孢粉和轮藻。本段主要为河流相、沼泽浅
湖相沉积。与下伏三段呈假整合或整合接触关系。沙一段,下部灰色泥岩夹白云岩、
油页岩;中部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碎屑灰岩,针孔状灰岩和薄层灰质砂岩;上部灰
绿色泥岩夹砂岩。生物化石有介形类、腹足类和孢粉。属于还原较深湖相沉积。本组
厚度1700~3200米。
东营组岩性为灰绿色、灰棕色、红色泥岩与疏松砂岩互层夹含砾砂岩,为济阳助
陷浅层含油岩系。生物化石有介形类、腹足类、孢粉及藻类,其中以介形类为主。该
组在博兴附近厚度为100米。
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厚度300~1000米,自南向北明显
增厚。馆陶组是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间互沉
积,底部为沉积广泛的含石英、黑色隧石砂砾岩。生物群以介形类为主。与下伏地层
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明化镇组主要由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组成,
生物群以介形类为主。
第四系覆盖全区, 厚度300米左右,与上第三系往往不易匹分。岩性主要为灰绿
色、灰黑色、棕黄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夹粉砂、粉细砂层和粘土层,底部分布有中
细砂、含砾中粗砂层。
第二节 构造
齐(河)广(饶)断裂带横亘县境南端,断裂以南伸入隆起区,以北属于东营凹陷的
西南部。
东营凹陷北依陈家庄凸起,南邻广饶凸起,东接青坨子凸起,西部与青城凸起、
滨县凸起相连,并与惠民凹陷相通,似椭圆形北东向展布,面积约5700平方公里。凹
陷内沉积了较厚的下第三系,南部超覆于斜坡带上,即与鲁西断隆相接的过渡地带上,
东营组在本组明显变薄。
县境内断裂活动强烈,并且多具有同生性和阶段性活动的特点。按断裂走向分,
主要发育有3组断裂, 即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发育。
境内断裂均为隐伏构造。
齐广断裂,它是鲁西断隆和济阳助陷之间的断裂构造带,为Ⅱ级和Ⅲ级构造单元
的分界断裂,走向近东西。从县境南端通过时,断裂摆向南东走向,断裂面不平整,
以正断裂为主,向北倾,对两侧地层控制明显。而且,落差大,约近1500米,其南侧
第四系和上第三系较薄,下伏中生代或上古生代地层;北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并
且随着时代的推进,其差异性越来越大。该断裂被县境南端隆起区边缘的放射状断裂
所切割。
在县境中部和北部,北东向断裂十分发育,而且均为穿境正断裂,多数向北倾,
明显地控制着两侧地层厚度的变化,是控制凹陷内生油洼陷分布的断裂。
北西向断裂不甚发育,县境南部有分布,对地层也有明显地控制作用。